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和圣彼得堡音乐之旅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up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京士顿大学音乐系香港校友会(KUMA)于2007年6月25日至7月1日,组“音乐之旅”旅游团去俄罗斯莫斯科与圣彼得堡两个城市,主要活动以音乐和博物馆为主。七天的行程,大家听了五场音乐会、参观两所作曲家故居和一个葬有俄国作曲家的墓地、数座美轮美奂、金碧辉煌的教堂,这种发烧友式的旅游正好满足了66名团友的胃口。
  
  柴科夫斯基国际大赛
  
  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大赛(The International Tchaikovsky Competition)始于1958年,第一届只有钢琴和小提琴两项,第二届(1962)增加大提琴,第三届(1966)再增添声乐。因此,这个比赛包含四个项目,但钢琴较引人注意,到今年已是第十三届。中国钢琴家获得此比赛奖的有四人:第一届刘诗昆,与苏联钢琴家Lev Vlassenko共获第二名;第二届殷承宗,与美国钢琴家Susan Starr共获第二名;第十届(1994)许忠与俄国钢琴家Vadim Rulenko共获第四名;第十二届(2002)居觐与白俄罗斯钢琴家Andrey Ponochevny共享第三名。上述四位中国钢琴家,刘诗昆和殷承宗均排名第二名的第二位,许忠排名第四名的第二位,居觐则排名第三名的第一位。
  让我们再看看这个比赛冠军获得者的背景。除了第一届Van Klibern(美国)、第七届(冠军空缺)、第八届Barry Donglas(英国)、第十届(冠军空缺)、第十二届Ayako Uehara(日本),其他各届的冠军都是苏联或俄罗斯钢琴家。历年来的亚、季军的俄罗斯钢琴家更多,从1958年到2002年,共有18名。其他欧洲和美洲国家钢琴家参加这项比赛而得奖的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巴西,而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捷克、匈牙利以及北欧三国均榜上无名。
  小提琴比赛的情况也是如此。除了第五、十、十二届冠军和第九届由日本Akiko Suvanayi夺取冠军外,其他冠军均由苏联或俄罗斯小提琴家获得。从1958年到2002年的十二届里,获得亚、季军的苏联或俄罗斯小提琴家共有15名,其他国家的包括罗马尼亚(2名)、保加利亚(1名)、以色列(1名)、日本(7名)、中国(3名:薛伟获第八届第二名、Ichun Pan获第十一届第三名、陈曦获第十二届第二名)、法国(2名)、美国(8名)、澳洲(1名)、意大利(1名)、德国(1名)。
  今年第十三届,从6月13日到30日,参加钢琴比赛的共51名选手,来自爱沙尼亚、澳大利亚、白俄罗斯、匈牙利、德国、新西兰、波兰等各1名,中国4名,俄罗斯21名,韩国8名,日本6名,美国2名,乌克兰2名。决赛的名次是:冠军空缺,二、三、四名均是俄罗斯人,第五名是韩国人,第六名是德国人。
  参加小提琴比赛的共40名选手,来自白俄罗斯、保加利亚、以色列、加拿大、朝鲜、荷兰、台湾地区、乌克兰、芬兰等各1人,德国3人、中国2人、俄罗斯11人、美国2人、法国2人、韩国8人、日本3人。比赛结果的名次是冠军日本、亚军俄国、季军德国、第四和第五名韩国、第六名中国(上海音乐学院的王之炅)。评委之一的俞丽拿也是来自上海音乐学院。
  至于大提琴和声乐比赛,由于时间的关系未能去听。比赛结果是大提琴的冠亚军都由俄国人获得,女声的冠亚军也是由俄罗斯人取得,而男声的冠军是乌克兰人,亚军是俄罗斯人。
  
  今年的钢琴比赛评判共15名,其中俄罗斯5名(包括主席)以及葡萄牙、奥地利、日本、韩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德国、英国、波兰、美国各1名。小提琴比赛评判团共16名,包括俄罗斯6名、美国2名以及德国、瑞士、法国、意大利、韩国、奥地利、英国、日本、中国各1名。
  我听的那场钢琴决赛(6月27日)由韩国的Dong Hyek Lim和俄罗斯的Alxander Lubyantsev演奏,各弹奏两部钢琴协奏曲,前后三个多小时。规定曲目是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二首是自选。韩国选手选奏的是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Lim今年23岁,曾获得巴黎M.Long—J.Thiband国际钢琴比赛冠军(2001)、日本滨松国际钢琴比赛亚军(2000)、波兰肖邦钢琴比赛季军(2005)。在第一轮淘汰赛里,他弹奏贝多芬钢琴第24奏鸣曲“Les adieux”(作品81a)、舒曼的《大卫同盟舞曲》(作品6第一部)和柴科夫斯基《四季》里的《四月》《六月》《八月》。第二轮淘汰赛他弹奏了巴赫—布松尼的《恰空》(BWV1004)、柴科夫斯基的《杜姆卡》(作品59)、梅西安的Premiere communion de la Vierge以及拉赫玛尼诺夫的《柯列里主题变奏曲》(作品42)。我没机会听Lim的第一和第二轮比赛,在决赛里,他的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缺乏气势与火气,细腻(第二乐章)有余、力度不足,他的“拉二”也是如此,在决赛里他排名第五。
  Alexander Lubyantsev今年20岁,决赛的自选曲是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作品26),弹得十分出色,五彩缤纷,大受听众欢迎;他的“柴一”虽然弹得不错,但自选曲的水准远远超过规定的曲目,最终他获季军。
  我听的小提琴比赛(6月28日),也是两名参赛者:上海音乐学院的王之炅和韩国的Soyoung Yoon,规定曲目是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前者自选曲是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47),后者的自选曲是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77)。比较起来,王之炅的演奏纤巧玲珑,不太适合柴科夫斯基和西贝柳斯的风格;Yoon的演奏相当有气势和气派,勃拉姆斯的磅礴是感觉到了,但细节处却欠缺细致柔和。决赛的结果:Yoon排名第四,王之炅则排名第六。
  6月30日的颁奖音乐会,前后四个小时:一个半小时的演讲和颁奖,两个多钟头的演奏。各种比赛都有节目册,俄、英文皆有,但颁奖音乐会节目单却全部俄文,司仪先讲俄语,然后翻译成英语,可惜讲话后都是掌声大作,把翻译声彻底淹没,不懂俄语的我唯有瞎猜。
  获得女声冠军的俄罗斯女高音清澈甜美,获得男声冠军的乌克兰中低音歌唱家的音色虽然雄厚,但缺少深度。大提琴冠军也是俄罗斯人,水准确实不错。小提琴冠军获得者是日本的神尾真由子,她的决赛自选曲是西贝柳斯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具有韩国Yoon和中国王之炅两人的优点,粗中有细、刚中有柔,颇有大将之风。由于节目单上全是俄文,英语翻译又被掌声盖住,在此无法向读者交代细节。
  颁奖仪式中,除了俄语,还有日语和英语:这次比赛的主要赞助者是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因此丰田代表用日语致词,俄语翻译;美国摩根士丹利银行是次要赞助,银行代表以英语致词,俄语翻译。由此可见,在现代社会里,商业与音乐艺术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
  
  音乐厅和听众
  
  虽然只听了三场比赛音乐会,但令我对莫斯科的音乐厅及其管理和听众的举止行为有所认为。钢琴决赛是在著名的国立莫斯科音乐院音乐厅举行,这个音乐厅的音响出名的好,钢琴大师霍洛维兹的那次著名回国访问音乐会就此举行。比赛的伴奏乐队是斯维特兰诺夫(Svet lanov)交响乐团,又称State Academic Orchestra of Russia,指挥是Mark Gorenstein,十分认真、尽职。总的来说,音乐厅及其音响和乐队以至独奏者都够水准,只是音乐厅的管理不够水准。守在门口的查票员让许多没有票的人入场,入了场之后根本没有人带位,那些没有票的人就乱坐,有人来,他们跑到另外的空位。如此这般,秩序大乱,此情此景让人大开眼界:莫斯科音乐学院音乐厅总比香港演艺学院的歌剧院和音乐厅的管理有国际声誉、有历史、有经验吧!实际情况出人意料。
  
  这次音乐之旅旅游团的团费除了颁奖音乐会外是包音乐会的,因此不知音乐会的票价。根据票根,6月27日的钢琴决赛音乐会每张1000卢布(25卢布约1美元),28日的小提琴决赛入场券每张800卢布。要听颁奖音乐会得另交100美元,而入场券的价格是1000卢布(约40美元),黑市价比原价贵150%。我以为这还可以接受:几年前我购买在北京人民剧院上演的《茶馆》入场券,票面上的40元人民币要价200元人民币;在巴黎巴士底歌剧院,200法郎的入场券卖450法郎。看来全世界大城市都是如此,不知香港有没有黄牛票。有些旅行社有办法弄到票,如德国拜罗伊特歌剧院的《指环》演出,一般要等六年才有机会。但在伦敦就可以参加旅行团、机票、酒店、入场券等都算在一起,票价若干就无关重要了。维也纳歌剧院和萨尔茨堡音乐节也可以通过参加旅行团而有机会欣赏。
  小提琴决赛在新建成的莫斯科国际音乐中心(The Moscow International House of Music,以俄罗斯著名指挥家E.F.Svetlanov命名)。这个中心的音乐厅十分现代化,音响也不错,有空调,座位1,725,另有565座位的小音乐厅和530座位的戏剧厅。为6月28日小提琴决赛演出的乐队是俄罗斯国家爱乐乐团,指挥是Vladimir Ponkin。
  柴科夫斯基故居、博物馆
  柴科夫斯基故居博物馆位于莫斯科之北80公里的克林小镇,虽然交通颇为繁忙,但空气清新,环境安宁。
  柴科夫斯基的故居只是一座两层的楼宇,本来不大,后来加建,较原来几乎扩大了一倍。故居的左手边是一排树林,青绿幽静。在离故居不远的地方新建了一座颇大的博物馆,有柴科夫斯基比赛展览馆、演奏厅等。1855年柴氏在这个小镇购这座夏天别墅,想不到一个世纪之后,面积扩大了几倍,变成俄罗斯文化遗产的宝贵组成部分。
  柴氏故居的客厅相当大,可能超过一千平方英尺,放置有七英尺长的Becker三脚钢琴、有玻璃门的书柜,收藏的书都是精装的,墙上挂满了亲友和自己的照片,包括贝多芬、莫扎特、巴赫,他的父母、亲友以及他自己的半身像,其中一幅挂在他书桌左手边,面对门口的一幅英姿俊朗。客厅里起码有三张桌子——一张大写字台,桌上摆满了文具和灯具,椅后有一张大沙发,写累了可以随时躺下休息;一张小长方木桌子,放在窗口,桌子上有总谱;第三张圆桌子放在钢琴旁边,有桌布,既可以写作也可以喝茶、交谈。客厅虽大,但柴氏却把它划分成几个有效的活动区域,令他的工作、休息、与朋友交谈等活动各得其所。
  他的睡房的面积只有客厅的一半,床铺很小,却有两张写字台,放着五线谱。看来他寄生活于工作,音乐创作是日常生活的中心。另外,柴氏可能深受法国文化熏陶,精致而懂生活。在19世纪的俄国,只有皇室贵族才有可能过着精致讲究的生活,柴氏并不富有,但他却有着精致的品味。
  俄罗斯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有为数不少的作曲家、史学家称他们为“俄罗斯民族乐派”,实际上是欧洲浪漫乐派后期的异军突起,大大地出了一阵子风头。没有格林卡就没有柴科夫斯基,没有柴科夫斯基就没有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然而,在过去一个多世纪里,最为人所知的俄国作曲家还要算柴氏。《第五“命运”交响曲》是我最喜欢的柴氏作品;《胡桃夹子》和《睡美人》的芭蕾音乐的确写得活泼玲珑,他的钢琴曲集《四季》清秀可爱,也是我喜爱的柴氏作品。
  我们还参观了作曲家斯克里亚宾的国立博物馆,位于莫斯科市区内。其实这所“博物馆”只能算作“展览室”,没有“馆”的规格,展品很少,想是后来东拼西凑找回来的。斯克里亚宾的钢琴作品十分出色,可能团友多为钢琴教师,因此大家都买了不少他的钢琴曲谱,印刷不算精美,但十分便宜。
  
  
  音乐比赛之我见
  
  在这短短的七天行程里,除了上述活动外,我们还观赏了莫斯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芭蕾舞团的《胡桃夹子》以及莫斯科马戏团和圣彼得堡民族舞蹈团的表演,收获甚丰。
  在我的记忆里,自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傅聪获肖邦钢琴比赛奖、刘诗昆和殷承宗于六十年代获柴科夫斯基钢琴比赛奖之后,中国还派出了为数不少的演奏家、演唱家到各国参加各种比赛,特别是李云迪获肖邦钢琴比赛冠军,更令参加国际音乐比赛成为潮流。在笔者看来,音乐比赛不是十分健康的活动,不像奥运会那种胜负直截了当,音乐这种时间艺术是不应该分头二三奖的,不同的评判对不同的演绎有着不同的感受和评判,某一评判团评定的冠军,另一评判团可能评为亚军或季军,或甚至落选。在十九世纪初、中叶,维也纳时兴过“即兴演奏比赛”:两位比赛者互出主题动机,在钢琴上即席演奏,比赛者要根据此一主题动机,即兴在键盘上创作一首完整的乐曲。这种“即兴演奏比赛”不仅比演奏技巧,还要比作曲——曲式、和声、对位等,而评判是在场的听众。现代的钢琴演奏与作曲分了家,作曲的不一定会演奏,演奏的多不会作曲,演奏比赛和作曲比赛不得不分开来举行。国际钢琴、小提琴、声乐等比赛已成为演奏家重要的突破口,并纳入了市场经济——获奖后录音、音乐会合约纷纷而来。
  听了三场柴科夫斯基比赛之后,我觉得这个比赛从评判团的组成到比赛的安排并不十分“国际”,如钢琴比赛评判团15人中俄罗斯人占了三分之一;小提琴比赛评判团16人中6人是俄罗斯人;又如颁奖音乐会,完全没有俄文以外文字的节目单,既然是国际比赛,就应该有参赛者和外来评判者所属国家的文字,否则评判和参赛者又如何知道比赛细节?如此重要的国际柴科夫斯基比赛不该如此“地方性”!
  走马观花地“看”了六天,我的印象是:俄罗斯的确是个音乐大国,拥有世界水准的作曲家、演奏家、演奏厅、作曲家博物馆。虽然俄罗斯人看来冷漠、高傲,只愿意讲俄语,但喜爱文学、音乐的人们还是可以从俄国得到很多营养。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刘靖之 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名誉教授
  (责任编辑 张萌)
其他文献
教育部公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今年起高中将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分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5项。中学须真实记录学生3年表现,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重要参考。  高中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科学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客观记录在成长过程中集中反映综合素质主
“基础教育正处在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的新时期。”12月19日,由湖北省校长协会举办的“办学理念与学校发展”高峰论坛暨初中校长分会第九届年会——健康课堂现场研讨会,在武汉市二桥中学召开。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王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涂艳国及“健康课堂”课题组专家,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主任袁先潋等领导出席会议。  王强说,健康课堂的流程是简洁的,兴趣是浓厚的,环境是生态的,价值是实惠的。湖
二十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谭冰若先生召我去他家,一同观赏刚刚托人从日本带回的录像带——瓦格纳那部长达4个半小时的“乐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入夜,在谭先生那间当时看来还相当宽敞的客厅兼书房里,就我们师徒二人,对着电视机,在瓦格纳时而激越、时而低回的乐声中,一边品咂小点,一边小声交谈。因录像是在日本制作,尽管演员、乐队都是西方“老外”,但字幕却是日文,我的第一外语是英语,完全不懂日文,只能听谭先生讲
音乐是音乐剧创作中最具魅力的要素,凡是成功的音乐剧,其音乐创作肯定非常出色。戏剧是音乐剧的基础,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如何使音乐剧音乐与舞台情节的发展高度吻合,即赋音乐以戏剧性的结构,青年作曲家李小兵在音乐剧《星》的音乐创作中给予了较为成功的诠释。  音乐剧《星》讲述了到穗寻姐的月月巧遇便衣警察阳光并互生爱意,后来月月参加选美成名,却发现姐姐如花竟然涉身大案成为阳光追捕的对象,阳光最终在追捕行动中献
前言  音乐史学家们对于历史上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历来见仁见智,而且在各个历史阶段,评价的结果会有很大的差异与分歧,因而采用何种评价方式才能更接近于历史的真相一直以来都是每位史学家探求的目标。中国当代近现代音乐史专家、山东艺术学院音乐系教授孙继南先生,在为纪念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登上中国乐坛的音乐大师——黎锦晖先生逝世40周年而作的《黎锦晖与黎派音乐》(以下简称《黎》)一书中,提出了“有史有论、
在此,我意图讨论两个不常结合在一起的论题。一个是关于乐谱多重诠释的可能性;另一个是与音乐创造和表演有关的顿悟或广阔无际(epiphanic or oceanic)的体验。这里所说的诠释(Interpretation)是针对音乐表演(performance)意义而言的。    一    在我的《权利和理智》一书中,我曾提到音乐作品多重演奏的可能性,基点是:乐谱的特征和特性是不完整的,在某种意义上,乐
《土地与歌》是乔建中为自己的第一本论文集起的书名,不难从这个书名上体会到作者对土地以及诞生于农耕文化的民间音乐的体认与感情。天性上亲近土地的学者,一生的价值取向都保持着古典品味,这几乎是研究民间艺术的学者的学术宿命。    一    乔建中1941年出生于陕西省榆林市一个多子女的大家庭中,母亲是位贤妻良母型的传统女性,养育了11个子女。她总在晚上数一遍炕上孩子们的脚,待数到第22只脚后,方掩门闭户
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策划与认真准备,由武汉音乐学院主办,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承办,武汉音乐学院管弦系、钢琴系协办的2007武汉国际新音乐节(出品人:杨锋教授;组委会主席:彭志敏教授,艺术总监:钱仁平教授),于10月13日至17日在武汉音乐学院隆重举行。  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新时期以来,作为主要发起者、组织者和承办者,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多次开风气之先,举办了在中国现、当代音乐历史上具有重
荷兰ArtEZ是一所综合性的艺术大学,它位于荷兰的东部,其前身是荷兰东部的阿内姆、艾谢登和左沃勒三个城市独立的音乐学院,在2004年经三所学院协商并经荷兰教育主管部门同意,这三所音乐学院实现了合并。学校设有音乐学院、舞蹈学院、美术学院、服装设计学院。学院的专业设置:音乐学院开设有古典音乐专业(声乐与歌剧、钢琴与管风琴、器乐演奏、作曲与指挥等),流行专业开设有爵士乐、电声音乐、录音工程、现代音乐制作
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知识文化领域的创新提供了多元途径。科技满足了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需求,而艺术则体现了人们对内在审美的追求。作为音乐艺术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一门新学科,“电子音乐设计与传媒”在国外已经有了近30年左右的历史。该学科运用各种新兴科技手段,对作曲家的音乐思维、音响观念、创作手段、传播方式等进行革新,在科技性、应用性、普及性方面不断开拓,搭建起音乐艺术与科技创新的桥梁,引领了世界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