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主张:“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语感教学是纲,其他是目,纲举目张,否则纲不举则目也难张。良好语感的形成是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朗读入手,自悟语感
朗读是良好语感最初形成的基本手段。所谓“文选烂,秀才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诵读体味语感
“诵读”是发展语言的重要手段,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如,苏教版第六册《庐山的云雾》一课,文章语言优美明快、感情酣畅,要让学生揣摩和体味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读。在读中,要正确处理文中高昂、婉转、舒缓、急速等不同语气变化,从而切实感受庐山云雾的独特风姿,真正体会“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因此,语感的培养要强调多读。那些文质兼美的诗文,更应要求学生熟读成诵。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最有效方法,这是古今中外一致公认的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
2.品读体验语感
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同样,好文章不读不知其美。课文中的有些词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并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对于这样的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揣摩品味,挖掘其隐含意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锤炼学生的语感,使其有所感悟。
例如,苏教版第十册《只拣儿童多处行》中有这样一句话:“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色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这里,从字面上看,分明是写海棠花的茂盛与艳丽。但我们不妨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仔细琢磨一番:阳光下,从这“飞泉”中,喷射出的仅仅是“花”吗?从这“喷花”的“喷”字,我们不难想象,是春天给大地万物带来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从而使蕴藏了一个冬天的精神和力量找到了活动的空间。可见,一个“喷”字,把孕育已久的“精神和力量”描摹得惟妙惟肖。这里,不仅写出了花的“形”,而且写出了花的“神”。
二、生活体验,激发语感
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笔者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
1.用联想法激活体验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十册“古诗二首”中的《游园不值》这首诗时,我运用了联想的方法来激活体验,培养学生语感。我问:诗人没能进到朋友的园子里,没有观赏到满园的春色,多令人遗憾呀!但是你能猜出园里是什么样的吗?学生的回答可谓丰富多彩,有的说:我想园子里一定有一个大花坛,里面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花儿上面还飞舞着蝴蝶、蜜蜂。有的说:园中间会有一条石子铺成的路,路旁是青青的垂柳。还有的说:还有一个大水塘,里面有鱼儿在游来游去。岸边种着桃树、杏树、梨树,散发出花的清香,枝头还传来鸟的鸣叫……学生的描述不是凭空虚构的,而是融入了自己对春天的切身体会。我在这里巧妙地以联想为桥梁,将语言文字与生活体验连接在一起,使学生融入诗所描画的意境,迸发出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
2.用比较法激活体验
激活体验还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文中有些词语如果让学生直接理解其意思,还不能充分体会作者的用词之妙。可在学生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换上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再读读,比较一下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八册《燕子》中“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一句时,把句中的“几痕”与“几根”做比较,这时,学生会在比较中激活生活体验,联想到生活中电杆的情景,使学生体会到,一个“痕”字,把处于高远处的电线只能隐约可见的特点极准确地表达出来,产生了一种朦胧美。通过对“痕”字的挖掘,学生懂得了如何用最贴切的词语来准确地表情达意。
三、迁移运用,积淀语感
加强言语实践是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语感是在反复的言语实践中,在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中积淀而成的。迁移表达就是让学生运用在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进行一些口语和书面写作方面的训练,使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在课堂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范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去动嘴、动手、动脑、动情。
如,我在教学苏教版第六册《荷花》这篇课文时,抓住第二自然段中有关描写荷花的语句的理解,体会荷花池里的荷花多而美,形状各异的特点,设计了延伸练习,要求学生朗读有关描写荷花的语句后,回想自己亲眼看到过的荷花,画出自己喜欢的不同形状的荷花,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画的荷花,再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
总之,学生语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朗读、体验、迁移等方法逐渐积累,逐步内化。
(责编钟岚)
一、朗读入手,自悟语感
朗读是良好语感最初形成的基本手段。所谓“文选烂,秀才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诵读体味语感
“诵读”是发展语言的重要手段,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如,苏教版第六册《庐山的云雾》一课,文章语言优美明快、感情酣畅,要让学生揣摩和体味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读。在读中,要正确处理文中高昂、婉转、舒缓、急速等不同语气变化,从而切实感受庐山云雾的独特风姿,真正体会“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因此,语感的培养要强调多读。那些文质兼美的诗文,更应要求学生熟读成诵。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最有效方法,这是古今中外一致公认的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
2.品读体验语感
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同样,好文章不读不知其美。课文中的有些词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并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对于这样的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揣摩品味,挖掘其隐含意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锤炼学生的语感,使其有所感悟。
例如,苏教版第十册《只拣儿童多处行》中有这样一句话:“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色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这里,从字面上看,分明是写海棠花的茂盛与艳丽。但我们不妨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仔细琢磨一番:阳光下,从这“飞泉”中,喷射出的仅仅是“花”吗?从这“喷花”的“喷”字,我们不难想象,是春天给大地万物带来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从而使蕴藏了一个冬天的精神和力量找到了活动的空间。可见,一个“喷”字,把孕育已久的“精神和力量”描摹得惟妙惟肖。这里,不仅写出了花的“形”,而且写出了花的“神”。
二、生活体验,激发语感
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笔者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
1.用联想法激活体验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十册“古诗二首”中的《游园不值》这首诗时,我运用了联想的方法来激活体验,培养学生语感。我问:诗人没能进到朋友的园子里,没有观赏到满园的春色,多令人遗憾呀!但是你能猜出园里是什么样的吗?学生的回答可谓丰富多彩,有的说:我想园子里一定有一个大花坛,里面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花儿上面还飞舞着蝴蝶、蜜蜂。有的说:园中间会有一条石子铺成的路,路旁是青青的垂柳。还有的说:还有一个大水塘,里面有鱼儿在游来游去。岸边种着桃树、杏树、梨树,散发出花的清香,枝头还传来鸟的鸣叫……学生的描述不是凭空虚构的,而是融入了自己对春天的切身体会。我在这里巧妙地以联想为桥梁,将语言文字与生活体验连接在一起,使学生融入诗所描画的意境,迸发出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
2.用比较法激活体验
激活体验还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文中有些词语如果让学生直接理解其意思,还不能充分体会作者的用词之妙。可在学生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换上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再读读,比较一下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八册《燕子》中“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一句时,把句中的“几痕”与“几根”做比较,这时,学生会在比较中激活生活体验,联想到生活中电杆的情景,使学生体会到,一个“痕”字,把处于高远处的电线只能隐约可见的特点极准确地表达出来,产生了一种朦胧美。通过对“痕”字的挖掘,学生懂得了如何用最贴切的词语来准确地表情达意。
三、迁移运用,积淀语感
加强言语实践是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语感是在反复的言语实践中,在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中积淀而成的。迁移表达就是让学生运用在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进行一些口语和书面写作方面的训练,使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在课堂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范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去动嘴、动手、动脑、动情。
如,我在教学苏教版第六册《荷花》这篇课文时,抓住第二自然段中有关描写荷花的语句的理解,体会荷花池里的荷花多而美,形状各异的特点,设计了延伸练习,要求学生朗读有关描写荷花的语句后,回想自己亲眼看到过的荷花,画出自己喜欢的不同形状的荷花,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画的荷花,再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
总之,学生语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朗读、体验、迁移等方法逐渐积累,逐步内化。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