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一世纪教育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和造就大批高创造力的人才。中小学是基础教育,必须广泛地开展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本文论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体会。
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前教学的重要课题。江泽民总书记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因为,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作为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如何加强创新教育呢?
(一)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创新教育的首要条件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教育活动。架起这种双边教育活动的桥梁便是“爱”,教育的真谛便是用教师的爱心点燃学生的心中希望之火。爱优等生容易,爱后进生难。对每个学生充满了爱,并把这种爱转化为对学生巨大的期望。在教学过程中或明或暗地把这种期望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数学学科的爱,产生了学好数学的期望和动机,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加强了创新教育的首要条件。
(二)创设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知识,激发创新思想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虽然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全部重复数学家的创新知识时的所经历的曲折而漫长的过程。通过课堂教学完全可以“同化”的演绎方式简化学习过程。但数学知识是前人智力活动的产物,学生掌握这些思维成果时同样必须有相当的思维活动,才能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知识。因此,在中学数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自己去发现新问题,用旧知解决新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敏捷、独特、灵活、缜密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学“过三点的圆”时,教师这样设置问题情境:有A、B、C三户的人家,现要在他们之间挖一口井,使得这三户人家到这口井的距离都相等,此井该挖在何处?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讨论、猜想。这样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理解、去小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使学生对课本的知识了解得很深刻很透切,而且还挖掘了学生的聪明才智,激活了创新思维。
(三) 学会质疑问题,引导讨论解答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多问的人将多得,可见质疑之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质疑,不仅是因为多问多得,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发现,自己提出的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例如;问题1:一只虫子沿着一条东西向的路线,以每分3米的速度向东爬行2分钟,那么它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相距多少米?我们知道,这个问题可用乘法计算:3×2=6,即小虫位于原来的位置的东方6米处。(我们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问题2:小虫向西以每分钟3米的速度爬行2分钟,那么结果有什么变化?这是小虫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6米。写成算式:(-3)×2=-6。
(1)比较上面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2)试一试: 3×(-2)= ?3×0= ?
(3)再试一试:(-3)×(-2)= ? (-3)×0= ?
(4)如何确定两个有理数的积的符号和绝对值?从上面几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学生小组讨论)
只有我们经常性地把质疑带进课堂,不但能促使学生勤于思考,敏于联想,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分析洞察能力,而且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真正的富有思考。富有探索;富有创新的学习环境。
(四)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动口,培养创新思维
教育学家陶行知说:“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动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注意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促进思维发展。例如:
1、探究活动。
(1)电脑演示用火柴棒摆一个正方形的过程。
师:通过电脑的演示,大家可以看到摆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那么摆两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呢?
(2)摆两个正方形呢?
生:摆两个正方形需要火柴棒:甲;8根乙;7根。
师:请将你们的摆放方法展示一下好吗?(学生在投影仪上展示自己的摆法)
师:摆两个正方形的过程中,同学们得到两个结论。那么如果摆三个正方形又会有什么样的结论呢?请同学们摆摆看。
(3)摆三个正方形。
生:摆三个正方形需要火柴棒:甲;10根乙;11根丙;12根。
(学生在投影仪展示自己的摆法)。
(4)摆4个正方形。
生:按上面的方法摆4个正方形需要13根火柴棒。
师:还有其他结论吗?
生:没有。
2、字母表示。
师:如果让你求摆x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生:应该用1+3x根火柴棒。
师:你是怎样想的,请你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点评: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教学中敢于放手让学生自由拼摆,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自己亲身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转化过程中获得感性材料,为规律的揭示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一个组织者,而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发现规律,认识规律,成为学生的主体,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四)、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探索。对于一道数学题,由于思考的方位不同,而得到不同的解法。如能抓住一切有利的时机,经过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在掌握基本解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用不同的知识,不同的层次解决同一问题,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正确的途径。这种求异探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创新。
(五)设计开放式的习题,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创新,是学习魅力的所在,也是现代化课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开放式的习题的使用,正好给学生提供了广大的创造空间,它们使学生由消极的等待条件发展为主动的获取条件,进行了创造性的学习。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来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例如:(1)写出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使它的解集为X>1。
(2)观察下列一列数的规律并填空:0、3、8、15、24、......,
则它的第2010个数是_______。
通过这些题目,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拓展了他们的创造思维。最后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关键的还是老师。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地更新观念,勇敢地投身到教育教学中去,这样才能培养出大批的高素质人才。■
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前教学的重要课题。江泽民总书记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因为,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作为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如何加强创新教育呢?
(一)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创新教育的首要条件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教育活动。架起这种双边教育活动的桥梁便是“爱”,教育的真谛便是用教师的爱心点燃学生的心中希望之火。爱优等生容易,爱后进生难。对每个学生充满了爱,并把这种爱转化为对学生巨大的期望。在教学过程中或明或暗地把这种期望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数学学科的爱,产生了学好数学的期望和动机,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加强了创新教育的首要条件。
(二)创设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知识,激发创新思想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虽然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全部重复数学家的创新知识时的所经历的曲折而漫长的过程。通过课堂教学完全可以“同化”的演绎方式简化学习过程。但数学知识是前人智力活动的产物,学生掌握这些思维成果时同样必须有相当的思维活动,才能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知识。因此,在中学数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自己去发现新问题,用旧知解决新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敏捷、独特、灵活、缜密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学“过三点的圆”时,教师这样设置问题情境:有A、B、C三户的人家,现要在他们之间挖一口井,使得这三户人家到这口井的距离都相等,此井该挖在何处?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讨论、猜想。这样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理解、去小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使学生对课本的知识了解得很深刻很透切,而且还挖掘了学生的聪明才智,激活了创新思维。
(三) 学会质疑问题,引导讨论解答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多问的人将多得,可见质疑之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质疑,不仅是因为多问多得,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发现,自己提出的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例如;问题1:一只虫子沿着一条东西向的路线,以每分3米的速度向东爬行2分钟,那么它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相距多少米?我们知道,这个问题可用乘法计算:3×2=6,即小虫位于原来的位置的东方6米处。(我们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问题2:小虫向西以每分钟3米的速度爬行2分钟,那么结果有什么变化?这是小虫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6米。写成算式:(-3)×2=-6。
(1)比较上面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2)试一试: 3×(-2)= ?3×0= ?
(3)再试一试:(-3)×(-2)= ? (-3)×0= ?
(4)如何确定两个有理数的积的符号和绝对值?从上面几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学生小组讨论)
只有我们经常性地把质疑带进课堂,不但能促使学生勤于思考,敏于联想,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分析洞察能力,而且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真正的富有思考。富有探索;富有创新的学习环境。
(四)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动口,培养创新思维
教育学家陶行知说:“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动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注意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促进思维发展。例如:
1、探究活动。
(1)电脑演示用火柴棒摆一个正方形的过程。
师:通过电脑的演示,大家可以看到摆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那么摆两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呢?
(2)摆两个正方形呢?
生:摆两个正方形需要火柴棒:甲;8根乙;7根。
师:请将你们的摆放方法展示一下好吗?(学生在投影仪上展示自己的摆法)
师:摆两个正方形的过程中,同学们得到两个结论。那么如果摆三个正方形又会有什么样的结论呢?请同学们摆摆看。
(3)摆三个正方形。
生:摆三个正方形需要火柴棒:甲;10根乙;11根丙;12根。
(学生在投影仪展示自己的摆法)。
(4)摆4个正方形。
生:按上面的方法摆4个正方形需要13根火柴棒。
师:还有其他结论吗?
生:没有。
2、字母表示。
师:如果让你求摆x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生:应该用1+3x根火柴棒。
师:你是怎样想的,请你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点评: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教学中敢于放手让学生自由拼摆,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自己亲身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转化过程中获得感性材料,为规律的揭示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一个组织者,而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发现规律,认识规律,成为学生的主体,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四)、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探索。对于一道数学题,由于思考的方位不同,而得到不同的解法。如能抓住一切有利的时机,经过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在掌握基本解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用不同的知识,不同的层次解决同一问题,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正确的途径。这种求异探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创新。
(五)设计开放式的习题,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创新,是学习魅力的所在,也是现代化课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开放式的习题的使用,正好给学生提供了广大的创造空间,它们使学生由消极的等待条件发展为主动的获取条件,进行了创造性的学习。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来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例如:(1)写出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使它的解集为X>1。
(2)观察下列一列数的规律并填空:0、3、8、15、24、......,
则它的第2010个数是_______。
通过这些题目,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拓展了他们的创造思维。最后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关键的还是老师。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地更新观念,勇敢地投身到教育教学中去,这样才能培养出大批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