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在笔先写形神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umiu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宏瑶1951年生于镇江,未上过专业院校,但从小喜欢乱涂乱画。返城后,干了四年电键工人,教了十五年的书,目前服务于江苏电建三公司。追随李世南老师廿年,笔耕不止。书画作品参加过多次展览,获得过几次奖项。自认为都属于民间活动,没有建树,谈不上成就。惟愿痴迷于画道,终生无悔。
  现为世界和平女神香港基金会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际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北京炎黄翰墨书画艺术交流中心副主席、日本友桥水墨画画会副会长。
  王宏瑶是兼擅写意和写实人物的的画家。
  他的写意人物画,主要继承了大写意人物画家李世南的笔墨情趣,以南宋梁楷的没骨人物画为宗,又继承了黄宾虹大写意山水画的水墨笔意,将狂放的激情透过淋漓酣畅、恣意无形的笔墨表现出来。如《怀素书道图》,是描写唐代草书大师怀素的大写意人物画,画面以饱蘸浓墨之笔,由湿而枯地迅捷挥洒,以墨线韵律恰到好处地勾勒出怀素身披的粗布破旧袈裟,再以赭石略渗淡墨,用没骨画法准确传达出怀素写字时的寂静专著神情,又用淡墨勾染出散落在地的芭蕉叶等杂物。洋洋洒洒的草书题款,于画面左侧,既丰富了画面水墨层次,又拓展了艺术想像空间。
  
  如果说大写意人物画是以极粗放简约的笔墨和诗一般的含蓄表现画意,那么写实人物画则是以水墨笔法表现具体对象来刻画人物,在力求形似的前提下追求神似。如《越无人识越安闲》,是描写当代中国画坛巨擘齐白石的写实人物画。作者在对白石老人的脸部表情的刻画上,运用没骨画的方法表现了西画中的明暗素描关系,并通过焦点透视细腻地将老人面部丰富的肌肉刻画得惟妙惟肖。画面中,老人深邃的目光、松弛的肌肉、飘逸的长须,烘托出老人慈祥和蔼的神态、大彻大悟的睿智、超凡脱俗的仙骨。然而在对老人的长袍的塑造上,却并非如油画般地精雕细琢,而是用枯笔线条简练地勾勒,长袍的皱褶自然而生动。这种娴熟地将中西画法揉和的风格,与宏瑶十几年来油画创作的不断积淀和对国画水墨线条深刻理解密不可分。这种以西润中、以中化西,由化而吸、由吸而变的艺术升华,反映了作者走过的一条极其艰辛坎坷的跋涉之路。
  清代石涛说过“法从我立,画者,从于心者也。笔墨当随时代”。宏瑶的画,敢于大胆地舍弃传统画中固有的某些缺陷,而对精华有所吸收,并赋予新的内涵。不论是写意还是写实,他都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精神、意念的挖掘,以便力图展现在人类心灵情感中潜藏的永恒生命活力。正如其师李世南先生所说的“你追求的境界越高,就越觉得高处不胜寒,越觉得孤独,这是真正艺术家的宿命。”从宏瑶的写意或写实人物画中,都不难看出他对艺术高深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有限艺术无涯,好在宏瑶是一个甘于寂寞而不甘于平庸、不求名利但求艺术崇高境界的的画家。愿宏瑶人物画的艺术境界越求越高,艺术之路越走越宽,艺术生命永葆青春。(无锡龙行阁画业供稿)
其他文献
编者按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历来以艺事繁盛、人才辈出著称。从这片土地上走出了冯亦吾、朱焰、魏敬先、张立辰、程大利、赵绪成等一批在国内书坛、画坛有广泛影响书法家和画家。沛县人文精神醇厚,历来重视对书画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像王仲博、张孝恺、王智、周节文、孟昭俊等先生毕生致力于书画艺术的普及和教育,书画创作在沛县蔚然成风。在沛县从事书画创作的人不可谓不多,有所成就者也不在少数。他们中既
近些年来,企事业组织把“即时补救”作为一种规范来执行。本文在服务补救领域提出相对性延迟补救的概念,将相对性延迟补救这一重要变量引入研究,构建了基于补救时机、人格特质、
抗战时期,诗人柳亚子与无数爱国志士一样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同仇敌忾的民族义愤,毅然投身到抗战的伟大斗争之中,拿起诗笔,作为武器,为神圣的民族解放事业呼唤、歌唱,过着亲人分离、颠沛流离的生活。  1944年5月28日,在柳亚子58岁寿辰那天,由田汉主持,梁漱溟、尹瘦石、千家驹、熊佛西、欧阳予倩、宋云彬、金仲华等桂林文化界百余人为柳亚子先生举行盛大的生日庆祝会。这不是一般的庆祝会,而是在特定环境下的一
真实、准确的统计数据和资料不仅对企业领导层的决策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非常重要,而且是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假如没有科学的统计依据,从企业本身而言,各项管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