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互联网+教育”正改变着我们的教育生态,让教育变得更加便捷、灵活和个性化。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师生关系被颠覆,网络教学带来全新的师生关系。一线教师应直面自身的不足,积极应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校园里师生关系的变化,认真思考并且共同面对。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 师生关系 教学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因而“互联网+”引发了更为广泛的关注。所谓“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由此,“互联网+教育”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最先让人们对通过互联网学习有所认识的是美国的萨尔曼·可汗,他为了帮助姐姐家的孩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把自己的数学辅导材料制作成视频,并上传到网上。他的学习辅导视频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于是他创办了网站“可汗学院”,开始制作各种教学视频,帮助那些在学校学习中遇到困难的人。比尔·盖茨对“可汗学院”给予了高度赞扬,他认为可汗“预见了教育的未来”“引领了一场革命”。 在“可汗学院”的带动下,“翻转课堂”“慕课”正在改变全世界学校的传统教学模式。
一、传统师生关系的颠覆
“互联网+教育”正改变着我们的教育生态,让教育变得更加便捷、灵活和个性化。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校园里的师生关系。在“互联网+教育”还没有“颠覆”学校的情况下,校园里的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都会因为教育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变化。这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会因为“互联网+教育”的到来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身为教师的我们又应该如何积极面对?这值得我们深思。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不谈“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的争论,一个无须争辩的事实是,在传统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间接知识,教师的权威性不言而喻,教师形象自然高大。然而,由于“互联网+教育”的出现,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得到增强,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教育”进行自主性学习,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等多种途径探索知识,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在线练习、自我评估及进度跟踪等。课堂学习已经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所以,教师的权威性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例如,课堂上的学生可能会用在“微课”“慕课”中学到的知识、方法来“挑战”教师的讲授等。
在这个全新的时代,知识的更新与发展变得极其迅猛。但在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有些教师不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和知识积累,任教学科的知识仅限于书本,或掌握的现代信息技术太少,不能适应时代要求,这样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和形象自然会大打折扣。
二、全新师生关系的开辟
有人把“90后”“00后”戏称为“数字土著”。这些“数字土著”有着与众不同的学习偏好,例如,他们能够利用多种信息源快速接受信息,可以进行多任务平行处理,喜欢图片、声音和影像,能够进行实时互动,同伴学习会对他们产生更大的影响等。面对“数字土著”,课堂上的教师可能是“数字移民”或者是“数字恐龙”,如果不了解孩子真实的学习情况,也就不可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不可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教师已经开始尝试着通过网络进行教学,iPad进课堂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积极制作并使用微课,甚至有教师开始尝试利用微信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之余,师生之间也开始利用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进行交流。当社交媒体变身为第二课堂,教师的形象就会变得更加立体化。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或者社交媒体向学生推荐优秀文章、精彩视频等;还可以通过网络和学生交流作业上的问题,对课堂中产生的疑问也可以更方便、快捷地进行交流,甚至可以让教学随时进行,不再受时空的限制。有些教师还在自己的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分享热点文章,讨论热点话题,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和心得,“晒一晒”自己生活中的趣事等。这样的线上交流,补充了实际交流中的不足,一方面,让课堂学习得到了延续,学生可以及时得到知识的补充;另一方面,原本教师的那一层神秘的面纱被揭开了,这样更利于学生接受教师,师生关系也会变得更加融洽。
但是,网络教学也引发了不少教师的不满和思考。相对来说,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了,而且自己的时间变得更加碎片化;学生也有可能不看教师推荐的文章,浅表性的阅读并不能引发深层思考;同时教师也会觉得自己的私人空间受到了“侵犯”。而这种看似热闹的网络交流的背后,缺少更深入的学术讨论和交流,缺乏内在的、精神上的信任和尊敬,相对于师生间面对面的交流少了些许的真诚。
三、师生关系变革的思考
网络是拉近了人们的距离,还是拉远了人们的距离?“互联网+教育”是否也会让校园内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想象,未来的教育中,无论是师生间的知识传递,还是学生间的知识分享,甚至是家校间的知识同步,都不再仅靠传统的面对面语言或肢体交流去完成。事实上,新媒介科技已经在改变教育的方方面面,可以预见的是,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将面临改变,他们将会有更灵活的学习进度,更多元的交流方式,更广博的数字资源库以及更多的利用定位设备传感器和信息资源学习的机会等。
时代在进步,学生在成长,教育当然也要改变,更重要的是,这些变化一定会引发校园内师生关系的变化。作为一线教师,面对变化着的教育、前进中的教育技术,我们要做的是抓住机会,乐于尝试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甚至要积极地拥抱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创新。另外,值得提醒的是,教师还要直面自身的不足,保持学术诚实的作风等。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直面“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校园内师生关系的变化,认真思考并且共同面对。
(作者为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校长)
“互联网+教育”正改变着我们的教育生态,让教育变得更加便捷、灵活和个性化。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师生关系被颠覆,网络教学带来全新的师生关系。一线教师应直面自身的不足,积极应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校园里师生关系的变化,认真思考并且共同面对。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 师生关系 教学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因而“互联网+”引发了更为广泛的关注。所谓“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由此,“互联网+教育”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最先让人们对通过互联网学习有所认识的是美国的萨尔曼·可汗,他为了帮助姐姐家的孩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把自己的数学辅导材料制作成视频,并上传到网上。他的学习辅导视频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于是他创办了网站“可汗学院”,开始制作各种教学视频,帮助那些在学校学习中遇到困难的人。比尔·盖茨对“可汗学院”给予了高度赞扬,他认为可汗“预见了教育的未来”“引领了一场革命”。 在“可汗学院”的带动下,“翻转课堂”“慕课”正在改变全世界学校的传统教学模式。
一、传统师生关系的颠覆
“互联网+教育”正改变着我们的教育生态,让教育变得更加便捷、灵活和个性化。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校园里的师生关系。在“互联网+教育”还没有“颠覆”学校的情况下,校园里的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都会因为教育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变化。这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会因为“互联网+教育”的到来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身为教师的我们又应该如何积极面对?这值得我们深思。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不谈“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的争论,一个无须争辩的事实是,在传统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间接知识,教师的权威性不言而喻,教师形象自然高大。然而,由于“互联网+教育”的出现,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得到增强,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教育”进行自主性学习,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等多种途径探索知识,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在线练习、自我评估及进度跟踪等。课堂学习已经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所以,教师的权威性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例如,课堂上的学生可能会用在“微课”“慕课”中学到的知识、方法来“挑战”教师的讲授等。
在这个全新的时代,知识的更新与发展变得极其迅猛。但在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有些教师不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和知识积累,任教学科的知识仅限于书本,或掌握的现代信息技术太少,不能适应时代要求,这样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和形象自然会大打折扣。
二、全新师生关系的开辟
有人把“90后”“00后”戏称为“数字土著”。这些“数字土著”有着与众不同的学习偏好,例如,他们能够利用多种信息源快速接受信息,可以进行多任务平行处理,喜欢图片、声音和影像,能够进行实时互动,同伴学习会对他们产生更大的影响等。面对“数字土著”,课堂上的教师可能是“数字移民”或者是“数字恐龙”,如果不了解孩子真实的学习情况,也就不可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不可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教师已经开始尝试着通过网络进行教学,iPad进课堂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积极制作并使用微课,甚至有教师开始尝试利用微信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之余,师生之间也开始利用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进行交流。当社交媒体变身为第二课堂,教师的形象就会变得更加立体化。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或者社交媒体向学生推荐优秀文章、精彩视频等;还可以通过网络和学生交流作业上的问题,对课堂中产生的疑问也可以更方便、快捷地进行交流,甚至可以让教学随时进行,不再受时空的限制。有些教师还在自己的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分享热点文章,讨论热点话题,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和心得,“晒一晒”自己生活中的趣事等。这样的线上交流,补充了实际交流中的不足,一方面,让课堂学习得到了延续,学生可以及时得到知识的补充;另一方面,原本教师的那一层神秘的面纱被揭开了,这样更利于学生接受教师,师生关系也会变得更加融洽。
但是,网络教学也引发了不少教师的不满和思考。相对来说,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了,而且自己的时间变得更加碎片化;学生也有可能不看教师推荐的文章,浅表性的阅读并不能引发深层思考;同时教师也会觉得自己的私人空间受到了“侵犯”。而这种看似热闹的网络交流的背后,缺少更深入的学术讨论和交流,缺乏内在的、精神上的信任和尊敬,相对于师生间面对面的交流少了些许的真诚。
三、师生关系变革的思考
网络是拉近了人们的距离,还是拉远了人们的距离?“互联网+教育”是否也会让校园内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想象,未来的教育中,无论是师生间的知识传递,还是学生间的知识分享,甚至是家校间的知识同步,都不再仅靠传统的面对面语言或肢体交流去完成。事实上,新媒介科技已经在改变教育的方方面面,可以预见的是,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将面临改变,他们将会有更灵活的学习进度,更多元的交流方式,更广博的数字资源库以及更多的利用定位设备传感器和信息资源学习的机会等。
时代在进步,学生在成长,教育当然也要改变,更重要的是,这些变化一定会引发校园内师生关系的变化。作为一线教师,面对变化着的教育、前进中的教育技术,我们要做的是抓住机会,乐于尝试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甚至要积极地拥抱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创新。另外,值得提醒的是,教师还要直面自身的不足,保持学术诚实的作风等。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直面“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校园内师生关系的变化,认真思考并且共同面对。
(作者为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