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逐步产生新的变化。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展示”环节是“快节奏、大容量”的,是一种开放、积极的学习。由于小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各自的学习接受能力的不同,他们的消化程度也就不一样。要想把积极的学习转化成有意义的建构,还需要不断反思、巩固和提高。而“课堂检测反馈”这一环节就能解决这一问题。
“检测反馈”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有效设计也逐渐引起教者的关注。我以为检测反馈的目标有三个: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应用性知识的落实、发展性潜能的挖掘。如果我们的检测反馈“穿新鞋走老路”,异化成没有创意的习题集,那么孩子将和以前一样,如此,将于“活动单导学”的理念背道而驰。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检测反馈的有效设计进行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夯实基础,把握层次
“对学生进行词、句、段等基础知识的扎实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鉴于知识本身的层次性,学生个性的差异性,“检测反馈”的设计必须形成多层次的结构。我在教学中注意把语文各个要素的训练融于教学之中,兼顾知识的各个层次,根据学生的自身能力和学习兴趣来设计课堂作业与练习。
例如在教学《走进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时,除了对学生应掌握的字、词、句设计了必要的作业和练习外,还设计了一些理解性和运用性作业与练习。如:
你喜欢大自然吗?请你带上你的同学走进大自然,为他们介绍大自然的美景,好吗?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课文内容,如果能让他们通过思考联想并用语言表达出来,效果不言而喻 ,而且检测反馈不仅要检测写的内容,也要检测说的内容,这才遵循《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要求。
再例如在教学《姥姥的剪纸》后,进行如下的检测反馈: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首小诗。
《好想》
每当捧出姥姥的剪纸,总会想起_________,想起_______。
忘不了_____________,忘不了________________……
好想,回到从前,坐在姥姥的身边!
二、注重技能,提高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对学生的发展起定向、保持和强化的作用。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可以主动地、轻松地、持久地、集中地投入到作业中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多彩的画面特别感兴趣。在课堂训练中不妨设计一些让他们随手画上几笔的作业与练习,同学们一定会非常乐意。如在学了课文《小竹排画中游》之后,可以设计先让学生反复地表情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尽情地领略江南美丽的风光,随后安排一组检测反馈: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江南美丽的风景。
拿起自己的笔,画一画江南美丽的风景。
学生顿时兴趣大发,欣然提笔,那“碧绿的田野”、“流动的江水”、“低翔的鱼鹰”,好一幅江南美景图通过学生的想象跃然纸上。让学生在训练中读一读、画一画,在读中解意,画中悟境,既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满足了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
三、训练思维,加强合作
富有发展性、思维性的检测反馈,应该能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多层面推断和多策略探索。教师在设计检测反馈的时候,要注意适当扩大检测反馈的思维含量,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让他们去充分观察,充分想象,从中训练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是创造的原动力,思维的训练关键是凭借阅读材料或其他相关背景知识,抓住语言的训练点,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如果能够兼顾学生学习合作性的培养,将能够促进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教完《将相和》后,可以设计如下的检测反馈:
联系你所了解的廉颇、蔺相如,根据短文或看过的电影、电视,将你最感兴趣的片段和同学们合作排练一个小品或话剧在班上表演。
学生在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同时兼顾了自主与合作,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四、走进生活,丰富体验
生活有多么广阔,学习的天地就有多么广阔。学习的外延与社会生活的外延相等。检测反馈如果只是“以课文为中心编制习题”的话,充其量无非是在帮助学生读懂“例子”而已,无形中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割裂了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感到学习枯燥无味,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体现,是教学的媒体。教师应该通过钻研教材,理解编者意图,挖掘只是内涵,设计出既立足于教材,又能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源为载体的检测反馈,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中学习。如在教学《金蝉脱壳》一课时,通过观赏蝉脱壳时的Flash动画,然后欣赏学生自己找来的蝉壳,去完成检测反馈中的讲述题。当学生高举着蝉壳,讲述金蝉脱壳的经历时,那注视蝉壳的目光是多么激动、多么兴奋。
总之,无论什么形式的检测反馈都是为了能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通过检测反馈加强合作,学会学习,全面发展。
“检测反馈”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有效设计也逐渐引起教者的关注。我以为检测反馈的目标有三个: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应用性知识的落实、发展性潜能的挖掘。如果我们的检测反馈“穿新鞋走老路”,异化成没有创意的习题集,那么孩子将和以前一样,如此,将于“活动单导学”的理念背道而驰。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检测反馈的有效设计进行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夯实基础,把握层次
“对学生进行词、句、段等基础知识的扎实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鉴于知识本身的层次性,学生个性的差异性,“检测反馈”的设计必须形成多层次的结构。我在教学中注意把语文各个要素的训练融于教学之中,兼顾知识的各个层次,根据学生的自身能力和学习兴趣来设计课堂作业与练习。
例如在教学《走进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时,除了对学生应掌握的字、词、句设计了必要的作业和练习外,还设计了一些理解性和运用性作业与练习。如:
你喜欢大自然吗?请你带上你的同学走进大自然,为他们介绍大自然的美景,好吗?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课文内容,如果能让他们通过思考联想并用语言表达出来,效果不言而喻 ,而且检测反馈不仅要检测写的内容,也要检测说的内容,这才遵循《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要求。
再例如在教学《姥姥的剪纸》后,进行如下的检测反馈: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首小诗。
《好想》
每当捧出姥姥的剪纸,总会想起_________,想起_______。
忘不了_____________,忘不了________________……
好想,回到从前,坐在姥姥的身边!
二、注重技能,提高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对学生的发展起定向、保持和强化的作用。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可以主动地、轻松地、持久地、集中地投入到作业中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多彩的画面特别感兴趣。在课堂训练中不妨设计一些让他们随手画上几笔的作业与练习,同学们一定会非常乐意。如在学了课文《小竹排画中游》之后,可以设计先让学生反复地表情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尽情地领略江南美丽的风光,随后安排一组检测反馈: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江南美丽的风景。
拿起自己的笔,画一画江南美丽的风景。
学生顿时兴趣大发,欣然提笔,那“碧绿的田野”、“流动的江水”、“低翔的鱼鹰”,好一幅江南美景图通过学生的想象跃然纸上。让学生在训练中读一读、画一画,在读中解意,画中悟境,既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满足了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
三、训练思维,加强合作
富有发展性、思维性的检测反馈,应该能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多层面推断和多策略探索。教师在设计检测反馈的时候,要注意适当扩大检测反馈的思维含量,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让他们去充分观察,充分想象,从中训练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是创造的原动力,思维的训练关键是凭借阅读材料或其他相关背景知识,抓住语言的训练点,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如果能够兼顾学生学习合作性的培养,将能够促进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教完《将相和》后,可以设计如下的检测反馈:
联系你所了解的廉颇、蔺相如,根据短文或看过的电影、电视,将你最感兴趣的片段和同学们合作排练一个小品或话剧在班上表演。
学生在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同时兼顾了自主与合作,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四、走进生活,丰富体验
生活有多么广阔,学习的天地就有多么广阔。学习的外延与社会生活的外延相等。检测反馈如果只是“以课文为中心编制习题”的话,充其量无非是在帮助学生读懂“例子”而已,无形中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割裂了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感到学习枯燥无味,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体现,是教学的媒体。教师应该通过钻研教材,理解编者意图,挖掘只是内涵,设计出既立足于教材,又能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源为载体的检测反馈,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中学习。如在教学《金蝉脱壳》一课时,通过观赏蝉脱壳时的Flash动画,然后欣赏学生自己找来的蝉壳,去完成检测反馈中的讲述题。当学生高举着蝉壳,讲述金蝉脱壳的经历时,那注视蝉壳的目光是多么激动、多么兴奋。
总之,无论什么形式的检测反馈都是为了能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通过检测反馈加强合作,学会学习,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