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泰德·休斯是英国二十世纪著名的现代派诗人之一,享有“桂冠诗人”的美誉。他打破了运动派的温雅诗风,用破坏性的语言创作了大量以动物为题材的诗歌,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原始的、暴力的野性世界。本文以《乌鸦行猎》为例,从时代背景和作者背景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分析诗歌中的两大对立意象“乌鸦”和“兔子”,试探讨休斯在动物诗中所体现出的战争情结和自然情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动物诗中的“暴力性”。
关键词:休斯;动物诗;战争情结;自然情结
作者简介:马星晨(1993-),女,汉族,籍贯山西省长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郭嘉睿(1992-),女,汉族,籍贯:山西省长治,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隐喻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01
1、引言
《乌鸦行猎》选自诗集《乌鸦》。诗歌描述了乌鸦的一次词武器试验,最终以兔子获得胜利,乌鸦失败而结局。诗中,休斯创造了“乌鸦”和“兔子”两个对比鲜明的意象。综观全诗,一方面,休斯试图通过描写乌鸦来窥探人类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休斯通过描写“乌鸦”和“兔子”之间的斗争,寄托了他对于重建人与自然亲和关系的期望。
2、动物诗中的战争情结
两次世界大战对休斯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父亲是一战加里波利血战幸存者之一,一战对其父亲所造成的心理创伤也间接地在幼小的休斯内心留下了强烈的震撼和恐惧。英国诗人谢默斯·希尼认为,休斯关于一战的战争诗是疗治英国人一战创伤的伟大诗作:“他承担了上一代的悲伤—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死者紧密相关的一代人的悲伤,并且把它化为疗伤者的想象”。同样,对于亲历二战的休斯而言,二战带给英国的巨大冲击使他陷入了深刻的沉思之中。他在动物诗《乌鸦行猎》中所表达的战争情节,实则是纸笔记录下的关于二战的创伤记忆。
诗歌《乌鸦行猎》主要包括两大意象:“乌鸦”和“兔子”。休斯借用故乡的古凯尔特神话,赋予了乌鸦和兔子不同的象征含义:在古凯尔特神话中,乌鸦是Morrigan女神的化身,象征着战争、杀戮和死亡;而兔子则是Andraste女神的化身,象征胜利、正义与希望。纵观全诗,“乌鸦”为了攻击“兔子”,不断地变换“词”武器,由“炸弹”换为“猎枪”,继而换成了“水库”,制造了一幕幕残忍的杀戮场面:“炸开的地堡”、“掉下的椋鸟”和“震裂的水库”。因此,“行猎的乌鸦”象征着战争、死亡;而“兔子”象征着正义和希望。作为战后寻求出路的诗人,休斯在《乌鸦行猎》中注入了“希望”这一元素,借此鼓励英国民众走出绝望与焦虑,重拾信心与希望。
3、动物诗中的自然情结
休斯一生热爱自然,被称为“自然诗人”。谢默斯·希尼在休斯追悼会上所致的悼词中曾高度赞扬休斯说:“他把英国民族的历史呼唤和地球维护生态的呼喊藏在心底里。”休斯一生十分热爱自然。他自幼就表现出对动植物的热爱,幼年时常常跟随父亲和兄长去打猎,也十分热衷于收集和制作动植物的标本。大学毕业后,休斯还做过一段时间的园丁和饲养员,这进一步加强了他与自然的关系,也促进了其自然观的形成。在休斯进行诗歌创作年代,工业革命的发展使“人类生活在一个以科技为代表的理性力量同以自然为代表的本能力量相冲突的漩涡之中,造成了人性和自然的双重分离”。他以诗人敏锐的目光洞察人类一切的暴力行为,借助动物意象展现了人类残暴和无情的一面以及与自然异化的关系。
正如他在1971年一次广播采访中所言:“乌鸦正在变成人。”诗歌中,休斯用乌鸦的残暴来隐喻人类的残暴,诗歌中的“乌鸦”象征无休止地掠夺大自然的人类,因为工业革命,人类贪婪地向大自然索取,对于“椋鸟”、“雨水”等也丝毫不放过,对大自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炸开的地堡”、“震裂的水库”等等;而“兔子”则象征着大自然,它并没有容忍人类毫无节制的索取,而是在不断地反抗。最终,“兔子”“吃光了乌鸦的词。”表明在这两者的对决中,“兔子”,即大自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可以看出,休斯认为大自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同时也表达了他希望通过诗歌诗使人类觉醒,重建与自然协调关系的愿望。
4、结语
泰德·休斯自幼就对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十分热爱,加之随后对于相关知识的不断学习和社会实践,使其对于当时社会出现的种种矛盾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创作了大量的动物诗,展示了他与众不同的个性与观察世界的视角。本文通过分析诗歌《乌鸦行猎》,探究了休斯的两大情结,即战争情结和自然情结,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理解其诗歌作品以及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方平,李文俊.英美桂冠诗人诗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
[2]王宁.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张子清.轰动20世纪英美诗坛的英美联姻公案的余响:英国桂冠诗人休斯的《生日贺信》[J].当代外国文学,2000(1).
[4]张子清译.泰德·休斯:《生日信札》[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5]张中载.当代英国文学论文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6]Scigaj,Leonard.Ted Hughes[M].Twayune Publishing House,1991.
关键词:休斯;动物诗;战争情结;自然情结
作者简介:马星晨(1993-),女,汉族,籍贯山西省长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郭嘉睿(1992-),女,汉族,籍贯:山西省长治,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隐喻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01
1、引言
《乌鸦行猎》选自诗集《乌鸦》。诗歌描述了乌鸦的一次词武器试验,最终以兔子获得胜利,乌鸦失败而结局。诗中,休斯创造了“乌鸦”和“兔子”两个对比鲜明的意象。综观全诗,一方面,休斯试图通过描写乌鸦来窥探人类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休斯通过描写“乌鸦”和“兔子”之间的斗争,寄托了他对于重建人与自然亲和关系的期望。
2、动物诗中的战争情结
两次世界大战对休斯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父亲是一战加里波利血战幸存者之一,一战对其父亲所造成的心理创伤也间接地在幼小的休斯内心留下了强烈的震撼和恐惧。英国诗人谢默斯·希尼认为,休斯关于一战的战争诗是疗治英国人一战创伤的伟大诗作:“他承担了上一代的悲伤—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死者紧密相关的一代人的悲伤,并且把它化为疗伤者的想象”。同样,对于亲历二战的休斯而言,二战带给英国的巨大冲击使他陷入了深刻的沉思之中。他在动物诗《乌鸦行猎》中所表达的战争情节,实则是纸笔记录下的关于二战的创伤记忆。
诗歌《乌鸦行猎》主要包括两大意象:“乌鸦”和“兔子”。休斯借用故乡的古凯尔特神话,赋予了乌鸦和兔子不同的象征含义:在古凯尔特神话中,乌鸦是Morrigan女神的化身,象征着战争、杀戮和死亡;而兔子则是Andraste女神的化身,象征胜利、正义与希望。纵观全诗,“乌鸦”为了攻击“兔子”,不断地变换“词”武器,由“炸弹”换为“猎枪”,继而换成了“水库”,制造了一幕幕残忍的杀戮场面:“炸开的地堡”、“掉下的椋鸟”和“震裂的水库”。因此,“行猎的乌鸦”象征着战争、死亡;而“兔子”象征着正义和希望。作为战后寻求出路的诗人,休斯在《乌鸦行猎》中注入了“希望”这一元素,借此鼓励英国民众走出绝望与焦虑,重拾信心与希望。
3、动物诗中的自然情结
休斯一生热爱自然,被称为“自然诗人”。谢默斯·希尼在休斯追悼会上所致的悼词中曾高度赞扬休斯说:“他把英国民族的历史呼唤和地球维护生态的呼喊藏在心底里。”休斯一生十分热爱自然。他自幼就表现出对动植物的热爱,幼年时常常跟随父亲和兄长去打猎,也十分热衷于收集和制作动植物的标本。大学毕业后,休斯还做过一段时间的园丁和饲养员,这进一步加强了他与自然的关系,也促进了其自然观的形成。在休斯进行诗歌创作年代,工业革命的发展使“人类生活在一个以科技为代表的理性力量同以自然为代表的本能力量相冲突的漩涡之中,造成了人性和自然的双重分离”。他以诗人敏锐的目光洞察人类一切的暴力行为,借助动物意象展现了人类残暴和无情的一面以及与自然异化的关系。
正如他在1971年一次广播采访中所言:“乌鸦正在变成人。”诗歌中,休斯用乌鸦的残暴来隐喻人类的残暴,诗歌中的“乌鸦”象征无休止地掠夺大自然的人类,因为工业革命,人类贪婪地向大自然索取,对于“椋鸟”、“雨水”等也丝毫不放过,对大自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炸开的地堡”、“震裂的水库”等等;而“兔子”则象征着大自然,它并没有容忍人类毫无节制的索取,而是在不断地反抗。最终,“兔子”“吃光了乌鸦的词。”表明在这两者的对决中,“兔子”,即大自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可以看出,休斯认为大自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同时也表达了他希望通过诗歌诗使人类觉醒,重建与自然协调关系的愿望。
4、结语
泰德·休斯自幼就对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十分热爱,加之随后对于相关知识的不断学习和社会实践,使其对于当时社会出现的种种矛盾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创作了大量的动物诗,展示了他与众不同的个性与观察世界的视角。本文通过分析诗歌《乌鸦行猎》,探究了休斯的两大情结,即战争情结和自然情结,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理解其诗歌作品以及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方平,李文俊.英美桂冠诗人诗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
[2]王宁.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张子清.轰动20世纪英美诗坛的英美联姻公案的余响:英国桂冠诗人休斯的《生日贺信》[J].当代外国文学,2000(1).
[4]张子清译.泰德·休斯:《生日信札》[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5]张中载.当代英国文学论文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6]Scigaj,Leonard.Ted Hughes[M].Twayune Publishing House,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