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松寒不落,碧海阔逾澄。2020年是青海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栉风沐雨、朝乾夕惕,发展历程既惊心动魄、又波澜壮阔,既历经艰险、又破浪前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共青海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抵御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魄力战疫战贫,采取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取得了来之不易、殊为宝贵的非常成就,收获了丰硕的物质成果、丰厚的精神力量。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交出了非同寻常、特殊考验之年的好答卷。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6%,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6.3%,城镇登记失业率2.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2.6%。我们不负习近平总书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殷殷嘱托,生态文明高地的名片进一步擦亮。我们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奠定了坚实基础。
时间,丈量着发展的速度,也標示出攀登的高度。“十四五”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围绕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青海省经济和科技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坚实稳固,并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建成体现青海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法治青海、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平安青海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形成与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相适应的制度体系。社会文明达到新高度,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未来的日子,在政府工作报告坚实有力的字眼中,一点一点,描画成形。
这些字眼里,有行之所向的“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入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科学精准落实宏观政策,推进“一优两高”,建设“五个示范省”,培育“四种经济形态”,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确保“十四五”开好局。
于“十四五”而言,这一方向就是实现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奋力谱写新时代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这些字眼里,有殊为不易的“稳”。五年来,我们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日可待;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区域城乡发展更趋均衡协调;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停步,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保持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施政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青海省每年保持75%以上财力用于民生投入,民政事业总投入285.27亿元,累计救助困难群众231.82万人次。截至2020年7月底,35种大病贫困患者有23073人,已经救治23071人,救治率达99.99%。
新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正不断壮大,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等全产业链不断完善和升级,高原型风机制造及配套装备形成规模。省内21家发电企业,206座清洁能源电站已入驻青海省能源大数据中心,总装机容量达6310.23兆瓦。注重培育高原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品牌,农牧业向特色化、优质化发展,全国重要的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冷水鱼网箱养殖基地建成。
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相继试点以来,这些地区水涵养量逐年增长,草地覆盖率、产草量逐年提高,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加。前不久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内,相关调查团队首次记录到18只长耳鸮越冬群体和灰伯劳冬季活动。湟水河曾经是青海人印象中的“黄水河”,如今成为水清岸绿景美的一处城市景观。到2019年,长江、黄河、澜沧江及境内西北内陆诸河水质优良率均为100%,青海湖等重点湖库水质保持优良,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Ⅲ类以上,地下水水质总体保持稳定……
这些成绩,足以说明,再大的不利因素都不能冲击青海稳健的步伐,而稳稳的成绩则为“十四五”开局之年、为“十四五期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字眼里,有放眼眺望的“高”。盯住高的目标,才能有高的水平、高标准、高效率。疫情的阴霾尚未完全散去,全球经济仍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但对于未来,青海仍然充满了信心,将今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定在6%以上。在总的增长目标之外,还有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以上,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5万人次,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3.5%以内,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青海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88%以上,长江、黄河干流、澜沧江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湟水河出省断面水质达到Ⅲ类,节能降碳减排控制在国家规定目标以内;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07万吨以上等“分目标”。
这样的目标当然不是无根之木,而是有着诸多因素的支撑,这些目标也都不是触手可及,而是需要经历一番拼搏努力的,甚至是需要经历一番不啻2020年的努力才能达到的。
这些字眼里,有势在必得的“新”。取得新的成效,走出坚实步伐,才能确保“十四五”开局之年迈好第一步。
——通过滚动实施百项创新攻坚工程,先后突破盐湖卤水提溴、48对棒还原炉研发及规模化应用等一批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建成金属新材料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盐湖特色材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促进循环经济扩规模、提质量的技术支撑显著增强。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2.9%,同比提升0.3个百分点。构建独具青海特色的“1119”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体系,即:建成一套“云上青海”数字经济发展构架,打造一个大数据产业园,组建一个产业集团,实施“九大工程”,进一步明确全省发展数字经济的目标及任务。
——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加强与相关城市的交流合作,深化与援青省市、央企的全方位合作,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在这些方面和领域取得的成就,是开局之年的成绩,也是打好“十四五”期间发展大战的基础,至关重要。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站在“十四五”时期的起点,回顾过去,每一个人都有理由感到骄傲,因为,那过去的成就里有每一个人的付出与汗水;展望未来,每一个人也都有理由信心百倍,因为,那未来的画卷上,注定将留下每一个人的精彩一笔。只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我们必将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时间,丈量着发展的速度,也標示出攀登的高度。“十四五”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围绕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青海省经济和科技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坚实稳固,并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建成体现青海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法治青海、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平安青海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形成与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相适应的制度体系。社会文明达到新高度,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未来的日子,在政府工作报告坚实有力的字眼中,一点一点,描画成形。
这些字眼里,有行之所向的“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入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科学精准落实宏观政策,推进“一优两高”,建设“五个示范省”,培育“四种经济形态”,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确保“十四五”开好局。
于“十四五”而言,这一方向就是实现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奋力谱写新时代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这些字眼里,有殊为不易的“稳”。五年来,我们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日可待;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区域城乡发展更趋均衡协调;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停步,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保持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施政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青海省每年保持75%以上财力用于民生投入,民政事业总投入285.27亿元,累计救助困难群众231.82万人次。截至2020年7月底,35种大病贫困患者有23073人,已经救治23071人,救治率达99.99%。
新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正不断壮大,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等全产业链不断完善和升级,高原型风机制造及配套装备形成规模。省内21家发电企业,206座清洁能源电站已入驻青海省能源大数据中心,总装机容量达6310.23兆瓦。注重培育高原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品牌,农牧业向特色化、优质化发展,全国重要的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冷水鱼网箱养殖基地建成。
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相继试点以来,这些地区水涵养量逐年增长,草地覆盖率、产草量逐年提高,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加。前不久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内,相关调查团队首次记录到18只长耳鸮越冬群体和灰伯劳冬季活动。湟水河曾经是青海人印象中的“黄水河”,如今成为水清岸绿景美的一处城市景观。到2019年,长江、黄河、澜沧江及境内西北内陆诸河水质优良率均为100%,青海湖等重点湖库水质保持优良,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Ⅲ类以上,地下水水质总体保持稳定……
这些成绩,足以说明,再大的不利因素都不能冲击青海稳健的步伐,而稳稳的成绩则为“十四五”开局之年、为“十四五期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字眼里,有放眼眺望的“高”。盯住高的目标,才能有高的水平、高标准、高效率。疫情的阴霾尚未完全散去,全球经济仍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但对于未来,青海仍然充满了信心,将今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定在6%以上。在总的增长目标之外,还有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以上,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5万人次,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3.5%以内,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青海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88%以上,长江、黄河干流、澜沧江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湟水河出省断面水质达到Ⅲ类,节能降碳减排控制在国家规定目标以内;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07万吨以上等“分目标”。
这样的目标当然不是无根之木,而是有着诸多因素的支撑,这些目标也都不是触手可及,而是需要经历一番拼搏努力的,甚至是需要经历一番不啻2020年的努力才能达到的。
这些字眼里,有势在必得的“新”。取得新的成效,走出坚实步伐,才能确保“十四五”开局之年迈好第一步。
——通过滚动实施百项创新攻坚工程,先后突破盐湖卤水提溴、48对棒还原炉研发及规模化应用等一批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建成金属新材料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盐湖特色材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促进循环经济扩规模、提质量的技术支撑显著增强。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2.9%,同比提升0.3个百分点。构建独具青海特色的“1119”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体系,即:建成一套“云上青海”数字经济发展构架,打造一个大数据产业园,组建一个产业集团,实施“九大工程”,进一步明确全省发展数字经济的目标及任务。
——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加强与相关城市的交流合作,深化与援青省市、央企的全方位合作,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在这些方面和领域取得的成就,是开局之年的成绩,也是打好“十四五”期间发展大战的基础,至关重要。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站在“十四五”时期的起点,回顾过去,每一个人都有理由感到骄傲,因为,那过去的成就里有每一个人的付出与汗水;展望未来,每一个人也都有理由信心百倍,因为,那未来的画卷上,注定将留下每一个人的精彩一笔。只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我们必将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