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之我见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xue0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知识具有的高度的抽象性与严密的逻辑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相矛盾。如何在新课一开始就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只有巧妙地创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有效的教学情境,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品尝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一、巧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因此,作为学习活动设计者的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如在教学“求积的近似值”时,可以模拟到商店买商品的情景,由老师担当营业员,让学生轮流当顾客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
  生1:每千克12.32元的水果糖,买2千克
  营业员:请您付24.6元
  生2:每千克10.52元的什锦糖,买3千克
  营业员:请您付31.6元
  ……
  突然,学生2提出疑问,每千克10.52元的什锦糖,买3千克怎么要付31.6元,应该付31.56元。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也纷纷提出了类似的疑问:每千克12.32元的水果糖,买2千克,为什么只付24.6元,应该付24.64元。此时,教师再引出新的学习内容。
  又如教学“认识分米和毫米”时,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身高话题入手:过年了,老师发现大家都长高了,你能告诉同学你的身高是多少吗?
  生:1米20厘米
  ……
  师:你们在介绍时都用上了什么单位?(米和厘米)
  ……
  “介绍身高”情境展开得亲切、自然,符合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兴趣盎然,不仅为这节课的顺利进行做了良好的心理准备,同时又巧妙地进行了旧知的复习,为后面新知的探讨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新知时,不再感到枯燥乏味,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二、巧设操作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要解决数学知识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所以教学中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
  如教学“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时,我首先出示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发现可以把铁丝剪断后再拉直测量出圆的周长,即“化曲为直” 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又让学生计算手中圆形硬纸片的周长,他们有的沿圆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带,有的用绕线的方法,还有的把圆滚动一周测出圆的周长;然后我又指着黑板上画的圆,问:“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接着启发说“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一般的求圆周长的方法,我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后一定也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同学们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他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圆,通过书中提示的方法,纷纷投入到小组探究之中。
  三、巧设动态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以其形象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受到学生的欢迎。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借助多媒体编制一些动态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快乐地参与学习。
  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 一课,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认知难点,教师在新课伊始创设这样的情境:多媒体动画出示一个魔盒,学生只要输入一个数,这个数经过魔盒的加工,出来的便是另一个数。如输入的是7,出来的是17;输入的是12,出来的是22……让学生边看边猜。当气氛达到高潮,老师输入一个字母a,魔盒卡住了,“你能帮它解决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输入a+10”,魔盒终于露出了笑脸。这种成功的体验让学生有说不出的快乐!原来魔盒是按一定的关系式来加工数的。
  这里“魔盒”情境的创设,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呈现出积极主动的思考状态。当然,“魔盒”只是个道具,而这一情境的创设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解决认知难点:输入a,输出的数就是a+10,加工的关系式是a+10。可见,教师选择“魔盒”这一情境,能很顺利地让学生接受这种类型的代数思维方式,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困难。在“魔盒”的带领下,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
  四、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总是与一定的问题情境相联系的.创设具有思考力的情境,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引起认知冲突,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发现蕴藏的规律。
  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不直接出示书中的例题,而是在黑板上写上1、10、100三个数,并提问:同学们,这三个数相等吗?你能想办法使他们相等吗?
  生:加上单位名称。
  1米=10分米=100厘米。
  ……
  接着问:有谁能把1米=10分米=100厘米改成以“米”为单位的等式呢?
  生:0.1米= 0. 10米=0.100米
  再接着问:看到这个等式中的三个数,你有什么发现?把学生的思考引到观察小数末尾的“0”上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讨论、归纳小数的性质。
  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呈现给学生“非常规”性的内容,使学生感到新奇,产生浓厚兴趣,从而在教师的带领下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五、巧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多设计一些富有情趣、充满思考性的的故事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新知的兴趣,增强探索的欲望。
  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教师就可以从爱迪生的一则小故事入手来引入新课,让学生体会转化策略的奇妙,形成积极探究问题的欲望。
  有一次,爱迪生把一只梨形的灯泡交给他的助手阿普顿,让他计算一下这只灯泡的容积是多少。阿普顿是普林顿大学数学系高材生,又在德国深造了一年,数学素养相当不错。他拿着这只梨形的灯泡,打量了好半天,又特地找来皮尺,上下量了尺寸,画出了各种示意图,还列出了一道又一道的算式。一个钟头过去了。爱迪生着急了,跑来问他算出来了没有。“正算到一半!”阿普顿慌忙回答,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角上滚了下来。“才算到一半?”爱迪生十分诧异,走近一看,哎呀,在阿普顿的面前,好几张白纸上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算式。“何必这么复杂呢?”爱迪生微笑着说,“你把这只灯泡装满水,再把水倒在量杯里,量杯量出来的水的体积,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容积。”
  “哦!”阿普顿恍然大悟。他飞快地跑进实验室,不到1分钟,没有经过任何运算,就把灯泡的容积准确地求出来了。
  故事中的策略新颖奇妙,学生沉浸于故事之中,不得不为爱迪生的聪明所折服。
  “故事中爱迪生是把求梨形的灯泡的容积转化成了量量杯里水的体积。如果是你,能想到这么简单的好方法吗?”适时的引入课题一定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当然,并非所有新内容的学习都要创设情境,情境创设必须围绕数学学习的需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为了更好地启迪思维,更好地学好数学。如果仅仅是为了所谓的兴趣和氛围,脱离数学学习的本质,过多地浪费学生学习的时间,影响学习效率,那就本末倒置了。对于那些不太容易创设情境的内容就不必非要“冥思苦想”地创设情境,不妨采用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时恰当地创设出与新知密切相关的有效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一直在积极快乐的气氛中体验数学知识的神奇与学习数学的价值,真正走出苦旅,探索绿洲。
其他文献
2014年1月31日,大年初一,湖南省衡阳市刑警李江奉命赶往前一天发生命案的村庄,布控搜捕持枪嫌犯。大年初三凌晨的抓捕中,李江冲在最前面,被嫌疑人用自制枪支在极近距离击中,
瞧,这个穿长衫的笑得嘴都合不拢了。可惜是张马睑,一笑就拉得更长了。啊,来了个穿西装的,看上去很有涵养,不像那个喜形于色的马脸。嘿嘿,又来一个。这家伙戴着礼帽,样子斯文,
摘要:和谐的家长、学生、老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谐的家长、学生、老师能有效提高教师自身人格的感召力,有利于教师的良好品德向学生迁移,能有效塑造学生的品行;和谐的家长、学生、老师有利于师生情感交往,产生共振效应,促进师生的心理健康;和谐的家长、学生、老师能有效促成和谐校园的创建。  关键词:家长会 孩子的爱 家长的感言 心与心的碰撞 感恩之心
摘 要:班级文化是指班级群体的文化氛围,是班级群体所有成员的信念、思想、态度、价值观的复合体。共同价值观是指群体共享的价值观念,贯穿着整个教育过程,带动整个群体发展。对于班级文化的构建而言,共同的价值观是班级文化生成的基础,任何一个群体组织都离不开良好的共同价值观引领。为了使教育更有效,班级文化建设中需要正确、有序的价值导向,从而内化为一种精神力量。   关键词:共同价值观;班级文化;培育  
现代社会是一个由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民等多种治理主体共存互动的社会。政府在社会治理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企业作为社会的经济实体在公共事务管理中也发挥着重
一敲门声响起的时候,周凤岐正在吃晚饭。在这之前,母亲一直在跟他说楼上那对小夫妻的事。“凤岐你知道吗?楼上佳慧和耀明最近又开始吵了。今天你回家前,他们吵得很厉害。”周
期刊
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内容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新课程呼唤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校本研究正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的一种教育研究活动。只有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建立以反思、合作、研究为途径,形成由专家引领、个人自学、同伴互助为主要形式的校本研究制度,教师的培训、学习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一、当前校本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校
期刊
“记者证、相机、耳麦、录音笔。”“看上去很专业。”“别乱动。危险。”“天!真巧妙。怎么用?”“这样。”“哦,只需轻轻一按。”“车十点准时到正门。”“警戒应该很严密
在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作为从事小学低段教学工作的教师,在进行新课程理念下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学中,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在此,结合小学阅读教学谈自己的一点粗浅体会。  一要转变观念,重塑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诱导者和辅导者
期刊
在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是按照知识的结构和认知的特点来编排的。整本书由若干章节来组成,章与章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节与节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相辅相成,而每小节内容是授1—3节课时,在授课时间的安排上,中学阶段每周5—7节课。在传统的综合课教学中,一节课都要完成复习引入、讲解新课、练习巩固、小结和布置作业几个环节,每节课都可作为一个完整的内容。这样各个内容逐次解决,有利于教学的规范有序,但如果从学生的学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