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等专业学校存在生源相关学科知识基础薄弱的特点,本文以中专数学教学为探讨对象,集中讨论分类教学方法在中专数学授课过程中的运用,分析分类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应用效果,力求为提高我国中等专业学校的教育水平作出一定贡献。
关键词:中专;数学;分类教学;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2-0028-02
我国中等专业学校虽然在教育级别上相当于普通高中,但是其教学内容和生源构成特点与普通高中存在很大差异。相较于普通高中对基础知识进行授课的教学内容来说,中专更侧重于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学生毕业以后可以直接胜任相关的专业岗位。但是,由于中专学生来源复杂,生源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兴趣低下是其长期存在的问题,如何针对生源特点开展教学活动,是中专院校面临的重大发展课题。从基础学科——数学入手,在其教学过程中引入分类教学方法,实现对中专学生的教学分类和动态化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中专教学模式的缺陷。
一、分类教学概述
分类教学,具体指的是从生源的构成特点出发,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学习需求,在维持原有班级整体性的基础之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或者学生组成等方面进行分类,以此为据制定有一定差异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计划和相关要求,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分类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准则:首先,采取统一划分标准,明确分类对象,做到分类无遗漏和重复;其次,确立需要探讨的对象,即使教学内容或相关目标计划,如有必要,可以囊括探讨对象有可能涉及的整体范围;最后,务必对分类教学结果进行综合整理,归纳教学得失,对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因素进行总结。
二、分类教学法运用于中专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中专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潜在的学习能力
数学作为基础教育学科,相较于其他科目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中专院校,他们的进步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基础学科知识不足的限制,数学学科的教学难度可想而知。分类教学法应用于中专数学教学,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分类教学法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人特点,结合就业岗位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划分,再通过实际教学效果的检测进行综合评价,保证每一类学生完成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内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基础薄弱的差生开展的“低起点”教学,使差生的学习平台实现与优生同步,有效转变了差生的自暴自弃和自卑心态,提升了差生的学习成就感,使其在一定学习阶段后获得满足,从而逐渐培养起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优生也能迅速找到自身的特长定位,进一度激发潜在的学习能力。
(二)有利于中专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升其综合能力
分类教学法的教学过程,通过对低档题目、中档题目和高档题目的解答过程分析,学生能够直观地运用所学处理实际问题,并且对知识体系进行扩展,把握解题思路、寻找最优的解题办法,逐渐拓宽思路,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的基础上,由此及彼地推广到其他学科中,有利于提高整体的学习能力,形成综合发展的良好势头。
三、分类教学法运用的具体举措
(一)根据一定标准进行小组分类
分类教学的第一步就是根据统一标准划分对象,建立相关学习小组。在分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意愿,结合所在班级学生的数学水平、掌握程度、学习成绩和学习主动性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量划分标准,将教师的考量与学生的自我申请相结合,实现多维化的动态分类。分类教学应该将班级学生分成以优生、中等生和差生为代表的三大类,即甲、乙、丙三组,各自占总人数比例的三成、五成和两成。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成绩势必会发生变化,此时,教师应该做好动态分类管理,及时调整各组学生构成。各组之间可以基于自愿组合成相关学习小分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促进各组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针对小组进行分类教学活动的准备和执行
首先,要根据小组划分情况,做好分类备课工作。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课程要求,结合不同组别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在分类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针对同一知识点或知识面安排逐层推进的教学内容,分类备课必须提前设置相关的教学活动内容和例题、作业,关注差生的学习障碍、提高中档学生的学习成绩、挖掘优生的潜在能力。这里以椭圆的标准方程教学为例,介绍其分类备课工作应该如何开展。甲组学生的教学目标是明确椭圆的第一定义,即椭圆是在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距离的和等于常数2a(2a>2c,2c=两个焦点的距离)的动点P的轨迹,能够推导和建立对称轴为坐标轴、中心在原点的椭圆标准方程,即焦点在x轴的x2/a2+y2/b2=1(a>b>0)和焦点位于y轴y2/a2+x2/b2=1(a>b>0)的两种标准方程。乙组学生的教学目标是在了解椭圆第一定义的基础之上,能够独立建立适合标准方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熟练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类型。鉴于丙组学生的基础有限,因此其教学目标是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熟练记忆两种椭圆标准方程的表达方式,明白a和b是椭圆定点P到焦点的半轴长度,c是焦点向量坐标的绝对值,即椭圆的半焦距,能够通过a和b之间的大小关系对椭圆的焦点位置和对称轴进行正确判断。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分类授课。其具体做法是根据相关备课准备,针对每组教学进行分类提问、分类讨论解题思路和分类解答。例题分析结束之后,教师要进行分类辅导工作,在有限的时间内保障每组的练习时间相对均衡,在统筹整体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做到对典型问题的及时指导,当堂解决每组学生的学习障碍。这里以求函数值域的问题为例,解析分类授课工作该如何开展。假设二次函数f(x)=ax2-3x+5(a≠0),当定义域
x∈[-1,2]时,求其在相关区间的最值。针对这一问题的备课,教师应该在演示基本解题方法之后,甲组学生自行进行这一题目的演算,得出相关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数学教师应该对乙组学生加以提示,譬如该函数对称轴可以划分为区间左侧、区间右侧和区间内部三种情况,引导中档学生求得每种情况对应的最值。丙组学生由于基础稍差,数学教师可以列出公式,即对称轴x=b/2a,具体到这一函数中对称轴x=-3/2a,然后,分别指出当a<0,a>0的情况下,对称轴该处于何种位置,逐步指导丙组学生进行解答,得出二次函数在相关区间的值域。
(三)针对每组学习情况分类布置作业
做好上面提到的分类教学活动之后,应该立即对课后作业的布置进行有效分类。甲组学生着重处理拓展性作业,乙组学生做中档难度的作业,丙组学生作业则是以巩固基础知识为主线。分类布置作业量不宜过多,但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做到精细化。与此同时,鼓励中档学生和差生挑战部分更高组别的分类作业,以提高学生的拓展思维能力。以布置有关空间向量内容的作业为例,甲组学生的作业应该练习建立包括x轴、y轴和z轴在内的三维空间直角坐标系,将立体几何的点线面关系转化为空间向量,合理证明线面平行、线面垂直等问题,对某一点到平面的距离等应用实例进行计算;乙组学生的作业相较于甲组来说,应该降低空间向量计算角度或距离等相关问题的难度;丙组学生的作业应该包括建立空间坐标系,将论证的平行或垂直关系一一对应,进一步强化巩固空间向量的基本知识。
(四)根据教学情况进行分类测试和分类综合评价
对教学成果进行分类测试,可以有效检验分类教学法的应用成果,以试卷的记分和相关设置为例,同一套试题中基础知识题目应该占到80%,剩下的为10%综合应用题和10%拓展性试题。差生答对80%基础知识则为满分(其余为选作题目,可算作附加分),中档学生答对80%基础题和10%综合应用题目,即为满分(其余算作附加分),全部题目为优生必做。
分类的综合评价应该落实到日常学习的过程中。以课外教学活动为例,中专学生的课外教学大多与实际技能培训相关,涉及到相关职业的具体需要,为了实现教学与就业的接轨,教师应该对各类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做好记录,分析其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运用数学知识的灵活程度,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行分类总结,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相关工作积累了经验。
总的来说,将分类教学法运用于中专数学教学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奠定了中专学生坚实的数学知识基础、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一种有针对性地灵活有序的新型教学模式,为深化我国中等专业学校教育体制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中专;数学;分类教学;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2-0028-02
我国中等专业学校虽然在教育级别上相当于普通高中,但是其教学内容和生源构成特点与普通高中存在很大差异。相较于普通高中对基础知识进行授课的教学内容来说,中专更侧重于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学生毕业以后可以直接胜任相关的专业岗位。但是,由于中专学生来源复杂,生源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兴趣低下是其长期存在的问题,如何针对生源特点开展教学活动,是中专院校面临的重大发展课题。从基础学科——数学入手,在其教学过程中引入分类教学方法,实现对中专学生的教学分类和动态化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中专教学模式的缺陷。
一、分类教学概述
分类教学,具体指的是从生源的构成特点出发,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学习需求,在维持原有班级整体性的基础之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或者学生组成等方面进行分类,以此为据制定有一定差异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计划和相关要求,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分类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准则:首先,采取统一划分标准,明确分类对象,做到分类无遗漏和重复;其次,确立需要探讨的对象,即使教学内容或相关目标计划,如有必要,可以囊括探讨对象有可能涉及的整体范围;最后,务必对分类教学结果进行综合整理,归纳教学得失,对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因素进行总结。
二、分类教学法运用于中专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中专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潜在的学习能力
数学作为基础教育学科,相较于其他科目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中专院校,他们的进步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基础学科知识不足的限制,数学学科的教学难度可想而知。分类教学法应用于中专数学教学,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分类教学法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人特点,结合就业岗位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划分,再通过实际教学效果的检测进行综合评价,保证每一类学生完成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内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基础薄弱的差生开展的“低起点”教学,使差生的学习平台实现与优生同步,有效转变了差生的自暴自弃和自卑心态,提升了差生的学习成就感,使其在一定学习阶段后获得满足,从而逐渐培养起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优生也能迅速找到自身的特长定位,进一度激发潜在的学习能力。
(二)有利于中专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升其综合能力
分类教学法的教学过程,通过对低档题目、中档题目和高档题目的解答过程分析,学生能够直观地运用所学处理实际问题,并且对知识体系进行扩展,把握解题思路、寻找最优的解题办法,逐渐拓宽思路,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的基础上,由此及彼地推广到其他学科中,有利于提高整体的学习能力,形成综合发展的良好势头。
三、分类教学法运用的具体举措
(一)根据一定标准进行小组分类
分类教学的第一步就是根据统一标准划分对象,建立相关学习小组。在分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意愿,结合所在班级学生的数学水平、掌握程度、学习成绩和学习主动性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量划分标准,将教师的考量与学生的自我申请相结合,实现多维化的动态分类。分类教学应该将班级学生分成以优生、中等生和差生为代表的三大类,即甲、乙、丙三组,各自占总人数比例的三成、五成和两成。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成绩势必会发生变化,此时,教师应该做好动态分类管理,及时调整各组学生构成。各组之间可以基于自愿组合成相关学习小分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促进各组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针对小组进行分类教学活动的准备和执行
首先,要根据小组划分情况,做好分类备课工作。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课程要求,结合不同组别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在分类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针对同一知识点或知识面安排逐层推进的教学内容,分类备课必须提前设置相关的教学活动内容和例题、作业,关注差生的学习障碍、提高中档学生的学习成绩、挖掘优生的潜在能力。这里以椭圆的标准方程教学为例,介绍其分类备课工作应该如何开展。甲组学生的教学目标是明确椭圆的第一定义,即椭圆是在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距离的和等于常数2a(2a>2c,2c=两个焦点的距离)的动点P的轨迹,能够推导和建立对称轴为坐标轴、中心在原点的椭圆标准方程,即焦点在x轴的x2/a2+y2/b2=1(a>b>0)和焦点位于y轴y2/a2+x2/b2=1(a>b>0)的两种标准方程。乙组学生的教学目标是在了解椭圆第一定义的基础之上,能够独立建立适合标准方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熟练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类型。鉴于丙组学生的基础有限,因此其教学目标是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熟练记忆两种椭圆标准方程的表达方式,明白a和b是椭圆定点P到焦点的半轴长度,c是焦点向量坐标的绝对值,即椭圆的半焦距,能够通过a和b之间的大小关系对椭圆的焦点位置和对称轴进行正确判断。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分类授课。其具体做法是根据相关备课准备,针对每组教学进行分类提问、分类讨论解题思路和分类解答。例题分析结束之后,教师要进行分类辅导工作,在有限的时间内保障每组的练习时间相对均衡,在统筹整体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做到对典型问题的及时指导,当堂解决每组学生的学习障碍。这里以求函数值域的问题为例,解析分类授课工作该如何开展。假设二次函数f(x)=ax2-3x+5(a≠0),当定义域
x∈[-1,2]时,求其在相关区间的最值。针对这一问题的备课,教师应该在演示基本解题方法之后,甲组学生自行进行这一题目的演算,得出相关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数学教师应该对乙组学生加以提示,譬如该函数对称轴可以划分为区间左侧、区间右侧和区间内部三种情况,引导中档学生求得每种情况对应的最值。丙组学生由于基础稍差,数学教师可以列出公式,即对称轴x=b/2a,具体到这一函数中对称轴x=-3/2a,然后,分别指出当a<0,a>0的情况下,对称轴该处于何种位置,逐步指导丙组学生进行解答,得出二次函数在相关区间的值域。
(三)针对每组学习情况分类布置作业
做好上面提到的分类教学活动之后,应该立即对课后作业的布置进行有效分类。甲组学生着重处理拓展性作业,乙组学生做中档难度的作业,丙组学生作业则是以巩固基础知识为主线。分类布置作业量不宜过多,但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做到精细化。与此同时,鼓励中档学生和差生挑战部分更高组别的分类作业,以提高学生的拓展思维能力。以布置有关空间向量内容的作业为例,甲组学生的作业应该练习建立包括x轴、y轴和z轴在内的三维空间直角坐标系,将立体几何的点线面关系转化为空间向量,合理证明线面平行、线面垂直等问题,对某一点到平面的距离等应用实例进行计算;乙组学生的作业相较于甲组来说,应该降低空间向量计算角度或距离等相关问题的难度;丙组学生的作业应该包括建立空间坐标系,将论证的平行或垂直关系一一对应,进一步强化巩固空间向量的基本知识。
(四)根据教学情况进行分类测试和分类综合评价
对教学成果进行分类测试,可以有效检验分类教学法的应用成果,以试卷的记分和相关设置为例,同一套试题中基础知识题目应该占到80%,剩下的为10%综合应用题和10%拓展性试题。差生答对80%基础知识则为满分(其余为选作题目,可算作附加分),中档学生答对80%基础题和10%综合应用题目,即为满分(其余算作附加分),全部题目为优生必做。
分类的综合评价应该落实到日常学习的过程中。以课外教学活动为例,中专学生的课外教学大多与实际技能培训相关,涉及到相关职业的具体需要,为了实现教学与就业的接轨,教师应该对各类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做好记录,分析其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运用数学知识的灵活程度,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行分类总结,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相关工作积累了经验。
总的来说,将分类教学法运用于中专数学教学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奠定了中专学生坚实的数学知识基础、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一种有针对性地灵活有序的新型教学模式,为深化我国中等专业学校教育体制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