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学校社会工作者普遍存在“入场”困难的现象,其中包括角色地位边缘化、专业作用遭受质疑、实践权力缺乏等。这极大影响了学校社会工作者功能的发挥,同时也阻碍了学校教育体系的变迁,不利于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学校社会工作者角色困境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从而帮助学校社会工作者更好的满足角色期待,使其真正成为学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角色困境
一、相关概念界定
1.角色与角色冲突
最初,角色一词是戏剧舞台上的用语,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按照剧本的规定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但人们发现现实社会和戏剧舞台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即舞台上上演的戏剧是人类现实社会的缩影。美国社会学家米德较早的把“角色”这个概念正式引入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角色理论也就成为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中西方各学者对角色定义的表述方式不尽相同,但内容基本一致。角色即为“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内在的态度和价值观基础”。
角色冲突是角色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个人不能同时满足对其有意义的多种角色期望所出现的矛盾,即角色冲突。由于现实中人体的社会关系不是单一的,因而其所要扮演的角色也是多元的,美国社会学家莫顿主张用“角色组”来代替“角色”的概念。一方面,不同的个体对应着不同的社会身份,同时不同的社会身份也有其各自的角色要求。另一方面,相同的社会身份,不同的人或社会群体对其所持的社会期望也不尽一致。当一个人受到时间、精力的限制而无法完成有意义的角色要求时,就会出现角色冲突的的现象。
2.学校社会工作者角色
学校社会工作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的美国,在我国仅有二十几年的发展历史,学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程处于不断推进之中。综合多位学者的观点,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主要包括针对学生系统的发现者、治疗者、促成者、教导者,以及针对学校系统的合作者、咨询提供者、倡导者、联络者等。从以上角色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其中包括致力于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提高适应学习和生活的能力,通过与学生及其家长以及学校和社区的互动,协助预防和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者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构筑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等。由于社会工作者所需扮演的角色众多,种类繁杂,因此一般社工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多是顾此失彼,造成角色冲突,甚至是角色失败。
二、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困境
1.角色定位模糊不清。学校社会工作在我国已有20余年的发展历史,但其发展速度与发展效果并不乐观。目前学校社会工作者多是通过机构派驻的方式介入到学校工作之中,社工与学校在工作开展前缺少双向的沟通和了解。在长期存在的传统教育观念中,提高“学习成绩”几乎成为学生在校的唯一任务,从而忽视了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一方面,一些学校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内容缺乏了解,将其安置在一些行政,甚至是后勤等岗位。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领域也未得到明确划分,常常处在“四处帮忙”的状态。另一方面,部分社会工作者对自身角色定位存在认知上的偏差,时常将自己的工作与心理咨询师、德育工作者相混淆。二者叠加作用导致学生社会工作者在学校中处于“边缘地位”,难以真正融入到学校的运作体系中。
2.专业性难以有效发挥。目前学校工作关注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学校的升学率等,而学校社会工作关注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交往能力等、刺激其潜能的发挥。二者工作重点上的矛盾导致了社会工作者难以介入到学校工作的核心层面,其专业作用的发挥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另一方面,一线社会工作者长期從事实务工作,其工作经验与灵活性都得到一定提高,但长期与书本脱离,社工的专业性还有待提高。学校社会工作实务在我国起步较晚,很多专业知识、技巧还需工作者自己摸索,这就造成了许多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技能不过硬,难以满足广大中小学生日益发展的需求。
3.资源链接渠道受限。资源的链接与整合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有赖于各种类型的资源和支持。然而,学校社会工作实践的推进却在资源获取上受到了多种制约,其资源匮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时间方面,学生繁重的课业使其难以抽出时间和精力来参加工作者开展的各类活动。其次,在场地方面,许多学校尚未配备专门的学生活动室,而如果在校外开展活动,学生的安全又难以得到保障。最后,在资金方面,活动费用具有难以界定的特点,部分“危机学校”生存处境艰难,无法对社工开展的活动提供资金上的支持。社会工作者作为独自面对学校教育系统的个体,常常面临着难以调度场地、物资、经费等资源的多重困难。
三、角色困境出现的原因
1.机构和学校对社工的期待不同。一方面,社工机构希望社会工作者按照服务计划和机构要求开展服务,以完成计划目标为宗旨。另一方面,学校希望社工服务与学校的日常教学相配合,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二者目标既有重合,又存在一定差异,学校社会工作者受到时间、精力的限制,很难做到兼顾二者需求。在现实情况中,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学校中既要承担专业的社工服务,又要处理繁杂的行政事务,既要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又要满足所在机构的利益诉求,这导致了工作者出现角色混乱,无法有效的开展专业服务。
2.社会工作者的薪资待遇较低。薪资待遇较低成为社工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这也是整个社工行业发展的难题。当前政府虽在大力提倡壮大社工人才队伍,但在相应的政策条件方面的改善力度较小,无法吸引绝大部分高校毕业生从事社工行业。稳定的专业关系是社工服务开展的前提,而学校社会工作者频繁的岗位流动则给学校留下了不良印象。此外,一些社工机构以项目制的形式介入学校,如果没有持续的项目合作,学校社会工作者就不得不跟随项目离开学校,由此导致专业服务关系被迫中断。由于缺乏稳定长期的专业关系,学校对社工的信任度和期待值不高,加大了社工融入学校工作的难度,使其无法完成正常的角色扮演。 3.社会工作者专业素养参差不齐。调查研究表明,当社工自身专业能力有限时,其完成自身角色要求的可能性更小,更易出现角色失调或定位不清等现象。当前我国大部分社工为应届毕业生,在缺少实务经验的前提下加入到社工行业中来,在工作中难免存在“纸上谈兵”的情况,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而一些已经加入到社工行业的一线社会工作者又长期脱离书本知识,仅仅凭借经验来开展活动。在社工服务开展中,理论与实践是缺一不可的紧密关系。任何一方面的缺失不满足社会工作对专业性的要求。学校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对象主要为青少年与这这部分群体进行沟通开展服务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巧,一旦失去其专业性,社工便成为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或是助教的角色。
4.学校社工对自身的期望过高。
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但也涉及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工作人员等相关群体。社工只有全面协调各方的利益诉求,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对社工的个人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许多社工初入学校时信心满满,甚至对所在学校未来发展做出了详细的规划。但入职后,发现学校已建立了完善的规章制度,自己的想法并无“用武之地”,并因此而消沉、沮丧。我国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并非一朝一夕所形成,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过高的期望会使学校社工很容易产生挫败感、无意义感,大大降低了学校社工的工作积极性,无法为学生提供正常的服务。
四、应对策略
1.寻求社工机构的帮助。机构是学校社会工作者获得支持,寻求资源的重要渠道。相比于学校社会工作者个人,社工机构可获取的资源数量更为庞大,种类更为丰富。一方面,机构与学校建立的关系紧密度直接影响了学校社工工作开展的难度和深入程度,也是学校社工能否融入学校工作,完成自身角色要求的关键。另一方面,社工督导可以在专业知识、技巧运用、情感支持等方面,为学校社会工作者提供借鉴和指导,帮助其更好的满足机构和学校对社工的角色期待。当学校社会工作者自身无法胜任职务时,还可以通过机构将工作转接给其他社工。此外,当学校社工的服务开展受到学校方面的阻碍,或社工的正当权益受到损害时,同样可以寻求所在机构的帮助和支持。
2.获得所在学校的支持。学校是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场所,获得学校的支持是社工开展工作的必要前提。学校的支持包括与学生协调社工服务开展的时间、地点以及服务内容等,协助社工顺利开展专业服务。由于学校社工在我国的发展相对迟缓,部分学校对社工的了解程度和认可度相对较低,很难使社工介入到学校的核心工作之中。学校社工应转变传统的认知观念,主动的“宣传”和“推销”自己。通过与校领导、教师沟通的方式,使其了解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未来的学校教育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将会取得更加重要的地位。除口头沟通外,学校社工推销自身的最好方式即是保证活动内容的质量,提高活动的多样化程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社会工作的受益者和代言人。
3.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无论是机构的帮助还是学校的支持都需要以社工扎实的知识及专业的服务为前提,这要求社工很好的将理论知识与实务工作相结合。当前高校社工专业的学生普遍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社會实践,实习工作过于“形式主义”,缺乏针对性。因此,社工专业的学生应尽早确定自身的工作领域和工作方向,有针对性的进入相应机构开展实习。此外,已经进入到社工行业的一线工作者也不应放弃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应将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升华为具有普遍性的知识。提升专业素养的渠道不仅限于书本和实务工作,参加社工论坛,参与项目调研,甚至是同行间的交流学习,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社工自身的专业素养。
五、结论
在我国,学校社会工作者除需完成本职工作外,还需要负担行政及后勤等方面的事务。不仅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关系,还需要保持自身与教师、领导间的关系,这极大的分散了社会工作者的时间和精力。近年来,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的发展虽然在制度层面上得到了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但在实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依然困难重重。社工自身缺乏专业性,学校对社工角色认识不清,政府支持停留在宏观层面等因素阻碍了学校社工完成自身角色需要,不利于学校社会工作的长远发展。面对种种现实因素的阻碍,学校社会工作者应改变当前的“被动局面”,并寻找机会“主动出击”。通过寻求社工机构来获取督导的技术支持,政府的资金支持。通过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来满足学生需求,获得学校的认可。总之,学校社会工作者只有清楚自身角色的本质与特点,才能更好的完成角色要求,体现自身的专业价值。
参考文献:
[1]苗艳梅,杨倩.浅析当前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冲突[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0(5):128-132.
[2]胡艳红.角色冲突下的学校社会工作者[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20):40-44.
[3]王伟珍. 当前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冲突[J].学园,2015(6):50.
[4]马文娟.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扮演分析——以8名学校社会工作者为例[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6.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角色困境
一、相关概念界定
1.角色与角色冲突
最初,角色一词是戏剧舞台上的用语,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按照剧本的规定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但人们发现现实社会和戏剧舞台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即舞台上上演的戏剧是人类现实社会的缩影。美国社会学家米德较早的把“角色”这个概念正式引入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角色理论也就成为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中西方各学者对角色定义的表述方式不尽相同,但内容基本一致。角色即为“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内在的态度和价值观基础”。
角色冲突是角色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个人不能同时满足对其有意义的多种角色期望所出现的矛盾,即角色冲突。由于现实中人体的社会关系不是单一的,因而其所要扮演的角色也是多元的,美国社会学家莫顿主张用“角色组”来代替“角色”的概念。一方面,不同的个体对应着不同的社会身份,同时不同的社会身份也有其各自的角色要求。另一方面,相同的社会身份,不同的人或社会群体对其所持的社会期望也不尽一致。当一个人受到时间、精力的限制而无法完成有意义的角色要求时,就会出现角色冲突的的现象。
2.学校社会工作者角色
学校社会工作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的美国,在我国仅有二十几年的发展历史,学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程处于不断推进之中。综合多位学者的观点,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主要包括针对学生系统的发现者、治疗者、促成者、教导者,以及针对学校系统的合作者、咨询提供者、倡导者、联络者等。从以上角色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其中包括致力于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提高适应学习和生活的能力,通过与学生及其家长以及学校和社区的互动,协助预防和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者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构筑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等。由于社会工作者所需扮演的角色众多,种类繁杂,因此一般社工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多是顾此失彼,造成角色冲突,甚至是角色失败。
二、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困境
1.角色定位模糊不清。学校社会工作在我国已有20余年的发展历史,但其发展速度与发展效果并不乐观。目前学校社会工作者多是通过机构派驻的方式介入到学校工作之中,社工与学校在工作开展前缺少双向的沟通和了解。在长期存在的传统教育观念中,提高“学习成绩”几乎成为学生在校的唯一任务,从而忽视了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一方面,一些学校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内容缺乏了解,将其安置在一些行政,甚至是后勤等岗位。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领域也未得到明确划分,常常处在“四处帮忙”的状态。另一方面,部分社会工作者对自身角色定位存在认知上的偏差,时常将自己的工作与心理咨询师、德育工作者相混淆。二者叠加作用导致学生社会工作者在学校中处于“边缘地位”,难以真正融入到学校的运作体系中。
2.专业性难以有效发挥。目前学校工作关注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学校的升学率等,而学校社会工作关注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交往能力等、刺激其潜能的发挥。二者工作重点上的矛盾导致了社会工作者难以介入到学校工作的核心层面,其专业作用的发挥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另一方面,一线社会工作者长期從事实务工作,其工作经验与灵活性都得到一定提高,但长期与书本脱离,社工的专业性还有待提高。学校社会工作实务在我国起步较晚,很多专业知识、技巧还需工作者自己摸索,这就造成了许多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技能不过硬,难以满足广大中小学生日益发展的需求。
3.资源链接渠道受限。资源的链接与整合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有赖于各种类型的资源和支持。然而,学校社会工作实践的推进却在资源获取上受到了多种制约,其资源匮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时间方面,学生繁重的课业使其难以抽出时间和精力来参加工作者开展的各类活动。其次,在场地方面,许多学校尚未配备专门的学生活动室,而如果在校外开展活动,学生的安全又难以得到保障。最后,在资金方面,活动费用具有难以界定的特点,部分“危机学校”生存处境艰难,无法对社工开展的活动提供资金上的支持。社会工作者作为独自面对学校教育系统的个体,常常面临着难以调度场地、物资、经费等资源的多重困难。
三、角色困境出现的原因
1.机构和学校对社工的期待不同。一方面,社工机构希望社会工作者按照服务计划和机构要求开展服务,以完成计划目标为宗旨。另一方面,学校希望社工服务与学校的日常教学相配合,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二者目标既有重合,又存在一定差异,学校社会工作者受到时间、精力的限制,很难做到兼顾二者需求。在现实情况中,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学校中既要承担专业的社工服务,又要处理繁杂的行政事务,既要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又要满足所在机构的利益诉求,这导致了工作者出现角色混乱,无法有效的开展专业服务。
2.社会工作者的薪资待遇较低。薪资待遇较低成为社工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这也是整个社工行业发展的难题。当前政府虽在大力提倡壮大社工人才队伍,但在相应的政策条件方面的改善力度较小,无法吸引绝大部分高校毕业生从事社工行业。稳定的专业关系是社工服务开展的前提,而学校社会工作者频繁的岗位流动则给学校留下了不良印象。此外,一些社工机构以项目制的形式介入学校,如果没有持续的项目合作,学校社会工作者就不得不跟随项目离开学校,由此导致专业服务关系被迫中断。由于缺乏稳定长期的专业关系,学校对社工的信任度和期待值不高,加大了社工融入学校工作的难度,使其无法完成正常的角色扮演。 3.社会工作者专业素养参差不齐。调查研究表明,当社工自身专业能力有限时,其完成自身角色要求的可能性更小,更易出现角色失调或定位不清等现象。当前我国大部分社工为应届毕业生,在缺少实务经验的前提下加入到社工行业中来,在工作中难免存在“纸上谈兵”的情况,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而一些已经加入到社工行业的一线社会工作者又长期脱离书本知识,仅仅凭借经验来开展活动。在社工服务开展中,理论与实践是缺一不可的紧密关系。任何一方面的缺失不满足社会工作对专业性的要求。学校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对象主要为青少年与这这部分群体进行沟通开展服务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巧,一旦失去其专业性,社工便成为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或是助教的角色。
4.学校社工对自身的期望过高。
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但也涉及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工作人员等相关群体。社工只有全面协调各方的利益诉求,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对社工的个人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许多社工初入学校时信心满满,甚至对所在学校未来发展做出了详细的规划。但入职后,发现学校已建立了完善的规章制度,自己的想法并无“用武之地”,并因此而消沉、沮丧。我国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并非一朝一夕所形成,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过高的期望会使学校社工很容易产生挫败感、无意义感,大大降低了学校社工的工作积极性,无法为学生提供正常的服务。
四、应对策略
1.寻求社工机构的帮助。机构是学校社会工作者获得支持,寻求资源的重要渠道。相比于学校社会工作者个人,社工机构可获取的资源数量更为庞大,种类更为丰富。一方面,机构与学校建立的关系紧密度直接影响了学校社工工作开展的难度和深入程度,也是学校社工能否融入学校工作,完成自身角色要求的关键。另一方面,社工督导可以在专业知识、技巧运用、情感支持等方面,为学校社会工作者提供借鉴和指导,帮助其更好的满足机构和学校对社工的角色期待。当学校社会工作者自身无法胜任职务时,还可以通过机构将工作转接给其他社工。此外,当学校社工的服务开展受到学校方面的阻碍,或社工的正当权益受到损害时,同样可以寻求所在机构的帮助和支持。
2.获得所在学校的支持。学校是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场所,获得学校的支持是社工开展工作的必要前提。学校的支持包括与学生协调社工服务开展的时间、地点以及服务内容等,协助社工顺利开展专业服务。由于学校社工在我国的发展相对迟缓,部分学校对社工的了解程度和认可度相对较低,很难使社工介入到学校的核心工作之中。学校社工应转变传统的认知观念,主动的“宣传”和“推销”自己。通过与校领导、教师沟通的方式,使其了解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未来的学校教育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将会取得更加重要的地位。除口头沟通外,学校社工推销自身的最好方式即是保证活动内容的质量,提高活动的多样化程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社会工作的受益者和代言人。
3.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无论是机构的帮助还是学校的支持都需要以社工扎实的知识及专业的服务为前提,这要求社工很好的将理论知识与实务工作相结合。当前高校社工专业的学生普遍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社會实践,实习工作过于“形式主义”,缺乏针对性。因此,社工专业的学生应尽早确定自身的工作领域和工作方向,有针对性的进入相应机构开展实习。此外,已经进入到社工行业的一线工作者也不应放弃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应将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升华为具有普遍性的知识。提升专业素养的渠道不仅限于书本和实务工作,参加社工论坛,参与项目调研,甚至是同行间的交流学习,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社工自身的专业素养。
五、结论
在我国,学校社会工作者除需完成本职工作外,还需要负担行政及后勤等方面的事务。不仅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关系,还需要保持自身与教师、领导间的关系,这极大的分散了社会工作者的时间和精力。近年来,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的发展虽然在制度层面上得到了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但在实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依然困难重重。社工自身缺乏专业性,学校对社工角色认识不清,政府支持停留在宏观层面等因素阻碍了学校社工完成自身角色需要,不利于学校社会工作的长远发展。面对种种现实因素的阻碍,学校社会工作者应改变当前的“被动局面”,并寻找机会“主动出击”。通过寻求社工机构来获取督导的技术支持,政府的资金支持。通过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来满足学生需求,获得学校的认可。总之,学校社会工作者只有清楚自身角色的本质与特点,才能更好的完成角色要求,体现自身的专业价值。
参考文献:
[1]苗艳梅,杨倩.浅析当前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冲突[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0(5):128-132.
[2]胡艳红.角色冲突下的学校社会工作者[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20):40-44.
[3]王伟珍. 当前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冲突[J].学园,2015(6):50.
[4]马文娟.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扮演分析——以8名学校社会工作者为例[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