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家公开招聘品学兼优的读书人,去政府充当行政管理者,这种用考试的方法保证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的制度在中国由来已久。本文旨在此对比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的意义与当今中国公务员考试的意义。阐释在当下中国政治文化背景下,加强公务员考试的制度建设,坚持公开、公平、逢进必考的原则,组织好公务员考试的重要性,以及隐藏在其背后重要意义。
[关键词]科举制度 公务员考试政治参与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446(2013)1-2-0065-02
一、科举考试与公务员考试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政府管理者的一种制度。因为采取分科取士的办法,故名日“科举”。以考试为手段的选拔人才,在我国历经久远,汉代的察举制和公府辟除制度中就有了考试的内容,我国坚持了千年科举制度考试更是从南北朝时期就已经诞生。经过隋的发扬,唐的制度化,宋的改良,明清的继承,直接形成了中国知识分子读书入仕的一种习惯。“学而优则仕”是无数学子读书的终极目标,制度的影响已经到了普通民众的价值判断。科举制度使得很多出生贫贱而有才华的人得以重用,挤身贵族。
与古代科举制度相似,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是在继承古代考试取士制度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国家在录用政府工作人员的文官制度基础上形成的。从199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形成以来,报考公务员的学生人数持续增加,舆情热度不端升高,社会影响力不端增强。从近几年来看尤其如此,从参加考试的人数来看,2003年年度是8·7万人,2004年度12万人,2005年度31万人,2006年度36万人,2007年度60万人,2008年度80万人,2009年度105万人,2010年度146万人,2011年度141万人,2012年度117·7万人。单从数据上看,近三年绝对参考人数有所下降,可能与近几年国家对公务员考试进行分流,高校停止大规模扩招有关系。根据中公教育统计,竞争比例基本持平。笔者认为它是科举制度对古代学者影响的延续,两千年来,受古代“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加之传统文化中“官尊民卑”的影响。
二、科举考试和公务员考试意义对比分析
(一)提供了政治参与的途径
在中国帝制年代,政治上是一个臣民社会,家长制的管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城。统治者需要有效治理国家,必须组建管理团队,但是怎样选择团队成员是封建统治者们长期重视的问题。经过数代人的选择和实验,分科取士的科举制度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制度。“这种制度打破了世家土族对政治的垄断”。孙中山对考试选官制度也是做过一些顶层设计,他把考试选官列为五权宪法中的一权,其足以看出先生对这种方式的认同。认为:相比西方国家实行的代议制民主制度,其坚持人民参与、普选、人民监督和始终多数原则,而多种代议制民主制度有无法克服的缺点。比如人民的参选效率和参选能力的问题。以此证明,选举人与被选举人之间的良性沟通是很难建立的,不断频繁地更换被选举人,造成了服务质量低下,政治的不稳定,固钱穆先生评价道:’选举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流弊很多”,而他坚持认为“夫能代表名义者,就实论之,并不在人民中之多数,而实在人民中之贤者。中国传统的考试制度即以客观的选拔贤能,而使在政府中直接操作,故西方政治为政民治对立,而在中国传统政制为政民一体。从中共十八大党代表中看,党员领导干部占69.5%,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党员占34.4%。其中在34.4%中,工人党员代表占代表总数的7.4%,在7.4%多数为国有企业中的工人,广大的农民工和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所占比例更小。在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现存的人大代表结构为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中,70%以上是各级党政官员,由200多万军人组成的解放军代表也有9%,而占全国人口65%的农民其代表仅为总数的8%,工人代表仅为10%。从数据上可以推测,我们的民主政治还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方能真正达到理想的代议。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和国的民主法治所体现的民本思想在执行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寻求自身的政治话语权,纷纷选择直接参加公务员考试,在具体操作行政事务的过程中,维护自身的政治以及其他利益,作者认为这也是钱穆先生所描述的“直接式民主”的实现渠道之一。
(二)有效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科举考试的实施,实质上是封建统治者自觉自愿地将政权向社会中的各阶层开放,使得社会阶级理论上实现了垂直流动,尽管在古代通过科举考试得到升迁的机会是比较渺茫的,但它却另民众相信“朝为田舍,暮登天子堂”的梦想是现实可靠的,人们看到了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希望,看到了自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实现的机会。大量的平民子弟参与科举考试,走上仕途,跻身宦官,不仅改变课自己的命运,也使得家族的命运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冲垮了社会等级的壁垒,强化了上下级之间的国通的缓冲层,维系了中国社会及其结构的稳定,也使得统治血液的时时更新,保证了社会治理的生命力。
三、加强公务员考试制度建设,确保考试公平、公正意义重大
转型期的中国,各种利益格局变的变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局面复杂,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社会舆情深入到每一个角落。“社会利益矛盾的关联多极化、复杂化,导致转型期间一点小事,或一个小的矛盾都有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矛盾,造成一系列的后果。”组织人事、滥用公权的舆情事件呈上升趋势。公务员的考核与提拔,公务员考试的公平、公正性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使得传统内隐状态下的组织人事舆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外显程度。如“最牛烟草局长”陈文铸事件,河北29岁县长事件,湖北26岁县委常委事件,湖北25岁镇长事件,山西长治公务员考录中被体检事件,女教师公务员考试被梅毒事件等,一度成为舆论和百姓关注的焦点。这对我们的政府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在适时地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加大对公权力的监督与限制力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经济,引导提供更多优质于公务员行业的就业机会的同时,努力做好公务员的招录招考工作,从制度设计到招录程序上确保机会公平、公正,过程公开透明。把真正符合政府管理要求,拥有政府管理基本技术,能够更好的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人才引进公务员队伍。加强公务员考试制度建设,认真做好公务员招录工作,在转型期间能更好的促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结构的有序调整,社会阶层的有序流动,增强普通大众的政治参与程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科举制度 公务员考试政治参与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446(2013)1-2-0065-02
一、科举考试与公务员考试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政府管理者的一种制度。因为采取分科取士的办法,故名日“科举”。以考试为手段的选拔人才,在我国历经久远,汉代的察举制和公府辟除制度中就有了考试的内容,我国坚持了千年科举制度考试更是从南北朝时期就已经诞生。经过隋的发扬,唐的制度化,宋的改良,明清的继承,直接形成了中国知识分子读书入仕的一种习惯。“学而优则仕”是无数学子读书的终极目标,制度的影响已经到了普通民众的价值判断。科举制度使得很多出生贫贱而有才华的人得以重用,挤身贵族。
与古代科举制度相似,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是在继承古代考试取士制度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国家在录用政府工作人员的文官制度基础上形成的。从199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形成以来,报考公务员的学生人数持续增加,舆情热度不端升高,社会影响力不端增强。从近几年来看尤其如此,从参加考试的人数来看,2003年年度是8·7万人,2004年度12万人,2005年度31万人,2006年度36万人,2007年度60万人,2008年度80万人,2009年度105万人,2010年度146万人,2011年度141万人,2012年度117·7万人。单从数据上看,近三年绝对参考人数有所下降,可能与近几年国家对公务员考试进行分流,高校停止大规模扩招有关系。根据中公教育统计,竞争比例基本持平。笔者认为它是科举制度对古代学者影响的延续,两千年来,受古代“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加之传统文化中“官尊民卑”的影响。
二、科举考试和公务员考试意义对比分析
(一)提供了政治参与的途径
在中国帝制年代,政治上是一个臣民社会,家长制的管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城。统治者需要有效治理国家,必须组建管理团队,但是怎样选择团队成员是封建统治者们长期重视的问题。经过数代人的选择和实验,分科取士的科举制度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制度。“这种制度打破了世家土族对政治的垄断”。孙中山对考试选官制度也是做过一些顶层设计,他把考试选官列为五权宪法中的一权,其足以看出先生对这种方式的认同。认为:相比西方国家实行的代议制民主制度,其坚持人民参与、普选、人民监督和始终多数原则,而多种代议制民主制度有无法克服的缺点。比如人民的参选效率和参选能力的问题。以此证明,选举人与被选举人之间的良性沟通是很难建立的,不断频繁地更换被选举人,造成了服务质量低下,政治的不稳定,固钱穆先生评价道:’选举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流弊很多”,而他坚持认为“夫能代表名义者,就实论之,并不在人民中之多数,而实在人民中之贤者。中国传统的考试制度即以客观的选拔贤能,而使在政府中直接操作,故西方政治为政民治对立,而在中国传统政制为政民一体。从中共十八大党代表中看,党员领导干部占69.5%,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党员占34.4%。其中在34.4%中,工人党员代表占代表总数的7.4%,在7.4%多数为国有企业中的工人,广大的农民工和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所占比例更小。在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现存的人大代表结构为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中,70%以上是各级党政官员,由200多万军人组成的解放军代表也有9%,而占全国人口65%的农民其代表仅为总数的8%,工人代表仅为10%。从数据上可以推测,我们的民主政治还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方能真正达到理想的代议。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和国的民主法治所体现的民本思想在执行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寻求自身的政治话语权,纷纷选择直接参加公务员考试,在具体操作行政事务的过程中,维护自身的政治以及其他利益,作者认为这也是钱穆先生所描述的“直接式民主”的实现渠道之一。
(二)有效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科举考试的实施,实质上是封建统治者自觉自愿地将政权向社会中的各阶层开放,使得社会阶级理论上实现了垂直流动,尽管在古代通过科举考试得到升迁的机会是比较渺茫的,但它却另民众相信“朝为田舍,暮登天子堂”的梦想是现实可靠的,人们看到了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希望,看到了自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实现的机会。大量的平民子弟参与科举考试,走上仕途,跻身宦官,不仅改变课自己的命运,也使得家族的命运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冲垮了社会等级的壁垒,强化了上下级之间的国通的缓冲层,维系了中国社会及其结构的稳定,也使得统治血液的时时更新,保证了社会治理的生命力。
三、加强公务员考试制度建设,确保考试公平、公正意义重大
转型期的中国,各种利益格局变的变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局面复杂,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社会舆情深入到每一个角落。“社会利益矛盾的关联多极化、复杂化,导致转型期间一点小事,或一个小的矛盾都有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矛盾,造成一系列的后果。”组织人事、滥用公权的舆情事件呈上升趋势。公务员的考核与提拔,公务员考试的公平、公正性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使得传统内隐状态下的组织人事舆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外显程度。如“最牛烟草局长”陈文铸事件,河北29岁县长事件,湖北26岁县委常委事件,湖北25岁镇长事件,山西长治公务员考录中被体检事件,女教师公务员考试被梅毒事件等,一度成为舆论和百姓关注的焦点。这对我们的政府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在适时地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加大对公权力的监督与限制力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经济,引导提供更多优质于公务员行业的就业机会的同时,努力做好公务员的招录招考工作,从制度设计到招录程序上确保机会公平、公正,过程公开透明。把真正符合政府管理要求,拥有政府管理基本技术,能够更好的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人才引进公务员队伍。加强公务员考试制度建设,认真做好公务员招录工作,在转型期间能更好的促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结构的有序调整,社会阶层的有序流动,增强普通大众的政治参与程度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