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石用“行走”来探测自己内心深处,反刍体内处于“极度自由和中规中矩”这两极的弹簧在如何牵引他整个人生的运作。
“路上的王石”这个句子,就像是被公众化了的英格玛·伯格曼这个名字——大多数人都可以熟稔地描述他的“行走”,就如同大多数人都看过《野草莓》一样。可是如果要真正触及行走的本质,“路上的王石”就倏忽一下变成了六爻八卦中某个似是而非的符号。除了偶尔亮出来对付一下和我一样对“行走”无知但比我无畏的谈友以外,更多时候,王石还是那个隶属于万科的王石。
属于王石的2007年,是从土耳其最高峰阿勒山(Ararat)开始的,就是《圣经》里记载的大洪水后诺亚方舟停下的地方。然后他在气温高达56摄氏度的5月穿越了罗布泊;7月登上了瑞士最高峰杜富尔(Mt.Dufourspitze);8月尚在马来西亚最高峰基纳巴卢山,9月就跑到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ChoOyu)的顶端;10月份,王石已经站在了尼泊尔海拔8091米的安纳普尔那峰(Annapurna)向世界挥手。这一年,他56岁。
王石确是逍遥。但这种逍遥和梁冬的逍遥不一样,后者的逍遥人文气更重,比如会说“在路上,我们唯一需要准备的,是一颗随机应变的心”这种话的就一定是梁冬;而前者的逍遥则从头至尾界定在一种理性和严肃的流程之上。
就如同他和冯仑去北海道滑雪,他会告诉冯仑,“你得摔300跤才能滑成我现在的样子。”而这“300跤”就和他“爬珠峰到了7000多米时为了保存体力,无论别人在外面说风景多好,他都能克制自己不出帐篷”是一个意思;就和他在进行“玄奘之路”的过程中“坚决不用热水泡脚,因为再去登山会不适应”是一个意思。
很难说在这两种样式里谁更逍遥。但有一点我很清楚,“王石式”的逍遥标准太苛刻,轻易模仿不得。我们唯一能些微借鉴的,便也就是那份“荒荒油云、寥寥长风”的心怀情境了。
放下
这次,王石说“放下”。
这种“放下”区别于佛家所说的“无住、无挂碍”,也区别于唐寅的“无花无酒锄作田”。王石的“放下”,是要在面对繁盛的孰取孰舍之中拿捏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格局,以免被世象带跑了调。
所以王石一行人的“玄奘之行”从一个叫“放下”的游戏开始。
“每个队员伸出一只手臂,手握拳,伸出食指,全队队员的食指形成一个平面,然后在上面水平地放一根细竹竿。游戏要求队员一齐将竹竿放到地面,放下的过程中,食指离开竹竿的将被淘汰出局,看谁能坚持到最后……每个队员的手臂像着了魔似的,不仅不往下放,反而竞相抬高,直到竹竿失去平衡滑落。”为何放不下?因为每个人都害怕自己是被淘汰的那一个,所以每个人都是失败者。
这让我想到另一个故事——据说有种轻松捕捉猴子的方式是只要在不大的树洞里放上一些瓜子即可。因为猴子很贪心,发现后往往一抓一大把,然而洞口大小有限,所以手撑在里面拿不出来,远远地看见人来也意识不到放下一些就可以把手抽出来拿着少量的瓜子逃走,只是死命地挣扎,满手是伤却抓着大把的瓜子不肯放掉一点点,最后轻易就被人捉了去。而我开始相信“猴子是人的祖先”便是从这一点开始的。
我们身上保留了太多的原始动物性,一味攻城掠地,不知放下才是获得。
所有的放下都与选择和坚持有关。“中国人不缺少执著,所以,放下。第一个是选择哪些东西要放下,第二个是放下之后的坚持。”王石说,“在1983年的时候,我把原有的东西放下了,从扛麻袋开始,到特区做了一个新的选择。第二次放弃就是1988年股东改造。”——关于这段,可以从冯仑在《野蛮生长》中的叙述得以佐证:“股份化改制的时候,他主动放弃拿大头,个人当时拿了两三万块钱买了一点股票,这部分股票经过18年,市值不过几百万,连万科总市值的0.1%都不到。万科是王石一手创建的,他没当老板,他追求的是职业经理人的定位。绝大多数创业者创业的目的就是自己当老板,但王石是创业不当老板,由于他不当老板,结果他跟我们走的路子和遇到的问题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恐怕也是万科为什么能超级成功的秘密之一。”
而属于王石的第三次放弃,便是如何把万科的多元化经营变成专业化经营,只经营房地产,“到了2007年,我说我们只做住宅,其他什么都不做。当然这种放弃需要一种意志力,需要坚持,放下来当然不是全放下,总有一些东西要坚持下去。”王石说。
执取
执取乍看之下是与“放下”唱反调,实则类似于太极的“黑白配”,互为你我。拿王石的第三次放弃举例子,他说,“很多人怀疑,住宅总有萎缩的一天,我说这个疑问是对的,不仅住宅会萎缩,而且总有一天城市不再需要住宅。然而我能说的是,最后一套住宅是万科盖的。如果我离开万科,当然,不久我也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是如果万科改变策略,我就是从棺材板里也要伸出一只手来干涉,这就是坚持的概念。”
王石的这种执取在他的“行走”过程中一直若隐若现,在“玄奘之路”上,他率领万科的8名队员“在徒步期间每个人戒掉一个习惯,比如贪吃、吸烟、喝酒……”,其余人在行进的路上都破了戒,唯有嗜酒的王石把他给自己定的“戒酒令”坚持了下来。
他去爬太白山,执意要在包里放砖头,坚持负重练习,为的是以后登难度大的山时不懈怠;他在走路的时候坚持尽量不喝水,为的是要控制身体对水的需求量,以适应以后可能遇到的缺水环境;他坚持在参加登山和户外活动时自己出钱,不花公司一分钱;他坚持把拍广告得的钱捐掉,尽管在创业的前17年,他平均每年挣钱不到10万元,尽管当他捐出第一笔250万元广告收入的时候,他的年工资才30多万元。
因为这份“执取”,王石才能在“1995年发现腰椎有血管瘤,被医生建议最好坐轮椅,否则血管破裂可能导致下肢瘫痪”的情况下一点点训练和雕琢自己,并在他50岁那年因为连续登上了两座7500米的山峰而成为了“国家级登山运动健将”,进而在52岁成功登顶珠穆朗玛,成为目前中国登顶珠峰最年长纪录的创造者。
“我登山的潜意识是我一定要在瘫痪前把想做的事情完成,因为想要去西藏,身体要适应高海拔的地方,所以我不仅没有停止活动,反而是加大活动,这是很有趣的一个现象,因为下肢可能要瘫痪,医生不建议做剧烈运动的时候我反而开始运动了。而这样的结果是诊断出有血管瘤时我的心脏健康指数为0分;等我从西藏回来时变成了3分,过了及格线;等我登了7000米的山峰回来再测变成了满分5分,这个状态一直保持到了现在。所以说命运很有意思,要跟它抗争,不能听从它的安排。”王石说。
他坚持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他坚持人的解放;他坚持不留遗憾,“人离开世界时,最遗憾的是原来可以尝试做的事情没有去尝试。”他坚持原则,“该谨慎的一定要谨慎(比如财务问题),为什么在登山过程中大家发现我非常严谨,那是因为任何一个小的疏漏都会危及命运,比如一位朋友,我们一起去了北极,但是南极我就没带他去,他问为什么,我说你太马大哈了,在北极的帐篷里我们烧瓦斯罐,无意中他把自己鸭绒服的袖子烧了,这非常危险,在极地哪怕只是遗落一只手套,几分钟的时间就可能被冻伤,要截肢的。”
赫然发现,王石的“执取”和“放下”都如此棱角分明,就好比“放下”是一个坐标,而“执取”则是这个坐标里的波峰和波谷,既是上限,又是底限。
慢走
奥修在他关于开悟的一篇文章里写道:“头脑是野心勃勃的——对金钱、对权力、对声望野心勃勃。然后有一天,当它厌倦了所有这些外向性的活动时,它变成对开悟、对解脱充满了欲望……同样的野心回来了,只是目标改变了。一开始这目标是在外面的,现在这目标是在里面的。但是你的态度、你的方式没有改变;你是那个按老规矩、老一套行事的同一个人。”我想,这便是王石所谓的“让灵魂跟上脚步”的最佳注脚。
王石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当历史已经需要叫卖的时候,买卖双方其实都浮躁了。”从这话里我能感觉到王石正在“向内看”,正在放缓脚步等待灵魂的追赶——这和他选择登山是有共通之处的。
我问他,怎样才能达到一个灵魂和脚步并行的状态?他非常老实地说他不知道,“现在只是把这个话题提了出来,是开始思考,如果跟上了,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我们现在这样一味快快快,物质是有了,但是不是像我们想象中一样辉煌?我们付出了怎样的代价?而哪些代价值得我们反思?”
王石曾和一位日本企业家聊天,谈到“质量、利润、速度、规模要坚持什么及放弃什么”这个话题时,一向很讲究礼仪的日本企业家说了一句,“如果说到质量的话,其他都去他妈的吧。”这让王石很震撼,“显然我们还是太斤斤计较,而人家说质量是唯一。所以现在万科有一种拉闸制度,只要现场施工各方面要求达不到就停工,停下来肯定会影响利润,但这个‘慢’比‘快’更‘快’。”
慢走,能让我们行走的脚步不高估眼前,不低估未来。
“路上的王石”这个句子,就像是被公众化了的英格玛·伯格曼这个名字——大多数人都可以熟稔地描述他的“行走”,就如同大多数人都看过《野草莓》一样。可是如果要真正触及行走的本质,“路上的王石”就倏忽一下变成了六爻八卦中某个似是而非的符号。除了偶尔亮出来对付一下和我一样对“行走”无知但比我无畏的谈友以外,更多时候,王石还是那个隶属于万科的王石。
属于王石的2007年,是从土耳其最高峰阿勒山(Ararat)开始的,就是《圣经》里记载的大洪水后诺亚方舟停下的地方。然后他在气温高达56摄氏度的5月穿越了罗布泊;7月登上了瑞士最高峰杜富尔(Mt.Dufourspitze);8月尚在马来西亚最高峰基纳巴卢山,9月就跑到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ChoOyu)的顶端;10月份,王石已经站在了尼泊尔海拔8091米的安纳普尔那峰(Annapurna)向世界挥手。这一年,他56岁。
王石确是逍遥。但这种逍遥和梁冬的逍遥不一样,后者的逍遥人文气更重,比如会说“在路上,我们唯一需要准备的,是一颗随机应变的心”这种话的就一定是梁冬;而前者的逍遥则从头至尾界定在一种理性和严肃的流程之上。
就如同他和冯仑去北海道滑雪,他会告诉冯仑,“你得摔300跤才能滑成我现在的样子。”而这“300跤”就和他“爬珠峰到了7000多米时为了保存体力,无论别人在外面说风景多好,他都能克制自己不出帐篷”是一个意思;就和他在进行“玄奘之路”的过程中“坚决不用热水泡脚,因为再去登山会不适应”是一个意思。
很难说在这两种样式里谁更逍遥。但有一点我很清楚,“王石式”的逍遥标准太苛刻,轻易模仿不得。我们唯一能些微借鉴的,便也就是那份“荒荒油云、寥寥长风”的心怀情境了。
放下
这次,王石说“放下”。
这种“放下”区别于佛家所说的“无住、无挂碍”,也区别于唐寅的“无花无酒锄作田”。王石的“放下”,是要在面对繁盛的孰取孰舍之中拿捏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格局,以免被世象带跑了调。
所以王石一行人的“玄奘之行”从一个叫“放下”的游戏开始。
“每个队员伸出一只手臂,手握拳,伸出食指,全队队员的食指形成一个平面,然后在上面水平地放一根细竹竿。游戏要求队员一齐将竹竿放到地面,放下的过程中,食指离开竹竿的将被淘汰出局,看谁能坚持到最后……每个队员的手臂像着了魔似的,不仅不往下放,反而竞相抬高,直到竹竿失去平衡滑落。”为何放不下?因为每个人都害怕自己是被淘汰的那一个,所以每个人都是失败者。
这让我想到另一个故事——据说有种轻松捕捉猴子的方式是只要在不大的树洞里放上一些瓜子即可。因为猴子很贪心,发现后往往一抓一大把,然而洞口大小有限,所以手撑在里面拿不出来,远远地看见人来也意识不到放下一些就可以把手抽出来拿着少量的瓜子逃走,只是死命地挣扎,满手是伤却抓着大把的瓜子不肯放掉一点点,最后轻易就被人捉了去。而我开始相信“猴子是人的祖先”便是从这一点开始的。
我们身上保留了太多的原始动物性,一味攻城掠地,不知放下才是获得。
所有的放下都与选择和坚持有关。“中国人不缺少执著,所以,放下。第一个是选择哪些东西要放下,第二个是放下之后的坚持。”王石说,“在1983年的时候,我把原有的东西放下了,从扛麻袋开始,到特区做了一个新的选择。第二次放弃就是1988年股东改造。”——关于这段,可以从冯仑在《野蛮生长》中的叙述得以佐证:“股份化改制的时候,他主动放弃拿大头,个人当时拿了两三万块钱买了一点股票,这部分股票经过18年,市值不过几百万,连万科总市值的0.1%都不到。万科是王石一手创建的,他没当老板,他追求的是职业经理人的定位。绝大多数创业者创业的目的就是自己当老板,但王石是创业不当老板,由于他不当老板,结果他跟我们走的路子和遇到的问题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恐怕也是万科为什么能超级成功的秘密之一。”
而属于王石的第三次放弃,便是如何把万科的多元化经营变成专业化经营,只经营房地产,“到了2007年,我说我们只做住宅,其他什么都不做。当然这种放弃需要一种意志力,需要坚持,放下来当然不是全放下,总有一些东西要坚持下去。”王石说。
执取
执取乍看之下是与“放下”唱反调,实则类似于太极的“黑白配”,互为你我。拿王石的第三次放弃举例子,他说,“很多人怀疑,住宅总有萎缩的一天,我说这个疑问是对的,不仅住宅会萎缩,而且总有一天城市不再需要住宅。然而我能说的是,最后一套住宅是万科盖的。如果我离开万科,当然,不久我也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是如果万科改变策略,我就是从棺材板里也要伸出一只手来干涉,这就是坚持的概念。”
王石的这种执取在他的“行走”过程中一直若隐若现,在“玄奘之路”上,他率领万科的8名队员“在徒步期间每个人戒掉一个习惯,比如贪吃、吸烟、喝酒……”,其余人在行进的路上都破了戒,唯有嗜酒的王石把他给自己定的“戒酒令”坚持了下来。
他去爬太白山,执意要在包里放砖头,坚持负重练习,为的是以后登难度大的山时不懈怠;他在走路的时候坚持尽量不喝水,为的是要控制身体对水的需求量,以适应以后可能遇到的缺水环境;他坚持在参加登山和户外活动时自己出钱,不花公司一分钱;他坚持把拍广告得的钱捐掉,尽管在创业的前17年,他平均每年挣钱不到10万元,尽管当他捐出第一笔250万元广告收入的时候,他的年工资才30多万元。
因为这份“执取”,王石才能在“1995年发现腰椎有血管瘤,被医生建议最好坐轮椅,否则血管破裂可能导致下肢瘫痪”的情况下一点点训练和雕琢自己,并在他50岁那年因为连续登上了两座7500米的山峰而成为了“国家级登山运动健将”,进而在52岁成功登顶珠穆朗玛,成为目前中国登顶珠峰最年长纪录的创造者。
“我登山的潜意识是我一定要在瘫痪前把想做的事情完成,因为想要去西藏,身体要适应高海拔的地方,所以我不仅没有停止活动,反而是加大活动,这是很有趣的一个现象,因为下肢可能要瘫痪,医生不建议做剧烈运动的时候我反而开始运动了。而这样的结果是诊断出有血管瘤时我的心脏健康指数为0分;等我从西藏回来时变成了3分,过了及格线;等我登了7000米的山峰回来再测变成了满分5分,这个状态一直保持到了现在。所以说命运很有意思,要跟它抗争,不能听从它的安排。”王石说。
他坚持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他坚持人的解放;他坚持不留遗憾,“人离开世界时,最遗憾的是原来可以尝试做的事情没有去尝试。”他坚持原则,“该谨慎的一定要谨慎(比如财务问题),为什么在登山过程中大家发现我非常严谨,那是因为任何一个小的疏漏都会危及命运,比如一位朋友,我们一起去了北极,但是南极我就没带他去,他问为什么,我说你太马大哈了,在北极的帐篷里我们烧瓦斯罐,无意中他把自己鸭绒服的袖子烧了,这非常危险,在极地哪怕只是遗落一只手套,几分钟的时间就可能被冻伤,要截肢的。”
赫然发现,王石的“执取”和“放下”都如此棱角分明,就好比“放下”是一个坐标,而“执取”则是这个坐标里的波峰和波谷,既是上限,又是底限。
慢走
奥修在他关于开悟的一篇文章里写道:“头脑是野心勃勃的——对金钱、对权力、对声望野心勃勃。然后有一天,当它厌倦了所有这些外向性的活动时,它变成对开悟、对解脱充满了欲望……同样的野心回来了,只是目标改变了。一开始这目标是在外面的,现在这目标是在里面的。但是你的态度、你的方式没有改变;你是那个按老规矩、老一套行事的同一个人。”我想,这便是王石所谓的“让灵魂跟上脚步”的最佳注脚。
王石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当历史已经需要叫卖的时候,买卖双方其实都浮躁了。”从这话里我能感觉到王石正在“向内看”,正在放缓脚步等待灵魂的追赶——这和他选择登山是有共通之处的。
我问他,怎样才能达到一个灵魂和脚步并行的状态?他非常老实地说他不知道,“现在只是把这个话题提了出来,是开始思考,如果跟上了,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我们现在这样一味快快快,物质是有了,但是不是像我们想象中一样辉煌?我们付出了怎样的代价?而哪些代价值得我们反思?”
王石曾和一位日本企业家聊天,谈到“质量、利润、速度、规模要坚持什么及放弃什么”这个话题时,一向很讲究礼仪的日本企业家说了一句,“如果说到质量的话,其他都去他妈的吧。”这让王石很震撼,“显然我们还是太斤斤计较,而人家说质量是唯一。所以现在万科有一种拉闸制度,只要现场施工各方面要求达不到就停工,停下来肯定会影响利润,但这个‘慢’比‘快’更‘快’。”
慢走,能让我们行走的脚步不高估眼前,不低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