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温暖的束缚

来源 :中学生百科·成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t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少地谈论自己的父母。在外地上学,日常生活很少有他们的参与,于是隔阂越来越深。不知道是从何时起,和周围很多孩子一样,小时候的开朗活泼一下子转变成倔强叛逆,好像只有这样才表示自己在慢慢长大。
  母亲对我的要求极为严格,甚至可以说是苛刻,考试低于班里前几名,回家她立刻变脸色。因为成绩的事,我不知道挨过多少批评,日积月累,渐渐地在心里形成一个屏障:任何事都不能和她说。于是,一直和她缺少基本的交流。
  这样“暗无天日”的生活渐渐地让我对她有了最初的怨恨。
  初中,我离开了家去外地上学。三年,除了刚离开时每天哭哭啼啼,时间长了也不知道想家是什么滋味了。回家没什么感觉,离开亦没什么不舍,甚至希望自己永远都不回来了。
  清楚地记得在我回家的一个晚上,她突然从我房间里拿出一本日记和一些信。我顿时懵了:她竟然读了我的日记和笔友之间的信件!那一刻,我既吃惊又气愤。上课时和同学传的开玩笑的纸条也夹在里面,还有一些小感伤小情愫的文字。所有青春的秘密全部暴露。她斥责我说,怎么能背着大人在外面乱交朋友?!
  我嘴上说着“以后不敢了”,心里却不知有多生气。我面无表情地走进卧室,内心像死灰一样绝望。那个“以后能走多远就走多远”的誓言悄无声息地萌芽。
  第二天她跟着我一块去了学校,找到了我的班主任。听了她一五一十地数落着我的“罪行”班主任惊讶地说:“怎么可能?她在学校里很乖啊。学习也很认真。”家长都是很相信老师的,经过老师的一番开脱,她半信半疑地回家了。
  其实,在大人面前,我们永远是个好孩子。唯有自己清楚,很多时候都是伪装出来的,很多话很多事他们都是不知道的。
  母亲对我的无奈就像我对她的冷漠,无可救药。这也许就是代沟的可怕。
  中考后,本来想在暑假时好好放松放松。她却给我当头一棒:“玩玩玩,就知道玩,高中的竞争比初中大多了,有本事考上好大学再玩。”
  于是想玩的心一下子冷却下来。一个好好的暑假就在怨恨与压抑中度过了。
  高三时,她来学校陪读。那么长时间没有和她一块生活,陌生与疏离感油然而生。但出乎意料的是她沉默了很多,每天除了给我洗衣做饭什么也不多说。
  我的脾气还是那样固执,加上从小养成的独立和倔强,导致我在高三那段黑暗的日子里从来都是一个人默默地承受着压力和打击。压抑久了,性格真的会变得极端起来。于是,终于在一次月考失败之后彻底爆发了。
  那天,知道成绩后,我低着头冷着脸回到家。她问分数。我沉默,只要问到成绩我就习惯性地沉默。见我不说话,她继续试探性地问。我再也承受不住了,把书包重重地摔在地上就跑了出去,蹲在街上大哭起来。
  年少的逃离,多半是要后悔的。第二天我就乖乖地回去了。我以为她会歇斯底里地骂我。她却默不作声地关上卧室的门,好久好久都没有出来。
  从那以后,无论大考小考之后,她从来没有多说一个字,并且干什么都小心翼翼,怕做错什么再次点燃我这个火药桶。这样状况,一直持续到高考。
  高考的结果还是让她失望了。那是我长这么大面临的第一次也是最深的一次打击。记得考完英语我是哭着回去的。那时她也已知道,完了。我等着她狠狠地骂醒我,直至让我有勇气面对这一现实,可她还是沉默着。
  一连好几天,我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吃不喝,也没有和家里人说一句话。她想方设法弄好吃的,在外面敲门。但任她怎么劝说,我都是一句不吭。
  终于有一天,她再也受不了了。她说,要不复读一年?我还是一声不吭。我没有料到最后她竟哭了起来,然后二话不说狠狠地扇了我一耳光。她说你怎么能这么不听话?不过随后她又不断地道歉。如果是以前,我肯定会觉得天都塌了:母亲怎么可能会打我?怎么可能呢?很少看见父母流泪,但那次她打我竟然哭得那么伤心。
  终于明白,高考的挫败,他们比我自己还要难过。
  复读的一年,一切都很平静。每天心如止水,波澜不惊,只管踏踏实实地,上课,认认真真地完成作业。她还是不问我的成绩,这样我的心里轻松了不少,至少不用再胆战心惊地向她汇报,然后再恐惧地等待她的反应。那真的是一种煎熬。
  直到有一天,我看见她站在我们学校的公告栏旁才明白过来。她一直用这种方式来了解我的成绩。那天,我哭了好久。终于明白为什么好几次考得很差时,她总是蹑手蹑脚地把饭送到我的书桌上,然后安静地离开,不惊不扰,不多言语。
  这一年,我以为自己默默地承受了很多很多,却从没有在乎过她做母亲的心痛。
  我的任性与自私,全来自于初中时那个可笑的誓言: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对她的怨恨和疏远,也源自童年那些刻板的印象。
  第二次高考查分后,她花了一个多小时熬了一锅莲子粥,脸上一直带着笑容。当时,我心很暖很暖。
  去大学前她经常说:妈妈再也不会多问你的私事了,妈妈不管你了。
  一句“不管了”,意味着自由意味着独立。这本是梦寐以求的日子,心底却像压了一块石头。相反地,当她什么都不管的时候,我却不断地打电话和她聊起自己的心事。
  年少,我们渴望自由渴望没人管,当真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无依无靠时,却突然失去了所有的归属感。什么是母爱?什么是家?她的一句“不管了”让我明白得那么深刻,也那么有力地敲醒了我内心沉睡着的亲情。
  很多感情都如此,我们仗着自己处在被爱的角色,恣意伤害对方,而更悲哀的是,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被爱着。
  编辑/梁宇清
其他文献
我从来没有在短时期内看过那么多的书。  两个半月,35本。几乎是两天看一本,且需要持续不断地看。这是多么惊人的效率啊!尤其在这个外界诱惑无上限又没有多少人在看书的时代。只是很可惜,这个嗜书如命的人不是我。  只是很偶然的一个机会,我给全年级的同学列出了32本推荐书目。这些书避开了那些“教育部推荐中学生必读书目”,也避开了时下的畅销书排行榜,完全是个人的阅读积累。本来因为太过于个人,觉得没必要这样拿
期刊
是否你的笔记本、书本抑或课桌上,写满的全是他的名字,在每个开心或不开心的日子里,一笔一画地品读这几个字,已经成了你最美丽的习惯?  是否你常常幻想与他相见相识抑或嬉笑打闹的场景,老师的粉笔还在黑板上“刷刷”地叫嚣,你的内心却已盛开了花朵?  是否你也折了好些星星,里面藏满了你要告诉他的小秘密,期待着有一天能亲手交给他,连同你对他的爱慕,一起坦白?  是否你偶尔又会失落。不知道他的世界里会不会同样有
期刊
早恋是个雷区,不过中学校园这块纯真的土地,从来不曾寂寞过。那些偷偷写进日记的年少情怀,那些飘荡在香樟树下的真实而又恍惚的心动时光,如同清澈缓流的青春暗河,滋养着一个又一个青葱片段。虽然,关于爱情,我们在这里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故事,但种种与爱有关的耳语与珍藏,仍然值得我们穷尽一生的记忆来保留这段岁月的所有细节。  然而,今天我们想说的是,在中学校园里,也从来不缺乏爱情故事的流淌,有些平平淡淡,有些轰
期刊
大概是两年前,《世说新语》栏目刊登过一篇题为《北大不荒》的文章。用这个标题的原因,是因为特约调查员无意中发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每次因为找不到合适题材而闹稿荒时,只要“找”北大,就一定会有新收获。而现实也的确如此,北大从来就没“闲”过,群众也从来不肯让北大闲下来。  去年新生开学的时候,军训两周时间,北大近3500名学生累计看病近6000人次。这事儿被热议过好一阵子,众人纷纷向北大提建议,要求
期刊
一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当年我们所做的那种行为叫“霸凌”。转学后的她从此断了信息,仿佛消失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在午夜梦回时,才会偶尔在梦里见到她一如中学时的脸庞。  [绰号]  那年,相信父母师长所说的读书才有前途的我,全神贯注于学业表现。因此,我对每个同学都抱持“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态度,没有闺密,也没有讨厌的人。  那一天,一个平时并没交集的女同学下课时间来向我请教数学习题,我没发现邻座同学纷纷闪避。
期刊
大文豪王安石写诗的时候,常常苦于无处下笔,他说,“世间好语言,尽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语言,尽被乐天道尽”。就是说,世界上好的语言都被杜甫说完了,而通俗的语言也被白居易写尽了,只要一提笔,便觉得自己的话都是多余。想要在此中寻求突破,标新立异,确立自己诗歌的特色,实在是非常艰难的事情。  但世事难料,偶尔也会有黑马出现。那些初生牛犊,并不知道河水深浅,只要勇敢,常常可以无意中闯开一番新世界,“不走寻
期刊
雅晴是一个高中女生,她平平常常的,并没有什么特别出众的地方。她唯一引以为荣的事儿,就是自己的智商,也就是她聪明。关于自己的聪明,雅晴是深信不疑的,没有其他任何一件事儿,能让她这么笃定地相信。从她出生到现在,有太多的人说她聪明了!  爸爸说:“雅晴,你现在学习就不能用功点吗?你那么聪明,不学习可就亏了啊!你看看人家小云,那么笨,还考上了重点高中。爸爸可是看着你俩从小一起长大的,你小时候,我给你读唐诗
期刊
出生在和煦阳光中的白羊座,连性格似乎也继承了这样的爽朗热情,他们就像个拓荒者一样,充满了冒险者的进取精神。他们的头脑十分灵活,配合上敏捷的身形,成为他们逢战必胜的最佳武器。而相比之下金牛座的沉稳内敛,思考周密的性格让他能够纵观全局,尽管看上去有些冷漠让人难以接近,但绝对是“刀子嘴豆腐心”的典型代表。在塔罗星盘上这两个星座的星位正好处于两两相对的直角位置,便注定了他们的“针锋相对”。  我那位白羊座
期刊
近来的北大,可谓风波不断。正和邹恒甫对簿公堂呢,又来了一位90后批评者。而且,这位小伙还给北京大学改了个名字——北京人大学。  在笔者看来,这位河南小伙程帅帅既非在北大门前上访的访民,也非无理取闹、无事生非者。他只不过用自己的方式,对当下北京大学的招生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批评意见。我们暂且不去讨论程帅帅的批评在不在理,也不去管北大是不是另有苦衷,只是对于北大而言,这既是意见,也是建议,北大为什么就不能
期刊
“婆婆”这个外号起源于高中班上乱认亲戚的时候,四十几个人的班级,把能想到的三姑四婆七舅八姨全用上,辈分横跨三代不止,坐在一间教室已经算不清是几世同堂。  婆婆人如其名在于,全身拖着松松垮垮的赘肉,看着软软的,走起路来一抖一抖,如同他同样松松垮垮的性格;人不如其名在于,他是个男的。  婆婆在学校是类似于全民偶像的存在,不过不是刘德华那种偶像,是小沈阳、曾志伟一类的。所有人都能和他聊上几句,每次看到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