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观摩了2010年10月在北京广渠门中学举行的第二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名师赛的比赛现场,参加了2012年9月在青岛市城阳三中举行的第三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名师赛并获得全国一等奖。每届的31位参赛选手都是来自不同省份的35岁以上经验丰富的老师,比赛每四人一组,采取同课异构的方式(课题提前根据当地学校的教学进度拟定),通过激烈的角逐,最终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各位参赛选手紧扣新课改的理念,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在课堂引入、实验设计、探究模式等方面亮点频出,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现把观摩中感悟最深的几点写下来,供大家参考。
1全课框架的设计必须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新
中学教育第一次创造是写课程标准,第二次创造是编写教材,第三次创造是实施教学,也是最重要的创造过程,其创造主体就是教师。具体来说,一堂课的教学设计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方面是知识内容线索设计,即我们要写的主板书,这堂课要解决哪些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什么……知识内容线索设计要考虑得比较大、比较粗,可以创新,但是没有必要刻意与教材不同;第二个方面是教学活动设计。即根据确定的问题设计师生活动,这方面必须创新,要考虑得比较全、比较细。
2课堂引入要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一堂课如果不注重对课题引入的设计,很可能因为不吸引学生而难以使学生精力集中,容易犯困。然而,一堂优秀的课,它能紧扣本节要学习的内容,采用创新的课堂引入方式,迅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精神全部集中在想弄清现象所产生的原理上,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展开,在学习中解决所创设的情景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学习的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 在学习《焦耳定律电路中的能量转化》的课题引入中,老师展示了用长方形塑料泡沫板画的一个苹果,问同学们如何把苹果取下来?学生常规的方法是用小刀或钢锯锯下来,但是这样做取下来不方便,而且不整齐,弄得到处都是泡沫灰。而老师出示一个用电阻丝做的锯子,试着想把图案锯下来,当然锯不下来,符合学生的认知。老师马上说,我们把它接入电路,看一下有什么现象,结果图案周围的塑料一块一块轻松地被锯下来,每锯下来一块,同学们都不由自主地发出“哇……哇……”的惊叹声,足以看出学生对这个“电锯”的兴趣以及想弄清原因的渴望。
3课堂提问要有思维量,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要问得一片寂静
我们平常的教学中,容易提出一些假问题,比如问我们初中是不是学过什么什么东西?全体学生齐声回答“是”。或者问学生对不对、是不是等思维含量极低的问题,不仅不能使学生在一问齐答中学到东西,反而给老师造成学生参与度高,掌握很好的假象。真正的问题是需要思考的,真正的问题是应该有人答错的。教师应从学生错误的原始思维中矫正学生逻辑,培养全体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
案例 在学习《摩擦力》的课题中,一位老师这样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拿出一个接力棒,请一个强壮的男生和一个柔弱的女生一起拔河,当然男生轻轻一拉女生就过来了,这当然符合学生的逻辑。老师一皱眉头说:不对啊,我看一下接力棒。顺手拿过接力棒用手一抹,交还给两位同学说:刚才的不算,重新拔,结果女生一使劲赢啦,同学们使劲的鼓掌。老师马上抑扬顿挫地提出问题:力量大的不一定能在拔河比赛中取得胜利,那决定输赢的关键在哪里呢?全体学生鸦雀无声。这个引入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有情理之中的现象,更看到了意料之外的结果。原来老师在接过棒的一瞬间在男生握棒的那一头抹了润滑油。
4探究性学习不要面面俱到,应在小问题上深研究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理念的根本,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明白知识形成过程,理解概念和规律建立的需要,领悟到物理思想和方法,培养物理学科素养。如果课课都要探究、题题都要讨论,那只会面面俱到而重点不突出,求新求异难点难突破。
案例 在《摩擦力》的教学中,江西的一位老师在和学生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时候,探究了摩擦力与速度、粗糙程度、接触面积、材料四个因素的关系,这样的探究应该是很全面,而且对实验器材做了创造性的改进,但却没有得到评委的肯定,只得了二等奖,就是因为想做到面面俱到而迷失课堂的核心。与之不同的是,湖北的一位老师只要求深入地研究了摩擦力与压力之间的关系,先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再对学生设计的两个实验方案让学生对比分析优劣性,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方案进行实验,体现实验的开放性。实验的设计中单号研究小组在实验的小车下面贴了砂纸,双号的没有贴(学生不知道)。所以虽然看似所有学生都进行了同样的一个实验,但最后却意外的得出了动摩擦因数与材料有关的结论,体现了实验设计的巧妙性。而最后在实验结果处理上,同组学生分别采用比值法和图象法处理数据,体现了实验数据处理的多样性。整节课看似平淡,实则处处体现老师的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良苦用心,所以获得了一等奖。
5课堂的亮点在于创新,创新源自于对知识的熟练驾驭
一堂课留给同行印象最深的东西在于创新,可以是全新的实验装置,比如《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中新疆一位老师自制的实验仪器能生动地反应电源内阻的变化,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赞扬。也可以对常规仪器略加改进,比如江西一位老师将测摩擦力的弹簧由水平放置改为竖直固定,小小改动提供大方便,完全可以申请专利。还有老师自制的“热锯”、“水果电池”等都充满了团队的智慧,为课堂增色不少。
6课件使用的原则性和板书的必要性
赛课中课件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不能玩空手道,但课堂的板书和板书设计更不能少。课件不要太花哨,更不能加一些无关的动画干扰学生思维。课件主要辅助解决我们用常规手段不能或不好解决的问题,有这样几种情况:
(1)不可为的实验,如α粒子散射实验;
(2)过程性实验:如自由落体运动实验;
(3)危险性实验:如爆炸;原理性实验:如汽油机的工作原理等;
(4)例题,训练题。
但是有些重要的东西,你想要学生做笔记,一般不宜直接用课件展示,你在黑板上写,学生同步做笔记,实际上对学生是一种强化,另外试想一下,你都不想写,学生愿意写吗?所以教师不仅要板书,而且还要把板书设计好,让学生愿意看,乐意记。
总之,教师在传授知识中渗透学科思想,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领悟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在反思提炼中提升学习能力,奠定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
1全课框架的设计必须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新
中学教育第一次创造是写课程标准,第二次创造是编写教材,第三次创造是实施教学,也是最重要的创造过程,其创造主体就是教师。具体来说,一堂课的教学设计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方面是知识内容线索设计,即我们要写的主板书,这堂课要解决哪些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什么……知识内容线索设计要考虑得比较大、比较粗,可以创新,但是没有必要刻意与教材不同;第二个方面是教学活动设计。即根据确定的问题设计师生活动,这方面必须创新,要考虑得比较全、比较细。
2课堂引入要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一堂课如果不注重对课题引入的设计,很可能因为不吸引学生而难以使学生精力集中,容易犯困。然而,一堂优秀的课,它能紧扣本节要学习的内容,采用创新的课堂引入方式,迅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精神全部集中在想弄清现象所产生的原理上,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展开,在学习中解决所创设的情景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学习的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 在学习《焦耳定律电路中的能量转化》的课题引入中,老师展示了用长方形塑料泡沫板画的一个苹果,问同学们如何把苹果取下来?学生常规的方法是用小刀或钢锯锯下来,但是这样做取下来不方便,而且不整齐,弄得到处都是泡沫灰。而老师出示一个用电阻丝做的锯子,试着想把图案锯下来,当然锯不下来,符合学生的认知。老师马上说,我们把它接入电路,看一下有什么现象,结果图案周围的塑料一块一块轻松地被锯下来,每锯下来一块,同学们都不由自主地发出“哇……哇……”的惊叹声,足以看出学生对这个“电锯”的兴趣以及想弄清原因的渴望。
3课堂提问要有思维量,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要问得一片寂静
我们平常的教学中,容易提出一些假问题,比如问我们初中是不是学过什么什么东西?全体学生齐声回答“是”。或者问学生对不对、是不是等思维含量极低的问题,不仅不能使学生在一问齐答中学到东西,反而给老师造成学生参与度高,掌握很好的假象。真正的问题是需要思考的,真正的问题是应该有人答错的。教师应从学生错误的原始思维中矫正学生逻辑,培养全体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
案例 在学习《摩擦力》的课题中,一位老师这样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拿出一个接力棒,请一个强壮的男生和一个柔弱的女生一起拔河,当然男生轻轻一拉女生就过来了,这当然符合学生的逻辑。老师一皱眉头说:不对啊,我看一下接力棒。顺手拿过接力棒用手一抹,交还给两位同学说:刚才的不算,重新拔,结果女生一使劲赢啦,同学们使劲的鼓掌。老师马上抑扬顿挫地提出问题:力量大的不一定能在拔河比赛中取得胜利,那决定输赢的关键在哪里呢?全体学生鸦雀无声。这个引入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有情理之中的现象,更看到了意料之外的结果。原来老师在接过棒的一瞬间在男生握棒的那一头抹了润滑油。
4探究性学习不要面面俱到,应在小问题上深研究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理念的根本,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明白知识形成过程,理解概念和规律建立的需要,领悟到物理思想和方法,培养物理学科素养。如果课课都要探究、题题都要讨论,那只会面面俱到而重点不突出,求新求异难点难突破。
案例 在《摩擦力》的教学中,江西的一位老师在和学生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时候,探究了摩擦力与速度、粗糙程度、接触面积、材料四个因素的关系,这样的探究应该是很全面,而且对实验器材做了创造性的改进,但却没有得到评委的肯定,只得了二等奖,就是因为想做到面面俱到而迷失课堂的核心。与之不同的是,湖北的一位老师只要求深入地研究了摩擦力与压力之间的关系,先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再对学生设计的两个实验方案让学生对比分析优劣性,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方案进行实验,体现实验的开放性。实验的设计中单号研究小组在实验的小车下面贴了砂纸,双号的没有贴(学生不知道)。所以虽然看似所有学生都进行了同样的一个实验,但最后却意外的得出了动摩擦因数与材料有关的结论,体现了实验设计的巧妙性。而最后在实验结果处理上,同组学生分别采用比值法和图象法处理数据,体现了实验数据处理的多样性。整节课看似平淡,实则处处体现老师的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良苦用心,所以获得了一等奖。
5课堂的亮点在于创新,创新源自于对知识的熟练驾驭
一堂课留给同行印象最深的东西在于创新,可以是全新的实验装置,比如《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中新疆一位老师自制的实验仪器能生动地反应电源内阻的变化,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赞扬。也可以对常规仪器略加改进,比如江西一位老师将测摩擦力的弹簧由水平放置改为竖直固定,小小改动提供大方便,完全可以申请专利。还有老师自制的“热锯”、“水果电池”等都充满了团队的智慧,为课堂增色不少。
6课件使用的原则性和板书的必要性
赛课中课件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不能玩空手道,但课堂的板书和板书设计更不能少。课件不要太花哨,更不能加一些无关的动画干扰学生思维。课件主要辅助解决我们用常规手段不能或不好解决的问题,有这样几种情况:
(1)不可为的实验,如α粒子散射实验;
(2)过程性实验:如自由落体运动实验;
(3)危险性实验:如爆炸;原理性实验:如汽油机的工作原理等;
(4)例题,训练题。
但是有些重要的东西,你想要学生做笔记,一般不宜直接用课件展示,你在黑板上写,学生同步做笔记,实际上对学生是一种强化,另外试想一下,你都不想写,学生愿意写吗?所以教师不仅要板书,而且还要把板书设计好,让学生愿意看,乐意记。
总之,教师在传授知识中渗透学科思想,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领悟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在反思提炼中提升学习能力,奠定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