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是对人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通过激励来实现的。而激励就是管理者遵循人的行为规律,运用多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但只有正确处理好激励方法中的各种辩证关系,采取因人而异的激励措施,才能充分发挥激励的效能。
一、奖励和惩罚之间的关系
奖励和惩罚在心理学和行为学中统称为强化刺激,其对人的复杂的、链锁的行为活动提供了反馈信息,起到激励行为的作用。奖励被称为正强化,能使符合社会期望和组织要求的行为加强、保持、巩固和推广;惩罚被称为负强化,能使不符合社会期望和组织要求的行为得到尽快控制、减弱、消除、矫正。在我国企业的管理实践中,经常采用的奖励有奖金、奖品(物质)、奖状、嘉奖记功、勋章、评先进、标兵、劳模、提级晋升、委以重任、保送学习等;惩罚的形式有扣发奖金、降级降薪、赔偿经济损失、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用察看、开除等。实践表明,强化要优于不强化的效果;直接强化要优于间接强化(通过对他人的奖惩而影响自己);正强化要优于负强化的效果。强化的效果还和社会心理气氛、个人受奖惩的历史及个人心理状态有关。因此,在奖惩激励中要协调好彼此关系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奖惩结合,以奖为主,以罚为辅;②要有良好的社会心理气氛;③奖惩要及时;④奖惩要有公开性、明确性、直观性;⑤奖惩要公正、合理、得当,赏罚分明,罚不避亲、赏不避仇;⑥奖罚应注意个别差异。
二、个人奖励和集体奖励的关系
个人奖励即以劳动者的个人工作绩效为衡量劳动成果的指标单位,并以此给予劳动者个人奖励的方法;集体奖励是以某一团体的工作绩效为衡量劳动成果的指标单位,并以此给予团体奖励,然后再由团体奖励个人的方法。一般来说,个人奖励强调的是个人的努力和能力,个人对集体的贡献。它能激发个人对工作的责任心、事业心、进取心;促使大家提高技术,钻研业务;增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意识;有助于破除企业、团体内部的大锅饭、绝对平均主义的弊端。但是,个人奖励过分强调个人贡献与报酬,可能削弱职工之间的交往、团结与协作;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士气下降,团体意识降低等。集体奖励着重强调团体的协作与努力,强调团体对组织做出的贡献。其有利于增强领导成员和骨干的责任感、紧迫感和竞争心理;有利于团体内部职工之间的交往、团结、协作,增强团体同其它团体之间的竞争能力;有利于打破团体之间的绝对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弊端。实践表明:简单的、协作性小的项目,适合于以个人奖励为主;复杂的、协作性强的项目,适合以集体奖励为主。
三、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的关系
内部激励也称直接激励,即指工作本身直接含有能激发行为动机的激励因素。这种激励主要用于满足职工的高级需要,例如荣誉和成就的需要,承认和尊重的需要,发展、成才、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内部激励是一种主导性的、更稳定、更持久、更强有力的激励因素。这种激励一方面有赖于职工本身的特点,如思想觉悟、需要状况和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另外也依赖管理方式,如给予职工挑战性的工作,提供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条件,抓责任制,调适职工的情绪和态度等都是较通行的内部激励的方法。随着生产水平的发展,内部激励法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外部激励也称间接激励,即指来自职工生活、工作的外部环境(而不是工作本身)的激励,这种激励主要用于满足职工的生理、安全和社交需要。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结合起来,就能满足人的高低不同层次的需要,能更有效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四、报酬性激励和非报酬性激励的关系
非报酬性激励即指存在于职工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一种“保健性”激励。具体的如良好的人际关系、领导方式和作风、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工作物理环境、各种福利設施、安全设施等。这些刺激虽然不带报酬性质和直接激励的性质,但仍是职工需要的对象,它有助于防止和消除职工的不满情绪,保持心理上的平衡,从而调动人的积极性。报酬性激励即指运用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等外附报酬的激励形式。这种激励能使职工获得生理和精神需要的满足,从而产生满意感。在非报酬激励的基础上采用报酬性激励,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力量会相互抵消,降低激励的作用。
五、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关系
物质奖励即指以工资、奖金或实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激励,具体有计时工资、计件工资、浮动工资、结构工资、岗位津贴、各种奖金、各种承包工资、年终分红等,还有赠送各种生活用品、学习用品、文艺体育用品、工艺纪念品等。这种激励主要用以满足职工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但也具有精神激励的作用,能满足职工的某些高级需要。在职工工资还不高,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物质奖励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精神奖励主要指以表扬、表彰、奖状、授荣誉称号等形式的激励。主要用于满足人的尊重、成就、自我实现等高级水平的需要。这是一种主导的、持久的、内激励形式,其对人的整个行为有教育性、激励性、调节性和增力性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物质性激励的支持和充实,精神激励的力量就会大大减弱甚至落空。当然物质激励如果没有精神激励的主导和调节作用,其激励力量也会大大减弱。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应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实际的、持久的、强有力的激励作用。
(作者单位:河南省煤炭技工学校)
一、奖励和惩罚之间的关系
奖励和惩罚在心理学和行为学中统称为强化刺激,其对人的复杂的、链锁的行为活动提供了反馈信息,起到激励行为的作用。奖励被称为正强化,能使符合社会期望和组织要求的行为加强、保持、巩固和推广;惩罚被称为负强化,能使不符合社会期望和组织要求的行为得到尽快控制、减弱、消除、矫正。在我国企业的管理实践中,经常采用的奖励有奖金、奖品(物质)、奖状、嘉奖记功、勋章、评先进、标兵、劳模、提级晋升、委以重任、保送学习等;惩罚的形式有扣发奖金、降级降薪、赔偿经济损失、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用察看、开除等。实践表明,强化要优于不强化的效果;直接强化要优于间接强化(通过对他人的奖惩而影响自己);正强化要优于负强化的效果。强化的效果还和社会心理气氛、个人受奖惩的历史及个人心理状态有关。因此,在奖惩激励中要协调好彼此关系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奖惩结合,以奖为主,以罚为辅;②要有良好的社会心理气氛;③奖惩要及时;④奖惩要有公开性、明确性、直观性;⑤奖惩要公正、合理、得当,赏罚分明,罚不避亲、赏不避仇;⑥奖罚应注意个别差异。
二、个人奖励和集体奖励的关系
个人奖励即以劳动者的个人工作绩效为衡量劳动成果的指标单位,并以此给予劳动者个人奖励的方法;集体奖励是以某一团体的工作绩效为衡量劳动成果的指标单位,并以此给予团体奖励,然后再由团体奖励个人的方法。一般来说,个人奖励强调的是个人的努力和能力,个人对集体的贡献。它能激发个人对工作的责任心、事业心、进取心;促使大家提高技术,钻研业务;增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意识;有助于破除企业、团体内部的大锅饭、绝对平均主义的弊端。但是,个人奖励过分强调个人贡献与报酬,可能削弱职工之间的交往、团结与协作;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士气下降,团体意识降低等。集体奖励着重强调团体的协作与努力,强调团体对组织做出的贡献。其有利于增强领导成员和骨干的责任感、紧迫感和竞争心理;有利于团体内部职工之间的交往、团结、协作,增强团体同其它团体之间的竞争能力;有利于打破团体之间的绝对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弊端。实践表明:简单的、协作性小的项目,适合于以个人奖励为主;复杂的、协作性强的项目,适合以集体奖励为主。
三、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的关系
内部激励也称直接激励,即指工作本身直接含有能激发行为动机的激励因素。这种激励主要用于满足职工的高级需要,例如荣誉和成就的需要,承认和尊重的需要,发展、成才、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内部激励是一种主导性的、更稳定、更持久、更强有力的激励因素。这种激励一方面有赖于职工本身的特点,如思想觉悟、需要状况和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另外也依赖管理方式,如给予职工挑战性的工作,提供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条件,抓责任制,调适职工的情绪和态度等都是较通行的内部激励的方法。随着生产水平的发展,内部激励法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外部激励也称间接激励,即指来自职工生活、工作的外部环境(而不是工作本身)的激励,这种激励主要用于满足职工的生理、安全和社交需要。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结合起来,就能满足人的高低不同层次的需要,能更有效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四、报酬性激励和非报酬性激励的关系
非报酬性激励即指存在于职工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一种“保健性”激励。具体的如良好的人际关系、领导方式和作风、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工作物理环境、各种福利設施、安全设施等。这些刺激虽然不带报酬性质和直接激励的性质,但仍是职工需要的对象,它有助于防止和消除职工的不满情绪,保持心理上的平衡,从而调动人的积极性。报酬性激励即指运用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等外附报酬的激励形式。这种激励能使职工获得生理和精神需要的满足,从而产生满意感。在非报酬激励的基础上采用报酬性激励,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力量会相互抵消,降低激励的作用。
五、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关系
物质奖励即指以工资、奖金或实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激励,具体有计时工资、计件工资、浮动工资、结构工资、岗位津贴、各种奖金、各种承包工资、年终分红等,还有赠送各种生活用品、学习用品、文艺体育用品、工艺纪念品等。这种激励主要用以满足职工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但也具有精神激励的作用,能满足职工的某些高级需要。在职工工资还不高,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物质奖励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精神奖励主要指以表扬、表彰、奖状、授荣誉称号等形式的激励。主要用于满足人的尊重、成就、自我实现等高级水平的需要。这是一种主导的、持久的、内激励形式,其对人的整个行为有教育性、激励性、调节性和增力性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物质性激励的支持和充实,精神激励的力量就会大大减弱甚至落空。当然物质激励如果没有精神激励的主导和调节作用,其激励力量也会大大减弱。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应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实际的、持久的、强有力的激励作用。
(作者单位:河南省煤炭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