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熟悉江南春的人在介绍他时,总是喜欢强调他10多年前的身份——诗人和文学青年。那时他曾是华东师范大学"夏雨诗社"的社长,颇多有影响力的诗歌在校园里传诵,后来这些文字还凑成了他的一部个人诗集《抒情时代》。
江南春自己也说,如果他坚持保留学生时代那份纯真的话,今天会是一个很好的诗人。江出生在一个极有文学素养的家庭,"江南春"这个名字就是酷爱中国古典文学的父亲取自于宋词的词牌名,而且深深地影响着他的思维取向。
然而,忽然暴露在媒体聚光灯下的江南春,并不是因为他创作了什么声名显赫的诗作,而是因为一件看起来于文学根本不搭界的事情:创办分众传媒并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市场,成为中国内地身价随着超过20亿人民币的又一个富豪,据称甚至超过了中国首位数字英雄搜狐的张朝阳。
时变际迁,中国少了一个文学家,却多了一个企业家……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偏差?
据记者的采访了解,分水岭应该是在1992年,正是那年的一个机缘巧合改变了这一切,在此前,江是一个沉醉在文学的世界里的充满着梦想的诗人,此后,他开始逐渐放弃这个身份和梦想,跃身投进了那场席卷全国的市场经济浪潮,成为资本和创业世界的弄潮儿。
上篇:“文学青年”的创业路
“学生诗人”
1973年3月出生于上海的江南春,乍看上去并没有上海男人的细腻,魁梧得稍显富态的体形让人感觉更像是北方的汉子,加上长期接受厚重的文学熏陶的缘故,使得江南春更显出印象中“文化人”所特有的那股子成熟和稳健。
江南春之所以有“诗人”的称呼,主要是因为他手里有两个“硬件”:其一,大学时代,他是颇有名气的华东师大“夏雨诗社”社长;其二,他个人出过一本诗集《抒情时代》。这让他和其他的富豪老总很容易地区别开来——虽然也有不少老总在商业上成功之后热衷于将自己的经历、思想、感悟成文成书,但像江南春这般“真玩”过文学的老总并不多。
虽然江南春并不认为自己能“被称为诗人”,因为他还不能“把世界的苦难当作苦难,并且日夜不安”,但对自己深厚的文字功底,他却有足够的自信,“我是一个不爱到处跑的人,中学6年,我的所有课余时间,几乎都用在看书上了,而且常常拿着别人的范文模仿写作,作文水平比较好,拿了一些奖项。”高中时代江南春拿到的最高奖项是上海市中学生作文一等奖。正是有了这份才华和这些红证书,使他在1991年免试保送进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就读。
回忆起那段如今已经感觉久远的纯真年代,江南春仍然隐约回味着幸福和惬意,“我会用整个下午留心前桌的女生……待到月黑风高之时,我一定独自回到寝室,轻轻松松写起小诗。”
然而,诗人的身份和“夏雨诗社社长”的头衔并没有让“虚荣”地巴望着成为众人关注焦点的江南春满足,大二那年,他开始谋划参选校学生会主席,成为学生领袖,以便让自己“成为女生追捧的中心”。
据江的师兄嵇海荣(现任分众传媒公司公关总监)介绍,在师大历史上,竞选学生会主席一般都是大三的学生,江不仅提前了一年,而且顺利地当选,“胜利主要得益于他的口才,以及事先准备工作的充分。”嵇回忆道,在学代会举行的竞选演讲上,江南春别出心裁,是惟一一个采用了脱稿演讲的候选人,而且他第一个上台,这给后面的竞争者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甚至乱了手脚。可以说,让江在日后的创业经历中受益匪浅的“说服别人”的感染力和“创新创意”的能力,此时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只是,当时并不为外人知的是,由于准备这样一个竞选过程“需要和许多人沟通,拉选票,吃饭,一下子欠下了160块钱的债,这在当时可是大数目”,江南春并不是个天生有钱的主。现实逼着这位诗人要想着法儿去赚钱还债。
为了还债,江南春帮人做过家教,也干过每天挣7、8块人民币的体力活。真正改变江南春的命运的是一个机缘巧合。在江当上学生会主席不久,上影属下一家广告公司到学生会来招聘兼职,一个月300元,于是近水楼台的他便前往应聘,这一去,让江的命运彻底发生了改变。
“下海”
前往应聘那个300元钱的职位时,江南春其实只准备干一个月,把外债还了,然后继续过学校里那悠闲惬意的“诗人生活”。可后来的事实证明,江注定成不了“纯粹的诗人”。
“其实就是去拉广告”,江南春向记者描述自己的第一笔生意。江用他出色的口才说服了客户给了1500块让他筹拍一个广告。当时并不懂什么是广告的江南春凭着自己才干,琢磨出剧本,“客户比较满意,很快,他们就投入十几万拍广告和播放”。
第一单生意的成功,很快让江南春改变了“打短工”的想法,他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一个既可以发挥自己文学专长,又可以挥洒他从商天赋的天堂。而下海之后的亲身所历,更让江南春明白,原来在校园后门卖水产的个体户比他这个所谓的诗人还要受女孩子的欢迎。于是,江开始把学校的工作放下,全身心干广告。
1992年的上海,经济开始快速启动,淮海路上新商厦一栋接着一栋,很多商厦都希望重新树立形象,于是江南春适时推出了一个“淮海路重建”的运动,用时兴的新影视设备做形象广告,这些广告单子最后几乎让年仅20来岁的江南春“一锅端”。 江南春回忆起当年的小聪明时依旧得意洋洋:“我采取了心理攻势,走进一家商厦,告诉他们‘人家都做了,你做不做?’”而在后来分众传媒的“圈楼”运动中,江这次的实践的经验成为了分众成功的战略之一。
靠着重建淮海路形象的项目,1993年,江南春所在的广告公司一年收入400万,150万来自江南春的贡献,而江南春在公司内部的地位也迅速上升,“那个时候,老板对我的信任达到巅峰状态”。江南春自己则成了“早在1994年就在校园里带着4万多元的移动电话上课的同学”。
创业
1994年,不甘寂寞的大三学生江南春自己成立了永怡广告公司,成为了最早一代的大学生创业者,开始了四处打拼的创业苦旅。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大学里出尽风头的江南春,毕业以后“感觉到了压力”。于是,1995年甫一毕业,他就与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作,成立了东广广告公司。这个公司的运作成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了两个年轻人的创意和远见。那时,江南春受到上海南京路的启发,希望到无锡创办灯光工程,提出“让无锡亮起来”的口号。结果他们一举成功。
随后,江南春回到上海,把业务重心转到永怡,开始专心做大永怡。
1995年末,永怡与IDG通过协议合作,开始拓展IT媒体市场。倚靠着IDG这棵大树,永怡很快发展成为上海滩上IT界最大的广告代理商。一路下来厮杀下来,到了1998年,永怡已经占据了95%以上的上海IT领域广告代理市场。
在IT代理上尝到甜头的江南春并没有就此将自己的业务局限在IT领域。文人的敏感让江感觉必须"两条腿走路",而不能“一棵树上吊死”。从1998年起,永怡开始尝试多元化综合发展,不仅做IT产品广告,还开始拓展消费品、金融保险和通信等行业的广告。正是由于江南春敏感地确立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2001年那场互联网的冬天并没有成为永怡的噩梦,尽管互联网客户全线消失,IT广告市场大受影响,但永怡传播的总体营业额并没有大幅跌落。
不过,面对着由于网络经济的回冷,广告代理业“微利时代”的到来,江南春开始思考自己的转型。
下篇:“像陈天桥一样抢一辆空车绝尘而去”
“创意带来生意”
2001年12月的某一晚,当时还是永怡广告公司总经理的江南春约见了老朋友陈天桥夫妇,此前,陈天桥还在运营一家小网站stame.com,而网站推广广告的代理商就是永怡广告。在香樟花园的茶座里,几个月不见的陈天桥告诉江南春,自己已经不做那个小网站了,现在改做网络游戏,游戏同时在线达到11万人。
“11万人同时在线,意味着拥有至少70万收费用户,每个用户每月35元,一个月就是2450万元”。这个数字让敏感的江南春受到了不小的刺激。
江一直还记着当时陈的一个比喻:所有人都在等公共汽车,当一大群人在为挤上一辆人满为患的车而厮打,并为自己最终能够挤上,赢得一点空间而自我感觉良好时,有人却已经坐上一辆没人抢的空车狂飙而去,令你望尘莫及。
在江南春看来,陈天桥就是这样一个聪明的人,有着超人的商业天赋,对产业的理解过人一筹,早就清醒地看到了网络游戏的未来。而且“他是那种知道怎么整才赚钱的人。”江南春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广告行业,“已经像极了一辆拥挤的公共汽车”,要想挣大钱,必须要学习陈天桥,“看看旁边是不是有空的车辆可以坐”,发掘一个别人没发现的产业模式,而不是和别人在一起费力地挤。
于是,2002的大年初一,江南春一个人去了常去的汉源书屋,闭门整整7天,反思广告业的未来走向。此时,江基于文学的敏感思维和对浸淫行业数年带来的透彻理解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总结出了几条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用高科技手段提升传媒表现能力,细分市场将广告信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精确且带强制性地传送给特定族群。
之后不久的某一天,在徐家汇太平洋百货乘电梯时,当电梯门合上之后,抬头望见的粘贴广告让等电梯的江南春在脑海中涌现出一个无比激动的创意——“要是换成电视机,那不正好符合自己反思所得的几条结论?!”2002年3月,江南春决定另立门户,干这个没有人干的事情——“在新开市场上,你就是当然的大哥大。”
“第一步是找人设计生产机器,那东西市场上没有。”江南春一边指着会议室摆放的样机,一边向记者介绍,“3月份,我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一家台湾液晶厂商,7月份,第一台样机才来,拿到写字楼,人家物业不让装,因为5厘米太厚了,后来才改成了3厘米。”
“一开始想的是在上海最好的50栋写字楼装上机器,然后播放广告收钱。”江南春开始和各处物业谈判签约。半个月之后,江南春初步计划完成,300台价值8000多元的液晶电视先后进驻50栋高级写字楼。
与此同时,相关的广告销售也开始进行。在广告界已经混迹多年的江南春显然有独特的优势,很快,“招商银行信用卡、轩尼斯洋酒等几个牌子第一批下单。”2003年还没有到,江南春手里已经拿着200多万元的广告订单了。
带上“资本”和“孵化器”的轮子飞驰
初尝甜头的江南春开始试探将更多的播放器向更多的楼盘扩展,并在2003年3月份首次走出上海,进军北京。“虽然广告收入继续在增长,但投入毕竟更大,到了2003年4月,开始感受到资金压力,”将自己的家底全部拿了出来的江南春,这时候才发现自己一不小心玩大了。江意识到,分众要发展,就迫切需要加大投入增加规模,而他要做的事只是一个——借助外力。
于是,在2003年5月,江南春成立了分众传媒,专注于这个新产业。
恰逢此遇,上海市长宁区在“数字长宁”的发展战略规划下,创立了国内首个多媒体产业基地——上海多媒体产业园创业有限公司(MPVC)。刚刚成立的分众传媒成为了首批入驻上海多媒体创业园孵化基地企业之一。正是这个以“创业投资”与“企业孵化”相结合的创新性孵化器,为“嗷嗷待哺”的分众装上了企业腾飞的双翼——“资本投资”和“孵化环境”。
与之前10家登陆纳市的中国企业,包括日后的两位首富丁磊和陈天桥,早期几乎都有过犹如热锅蚂蚁四处找投资商的经历相比,“在孵化器温暖坚实的翅膀cover下”的江南春则要幸运得多——
2003年5月,“看好江南春身上所具有的创业激情和他对传媒产业的深入理解”的多媒体产业园的董事长,也是当时软银中国的负责人余蔚造访江南春,洽谈投资意向。双方仅用3个小时就达成了投资的基本框架。2004年4月,再一次感受到资金压力的分众又在孵化基地的牵线下,适时地从鼎晖国际等6家投资机构引入1250万美元的第二轮投资。半年之后的11月份,高盛等三家机构3000万美元的资金投向分众。
同时,在孵化器的帮助下,分众建立起了专业的团队和人力、财务、管理体系,开拓市场销售网络,进行新技术的研发;同时,借助孵化器丰富的业界资源,获得了政府支持,得到了极为有利的成长空间。
有了财力,有了专业团队,又有了一个极佳的成长环境,踩上“资本”和“孵化器”这两个风火轮的分众开始极速扩张,占据了全国近7成的市场份额,成了行业的“大鳄”,也开始风光的上市之旅。
江南春是幸运的,很难想象,如果他没有碰上“资本”和“孵化器”,分众还会像今天一样“飞驰着”,成为“从纳斯达克凯旋的英雄”?
或者,不是现在短短的2年,而是像陈天桥一样的5年,甚至是更漫长的10年、20年……
勤奋的“工作狂”
但是,江南春的成功,却没有丝毫的侥幸,是踏踏实实的勤奋的成功。
接触过江南春的人都知道,江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创业者必须具备这种勤奋和执著,甚至狂热。
分众公关总监嵇海荣告诉记者,“只要江总人在上海,他都是9点准时到公司上班,一直工作到晚上,早则晚上11点12点,晚则次日凌晨一两点,而且回家后洗个澡清醒一下,还可以保持至少1个小时的精力继续工作。这是他向我们宣传的工作方式,希望我们向他学习。"看得出,嵇对老板带着崇拜的色彩。
江南春自己认为,他并不比别人聪明,只是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工作和思考,这一点很像陈天桥。而这种几近疯狂的状态使得他“衣柜里面找不到休闲的衣服,全部都是衬衣和西装。因为没有周末休息、度假休闲的概念,生活里好像只有工作。”
“天道酬勤”。勤奋成就了分众,也成就了江南春。
江南春自己也说,如果他坚持保留学生时代那份纯真的话,今天会是一个很好的诗人。江出生在一个极有文学素养的家庭,"江南春"这个名字就是酷爱中国古典文学的父亲取自于宋词的词牌名,而且深深地影响着他的思维取向。
然而,忽然暴露在媒体聚光灯下的江南春,并不是因为他创作了什么声名显赫的诗作,而是因为一件看起来于文学根本不搭界的事情:创办分众传媒并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市场,成为中国内地身价随着超过20亿人民币的又一个富豪,据称甚至超过了中国首位数字英雄搜狐的张朝阳。
时变际迁,中国少了一个文学家,却多了一个企业家……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偏差?
据记者的采访了解,分水岭应该是在1992年,正是那年的一个机缘巧合改变了这一切,在此前,江是一个沉醉在文学的世界里的充满着梦想的诗人,此后,他开始逐渐放弃这个身份和梦想,跃身投进了那场席卷全国的市场经济浪潮,成为资本和创业世界的弄潮儿。
上篇:“文学青年”的创业路
“学生诗人”
1973年3月出生于上海的江南春,乍看上去并没有上海男人的细腻,魁梧得稍显富态的体形让人感觉更像是北方的汉子,加上长期接受厚重的文学熏陶的缘故,使得江南春更显出印象中“文化人”所特有的那股子成熟和稳健。
江南春之所以有“诗人”的称呼,主要是因为他手里有两个“硬件”:其一,大学时代,他是颇有名气的华东师大“夏雨诗社”社长;其二,他个人出过一本诗集《抒情时代》。这让他和其他的富豪老总很容易地区别开来——虽然也有不少老总在商业上成功之后热衷于将自己的经历、思想、感悟成文成书,但像江南春这般“真玩”过文学的老总并不多。
虽然江南春并不认为自己能“被称为诗人”,因为他还不能“把世界的苦难当作苦难,并且日夜不安”,但对自己深厚的文字功底,他却有足够的自信,“我是一个不爱到处跑的人,中学6年,我的所有课余时间,几乎都用在看书上了,而且常常拿着别人的范文模仿写作,作文水平比较好,拿了一些奖项。”高中时代江南春拿到的最高奖项是上海市中学生作文一等奖。正是有了这份才华和这些红证书,使他在1991年免试保送进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就读。
回忆起那段如今已经感觉久远的纯真年代,江南春仍然隐约回味着幸福和惬意,“我会用整个下午留心前桌的女生……待到月黑风高之时,我一定独自回到寝室,轻轻松松写起小诗。”
然而,诗人的身份和“夏雨诗社社长”的头衔并没有让“虚荣”地巴望着成为众人关注焦点的江南春满足,大二那年,他开始谋划参选校学生会主席,成为学生领袖,以便让自己“成为女生追捧的中心”。
据江的师兄嵇海荣(现任分众传媒公司公关总监)介绍,在师大历史上,竞选学生会主席一般都是大三的学生,江不仅提前了一年,而且顺利地当选,“胜利主要得益于他的口才,以及事先准备工作的充分。”嵇回忆道,在学代会举行的竞选演讲上,江南春别出心裁,是惟一一个采用了脱稿演讲的候选人,而且他第一个上台,这给后面的竞争者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甚至乱了手脚。可以说,让江在日后的创业经历中受益匪浅的“说服别人”的感染力和“创新创意”的能力,此时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只是,当时并不为外人知的是,由于准备这样一个竞选过程“需要和许多人沟通,拉选票,吃饭,一下子欠下了160块钱的债,这在当时可是大数目”,江南春并不是个天生有钱的主。现实逼着这位诗人要想着法儿去赚钱还债。
为了还债,江南春帮人做过家教,也干过每天挣7、8块人民币的体力活。真正改变江南春的命运的是一个机缘巧合。在江当上学生会主席不久,上影属下一家广告公司到学生会来招聘兼职,一个月300元,于是近水楼台的他便前往应聘,这一去,让江的命运彻底发生了改变。
“下海”
前往应聘那个300元钱的职位时,江南春其实只准备干一个月,把外债还了,然后继续过学校里那悠闲惬意的“诗人生活”。可后来的事实证明,江注定成不了“纯粹的诗人”。
“其实就是去拉广告”,江南春向记者描述自己的第一笔生意。江用他出色的口才说服了客户给了1500块让他筹拍一个广告。当时并不懂什么是广告的江南春凭着自己才干,琢磨出剧本,“客户比较满意,很快,他们就投入十几万拍广告和播放”。
第一单生意的成功,很快让江南春改变了“打短工”的想法,他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一个既可以发挥自己文学专长,又可以挥洒他从商天赋的天堂。而下海之后的亲身所历,更让江南春明白,原来在校园后门卖水产的个体户比他这个所谓的诗人还要受女孩子的欢迎。于是,江开始把学校的工作放下,全身心干广告。
1992年的上海,经济开始快速启动,淮海路上新商厦一栋接着一栋,很多商厦都希望重新树立形象,于是江南春适时推出了一个“淮海路重建”的运动,用时兴的新影视设备做形象广告,这些广告单子最后几乎让年仅20来岁的江南春“一锅端”。 江南春回忆起当年的小聪明时依旧得意洋洋:“我采取了心理攻势,走进一家商厦,告诉他们‘人家都做了,你做不做?’”而在后来分众传媒的“圈楼”运动中,江这次的实践的经验成为了分众成功的战略之一。
靠着重建淮海路形象的项目,1993年,江南春所在的广告公司一年收入400万,150万来自江南春的贡献,而江南春在公司内部的地位也迅速上升,“那个时候,老板对我的信任达到巅峰状态”。江南春自己则成了“早在1994年就在校园里带着4万多元的移动电话上课的同学”。
创业
1994年,不甘寂寞的大三学生江南春自己成立了永怡广告公司,成为了最早一代的大学生创业者,开始了四处打拼的创业苦旅。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大学里出尽风头的江南春,毕业以后“感觉到了压力”。于是,1995年甫一毕业,他就与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作,成立了东广广告公司。这个公司的运作成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了两个年轻人的创意和远见。那时,江南春受到上海南京路的启发,希望到无锡创办灯光工程,提出“让无锡亮起来”的口号。结果他们一举成功。
随后,江南春回到上海,把业务重心转到永怡,开始专心做大永怡。
1995年末,永怡与IDG通过协议合作,开始拓展IT媒体市场。倚靠着IDG这棵大树,永怡很快发展成为上海滩上IT界最大的广告代理商。一路下来厮杀下来,到了1998年,永怡已经占据了95%以上的上海IT领域广告代理市场。
在IT代理上尝到甜头的江南春并没有就此将自己的业务局限在IT领域。文人的敏感让江感觉必须"两条腿走路",而不能“一棵树上吊死”。从1998年起,永怡开始尝试多元化综合发展,不仅做IT产品广告,还开始拓展消费品、金融保险和通信等行业的广告。正是由于江南春敏感地确立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2001年那场互联网的冬天并没有成为永怡的噩梦,尽管互联网客户全线消失,IT广告市场大受影响,但永怡传播的总体营业额并没有大幅跌落。
不过,面对着由于网络经济的回冷,广告代理业“微利时代”的到来,江南春开始思考自己的转型。
下篇:“像陈天桥一样抢一辆空车绝尘而去”
“创意带来生意”
2001年12月的某一晚,当时还是永怡广告公司总经理的江南春约见了老朋友陈天桥夫妇,此前,陈天桥还在运营一家小网站stame.com,而网站推广广告的代理商就是永怡广告。在香樟花园的茶座里,几个月不见的陈天桥告诉江南春,自己已经不做那个小网站了,现在改做网络游戏,游戏同时在线达到11万人。
“11万人同时在线,意味着拥有至少70万收费用户,每个用户每月35元,一个月就是2450万元”。这个数字让敏感的江南春受到了不小的刺激。
江一直还记着当时陈的一个比喻:所有人都在等公共汽车,当一大群人在为挤上一辆人满为患的车而厮打,并为自己最终能够挤上,赢得一点空间而自我感觉良好时,有人却已经坐上一辆没人抢的空车狂飙而去,令你望尘莫及。
在江南春看来,陈天桥就是这样一个聪明的人,有着超人的商业天赋,对产业的理解过人一筹,早就清醒地看到了网络游戏的未来。而且“他是那种知道怎么整才赚钱的人。”江南春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广告行业,“已经像极了一辆拥挤的公共汽车”,要想挣大钱,必须要学习陈天桥,“看看旁边是不是有空的车辆可以坐”,发掘一个别人没发现的产业模式,而不是和别人在一起费力地挤。
于是,2002的大年初一,江南春一个人去了常去的汉源书屋,闭门整整7天,反思广告业的未来走向。此时,江基于文学的敏感思维和对浸淫行业数年带来的透彻理解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总结出了几条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用高科技手段提升传媒表现能力,细分市场将广告信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精确且带强制性地传送给特定族群。
之后不久的某一天,在徐家汇太平洋百货乘电梯时,当电梯门合上之后,抬头望见的粘贴广告让等电梯的江南春在脑海中涌现出一个无比激动的创意——“要是换成电视机,那不正好符合自己反思所得的几条结论?!”2002年3月,江南春决定另立门户,干这个没有人干的事情——“在新开市场上,你就是当然的大哥大。”
“第一步是找人设计生产机器,那东西市场上没有。”江南春一边指着会议室摆放的样机,一边向记者介绍,“3月份,我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一家台湾液晶厂商,7月份,第一台样机才来,拿到写字楼,人家物业不让装,因为5厘米太厚了,后来才改成了3厘米。”
“一开始想的是在上海最好的50栋写字楼装上机器,然后播放广告收钱。”江南春开始和各处物业谈判签约。半个月之后,江南春初步计划完成,300台价值8000多元的液晶电视先后进驻50栋高级写字楼。
与此同时,相关的广告销售也开始进行。在广告界已经混迹多年的江南春显然有独特的优势,很快,“招商银行信用卡、轩尼斯洋酒等几个牌子第一批下单。”2003年还没有到,江南春手里已经拿着200多万元的广告订单了。
带上“资本”和“孵化器”的轮子飞驰
初尝甜头的江南春开始试探将更多的播放器向更多的楼盘扩展,并在2003年3月份首次走出上海,进军北京。“虽然广告收入继续在增长,但投入毕竟更大,到了2003年4月,开始感受到资金压力,”将自己的家底全部拿了出来的江南春,这时候才发现自己一不小心玩大了。江意识到,分众要发展,就迫切需要加大投入增加规模,而他要做的事只是一个——借助外力。
于是,在2003年5月,江南春成立了分众传媒,专注于这个新产业。
恰逢此遇,上海市长宁区在“数字长宁”的发展战略规划下,创立了国内首个多媒体产业基地——上海多媒体产业园创业有限公司(MPVC)。刚刚成立的分众传媒成为了首批入驻上海多媒体创业园孵化基地企业之一。正是这个以“创业投资”与“企业孵化”相结合的创新性孵化器,为“嗷嗷待哺”的分众装上了企业腾飞的双翼——“资本投资”和“孵化环境”。
与之前10家登陆纳市的中国企业,包括日后的两位首富丁磊和陈天桥,早期几乎都有过犹如热锅蚂蚁四处找投资商的经历相比,“在孵化器温暖坚实的翅膀cover下”的江南春则要幸运得多——
2003年5月,“看好江南春身上所具有的创业激情和他对传媒产业的深入理解”的多媒体产业园的董事长,也是当时软银中国的负责人余蔚造访江南春,洽谈投资意向。双方仅用3个小时就达成了投资的基本框架。2004年4月,再一次感受到资金压力的分众又在孵化基地的牵线下,适时地从鼎晖国际等6家投资机构引入1250万美元的第二轮投资。半年之后的11月份,高盛等三家机构3000万美元的资金投向分众。
同时,在孵化器的帮助下,分众建立起了专业的团队和人力、财务、管理体系,开拓市场销售网络,进行新技术的研发;同时,借助孵化器丰富的业界资源,获得了政府支持,得到了极为有利的成长空间。
有了财力,有了专业团队,又有了一个极佳的成长环境,踩上“资本”和“孵化器”这两个风火轮的分众开始极速扩张,占据了全国近7成的市场份额,成了行业的“大鳄”,也开始风光的上市之旅。
江南春是幸运的,很难想象,如果他没有碰上“资本”和“孵化器”,分众还会像今天一样“飞驰着”,成为“从纳斯达克凯旋的英雄”?
或者,不是现在短短的2年,而是像陈天桥一样的5年,甚至是更漫长的10年、20年……
勤奋的“工作狂”
但是,江南春的成功,却没有丝毫的侥幸,是踏踏实实的勤奋的成功。
接触过江南春的人都知道,江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创业者必须具备这种勤奋和执著,甚至狂热。
分众公关总监嵇海荣告诉记者,“只要江总人在上海,他都是9点准时到公司上班,一直工作到晚上,早则晚上11点12点,晚则次日凌晨一两点,而且回家后洗个澡清醒一下,还可以保持至少1个小时的精力继续工作。这是他向我们宣传的工作方式,希望我们向他学习。"看得出,嵇对老板带着崇拜的色彩。
江南春自己认为,他并不比别人聪明,只是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工作和思考,这一点很像陈天桥。而这种几近疯狂的状态使得他“衣柜里面找不到休闲的衣服,全部都是衬衣和西装。因为没有周末休息、度假休闲的概念,生活里好像只有工作。”
“天道酬勤”。勤奋成就了分众,也成就了江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