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对《语文课程标准》作了学习和对小学语文教材作了分析,通过学习,我发现《语文课程标准》对情感教育作了极大的关注,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更是触目皆是,随手可得。
一、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实施的背景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虽然现在升学率不再是衡量教师、学校水平高低的尺度,但是取而代之的是年级组、学校间的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竞争,导致教师盲目追求学生考试高分,片面强调智力因素,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格素质、价值观、审美能力、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中教师只管讲,学生只是听,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由学习活动少,疲于应付教育的提问,而没有足够的时间自己思考、质疑、讨论;信息交流单向化,教师向学生大量灌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缺乏学习热情。
虽然语文学科的“五育”教学目标中有丰富的情感因素,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由于受“应试教育”以及其他种种因素的影响,“五育”中的情感目标往往被遗弃了,被忽视了。在“应试教育”中,知识而不是情感受到了极度的重视,整个教育活动以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为中心加以组织,而且把整个过程变成一个赤裸裸的知识的转移过程。离开了情感的激发和利用,学生很难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有的孩子就会在教育讲得正兴浓的时候开始说话、做小动作。从表面上看,这是纪律问题。但从深层上看,这正是暴露出“应试教育”遗弃了“五育”中的情感目标,把教学过程看作是纯粹的知识传递过程的局限性。失去了道德情感的道德教育只能是空洞的说教,正面的教育效果没有多大,反而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对待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失去了理智感的智育只能是照本宣科与填鸭式教学,学习成了外在于学生的一种沉重的精神负担;失去了美感的教育只能是枯燥的练习和麻木的表演,并无多少内化喜悦和灵性表达可言,失去了情感培养的体育也演化为纯粹的技术训练,学生们唯一关注的就是考试“达标”;失去了正确劳动态度的劳动教育只能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附庸,要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感教育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创造出审美化的教学,高质量地完成知识传递和情感发展的任务〔1〕。”
《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增强审美能力。因此情感教育对语文教学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情感教育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情感体验的教学。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是抽象的体验和感受。因此情感教育的实施就要借助于具体的事物。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为情感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二、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实施的主要凭借
叶圣陶先生在《〈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这些事不能凭空着手,都得有所凭借,凭借什么?就是课文或选文。有了课文或选文,然后养成、培植、训练的工作方得以着手。”在此叶老先生明确了语文教材的凭借功能。这是由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的。
(一)小学语文是母语学习的一门基础学科,为情感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平台。
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1]。
小学语文是学习母语的学科,其教学内容包括汉语拼音教学、汉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教学是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来促使学生朝着教育培养
目标的方向发展。那么教师与学生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情感就被带到每一个环节中而只要有情感因素的存在,情感教育就会发挥作用。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为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审美情趣。这要求为情感教育发挥作用提供了场所。
小学语文的教学具有阶段性,每一阶段提出的教学目标不同。低年纪的教学目标要求与中、高年级的不一要;因教学内容的不同,情感教育也会发生变化,如阅读教学同写作教学不一样。比如,在阅读中,要求学生不仅做到文通字顺,而且通过阅读作品,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命运,关心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通过主旨确立、观点提炼、材料取舍等步骤,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加深对社会生活的感受理解,进而养成积极思考善于思考的优良品质。因此,小学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情感教育、教学内容为情感教育的实施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特殊性,为情感教育实施的提供了多元的情感因素。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虽然语文具有工具性,但它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工具,如刀、锤子等,这些工具不可能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数学、物理等学科也不能表达什么思想感情。而语文就不同了,不要说一段话,一篇文章,往往一个词,一句话都能反映一定的思想,表达一定的感情。语文,凭借民族的语言文字,负载鲜明的政治倾向,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意志情感,表达思想感情,非语文学科不能;培养从语言文字入手体会思想感情和凭借语言文字表情的能力,也非语文学科莫属。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者在作品中倾注了自己的情感、意识、乃至整个心灵。语文教材中有相当数量的名家名篇,多是作者感情和心血的结晶,有些甚至是作者生命的绝唱。这些课文或显示了作者洞察人生的深刻哲理,或渗透着作者善良的人性,或表达出追求正义和真理的呐喊……其多元化的情感因素是其他学科望尘莫及的,也丰富了情感教育、教学的内容。
(三)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广泛性,为情感教育实施的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范围很广,从时间上看,有远古的时代的,有近代的,有现代的;从空间上看,有描写现实生活的,也有描写异国他乡的,从大海到高山,从地面到宇宙,无不涉及;从内容上看,天文、地理、网络、人情无所不包。
三、设计“情知互促”的课堂教学,提高情感教育质量
情感与认知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客观规律。一方面认知为情感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理性基础。另一方面,情感对认知活动又具有推动、强化、调节等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情感与认知是互为条件的,没有对事物的真切感受是不可能又感情的,而感情可以牵引认知走向深化。有学者研究表明:在良好地学习气氛中,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对知识感受性高,思维敏捷,记忆深刻,注意力集中;在压抑的气氛中,学生情绪不稳定,认知活动效率下降、机械重复和混乱反映增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创设学生快乐-兴趣的情绪气氛,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学、充满兴趣的学,无疑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根据教学内容及目标,可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法,就此谈一下自己的五个设计想法。
(一)自读感悟,体味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语文注重感悟、积累和运用。[1]”感悟一种心理能力,是学生通过读书,凭借对语言和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能力。由于学生知识、经验背景的差异和语义的丰富性、隐喻性,使得每一位学生的感悟水平、感悟结果都不能相同,常常是各有所悟和难以言传,因而,感悟是学生个体心理活动,所以也就必须让学生在自己读书的过程中去细心感悟,倾心体悟,最终使自己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及情感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正如新课标所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1]”
(二)设计“课本小品”表演,激发学生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的文章,但其中所蕴涵的情感内涵,常常不能被学生准确地理解、接受,因而,学生就产生厌烦之感,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对于这种现象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排编小品,使学生在表演中理解教材的情感内涵,并且有助于学生情感体验形成内化。以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试用修订本)第七册,第十五课《城实与信任》为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白了诚实会换来别人的信任,确不明白对别人信任同样能换来对方的诚实。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请学生作演员把课文的内容再现出来,让他们自己谈一下作为事件主人翁的感受。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获得情感体验,比受教师情感感染,更有利于情感体验的内化.
(三)鼓励学生画出心理感受,促进学生情感升华。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在表达自己情感的时候总是感觉力不从心。比如,作文中不能很明确清晰的表达自己观点;对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能体会确说不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不如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体验画出来。使学生在画的过程中,逐步理清自己的情绪体验,在画画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获得了什么样的情感。比如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试用修订本)第十册中《麋鹿》一课的学习,学生对于麋鹿从中国消失没有做出明显的反应,这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麋鹿离开中国时的表情画出来,从而使学生意识到离开家乡的悲伤,意识到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意义。在画画的过程中,学生把不明确的情感逐步的升华,形成意识。
(四)感情交流,发展情感。
语言不仅具有交流思想的功效,还有交流情感的功能。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有三大特性:情境性、感染性、动力性。其中“情境性”体现在“注重创设情境”一点中,而后两点特性则充分说明了“注重情感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学生的情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时,他的情感将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学习动机将获得增强,所以教师应注意自己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注意多用肯定的评价和鼓励的态度面对每一位学生,教师也应用良好的体态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关注。
(五)拓展延伸,开发情感教育资源。
新课标强调:要“开展丰富多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可见,课外的拓展延伸是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拓宽语文你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进行语文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鲜有效的刺激,这种刺激必定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积极而愉悦的情感。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心驰神往,获得或运用了某些知识和技能,学生不但增长了知识和才干,情感也得到了发展。学完了关于第二单元(关于秋天的文章),在班级中开展了“秋天的果实“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用形态各异,五颜六色的树叶,拼成各种各样的图案,用秋天的果实拼成图案,并配上自己优美的文章。有一位学生,用50片树叶拼成了一颗大树,并在树叶上写上全班师生的姓名,起名:我们的家庭,希望全班同学凝聚在一起像一个大家庭,团结向上。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的情趣激昂,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得以释放,课外延伸活动确实是情感教育的重要阵地。
本文就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背景,实施凭借及自己在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实施的两个设想,谈了自己的一些浅显看法。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且,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将情感与认知相结合,课堂教学被激活了,教学效果自然也就提高了。
一、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实施的背景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虽然现在升学率不再是衡量教师、学校水平高低的尺度,但是取而代之的是年级组、学校间的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竞争,导致教师盲目追求学生考试高分,片面强调智力因素,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格素质、价值观、审美能力、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中教师只管讲,学生只是听,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由学习活动少,疲于应付教育的提问,而没有足够的时间自己思考、质疑、讨论;信息交流单向化,教师向学生大量灌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缺乏学习热情。
虽然语文学科的“五育”教学目标中有丰富的情感因素,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由于受“应试教育”以及其他种种因素的影响,“五育”中的情感目标往往被遗弃了,被忽视了。在“应试教育”中,知识而不是情感受到了极度的重视,整个教育活动以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为中心加以组织,而且把整个过程变成一个赤裸裸的知识的转移过程。离开了情感的激发和利用,学生很难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有的孩子就会在教育讲得正兴浓的时候开始说话、做小动作。从表面上看,这是纪律问题。但从深层上看,这正是暴露出“应试教育”遗弃了“五育”中的情感目标,把教学过程看作是纯粹的知识传递过程的局限性。失去了道德情感的道德教育只能是空洞的说教,正面的教育效果没有多大,反而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对待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失去了理智感的智育只能是照本宣科与填鸭式教学,学习成了外在于学生的一种沉重的精神负担;失去了美感的教育只能是枯燥的练习和麻木的表演,并无多少内化喜悦和灵性表达可言,失去了情感培养的体育也演化为纯粹的技术训练,学生们唯一关注的就是考试“达标”;失去了正确劳动态度的劳动教育只能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附庸,要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感教育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创造出审美化的教学,高质量地完成知识传递和情感发展的任务〔1〕。”
《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增强审美能力。因此情感教育对语文教学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情感教育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情感体验的教学。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是抽象的体验和感受。因此情感教育的实施就要借助于具体的事物。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为情感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二、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实施的主要凭借
叶圣陶先生在《〈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这些事不能凭空着手,都得有所凭借,凭借什么?就是课文或选文。有了课文或选文,然后养成、培植、训练的工作方得以着手。”在此叶老先生明确了语文教材的凭借功能。这是由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的。
(一)小学语文是母语学习的一门基础学科,为情感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平台。
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1]。
小学语文是学习母语的学科,其教学内容包括汉语拼音教学、汉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教学是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来促使学生朝着教育培养
目标的方向发展。那么教师与学生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情感就被带到每一个环节中而只要有情感因素的存在,情感教育就会发挥作用。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为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审美情趣。这要求为情感教育发挥作用提供了场所。
小学语文的教学具有阶段性,每一阶段提出的教学目标不同。低年纪的教学目标要求与中、高年级的不一要;因教学内容的不同,情感教育也会发生变化,如阅读教学同写作教学不一样。比如,在阅读中,要求学生不仅做到文通字顺,而且通过阅读作品,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命运,关心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通过主旨确立、观点提炼、材料取舍等步骤,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加深对社会生活的感受理解,进而养成积极思考善于思考的优良品质。因此,小学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情感教育、教学内容为情感教育的实施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特殊性,为情感教育实施的提供了多元的情感因素。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虽然语文具有工具性,但它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工具,如刀、锤子等,这些工具不可能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数学、物理等学科也不能表达什么思想感情。而语文就不同了,不要说一段话,一篇文章,往往一个词,一句话都能反映一定的思想,表达一定的感情。语文,凭借民族的语言文字,负载鲜明的政治倾向,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意志情感,表达思想感情,非语文学科不能;培养从语言文字入手体会思想感情和凭借语言文字表情的能力,也非语文学科莫属。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者在作品中倾注了自己的情感、意识、乃至整个心灵。语文教材中有相当数量的名家名篇,多是作者感情和心血的结晶,有些甚至是作者生命的绝唱。这些课文或显示了作者洞察人生的深刻哲理,或渗透着作者善良的人性,或表达出追求正义和真理的呐喊……其多元化的情感因素是其他学科望尘莫及的,也丰富了情感教育、教学的内容。
(三)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广泛性,为情感教育实施的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范围很广,从时间上看,有远古的时代的,有近代的,有现代的;从空间上看,有描写现实生活的,也有描写异国他乡的,从大海到高山,从地面到宇宙,无不涉及;从内容上看,天文、地理、网络、人情无所不包。
三、设计“情知互促”的课堂教学,提高情感教育质量
情感与认知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客观规律。一方面认知为情感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理性基础。另一方面,情感对认知活动又具有推动、强化、调节等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情感与认知是互为条件的,没有对事物的真切感受是不可能又感情的,而感情可以牵引认知走向深化。有学者研究表明:在良好地学习气氛中,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对知识感受性高,思维敏捷,记忆深刻,注意力集中;在压抑的气氛中,学生情绪不稳定,认知活动效率下降、机械重复和混乱反映增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创设学生快乐-兴趣的情绪气氛,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学、充满兴趣的学,无疑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根据教学内容及目标,可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法,就此谈一下自己的五个设计想法。
(一)自读感悟,体味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语文注重感悟、积累和运用。[1]”感悟一种心理能力,是学生通过读书,凭借对语言和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能力。由于学生知识、经验背景的差异和语义的丰富性、隐喻性,使得每一位学生的感悟水平、感悟结果都不能相同,常常是各有所悟和难以言传,因而,感悟是学生个体心理活动,所以也就必须让学生在自己读书的过程中去细心感悟,倾心体悟,最终使自己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及情感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正如新课标所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1]”
(二)设计“课本小品”表演,激发学生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的文章,但其中所蕴涵的情感内涵,常常不能被学生准确地理解、接受,因而,学生就产生厌烦之感,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对于这种现象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排编小品,使学生在表演中理解教材的情感内涵,并且有助于学生情感体验形成内化。以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试用修订本)第七册,第十五课《城实与信任》为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白了诚实会换来别人的信任,确不明白对别人信任同样能换来对方的诚实。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请学生作演员把课文的内容再现出来,让他们自己谈一下作为事件主人翁的感受。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获得情感体验,比受教师情感感染,更有利于情感体验的内化.
(三)鼓励学生画出心理感受,促进学生情感升华。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在表达自己情感的时候总是感觉力不从心。比如,作文中不能很明确清晰的表达自己观点;对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能体会确说不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不如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体验画出来。使学生在画的过程中,逐步理清自己的情绪体验,在画画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获得了什么样的情感。比如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试用修订本)第十册中《麋鹿》一课的学习,学生对于麋鹿从中国消失没有做出明显的反应,这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麋鹿离开中国时的表情画出来,从而使学生意识到离开家乡的悲伤,意识到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意义。在画画的过程中,学生把不明确的情感逐步的升华,形成意识。
(四)感情交流,发展情感。
语言不仅具有交流思想的功效,还有交流情感的功能。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有三大特性:情境性、感染性、动力性。其中“情境性”体现在“注重创设情境”一点中,而后两点特性则充分说明了“注重情感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学生的情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时,他的情感将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学习动机将获得增强,所以教师应注意自己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注意多用肯定的评价和鼓励的态度面对每一位学生,教师也应用良好的体态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关注。
(五)拓展延伸,开发情感教育资源。
新课标强调:要“开展丰富多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可见,课外的拓展延伸是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拓宽语文你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进行语文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鲜有效的刺激,这种刺激必定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积极而愉悦的情感。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心驰神往,获得或运用了某些知识和技能,学生不但增长了知识和才干,情感也得到了发展。学完了关于第二单元(关于秋天的文章),在班级中开展了“秋天的果实“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用形态各异,五颜六色的树叶,拼成各种各样的图案,用秋天的果实拼成图案,并配上自己优美的文章。有一位学生,用50片树叶拼成了一颗大树,并在树叶上写上全班师生的姓名,起名:我们的家庭,希望全班同学凝聚在一起像一个大家庭,团结向上。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的情趣激昂,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得以释放,课外延伸活动确实是情感教育的重要阵地。
本文就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背景,实施凭借及自己在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实施的两个设想,谈了自己的一些浅显看法。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且,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将情感与认知相结合,课堂教学被激活了,教学效果自然也就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