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已经被公认为是当前临床难诊治的疾病,早期诊断治疗效果较好,如延误治疗时机,除可造成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的严重后果外,还可造成肢体残废,甚至因栓子脱落有引起肺栓塞的危险。在围手术期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评估,针对疾病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护理方法,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为预防DVT的形成,护理人员针对 疾病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护理方法,应用于32例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2例,男 20例,女12例;年龄25-80岁,平均年龄47岁。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重视病人的心理护理,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1.1 术前评估 术前增加对DVT的评估及高危人群的评估,有助于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做好术前宣教,尤其是易引起DVT的高危人群(长期卧床、肥胖、高龄、下肢外伤史、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由责任护士向病人详细介绍术后易发生DVT的原因、症状及后果,促使病人主动配合治疗及预见性护理,预防术后发生DVT。
2.1.2 预防措施 由于不易及时发现,治疗效果不理想,且花费大,引起肺栓塞后的病死率高。DVT的干预策略应把重心放在预防上,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形成,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伤口渗血引流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1.3 保护下肢静脉 血管壁损伤和破坏,血液凝固性升高,血流缓慢和血液粘稠度增高是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因避免下肢静脉输液,特别是反复穿刺,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严格掌握药物的性质,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给予稀释至等渗溶液,ph在正常范围。除非必要,不宜加压输液,溶液输入不畅时,不可挤压,以免损伤静脉内膜,保护血管壁的完整性。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体位及保暖 抬高患者20-30度,增加血液回流,减轻患者肿胀,防止足下垂。适当保暖,可改善局部血流。切忌直接给予热敷和冷敷,温度太高会增加组织代谢致肢体耗氧量增加,冷刺激加重组织缺氧,促进肢体发生坏死。
2.2.2 生命体征的观察 多数意外情况出现在术后早期,尤其是术后30分钟至24小时。本组病历术后均使用心电监护,直到生命体征平稳。
2.2.3 熟练掌握栓塞发生的症状和体征 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时早期发现栓塞的唯一途径,对病人腿部进行评估:有无腿部疼痛、苍白、麻醉、变冷、感觉异常、无脉搏。这些症状提示DVT形成,及时采取措施,拦截脱落的拴子。当病人出现呼吸困难、胸痛、血压下降、血氧饱和度下降,说明栓子脱落,形成肺栓塞,尽快实行溶栓治疗。
2.2.4 保持引流管通畅 术后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本组病历引流正常。
2.2.5 术后饮食和皮肤护理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进食低脂肪,含丰富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大便干结,用力排便致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防止患者发生压疮,保持皮肤及床单位清洁,促进舒适。同时要绝对禁烟。
2.2.6 制定功能锻炼计划 根据不同手术、不同的人群,制定术后活动计划。术后早期训练能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防止DVT形成。鼓励早期床上活动、深呼吸、被动及主动活动。
总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凝血机制活化后所导致血液高凝状态,骨科手术后病人要卧床并限制患肢的活动,静脉血流瘀滞和静脉膜的损伤,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使其认识到预防DVT的重要性并掌握相关预防方面 如饮食、体位等配合,加强术前评估,确定高危人群并重点预防术后功能锻炼,越早越能有效预防DVT的发生。临床护理实践表明,积极扎实的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骨折术后病人DVT的总体发病率。
参考文献
[1]外科护理学(第三版)
【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已经被公认为是当前临床难诊治的疾病,早期诊断治疗效果较好,如延误治疗时机,除可造成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的严重后果外,还可造成肢体残废,甚至因栓子脱落有引起肺栓塞的危险。在围手术期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评估,针对疾病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护理方法,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为预防DVT的形成,护理人员针对 疾病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护理方法,应用于32例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2例,男 20例,女12例;年龄25-80岁,平均年龄47岁。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重视病人的心理护理,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1.1 术前评估 术前增加对DVT的评估及高危人群的评估,有助于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做好术前宣教,尤其是易引起DVT的高危人群(长期卧床、肥胖、高龄、下肢外伤史、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由责任护士向病人详细介绍术后易发生DVT的原因、症状及后果,促使病人主动配合治疗及预见性护理,预防术后发生DVT。
2.1.2 预防措施 由于不易及时发现,治疗效果不理想,且花费大,引起肺栓塞后的病死率高。DVT的干预策略应把重心放在预防上,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形成,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伤口渗血引流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1.3 保护下肢静脉 血管壁损伤和破坏,血液凝固性升高,血流缓慢和血液粘稠度增高是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因避免下肢静脉输液,特别是反复穿刺,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严格掌握药物的性质,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给予稀释至等渗溶液,ph在正常范围。除非必要,不宜加压输液,溶液输入不畅时,不可挤压,以免损伤静脉内膜,保护血管壁的完整性。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体位及保暖 抬高患者20-30度,增加血液回流,减轻患者肿胀,防止足下垂。适当保暖,可改善局部血流。切忌直接给予热敷和冷敷,温度太高会增加组织代谢致肢体耗氧量增加,冷刺激加重组织缺氧,促进肢体发生坏死。
2.2.2 生命体征的观察 多数意外情况出现在术后早期,尤其是术后30分钟至24小时。本组病历术后均使用心电监护,直到生命体征平稳。
2.2.3 熟练掌握栓塞发生的症状和体征 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时早期发现栓塞的唯一途径,对病人腿部进行评估:有无腿部疼痛、苍白、麻醉、变冷、感觉异常、无脉搏。这些症状提示DVT形成,及时采取措施,拦截脱落的拴子。当病人出现呼吸困难、胸痛、血压下降、血氧饱和度下降,说明栓子脱落,形成肺栓塞,尽快实行溶栓治疗。
2.2.4 保持引流管通畅 术后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本组病历引流正常。
2.2.5 术后饮食和皮肤护理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进食低脂肪,含丰富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大便干结,用力排便致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防止患者发生压疮,保持皮肤及床单位清洁,促进舒适。同时要绝对禁烟。
2.2.6 制定功能锻炼计划 根据不同手术、不同的人群,制定术后活动计划。术后早期训练能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防止DVT形成。鼓励早期床上活动、深呼吸、被动及主动活动。
总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凝血机制活化后所导致血液高凝状态,骨科手术后病人要卧床并限制患肢的活动,静脉血流瘀滞和静脉膜的损伤,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使其认识到预防DVT的重要性并掌握相关预防方面 如饮食、体位等配合,加强术前评估,确定高危人群并重点预防术后功能锻炼,越早越能有效预防DVT的发生。临床护理实践表明,积极扎实的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骨折术后病人DVT的总体发病率。
参考文献
[1]外科护理学(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