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运用语言表达已是必不可少,所以对儿童的语言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儿童时期培养语言尤为重要。儿童是学习语言表达的最佳时期,如果能在这一阶段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培养、规范,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学习、工作都是极其有益的。那么如何在小学时期进行语言培养呢?
一.鼓励学生“多”看、“多”听、“多”说、“会”说
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带领孩子直接观察,给孩子多创造条件。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如:给他们讲“春天”的故事之前,先告诉他们:“春天到了,大树、天气、人、花、草、小动物呀,都有一些变化。一看到这些变化,就知道春天到了,你们找一找,看一看,春天到了有些什么变化,以后讲给大家听。”孩子回家之后,仔细观察,查找,当老师讲完故事之后问他们:“除了故事里大树、小草、小动物的变化外,怎样还能知道春天到了?”孩子根据自己观察判断的内容,亲身的体会,积极地发言。孩子说:“小燕子飞回来了;青蛙妈妈有宝宝——小蝌蚪了;小草偷偷地从泥土里钻出来了……”学生列举了许许多多他们生活中的经验,他们的兴趣很高。
培养孩子注意地倾听,这是发展他们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学生学习语言,首先要学会听,听得准确,听得懂,然后才有条件正确地模仿说。将不识字的学生引入文学世界,就需要给他们讲,让他们认真地倾听,达到教育目的。给孩子积极创设听的环境,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给他们听录音故事、听别人讲故事;邀请孩子谈话,互相倾听并交谈;带领他们听多种声音:乐器的声音、动物的声音……让他们听后模仿,想象,并讲出他们听到的声音好像在说什么。让他们多听,是为了发展倾听和区别周围声响的能力,发展他们听觉器官,加强对语言的声音结构分析。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要求他们会听,听得懂,认真听,不打断别人的话,这也是文明习惯的一种表现。
二.为学生语言表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有意识地为学生语言表达营造一种浓厚的氛围,小学生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的现实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触、摸、尝、闻,等等,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而认识范围的扩大,内容的加深又丰富了他们的语言。因此,要根据小学生直观感知的特点,给他们创设条件,丰富生活内容。例如冬天,教师可在班上的自然科学角里,种植一些白菜头、胡萝卜根。萝卜挖空后,可在里面种蒜,上水后撒上小麦等,让他们仔细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引导小学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嫩绿的叶子”,“绿油油的麦苗”。在下雪天,实际观察雪花的形状,他们可以观察到雪花有六个瓣,一团团飘落下来的。引导小学生欣赏房上、树上、地上全是白茫茫的一片,美极了。然后向他们提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白茫茫的白雪像什么呀?”有的小学生说:“像雪白的棉花。”“像白糖。”“像厚厚的毯子。”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欣赏雪景,相应地丰富了词汇。春天,教师可带幼儿种植,让他们亲自动手实践,从中得到丰富的印象。带小学生松土、选种、种植、移植……在做每一项工作时,都是边干边讲,使小学生知道这种劳动叫什么,相应地丰富他们的词汇。教师选几种种子,让他们观察,比较它们的异同。他们会说:“有的像小米粒,有的像桔子瓣……”通过种植与照料花草,不仅丰富了知识,也陶冶了情操,使他们充分感受到自然界千姿百态的变化。小学生生活内容丰富了,思路也就开阔了。在小学阶段直接感知中丰富知识和发展语言,为学生提供一个说话的契机,应想方设法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如上好每一节口语交际课,一个星期举办一次口头作文比赛,改变小学生语言教育的传统模式。在教育过程中,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发展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不单让他们具有模仿语言的能力,还要学习举一反三,会依照原有的语言范例,填换内容,表达新的意思,从而具有口语表达能力。如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以后,老师让他们用撕纸的方法,用橡皮泥和各种自然物,每人做一套故事角色:青蛙、蝌蚪、鹅、金鱼、乌龟等。做好后,边演示边讲,加深了他们对故事的记忆与理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力和想象力。并有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多措并举,不拘一格。
马红,教师,现居辽宁阜新。
一.鼓励学生“多”看、“多”听、“多”说、“会”说
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带领孩子直接观察,给孩子多创造条件。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如:给他们讲“春天”的故事之前,先告诉他们:“春天到了,大树、天气、人、花、草、小动物呀,都有一些变化。一看到这些变化,就知道春天到了,你们找一找,看一看,春天到了有些什么变化,以后讲给大家听。”孩子回家之后,仔细观察,查找,当老师讲完故事之后问他们:“除了故事里大树、小草、小动物的变化外,怎样还能知道春天到了?”孩子根据自己观察判断的内容,亲身的体会,积极地发言。孩子说:“小燕子飞回来了;青蛙妈妈有宝宝——小蝌蚪了;小草偷偷地从泥土里钻出来了……”学生列举了许许多多他们生活中的经验,他们的兴趣很高。
培养孩子注意地倾听,这是发展他们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学生学习语言,首先要学会听,听得准确,听得懂,然后才有条件正确地模仿说。将不识字的学生引入文学世界,就需要给他们讲,让他们认真地倾听,达到教育目的。给孩子积极创设听的环境,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给他们听录音故事、听别人讲故事;邀请孩子谈话,互相倾听并交谈;带领他们听多种声音:乐器的声音、动物的声音……让他们听后模仿,想象,并讲出他们听到的声音好像在说什么。让他们多听,是为了发展倾听和区别周围声响的能力,发展他们听觉器官,加强对语言的声音结构分析。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要求他们会听,听得懂,认真听,不打断别人的话,这也是文明习惯的一种表现。
二.为学生语言表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有意识地为学生语言表达营造一种浓厚的氛围,小学生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的现实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触、摸、尝、闻,等等,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而认识范围的扩大,内容的加深又丰富了他们的语言。因此,要根据小学生直观感知的特点,给他们创设条件,丰富生活内容。例如冬天,教师可在班上的自然科学角里,种植一些白菜头、胡萝卜根。萝卜挖空后,可在里面种蒜,上水后撒上小麦等,让他们仔细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引导小学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嫩绿的叶子”,“绿油油的麦苗”。在下雪天,实际观察雪花的形状,他们可以观察到雪花有六个瓣,一团团飘落下来的。引导小学生欣赏房上、树上、地上全是白茫茫的一片,美极了。然后向他们提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白茫茫的白雪像什么呀?”有的小学生说:“像雪白的棉花。”“像白糖。”“像厚厚的毯子。”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欣赏雪景,相应地丰富了词汇。春天,教师可带幼儿种植,让他们亲自动手实践,从中得到丰富的印象。带小学生松土、选种、种植、移植……在做每一项工作时,都是边干边讲,使小学生知道这种劳动叫什么,相应地丰富他们的词汇。教师选几种种子,让他们观察,比较它们的异同。他们会说:“有的像小米粒,有的像桔子瓣……”通过种植与照料花草,不仅丰富了知识,也陶冶了情操,使他们充分感受到自然界千姿百态的变化。小学生生活内容丰富了,思路也就开阔了。在小学阶段直接感知中丰富知识和发展语言,为学生提供一个说话的契机,应想方设法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如上好每一节口语交际课,一个星期举办一次口头作文比赛,改变小学生语言教育的传统模式。在教育过程中,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发展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不单让他们具有模仿语言的能力,还要学习举一反三,会依照原有的语言范例,填换内容,表达新的意思,从而具有口语表达能力。如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以后,老师让他们用撕纸的方法,用橡皮泥和各种自然物,每人做一套故事角色:青蛙、蝌蚪、鹅、金鱼、乌龟等。做好后,边演示边讲,加深了他们对故事的记忆与理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力和想象力。并有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多措并举,不拘一格。
马红,教师,现居辽宁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