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俗文化词的外宣翻译研究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llen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广西大学内来自东盟国家的留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了解国外读者对广西民俗词汇不同英译版本的接受程度,以此总结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从而探讨更好的对外传播策略。
  【关键词】民俗文化词;外宣翻译;接受度
  【中圖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往来的重要门户,广西与东盟等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广西的地方性文化需要通过对外翻译来表达自我,与其它文化进行交流才能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广西民族博物馆作为当地文化对外传播的核心阵地,其对民俗资料的翻译质量直接影响着读者对广西民俗的了解和接触,也影响了广西民俗文化的对外宣传效果。
  关于民俗文化的翻译,前人已做过许多研究。梁美清(2018)以广西三江侗族特色词汇为例,提出了拼音译法和注释法、意译法和混合译法等相关翻译策略;文静(2015)以广西主要城市的纸质版外宣资料英文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广西外宣翻译现状,并赞成对等文化层面上的异化;李晓滢(2014)通过自建的民俗文化双语平行语料库为例,研究民俗节庆名的翻译方法等,但大多数的学术研究都是从主观分析入手,注重于翻译文本质量的提高。笔者认为,外国受众的接受度是检验文化外宣翻译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格局下,我们以英语为目的语进行对外宣传工作,不仅仅是面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群,同时也面对着大量使用英语但并非来自英语国家的人群。因此,本文将以东盟留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国外读者对广西民俗文化词不同英译版本的接受情况。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广西民族博物馆对于民俗文化词的翻译,主要使用直译、意译以及音意结合法等翻译方法,同时少量使用音译法。本文针对广西民族博物馆民俗文化词所采用的多种英译版本展开调查,以筛选出其中最受欢迎的译本,了解其被选择的原因,并总结出民俗文化词的翻译原则。
  (二)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实发问卷75份,有效问卷66份,有效率为88%。调查对象主要为广西大学的留学生及少数东盟博览会期间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参展商(以下统称为留学生)。其中来自东盟国家的共有50人,约占总调查对象的67%。整体来看,参与调查者的年龄都较为年轻,其中17-25岁有36人,26-34岁有19人,34岁以上则有11人。
  调查对象大多数都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学习英语时间为:0-5年(不含5年)有20人,5-10年有11人,10-15年有15人,15年以上有20人;但相比英语,调查对象的中文学习时间并不长,学习中文时间为:0-2年(不含2年)有32人,2-4年有13人,4-6年有10人,6年以上有11人。因此,除了极个别毫无中文基础的人外,其余调查的对象均是具有一定中英文基础的。
  (三)调查方法
  为了更全面深入地展开调查,笔者同时采用了定量、定性两种研究方法,分别对留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一对一访谈。
  问卷调查:笔者从物质层面和社会层面出发,选取了博物馆内十个知名度较高且有不同译本的民俗词,让留学生选出自己认为最能理解和接受的译法。问卷共有十个问题,题目为该民俗词的英文解释,并对描述主体留空;选项为该民俗词的不同译法,并在问卷中的每一道题旁边附上了相应的图片,以助其更好地理解。
  访谈调查:为了更好地了解译本选择的原因,笔者在留学生填写问卷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英语及汉语能力都较强的留学生进行一对一访谈,询问其选择的理由和对其中民俗文化背景的了解程度,以及其对广西民俗文化词翻译的建议。
  (四)结果与分析
  以下是问卷的调查结果以及相应的分析(如图1所示)。
  1.五色糯米饭
  该糯米饭因拥有五种特定颜色而得名“五色”。从数据上看,大多数的留学生(49人,74.2%)都倾向于“Five-color Glutinous Rice”这种译法。在这两种译法的比较中,“five”为实数,而“multi”的表达则更为泛化。通过采访留学生,有一位留学生提到,因为题目中提及糯米饭有五种颜色,题目旁的图片中也是五种颜色,并且中文名也叫做五色糯米饭,而“Five-color”直接表达出了“五种颜色”的意思,非常好记,一看就知道是什么了。
  2.打陀螺
  结果显示,选择“spinning top”的人数略占优势(32,48.5%)。选择人数相差并不十分明显。这里的“play”“spin”和“whip”三个动词虽然都能用来修饰打陀螺,但却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通过牛津词典上的意思对比:“play”主要有“玩耍、比赛”的意思,侧重从“打陀螺的人”或者“打陀螺”这一娱乐活动出发;“spin”有“纺(线)、使快速旋转”等意思,可表示“球体的旋转、轮子的转动”等,较为形象生动,侧重从“陀螺”这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出发;“whip”的意思倾向“鞭打、抽出”,还有“以鞭打责罚”的意思,侧重从“打陀螺的动作”出发。
  访谈中发现,大多数留学生对于peg-top(陀螺)并不了解,不明白是什么东西,所以在选择译名的时候,多是通过看辅助选择的图片以及观察动词来进行选择。因此,“play”和“spin”两个动词相对于符合图片所展示的打陀螺场景,选择这两项的人数也较多。
  3.花炮节
  花炮节的主要活动是抢花炮。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多数留学生偏向于“Firecracker-Grabbing Festival”这个名词与动名词相结合的译名(50%)。“grab”的意思强调了用手抓住物体的动作,因此相比其他两个译名,“Firecracker-Grabbing Festival”则更具体地把这个节日的主要内容翻译了出来。   留学生们在访谈中表示,这个译名更形象生动,能够方便他们理解这个节日的内涵。由于他们对这一节日感到比较陌生,直译为“Fireworks Festival”或“Firecracker Festival”容易产生歧义,认为这个节日是进行放花炮或者销售花炮的活动。
  4.百家宴
  从数据上看,两个译名的选择数量相差不大(38,57.6%;28,42.4%),说明这两种译法的接受度相当,但选择上更倾向于“Feast Entertaining a Hundred Families”这种译法。有位留学生在访谈中提到,“Feast Entertaining a Hundred Families”把这个节日的内容说了出来,是以家庭为单位而不是个人,比“Banquet for Hundreds”更具体一些。
  5.背带
  外婆送背带是壮族和苗族的传统习俗,外婆会在外孙满月当天送上一条自己亲手制作的背带,以此来寄托对外孙的祝福。“Strap”倾向于表示“衣服或物品上用来固定的带子”;“Babycarrying Bag”和“Babycarrier”都采用了意译的方法,将背带的用途描述了出来,而“Babycarrying Bag”在形式上更显具体一些。由于文化的差异以及问卷所配图片上所展示的背带为较传统的款式,访谈中发现许多留学生对其感到比较陌生,凭感觉选择的较多,所以,三个译名的选择在数量上差别不大。
  6.酸肉
  酸肉是广西特色美食之一。在两个版本的翻译中,“pickled meat”这一译名略占优势(57.6%)。两种译法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pickled”有腌制的意思,将酸肉制作方法描述了出来,偏向于制作工艺;而“sour meat”将酸肉的味道翻译了出来,偏向于味道。但“sour”表达出酸的味道,往往使人首先想到的是食物的变质与发霉,容易让人形成不好的意象,所以,“pickled meat”的译法更受欢迎。被调查者选择“pickled meat”的理由经采访有以下两点:①题目中的解释出现了“pickled”;②同样做法的泡菜在英语中也为“pickle”。
  7.盘王节
  盘王是瑶族人们尊奉的开山始祖,盘王节是瑶族最隆重的传统节庆。在博物馆的注释中,中文注释为“盘王节”,又叫“跳盘王”“庆盘王”“做盘王”“还盘王愿”,其均采取了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因为这个节日相对于外国人来说比较陌生,访谈过程中发现许多留学生对其表示较难理解,大多是根据解释中提及这是一个节日以及英语中庆祝节日多用“celebrate”进行选择,因此,选择“Celebrating Pan King”的人数比较多。
  8.风雨桥
  风雨桥为广西特色建筑。其英译版本“Fengyu Bridge”采取的是音意结合的翻译方法;“Wind-and-Rain Bridge”采取的是直译,属异化。从数据上能较明显地看出“Fengyu Bridge”这一译法更受欢迎。在采访中我们得知,由于风雨桥知名度较高,不少留学生都对其有所了解,形成了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因此,留学生选择“Fengyu Bridge”的人数也较多。
  9.花婆
  花婆是壮族群众的生育女神和儿童守护神。其英译版本“Huapo”采取了音译法,“Flower God”采取了直译,两种译法都属异化。在参与调查的留学生中,大多数对这一文化感到比较陌生,所以,笔者在其选择过程中会加以解释,也正因如此,大多数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花婆”这一中文发音的影响,比较倾向于音译。
  10.干栏民居
  干栏民居基本使用木料建造,主要为两层或三层建筑,为广西的一种特色民居。底层空出作为他用而不住人的形式,是干栏式民居的一个最大特点。从数据可以看出,选择“Stilt House”的人数略多,占总人数的42.4%。“Stilt”表示“柱子”;“Pile-dwelling House”中的“Pile”也有“桩子”的意思,两个翻译都将干栏民居形象化,从字面上可以使留学生大概理解建筑的结构。“House on Stilts”与“Stilt House”差别不大。上述三个译名都采取了意译的方式,属归化。
  总的来说,在填写问卷的过程中,大多数留学生都能通过所配图片进行选择,在词汇英译的接受度上无明显差别。
  二、调查发现
  根据调查结果,笔者发现,符合以下情况的英译名更为留学生所接受:
  (1)以归化策略为主的译名。问卷的十个民俗文化词基于归化和异化两大翻译策略,共涉及了直译、意译、音译及音意结合四种翻译方法。从整体来看,留学生们对广西少数民族的文化了解不多。对那些文化输出不大、于留学生而言较陌生的民俗文化词,能与英语中类似文化建立起联系的译名,便于其理解和接受,如“Celebrating Pan King(盘王节)”,也就是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的译名更受欢迎;
  (2)形象具体的译名。形象化的译名能较生动地把该事物的特点描述出来,能让读者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因此也越能理解其涵义,有利于该文化的输出,如“FirecrackerGrabbing Festival(抢花炮)”;
  (3)在其理解的基础上使用音译法或音意结合法的译名。对于广西输出较多的文化民俗词,许多留学生通过身边的中国朋友知晓或者其本身对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他们接触到这个词语时多以中文表示,已经接受了中文的發音,所以,对于直接音译或者使用音意结合法的译名表现出较高的接受度,如“Fengyu Bridge(风雨桥)”。
  对此,笔者从内外两个方面总结了影响翻译效果的因素。
  从内在因素来说,留学生自身英语水平会影响他们对英译版本的选择。对于以非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来说,一些民俗词的英文译名较难看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进一步理解,如“peg-top(陀螺)”;对许多留学生来说,单从文字上并看不懂其表达的意思,而是需要通过图片和笔者进一步的解释才得以了解。留学生对于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低,主动了解意愿不强烈,许多留学生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知之甚少。   从外在因素来说,许多特色民俗文化词在英语中并没有对应的直接翻译,存在文化空缺现象。因此,对译者自身能力要求也较高,需要对少数民族文化有足够的了解以及对英语语言的应用把握到位。而且,部分翻译存在理解偏差,外宣译本质量有待提高。即使某些事物在英语中存在类似的表达,但是由于译者对这个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并不了解,翻译的时候并没能把它实际的涵义表达出来,也会使留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或者引起误解。
  三、对翻译的启示
  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得到了在翻译民俗文化词时的一些启示:
  (1)对于富有特色且知名度较高的民俗文化词,可多采取音译法或音意结合法。随着文化输出得越多,外国读者就越容易接受該文化词汇的音译形式,有利于促进本土文化“走出去”的同时保持自身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避免直译或意译时造成理解上的误差;
  (2)对于外国读者了解不多、输出较少的,或者对外国读者而言较难理解的民俗文化词,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更有助于其理解。具体化、形象化的译名,能够帮助他们更进一步了解相对应的少数民族文化;
  (3)对于一些广西少数民族特有文化的翻译,应尽量使用简单的英文词汇进行解释;
  (4)增加国外读者了解和接触少数民族文化的渠道。对于来广西留学的留学生而言,不应只学习传统的汉族文化,同时也应多增设专门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课程、组织体验少数民族文化的活动等。
  四、结论
  在为期半年的对广西民俗文化词外宣效果的研究中,我们发现,采用归化翻译策略的译名、形象具体化的译名,以及便于建立文化联系的英译名更能让国外读者接受。
  纵观整个调查,留学生们对广西少数民族的文化了解不多,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了广西的少数民族文化输出有待加强。因此,我们更需要提高外宣翻译质量,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
  参考文献:
  [1]梁美清.文化视域下民族特色旅游外宣文本翻译策略——以广西三江侗族为例[J].新西部:中旬·理论,2018.
  [2]文静.广西外宣翻译文化传播效果影响因素及对策[J].科教导刊,2015(6z):169-170.
  [3]李晓滢.基于语料库的民俗文化词翻译方法研究——以广西民俗节庆名称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23):156-157.
  [4]杨运,周杰.“一带一路”视域下从目的论看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研究——以《贵州手工印染》(节选)英译为例[C].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7年年会暨“一带一路”视域下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
  作者简介:陀巧鸿(1997-),女,汉族,广西容县,英语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翻译;秦琰婷(1998-),女,汉族,广西柳州,英语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翻译;麦红宇(1976-),女,汉族,广西南宁,英语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中西文化对比。
其他文献
【摘要】现如今,应用型高等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类型,肩负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使命。电视摄像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进行应用型课程改革已是迫在眉睫。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整个应用型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本文从改革背景、学情分析、具体改革措施等方面,对课堂模式的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电视摄像;课堂教学;山西工商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一、改革
【摘要】无锡是一个具有浓郁江南文化特色的重要的旅游城市,随着国家“文旅融合”发展理念的提出,无锡依据地域特色积极调整原有的旅游资源,开发了一系列适宜现代城市环境的旅游景点。本文即以无锡影视文旅跨界融合的代表——“三国城”“蠡湖中央公园”和“华莱坞影城”为例,探讨新地域主义及地方重塑观对无锡文旅融合发展思路的影响,并为旅游城市拓展文旅发展的格局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  【关键词】无锡;文旅融合;新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丽江地区纳西族非遗的保护现状,并对东巴文化数字化建设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发现了丽江东巴文化保护中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式数字化保护;数据库;东巴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随着现代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非遗在数字化领域为保护和开发开辟了更深的領域, 非遗数据库建设与数字化信息完善成为当
【摘要】在人物塑造过程中,戏曲演员可以通过“剪碎”与“凑成”更好地理解人物,找到人物行动的合理性所在,并更好地展现人物性格的发展。笔者作为越剧《屈原》中楚怀王的扮演者,特结合自身体会来谈一谈人物塑造过程中的“剪碎”与“凑成”处理。  【关键词】越剧;《屈原》;楚怀王;人物塑造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我们中心创排了一部大型历史文人剧《屈原》,讲述了楚国左徒屈原力谏楚
【摘要】霍米巴巴在讨论民族和文化身份时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为研究离散人群的身份认同提供了栖身之处。本文拟以小说《伙计》为个案研究方向,从“第三空间”来研究离散主体身份建构,探讨小说中的犹太人如何游走于两种文化的边缘,内心不断斗争、挣扎,最终在“第三空间”实现自我身份的建构。  【关键词】离散文学;第三空间;犹太教义;身份建构  【中图分类号】I1 【文献标识码】A  一、流散文学及“第三空间
【摘要】“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这是新时期博物馆肩负的历史重任。开启时空之门,让文物走入大众视野,实现前世今生的良好对接,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滋养人文的素养。让文物活起来,是一个大课题,涉及文物资源的方方面面,诸如考古、文物修复、博物馆等。对此,对文物陈展途径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物陈展;设计;“活”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旧时
【摘要】摄影艺术的发展一直与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摄影一直是技术与艺术高度结合的产物。当代艺术语境下的摄影艺术与其他艺术学科相融合,衍生出多种摄影艺术创作方式,拓展了摄影作品的创作空间,不仅发生了内容到形式上的革新,更是观看与思维上的新生。本文将从当代中的摄影艺术作品入手探讨当代摄影中的书写与解读。  【关键词】数字时代;摄影;创作方式;观看方式  【中图分类号】J405 【文献标识码】A 
【摘要】革命人物类纪念馆是一个传承中国革命历史事迹和革命精神的重要场所,是一个集文物收藏、保存、展示、宣传、研究和教育的社会公共机构。本文以革命人物类纪念馆在陈列布展工作中的策划与设计为研究课题,浅析陈列布展工作中的策划与设计工作在革命人物类纪念馆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以及革命人物类纪念馆在积淀的策划方法、设计布展上要把握的方向。  【关键词】革命人物类纪念馆;陈列布展策划;设计布展  【中图分类号】
【摘要】中国革命史的研究历来属于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题材。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在中国革命史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出版了数量颇丰的研究成果。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在研究视角上,要么遵循“自上而下”的原则,要么遵循“自下而上”的原则,或者强调上层的作用,或者突出下层的影响。这些方法固然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要真正认识与了解中国革命史的发展历程,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个方面的作用,而应从上下联动的角度,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综合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与各国之间的来往和交流也在不断增加。所以我国提出了学生要学好英语、校园要加强英语教学水平的建设等校园英语课堂发展的意见。基于此,校园提出跨文化意识教学,这一教学方式的提出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主要就是由于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同时也能够增加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有效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