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语文教学的深化改革,“语感”这个话题,对于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而言并不陌生,它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也成了语文教学理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良好的语感是语言学习的前提,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语言素质的培养。
既然语感如此重要,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语感呢?
一、培养语感应从朗读背诵入手
培养学生语感,必须让学生反复地接触语言,感受语言。而朗读则是学生接受和领悟语言的最经常最重要的方式。
对于一篇课文,只有通过多读,才能理解其内在含义。如九年级上册课文《白杨礼赞》,文章开头一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我赞美白杨树!”教学时如引导学生反复地读,品读出作者对白杨树由衷的赞美与崇敬之情,那全文的感情基调学生自然领会。因此,反复朗读,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有很大帮助。又如初中教材中的大量诗歌及文言语句,教学中教师需指导学生反复地品读、诵读,才能体会其意境,品味出感情。由此可见,要想让学生形成敏锐的语感,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的训练。要求学生正确朗读好词句,品出其表达的感情。加强对语言结构的理解,养成辨析句子的习惯,这样,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就强了。
不仅如此,在教学中还须要求学生多背诵美文佳句。背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又一重要环节。在初中教材中选取了许多名篇佳作,如朱自清的《春》,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苏轼的《水调歌头》,周敦颐的《爱莲说》,郦道元的《三峡》,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学生可通过大量地背诵这些美文佳作来提高自己对文字的感悟和领会能力。背诵是学生积累语言,积累知识的最好方法,也是培养语感的最佳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背诵优秀的文段或篇章,这对学生语感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语感应从积累推敲词语入手
一篇课文,学生阅读之后,必定会对文中的某些词句或某个片段留下些许印象。这时教师如能及时给予点拨分析,学生则会对这些词句或片段加深印象,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全文内容,这也为学生积累词句奠定了基础。如八年级下册朱自清的《背影》,文中写父亲过铁路给儿子买橘子时,用“蹒跚”一词来描写父亲的走路姿势。在教学中如能及时提出疑问,让学生揣摩这个词在这里的妙用,那学生定会明白这个词的含义,从而在以后和写作中恰当地运用。又如七年级上册朱自清《春》中写到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个句子用词也同样非常准确、恰当、生动。一个“钻”字,写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拟人的手法则表达了对小草的喜爱之情。教学中同样可让学生细细品味此字,反复推敲揣摩,理解作者的妙用。总之,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各种方式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词句的含义,并有意识的积累推敲,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
三、培养语感应从想象入手
如九年级上册中的《白杨礼赞》,作者由白杨树的外形特征想到白杨树的内在品质,再由其内在品质联想到北方的农民、家乡的哨兵以及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在阅读时,只有通过想象才能获得深刻感受。由此可见,只有不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通过语言形式去理解内容;也只有真正把握了文章内容之后,才能体味语言在表现客观事物中所显现出来的性能。
四、培养语感应从丰富学生生活阅历入手
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运用。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读写相结合,给学生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从实际生活入手,让学生多记多抄、多读多写,使学生获得的语感不断增强。如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的口语和写作方面的训练,可时常在课堂中设计课前十分钟的小演讲,以及讲故事,即兴说话,或小辩论和作文修改以及浅谈生活感受等。这样,通过不断的实践,学生就可以在运用中不断提高语言感受能力。此外,还要时常让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拓宽视野,开阔心胸,深入生活,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多积累,多运用,结合时代的发展,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
总之,语感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需要教师不断地加强引导和指导。学生只有形成了敏锐的语感,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实现语文素质的提高。
(责任编辑韦淑红)
既然语感如此重要,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语感呢?
一、培养语感应从朗读背诵入手
培养学生语感,必须让学生反复地接触语言,感受语言。而朗读则是学生接受和领悟语言的最经常最重要的方式。
对于一篇课文,只有通过多读,才能理解其内在含义。如九年级上册课文《白杨礼赞》,文章开头一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我赞美白杨树!”教学时如引导学生反复地读,品读出作者对白杨树由衷的赞美与崇敬之情,那全文的感情基调学生自然领会。因此,反复朗读,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有很大帮助。又如初中教材中的大量诗歌及文言语句,教学中教师需指导学生反复地品读、诵读,才能体会其意境,品味出感情。由此可见,要想让学生形成敏锐的语感,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的训练。要求学生正确朗读好词句,品出其表达的感情。加强对语言结构的理解,养成辨析句子的习惯,这样,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就强了。
不仅如此,在教学中还须要求学生多背诵美文佳句。背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又一重要环节。在初中教材中选取了许多名篇佳作,如朱自清的《春》,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苏轼的《水调歌头》,周敦颐的《爱莲说》,郦道元的《三峡》,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学生可通过大量地背诵这些美文佳作来提高自己对文字的感悟和领会能力。背诵是学生积累语言,积累知识的最好方法,也是培养语感的最佳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背诵优秀的文段或篇章,这对学生语感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语感应从积累推敲词语入手
一篇课文,学生阅读之后,必定会对文中的某些词句或某个片段留下些许印象。这时教师如能及时给予点拨分析,学生则会对这些词句或片段加深印象,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全文内容,这也为学生积累词句奠定了基础。如八年级下册朱自清的《背影》,文中写父亲过铁路给儿子买橘子时,用“蹒跚”一词来描写父亲的走路姿势。在教学中如能及时提出疑问,让学生揣摩这个词在这里的妙用,那学生定会明白这个词的含义,从而在以后和写作中恰当地运用。又如七年级上册朱自清《春》中写到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个句子用词也同样非常准确、恰当、生动。一个“钻”字,写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拟人的手法则表达了对小草的喜爱之情。教学中同样可让学生细细品味此字,反复推敲揣摩,理解作者的妙用。总之,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各种方式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词句的含义,并有意识的积累推敲,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
三、培养语感应从想象入手
如九年级上册中的《白杨礼赞》,作者由白杨树的外形特征想到白杨树的内在品质,再由其内在品质联想到北方的农民、家乡的哨兵以及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在阅读时,只有通过想象才能获得深刻感受。由此可见,只有不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通过语言形式去理解内容;也只有真正把握了文章内容之后,才能体味语言在表现客观事物中所显现出来的性能。
四、培养语感应从丰富学生生活阅历入手
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运用。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读写相结合,给学生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从实际生活入手,让学生多记多抄、多读多写,使学生获得的语感不断增强。如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的口语和写作方面的训练,可时常在课堂中设计课前十分钟的小演讲,以及讲故事,即兴说话,或小辩论和作文修改以及浅谈生活感受等。这样,通过不断的实践,学生就可以在运用中不断提高语言感受能力。此外,还要时常让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拓宽视野,开阔心胸,深入生活,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多积累,多运用,结合时代的发展,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
总之,语感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需要教师不断地加强引导和指导。学生只有形成了敏锐的语感,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实现语文素质的提高。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