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钢盔的战时故事

来源 :经典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lingyan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盔,日语叫做铁帽,是侵华日军普遍配备的防护装备。在电影中,鬼子不是戴著挂“屁帘儿”的战斗帽,就是戴着钢盔,这几乎成了日军的标准形象。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日本根据到欧洲观战的武官的报告,开始让士兵装备钢盔,但一直没有正式使用。“九·一八”事变,日军的钢盔基本没有派上用场。
  真正用上钢盔,是在黑龙江和马占山部作战时。面对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军不断增兵,双方在江桥、齐齐哈尔等地展开了一系列激战。
  日军使用了大批新式装备,不但让钢盔得到了检验,还使用了装甲车、坦克等武器,这是日军第一次在实战中使用坦克。
  钢盔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日军的伤亡。但是日军发现,钢盔存在相当大的问题。由于钢盔的里衬太薄,在黑龙江寒冷的天气里,日本士兵出汗后,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快脑袋就会和钢盔冻在一起。如果强行摘取,还会连皮带肉扯下来。
  面对这种古怪的情况,日军不知如何处理,有人采用热水浇钢盔的办法,结果将被冻结的头皮直接剥离。
  宿营的时候,头皮和钢盔被冻在一起的新兵摘钢盔时,经常发出阵阵哀号。日军攻占齐齐哈尔,阵亡300余人,而因为冻伤减员近2000人,其中不少是这种钢盔带来的“头伤”。
  为此,日本士兵在钢盔里垫上纱布或者棉布,样子虽不好看,但是解决了冻伤的问题。
  诺门罕之战时,戴着钢盔的日本士兵因头部中弹而死的人数,甚至多于不戴钢盔的士兵。
  难道苏联人使用带有磁性的子弹,专打钢盔?钢盔的主要作用是防御弹片,保护头部。由于钢盔是一个弧面,如果子弹不是正面击中钢盔,大多会滑飞,这就是钢盔的防护原理。
  诺门罕之战时,头部中弹的日本士兵,多半是钢盔正面被命中,钢盔被洞穿,脑袋当然难保。苏军的枪法为何这样准?日军派出专家到前线考察,方才真相大白。原来,日军使用的钢盔,前面正中有一个小红五角星。红色最醒目,苏军很远就能发现,瞄着小红五角星开火,一击必中。
  诺门罕之战后,吃了大亏的日军,被迫取消了钢盔正面的小红五角星。
  1945年的一天,一支日本军队出炮楼扫荡,晚上找了个山村宿营。
  日军做梦也没想到,这个村子表面很平静,实际上却是八路军的一个重要据点。
  八路军悄无声息地溜到打谷场,埋伏下来。
  吃完晚饭,日军小队长吹哨,召集部下晚点名,地点就是打谷场——村里唯一平坦的地方。
  这时,一个日本新兵手忙脚乱,闹出了笑话。日军条令规定,晚上点名,穿军便服即可,而这个新兵没有记住,居然戴了沉甸甸的钢盔前来点名,引起众人哄笑。
  笑声未绝,忽然,雷声炸响,电光四射——八路军战士扔出了手榴弹。
  这个小队的日军没有死的只有一个,就是那个戴着钢盔前来点名的新兵。钢盔挡住了大多数弹片,他只是肩部负了伤。
  (摘自《国破山河在——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 图/网易博客)
其他文献
摘 要: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其最典型的成员是原型。具有认知功能的范畴理论包括上位、基本和下位三大范畴,其中基本层级对人类的认知起着参照点的作用。原型范畴理论的这些特征,有助于指导大学英语的四级翻译。  关键词: 原型 范畴理论 大学英语四级翻译  1.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  学术界关于范畴的认识,主要分为两大理论体系: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源于亚里士多德对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