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市)教育局作为县域教育的行政主管部门,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一般认为,教育行政具有领导功能、服务功能和监督功能。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县(市)教育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理念,重新审视行政职能。
一、以服务为基本职能,促进教育全面发展
作为县(市)级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在努力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县(市)教育局面临着同样的转型任务。按照“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教育局是为全县(市)教育发展服务,而一切教育活动的开展,最终由学校实施。因此,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为学校开展教育活动服务,以促进学校的发展来促进全县(市)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为学校营造宽松发展环境,促进学校自主发展
充分体现学校的教育主体地位。一是学校的日常管理方面,如学校的人事安排、管理制度的制定、教育教学方式的选择、教育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在不违背党的教育方针,不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尊重学校的自主权利;二是在学校的发展规划方面,要尽量尊重学校的历史和现实情况。
努力为学校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教育局要充分发挥行政主管部门的权威作用,积极主动宣传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成绩,要让群众真正地了解学校,能为学校的成绩而自豪,为学校的不足而出谋。另外,要积极搭建商校合作平台,在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广泛发动商界人士资助学校建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二)为教师创造良好成长条件,促进教师自我完善
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一是加大学校领导班子的培训力度,积极探索和改进学校领导培训的内容、方式,使学校领导班子的培训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二是加大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在做好新教师培训工作的同时,要加大对青年教师,特别是参加工作后3到5年的年轻教师的培训力度,把对这一部分教师的培训工作落实到各学校,指导各学校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和培训措施,促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三是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要加大名师培养力度,实行学科带头人评选制度,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名师的培养给予支持。
搭建教师成长平台。我局曾先后开展了“新课程标准学习与体会征文比赛”,“新课程标准教材课堂教学比赛”,“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与反思”评比,“新课改教学论文评选”,“我与新课程一同成长”演讲比赛等活动,使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得到充分展示,也发掘了一批教改积极分子,促进了他们的成长。
建立合理的县(市)内流动机制。教师在县(市)内的正常流动,有助于教育资源、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交流,促进学校间的良性竞争,对全市教育的均衡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是维护教师的自由择校权利并进行合理的控制;二是建立合理的支教机制,以合理的机制促使教师积极投身支教工作。
二、以导向为主要职能,引导教育正确发展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引导学校科学发展。教育评估,是引导和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本县(市)实际,制定一套适合本地区的教育评估体系。县(市)教育局在评估体系的建立方面,应着重关注德育教育、学科教学、体育教育、教师管理等方面。值得一提的是,评估体系的建立应在广泛征求学校及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既要体现群众意愿,又要体现适度超前的意识,否则无法发挥其引导的功能。
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引导学校创新发展。我市从2005年开始,实行校长考核制度,制定了《高州市中心学校校长考核评价方案》和《高州市中学校长考核评价方案》,每学年对校长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评价。聘任期内对校长实行届中考核,从校长基本素质、组织领导能力和作风、履行职责情况、工作效绩等进行全面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校长评先、聘任、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教师激励方面,我们开展了以“增强法纪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增强大局观念,讲奉献精神、讲工作方法,提高教育质量”为主要内容的“三增两讲一提高”专题教育活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组织模范教师报告团在全市城乡巡回报告30场,使全体教职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在学生激励方面,我们坚持每年一次的多种“十佳”评选活动。这些做法,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校长依法治校的能力,促进了教师进行自我提高,也促使了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实现全面发展。
三、以协调为重要职能,统筹教育均衡发展
县(市)教育局的协调功能,主要体现在统筹兼顾,合理谋划,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既要注重单所学校的发展,更要规划全县(市)教育的发展,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要按照教育发展趋势,按照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抓好教育发展规划,使全市教育事业始终朝着协调、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一)统筹师资,促进师资均衡
一是创新人事调动机制。从2006年起,城区省一级学校所缺教师,主要从应届优秀本科毕业生中择优录取,原则上小学教师不能调入初中任教,农村小学教师不能调入城区任教,确保师资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二是创新人事安排机制。将新招考录用的见习教师安排到山区镇欠编教师的中小学任教,重点向欠编较多的小学倾斜,而且原则上5年内不予调动。城区薄弱学校欠编教师,则从应届毕业生和农村教师中通过考试录用,缩小城区学校间的师资差距。三是创新师资扶持机制。从城区省一级中学选派优秀中层干部到农村中学任副校长,挂职支教;从山美、西岸、石仔岭中心学校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农村小学支教。四是创新师资培养机制。选调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到城区省一级学校跟班学习。从而有效地加强了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促进了全市师资均衡。
(二)统筹规划,促进布局均衡
学校的布局对于整个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保证学有所教,要使学校合理地分布于居民区,方便群众子女就读。以我市为例,早在1994年实施“普九”初期,我市便以均衡发展的战略眼光规划建设农村初中,取消了镇办、联办初中,每镇统一规划建设2至3所初中,有效地保证了农村初中学位。在高中方面,我们除着力打造高州中学、高州一中、高州二中、高州四中4所城区省一级学校外,加大对其他14所有发展潜力的郊区或农村高中的扶持力度,而这14所学校又基本平均分布在东南西北4个方位,极大地方便了群众。至目前为止,基本形成了“一个龙头”(高州中学),“三驾马车”(高州一中、二中、四中),“十四个增长点”(其他高中)的高中发展局面,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统筹发展,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
近年来,我局正是着力于统筹安排,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改革开放30年来,摘除了198所学校的“薄弱”帽子,为84所老区、山区小学建起总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的90多幢教学楼,对65所中小学校进行布局调整,撤销40多个小学教学点。2007年,全市共投入1亿多元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危房改造工程,共拆除D级危房校舍263幢,拆除面积10万多平方米,维修C级校舍116幢,维修面积4万多平方米,新建校舍226幢,面积达15万多平方米,消除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全部C、D级危房。城乡教育差距明显缩小,全市现有的289所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一级学校中,农村学校占了90%的比例,其中农村的省一级学校达7所,茂名市一级学校37所。从类别上看,全市广东省一级学校中,独立高中4所,完全中学3所,初中3所,小学5所,有全国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所,广东省中等职业实训中心1个。基本实现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高州市教育局)
一、以服务为基本职能,促进教育全面发展
作为县(市)级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在努力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县(市)教育局面临着同样的转型任务。按照“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教育局是为全县(市)教育发展服务,而一切教育活动的开展,最终由学校实施。因此,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为学校开展教育活动服务,以促进学校的发展来促进全县(市)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为学校营造宽松发展环境,促进学校自主发展
充分体现学校的教育主体地位。一是学校的日常管理方面,如学校的人事安排、管理制度的制定、教育教学方式的选择、教育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在不违背党的教育方针,不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尊重学校的自主权利;二是在学校的发展规划方面,要尽量尊重学校的历史和现实情况。
努力为学校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教育局要充分发挥行政主管部门的权威作用,积极主动宣传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成绩,要让群众真正地了解学校,能为学校的成绩而自豪,为学校的不足而出谋。另外,要积极搭建商校合作平台,在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广泛发动商界人士资助学校建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二)为教师创造良好成长条件,促进教师自我完善
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一是加大学校领导班子的培训力度,积极探索和改进学校领导培训的内容、方式,使学校领导班子的培训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二是加大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在做好新教师培训工作的同时,要加大对青年教师,特别是参加工作后3到5年的年轻教师的培训力度,把对这一部分教师的培训工作落实到各学校,指导各学校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和培训措施,促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三是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要加大名师培养力度,实行学科带头人评选制度,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名师的培养给予支持。
搭建教师成长平台。我局曾先后开展了“新课程标准学习与体会征文比赛”,“新课程标准教材课堂教学比赛”,“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与反思”评比,“新课改教学论文评选”,“我与新课程一同成长”演讲比赛等活动,使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得到充分展示,也发掘了一批教改积极分子,促进了他们的成长。
建立合理的县(市)内流动机制。教师在县(市)内的正常流动,有助于教育资源、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交流,促进学校间的良性竞争,对全市教育的均衡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是维护教师的自由择校权利并进行合理的控制;二是建立合理的支教机制,以合理的机制促使教师积极投身支教工作。
二、以导向为主要职能,引导教育正确发展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引导学校科学发展。教育评估,是引导和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本县(市)实际,制定一套适合本地区的教育评估体系。县(市)教育局在评估体系的建立方面,应着重关注德育教育、学科教学、体育教育、教师管理等方面。值得一提的是,评估体系的建立应在广泛征求学校及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既要体现群众意愿,又要体现适度超前的意识,否则无法发挥其引导的功能。
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引导学校创新发展。我市从2005年开始,实行校长考核制度,制定了《高州市中心学校校长考核评价方案》和《高州市中学校长考核评价方案》,每学年对校长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评价。聘任期内对校长实行届中考核,从校长基本素质、组织领导能力和作风、履行职责情况、工作效绩等进行全面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校长评先、聘任、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教师激励方面,我们开展了以“增强法纪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增强大局观念,讲奉献精神、讲工作方法,提高教育质量”为主要内容的“三增两讲一提高”专题教育活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组织模范教师报告团在全市城乡巡回报告30场,使全体教职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在学生激励方面,我们坚持每年一次的多种“十佳”评选活动。这些做法,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校长依法治校的能力,促进了教师进行自我提高,也促使了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实现全面发展。
三、以协调为重要职能,统筹教育均衡发展
县(市)教育局的协调功能,主要体现在统筹兼顾,合理谋划,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既要注重单所学校的发展,更要规划全县(市)教育的发展,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要按照教育发展趋势,按照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抓好教育发展规划,使全市教育事业始终朝着协调、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一)统筹师资,促进师资均衡
一是创新人事调动机制。从2006年起,城区省一级学校所缺教师,主要从应届优秀本科毕业生中择优录取,原则上小学教师不能调入初中任教,农村小学教师不能调入城区任教,确保师资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二是创新人事安排机制。将新招考录用的见习教师安排到山区镇欠编教师的中小学任教,重点向欠编较多的小学倾斜,而且原则上5年内不予调动。城区薄弱学校欠编教师,则从应届毕业生和农村教师中通过考试录用,缩小城区学校间的师资差距。三是创新师资扶持机制。从城区省一级中学选派优秀中层干部到农村中学任副校长,挂职支教;从山美、西岸、石仔岭中心学校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农村小学支教。四是创新师资培养机制。选调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到城区省一级学校跟班学习。从而有效地加强了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促进了全市师资均衡。
(二)统筹规划,促进布局均衡
学校的布局对于整个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保证学有所教,要使学校合理地分布于居民区,方便群众子女就读。以我市为例,早在1994年实施“普九”初期,我市便以均衡发展的战略眼光规划建设农村初中,取消了镇办、联办初中,每镇统一规划建设2至3所初中,有效地保证了农村初中学位。在高中方面,我们除着力打造高州中学、高州一中、高州二中、高州四中4所城区省一级学校外,加大对其他14所有发展潜力的郊区或农村高中的扶持力度,而这14所学校又基本平均分布在东南西北4个方位,极大地方便了群众。至目前为止,基本形成了“一个龙头”(高州中学),“三驾马车”(高州一中、二中、四中),“十四个增长点”(其他高中)的高中发展局面,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统筹发展,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
近年来,我局正是着力于统筹安排,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改革开放30年来,摘除了198所学校的“薄弱”帽子,为84所老区、山区小学建起总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的90多幢教学楼,对65所中小学校进行布局调整,撤销40多个小学教学点。2007年,全市共投入1亿多元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危房改造工程,共拆除D级危房校舍263幢,拆除面积10万多平方米,维修C级校舍116幢,维修面积4万多平方米,新建校舍226幢,面积达15万多平方米,消除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全部C、D级危房。城乡教育差距明显缩小,全市现有的289所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一级学校中,农村学校占了90%的比例,其中农村的省一级学校达7所,茂名市一级学校37所。从类别上看,全市广东省一级学校中,独立高中4所,完全中学3所,初中3所,小学5所,有全国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所,广东省中等职业实训中心1个。基本实现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高州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