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稠油油田高含水期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技术

来源 :石油钻采工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油田是渤海典型的水驱开发稠油油田,目前油田已经进入高采出程度、高含水率的“双高”阶段,随着油田含水上升,油田低产低效井逐年增多,严重影响油田开发效果.针对S油田地质特征和开发特征,对低产低效井成因进行分析,从剩余油、砂体发育、储层非均质性、注采关系、钻完井污染及井筒完整性等方面开展研究,并对低产低效井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低产低效井开展治理对策研究,制定了“平面分区、纵向分层、分类研究、治理与挖潜调整同步”的治理策略,最大限度发挥油田潜力和提高经济效益.近3年通过对S油田低产低效井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形成了高含水砂体挖潜、薄层挖潜、高含水期水平井产能评价、注采井网调控、潜力储量评价等技术,成功指导了渤海S油田51口低产低效井的治理研究,新增探明储量300×104 m3.2017—2019年已治理33口低产低效井,2019年7月实现日增油近1200 m3,预测到开发期末累增油近240×104 m3,提高采收率近1%,低产低效井治理效果显著.该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海上稠油油田高含水期低产低效井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基于扭转冲击钻井工程实际,考虑岩石RHT材料本构模型动力学参数,建立了PDC钻头单齿破岩数值模型,分析了扭转冲击过程中冲击载荷、冲击频率、时间参数对于钻齿侵入深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室内单齿切削物理实验结果相比,岩石切削形态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扭转冲击钻齿侵彻深度相比常规钻井提升25.0%,且切削岩屑颗粒更小,有利于降低黏滑振动、提升机械钻速;随着扭转冲击动载峰值的不断增加,钻头侵入深度先增加、后减小;当扭转冲击载荷与轴向静载的比值为1.0时,钻齿侵入深度为最优值;扭转冲击频率为40~100 Hz时,
为了优化井筒压力剖面,实现更大的钻进深度,建立了CML双梯度钻井钻井液液位高度优化模型.模型以地层压力窗口为约束条件,以井底压差最小化作为优化目标,对钻井液液位高度进行优选.通过案例分析了钻井液密度、泥浆泵排量、安全余量等参数对优化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泥浆泵排量,最大钻进深度、井底压差与最优钻井液液位高度受钻井液密度的影响更显著;相比于不考虑安全余量,考虑安全余量会使井筒压力更加安全地落在压力窗口内,但会明显降低最大钻进深度.采用优选后的钻井液液位高度,既能实现更大的钻进深度又能降低井底压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项重大任务.而运用现代信息手段 实施数字乡村计划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手段,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国数字乡村建设还处于持续探索阶段,因此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探索以数字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有效路径,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一环.
针对国内某炼油厂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因受加工重质、劣质原料油的影响,催化剂出现严重铁中毒的情况,从平衡剂和产品分布两个方面剖析了工业生产中的铁中毒现象.通过关联平衡剂铁含量与平衡剂物性发现,铁含量高会造成平衡剂堆密度下降,但铁含量与平衡剂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变化的关联性较差.通过关联平衡剂铁含量与产品分布发现,催化剂铁中毒会造成油浆、干气产率增加,轻质油收率下降.通过表征高含铁平衡剂的形貌和元素分布发现,铁中毒平衡剂的表面有很多凹陷和沟槽,凹陷处铁含量较高,而且铁主要富集在催化剂外表面.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为装置
火烧油层是薄层油藏开发的有效技术之一.结合某低渗薄层区块的实际地层情况,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探究了多种因素对低渗薄层油藏火驱开发的影响,给出了油墙掠过生产井时刻的判别方案,并优化出了最优生产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排状井网相比于左起井网和反九点井网采收率更高、生产更平稳,但热联通更慢;井距在70~141 m区间变动时,采收率随井距增加而降低;单侧生产井数量多于一排时,选择生产井产气中氧气含量突增的时刻关井较为合理;对低渗薄层油藏而言,注气开孔位置对采收率的影响并不明显,在注气量达到25000 m3/d后,继续增加
针对目前海上生产平台出现的井喷失控事故,设计了“三分支”引火筒装置.在从源头控制井喷抢险作业时能够借助“烟囱效应”将流体/火焰引至上方,降低井口区温度,提高井喷抢险作业的安全性.“三分支”引火筒装置主要由引火筒、悬挂筒、主轴及悬挂装置、锁定及支撑装置组成.作业时可根据井口分布调整3个引火筒之间的角度和高度,配合钢丝绳和绞车进行井喷抢险作业.对各部分结构进行了阐述并且对结构强度及恶劣工况下的吊装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装置强度满足要求;在200×104 m3/d气井井喷环境下最大等效应力为492 M
对于某些非常规油气储层以及极地、冰川和冻土地层,油气钻采过程中发生伴随着相变现象的骨架组构演化.为研究油气相变-骨架演化过程中的储层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动态变化规律,以油砂储层为例,通过沥青熔化系数、流体排出系数和水的可注性系数,分沥青相变-孔隙塌陷和沥青相变-孔隙扩容两种情况建立可相变多孔介质物理模型,给出了不同定量系数下沥青熔化-孔隙塌陷/扩容的8个应用图版,并根据实验和现场监测数据对物理模型参数进行了识别和分析.研究表明,在沥青相变-孔隙塌陷过程中,随着沥青熔化系数增加,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降低,有效孔
近钻头方位伽马随钻测量系统采用了伽马探测传感器和角度探测器实现了更为精确的方位伽马随钻测量;在电磁波传输系统中采用了高斯最小频移键控调制技术,提高了通讯信号的抗地层干扰和抗衰减能力,使得仪器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地面信息处理系统采用了集成电路技术,增强了电路系统的稳定性;信号信息处理软件各个功能模块集成度高,操作更为便捷.近钻头随钻测量系统具有对井眼岩性成分进行成像的功能,能够更加直观全面地反映钻遇地层的岩性变化特征,有助于精确地进行地质导向.现场应用表明,近钻头随钻测量系统工作性能稳定,测量数据准确,现场地
呼图壁储气库受地面条件限制,为有效动用井口下方优质储气层,采用勺型水平井钻井技术,增大水平段长度和储层接触面积,有效提高单井注采能力.勺型水平井由于井眼轨迹及钻具受力复杂,钻井摩阻、扭矩较大,且呼图壁地区反向大尺寸井眼造斜,给水平井井壁稳定性、井眼轨迹控制、降摩减阻及钻井提速等带来了更大的难度.通过井壁稳定性分析,确定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23°,沿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钻进井眼最稳定;通过优选钻井液体系、优化通井钻具组合、降摩减阻等措施,确保了反向造斜段套管的安全下入;通过井眼轨迹优化、“一趟钻”PDC钻头及
临兴地区深部煤系天然气井LX-Y井试采时实际产水82.97 m3/d,使用绒囊流体堵水作业4 d、试采8 d后,产气量达不到预期中止.堵水后,单位生产压差产水量降幅75.8%,日产气量由300 m3/d增至394 m3/d,增幅31.3%,现场评价绒囊流体堵水效果出现了分歧.为了解决这一争议,室内分别以临兴盒2储层基质岩心和含人工裂缝岩心模拟层间水和人工裂缝及边底水窜产水通道,以地层水和氮气为两相流动介质,利用渗透率仪测定绒囊流体封堵后气、水两相的突破压力,模拟分析绒囊的堵水效果和稳气控水能力.绒囊流体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