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革命是分阶段的,改革也有阶段性,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任务。我国社会建设比经济建设差了15年,加快社会建设的步伐非常重要。
我国社会建设比经济建设差了15年,加快社会建设的步伐是非常重要的
人民论坛记者:即将迎来新中国60年华诞,作为研究社会问题的资深专家,您能不能谈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建设所走的路是怎样的?
陆学艺:社会建设是一直在进行着的,但这个词是个新词,以前不叫社会建设,叫社会发展,但这个事情没有断过。最早把我国的建设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是毛泽东同志在1941年撰写的《新民主主义论》一书中提出来的。那时的中国,还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农业社会,小农经济是汪洋大海,农民占90%以上。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未来作构想,勾勒出政治、经济、文化三大领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规划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时,还常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为架构。1982年,制定第六个五年计划时,增加了社会发展的内容,从此以后的五年计划,都冠名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还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与建设,政治体制改革与建设,文化体制改革与建设三位一体进行布局,但在讲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指出要达到“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里加进了“社会更加和谐”一项。这反映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国家总体上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转向城市社会,这种转型对于经济社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要求社会结构变化与之相协调;经济高速发展,要求社会事业发展与之相配合;人民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要求社会安定有序。所以,党的十六大提出“社会更加和谐”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以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建设的新概念后,专门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做出了决定,十七大则进一步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这个事实本身既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客观实际,也反映了我们对这种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有了新的概括,有了突破性的新的认识。
人民论坛记者:在现阶段的中国,为什么提出来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陆学艺: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成就是显著的,城乡居民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出现了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党的十七大为此专门做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决策,这一决策非常正确,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要求,有利于调整社会结构,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但社会事业建设方面欠账较多,同客观需求差距较大,要真正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业有所就”,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建设的关系来看,前者是战略目标,后者是重要手段,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建设来实现。革命是分阶段的,改革也有阶段性,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任务。我国社会建设比经济建设差了15年,加快社会建设的步伐非常重要。
一个国家,最重要、最基本的结构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扩大社会中产阶层的规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人民论坛记者:社会建设都包括哪些方面?
陆学艺:社会建设是指社会主体根据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改善民生和推进社会进步的社会行为与过程。社会建设的内涵很广,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实体建设,诸如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社会事业建设、社会环境建设等;二是制度建设,诸如社会结构的调整与构建、社会流动机制建设、社会利益关系协调机制建设、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社会安全体制建设、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等。社会实体建设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社会制度建设则使社会更加有序与和谐。
人民论坛记者:用社会结构变迁来理解社会发展,其衡量的标准和评价尺度如何把握?
陆学艺:一个国家,最重要、最基本的结构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这两个结构要协调,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怎么样,社会怎么样,以前往往从经济结构来说,比如经济发展得怎么样,人均GDP多少?一二三产业多少?比例怎么样?由此大致可以知道这个地方的发展水平,其实,这些同样也可以从社会阶层结构来判断,比如这个国家、地区的上层阶层、社会中产阶层、社会底层的比例如何,工人阶层、农民阶层有多少,通过对他们状况的分析就可以判断这个国家、地区的基本国情。一般来说,社会中产阶层占到40%以上。这个社会才能称为现代化社会。
总体分析,当今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是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结构,而社会结构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离工业化国家应有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态差距还很大,存在着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的矛盾,这是产生诸多经济社会矛盾问题的结构性根源。对此,要继续深化改革,创新社会政策,构建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相协调的社会结构。
人民论坛记者:新中国成立60年,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迁。如何在一個阶层化的社会中保持社会稳定,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培育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
陆学艺: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我国已经从一个基本封闭的社会转变为基本开放的社会,社会流动渠道多元化,社会流动频率加快,亿万群众通过努力奋斗,实现了向上流动的愿望。这说明整个国家正在形成合理、开放的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以“后致型”规则为主的现代社会流动机制也正在形成。但是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户籍、就业、人事等体制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革,还在限制着社会流动的顺畅进行,致使该扩大的阶层(如中产阶层)大不起来,该缩小的阶层(如农业劳动者阶层)小不下去,阻止了社会结构的正向演化。所以,通过改革和创新,构建社会流动新体制,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从我们的分析看,现在中国的职业正在趋高级化,整个社会在发展,社会是在往上走,这样群众就有了希望,这个社会就充满活力、充满朝气。
目前中国的社会结构形态还是洋葱头型的,扩大社会中产阶层的规模, 这是构建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的社会基础。实践证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形成了橄榄型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态,这个国家也就实现了现代化,经济社会事业就能够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拿中国传统语言讲,这个社会才能够长治久安。
社会建设主要力量还得靠政府,仅仅靠民间力量是不行的
人民论坛记者:社会建设的主体,主要是政府、社会组织与民众。您认为社会组织建设在社会建设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陆学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文件指出:“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这里所说的社会组织,是指社会民间组织、社团组织。这类社会组织在工业化国家比较发达,发挥着社会公益服务和社会福利服务的功能,弥补了政府和市场的不足。因为各种原因,我国现在的民间组织、社会团体还比较少,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这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不利的。但现在的社会建设主要力量还得靠政府,仅仅靠民间力量是不行的。—个国家要形成一个合理、有活力的社会阶层结构,不仅要靠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的带动,靠“无形的手”的推动使之自然地演变和成长,还要靠国家在恰当的时机采取恰当的社会政策,也就是还要靠“有形的手”加以调控和引导。
人民论坛记者:目前,中国还存在一般意义上的弱势群体,比如中国农民阶层呈现明显的弱势化趋势。这一局部弱势化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陆学艺:我一直在研究三农问题,三农问题说到底是社会结构问题,不搞城市化、不改变社会结构是解决不了的。2007年的GDP中,第一产业创造价值占11.3%,当年的农业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的40.8%;同年我們的城市化率是44.9%,55.1%的人去分这11.3%的财富,农民怎么能不穷、怎么能不苦呢?所以三农问题的根本是结构问题,而这个结构就是由现行的户口体制、就业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造成的。我说过,户口问题是“紧箍咒”。有人说户口没问题,农民有了钱不是照样进城买房?那为什么有些中小城市把户口放开了让农民进城他都不进呢?因为现在相关的配套政策是荒唐的,比如农民转户口要交宅基地、承包地,而现在法律上规定承包地是物权,那是农民的财产,农民把地交了,上了户口但没有社保,就完全没有生活保障了,真成了无产者,他怎么进来?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打开城门解决户口问题,让农民进城来,这是非常迫切的事情。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冻和消融也需要一个过程。
陆学艺精彩观点摘要
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是不可扭转的历史大趋势
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是不可扭转的历史大趋势。我认为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社会各个阶层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各阶层利益关系能够不断得到协调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没有身份歧视,每个社会阶层之间相互开放,阶层关系融洽,社会流动畅通的开放社会;应该是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治安良好,社会稳定有序的社会。
户口问题是“紧箍咒”,要把这个“紧箍咒”去掉
我认为户口问题是“紧箍咒”,要把这个“紧箍咒”去掉。像上海目前在改革户籍制度,但是更改户口的条件都是选拔人才的条件,这实质上是在拉大差距。
不了解中国农民,就不了解中国社会
我是个地道的乡下人,我的这些经历,促使我对农村问题始终怀有浓厚的兴趣。我认为,不了解中国农民,就不了解中国社会。没有乡村的和谐,就没有城乡的和谐,就没有中国的和谐。
我国社会建设比经济建设差了15年,加快社会建设的步伐是非常重要的
人民论坛记者:即将迎来新中国60年华诞,作为研究社会问题的资深专家,您能不能谈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建设所走的路是怎样的?
陆学艺:社会建设是一直在进行着的,但这个词是个新词,以前不叫社会建设,叫社会发展,但这个事情没有断过。最早把我国的建设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是毛泽东同志在1941年撰写的《新民主主义论》一书中提出来的。那时的中国,还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农业社会,小农经济是汪洋大海,农民占90%以上。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未来作构想,勾勒出政治、经济、文化三大领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规划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时,还常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为架构。1982年,制定第六个五年计划时,增加了社会发展的内容,从此以后的五年计划,都冠名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还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与建设,政治体制改革与建设,文化体制改革与建设三位一体进行布局,但在讲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指出要达到“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里加进了“社会更加和谐”一项。这反映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国家总体上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转向城市社会,这种转型对于经济社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要求社会结构变化与之相协调;经济高速发展,要求社会事业发展与之相配合;人民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要求社会安定有序。所以,党的十六大提出“社会更加和谐”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以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建设的新概念后,专门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做出了决定,十七大则进一步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这个事实本身既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客观实际,也反映了我们对这种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有了新的概括,有了突破性的新的认识。
人民论坛记者:在现阶段的中国,为什么提出来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陆学艺: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成就是显著的,城乡居民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出现了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党的十七大为此专门做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决策,这一决策非常正确,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要求,有利于调整社会结构,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但社会事业建设方面欠账较多,同客观需求差距较大,要真正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业有所就”,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建设的关系来看,前者是战略目标,后者是重要手段,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建设来实现。革命是分阶段的,改革也有阶段性,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任务。我国社会建设比经济建设差了15年,加快社会建设的步伐非常重要。
一个国家,最重要、最基本的结构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扩大社会中产阶层的规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人民论坛记者:社会建设都包括哪些方面?
陆学艺:社会建设是指社会主体根据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改善民生和推进社会进步的社会行为与过程。社会建设的内涵很广,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实体建设,诸如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社会事业建设、社会环境建设等;二是制度建设,诸如社会结构的调整与构建、社会流动机制建设、社会利益关系协调机制建设、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社会安全体制建设、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等。社会实体建设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社会制度建设则使社会更加有序与和谐。
人民论坛记者:用社会结构变迁来理解社会发展,其衡量的标准和评价尺度如何把握?
陆学艺:一个国家,最重要、最基本的结构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这两个结构要协调,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怎么样,社会怎么样,以前往往从经济结构来说,比如经济发展得怎么样,人均GDP多少?一二三产业多少?比例怎么样?由此大致可以知道这个地方的发展水平,其实,这些同样也可以从社会阶层结构来判断,比如这个国家、地区的上层阶层、社会中产阶层、社会底层的比例如何,工人阶层、农民阶层有多少,通过对他们状况的分析就可以判断这个国家、地区的基本国情。一般来说,社会中产阶层占到40%以上。这个社会才能称为现代化社会。
总体分析,当今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是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结构,而社会结构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离工业化国家应有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态差距还很大,存在着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的矛盾,这是产生诸多经济社会矛盾问题的结构性根源。对此,要继续深化改革,创新社会政策,构建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相协调的社会结构。
人民论坛记者:新中国成立60年,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迁。如何在一個阶层化的社会中保持社会稳定,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培育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
陆学艺: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我国已经从一个基本封闭的社会转变为基本开放的社会,社会流动渠道多元化,社会流动频率加快,亿万群众通过努力奋斗,实现了向上流动的愿望。这说明整个国家正在形成合理、开放的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以“后致型”规则为主的现代社会流动机制也正在形成。但是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户籍、就业、人事等体制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革,还在限制着社会流动的顺畅进行,致使该扩大的阶层(如中产阶层)大不起来,该缩小的阶层(如农业劳动者阶层)小不下去,阻止了社会结构的正向演化。所以,通过改革和创新,构建社会流动新体制,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从我们的分析看,现在中国的职业正在趋高级化,整个社会在发展,社会是在往上走,这样群众就有了希望,这个社会就充满活力、充满朝气。
目前中国的社会结构形态还是洋葱头型的,扩大社会中产阶层的规模, 这是构建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的社会基础。实践证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形成了橄榄型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态,这个国家也就实现了现代化,经济社会事业就能够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拿中国传统语言讲,这个社会才能够长治久安。
社会建设主要力量还得靠政府,仅仅靠民间力量是不行的
人民论坛记者:社会建设的主体,主要是政府、社会组织与民众。您认为社会组织建设在社会建设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陆学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文件指出:“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这里所说的社会组织,是指社会民间组织、社团组织。这类社会组织在工业化国家比较发达,发挥着社会公益服务和社会福利服务的功能,弥补了政府和市场的不足。因为各种原因,我国现在的民间组织、社会团体还比较少,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这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不利的。但现在的社会建设主要力量还得靠政府,仅仅靠民间力量是不行的。—个国家要形成一个合理、有活力的社会阶层结构,不仅要靠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的带动,靠“无形的手”的推动使之自然地演变和成长,还要靠国家在恰当的时机采取恰当的社会政策,也就是还要靠“有形的手”加以调控和引导。
人民论坛记者:目前,中国还存在一般意义上的弱势群体,比如中国农民阶层呈现明显的弱势化趋势。这一局部弱势化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陆学艺:我一直在研究三农问题,三农问题说到底是社会结构问题,不搞城市化、不改变社会结构是解决不了的。2007年的GDP中,第一产业创造价值占11.3%,当年的农业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的40.8%;同年我們的城市化率是44.9%,55.1%的人去分这11.3%的财富,农民怎么能不穷、怎么能不苦呢?所以三农问题的根本是结构问题,而这个结构就是由现行的户口体制、就业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造成的。我说过,户口问题是“紧箍咒”。有人说户口没问题,农民有了钱不是照样进城买房?那为什么有些中小城市把户口放开了让农民进城他都不进呢?因为现在相关的配套政策是荒唐的,比如农民转户口要交宅基地、承包地,而现在法律上规定承包地是物权,那是农民的财产,农民把地交了,上了户口但没有社保,就完全没有生活保障了,真成了无产者,他怎么进来?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打开城门解决户口问题,让农民进城来,这是非常迫切的事情。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冻和消融也需要一个过程。
陆学艺精彩观点摘要
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是不可扭转的历史大趋势
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是不可扭转的历史大趋势。我认为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社会各个阶层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各阶层利益关系能够不断得到协调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没有身份歧视,每个社会阶层之间相互开放,阶层关系融洽,社会流动畅通的开放社会;应该是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治安良好,社会稳定有序的社会。
户口问题是“紧箍咒”,要把这个“紧箍咒”去掉
我认为户口问题是“紧箍咒”,要把这个“紧箍咒”去掉。像上海目前在改革户籍制度,但是更改户口的条件都是选拔人才的条件,这实质上是在拉大差距。
不了解中国农民,就不了解中国社会
我是个地道的乡下人,我的这些经历,促使我对农村问题始终怀有浓厚的兴趣。我认为,不了解中国农民,就不了解中国社会。没有乡村的和谐,就没有城乡的和谐,就没有中国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