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能帮助写作吗?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xia3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白话文固然在历史的“推波助澜”下取得现代书面语言的领导地位,对教育的普及大有裨益,但是要让它成为形质俱丰的语文载体,仍有很多方面需要从文言中汲养转化。读文言文难,写好白话文也不容易。从阅读文言文到写好白话文,有很多功夫要下。最重要的功夫有两项,第一是诵读,第二是诠释。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白话文写作
  “多读文言文,自然写得好白话文。”这话有道理吗?到底是有实证基础的经验之谈,还是未加反省的迷思?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厘清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关系,并且思索阅读与写作的关联。
  一、书面语与口语
  首先要建立一个基本概念:口说语言不等同于书面语言。言、文分离是汉语自古以来的现象,大家习称的“白话文”其实是指现代的书面语言,仍不是说话的直接记录,故称之“文”。讲现代,是与古代相对;讲书面语言,是和口语相对。口语和书面语不同,突出的差别在于书写语言具有比较强大的保守性,无论在词汇、句法或者篇章组织上,都较口语表达来得稳固。方言口语固然生动活泼,但是由于时间与空间的差异性,反而不如书面语言具有实用性。书面语本身不是自然语言,而是一种人工语言。这种人工语言,比口语更讲究表现形式的修饰及美化。
  《左传》引述孔子的话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所谓“文”,就含有修饰、美化的意义。词语经过修饰,才可以传播得远。所谓“远”,可以兼指空间上的扩展以及时间上的绵延。自然语言具备在日常生活中实时沟通的实用功能,然而,书面语言更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阻隔以传递信息,这样的实用功能也不容小觑。这样的语、文分歧的系统,确实在识字与学习的阶段需要花费较多的工夫,但是对于历史文化的深度传承,却是有帮助的。在这方面,文言文的地位更显重要。
  二、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内涵与功能
  文言文是指古代一种特殊的书面语文,它是口语的简省,同时又比白话文更富有修饰性。简省只能说明字词较口语更加简练,而修饰则进一步注重语言的质地内涵以及形式上的美感。字词的简练最早可能受到物质书写条件的影响,而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风格。也因此,文言文的抽象性较一般白话文更高,更需要刻意学习。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高度抽象化的书写系统呢?原来,汉字符号具备单音独体的特质,形成了同音词很多的现象,也就是相同的读音,可能对应多个不同形体的文字。这时候,仅靠听觉无法精准辨识,必须依靠视觉进行辨读。这也是在汉语系统中,书写以及文字格外重要的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工发展出一套共通的文字系统,便更加迫切了。文言文这种“用耳朵听不懂,但是用眼睛读得懂”的书面语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书写系统。
  再从另外一方面来看。无论方言如何不同,或者语言如何变迁,那些口语上的分歧并不影响书写系统的稳定。这当然也与汉字不是单纯表音的文字系统有关。中国文字可以离开实际的语言而表明意义。多语言、多民族的国家得以维系,就是因为有以这套汉字符号编织而成的文言文系统作为跨越时空的文化共同体的纽带。就个人的阅读理解与文化涵养这端来说,文言文是很方便的平台,可以突破古今音变与区域方言的影响,进行书面的沟通理解。
  以上讨论的重点不在于辨析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历史纠葛,也不在于评点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功过优劣,而在从汉语言基本特质的角度,稍微陈述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内涵与功能。将“文言文”和“白话文”相对应,只是方便的说法,这样的方便可能会让人误会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文表现。实际上,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词汇、句法方面固然有些差异,但是还不至于被视作两套平行的语言系统。使得两者无法截然分开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们共享同一套书写符号,也就是汉字。语言文字是活的,口语、白话文、文言文之间也在不断地交融互涉。
  三、文言文之于现代的作用
  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与现代英语有距离,但却不是两套系统,其词汇、语法都有承继的轨迹可循。从语言及文化的角度来说,莎士比亚的作品代表了那个时代英语使用的高峰,因此成为文学与文化的重要财富。文言文之于现代也有这样的启发作用。文言文中的精华作品,积淀着文化中的养分,同时示范了汉语符号的表现力。学习文言文,不是在拾古人之牙慧,而是在汲取其中的养分,学习汉语既往的修辞表现可能。这些养分与可能,最后都将汇入自身的语文素养中,成为这个文化系统发展、创造的必要条件。
  所谓“修辞”,也不是空有框架的套语,或者堆砌辞藻,而是展现汉语言的表现能力。这样的表现能力有助于情感与思想的表达。文言文中积累的许多表现手段,对于现代文的写作者来说,无疑是丰富的库藏。
  作为新式书面语的现代白话文,经过了百年的演练与推广之后,已经取代文言文成为最通行的书面语言,由于它与口语的关系更为贴近,推动了教育的普及与知识的传播。這是汉语发展史上的大事,值得广泛关注与讨论。
  尽管如此,在这条语文的长河之中,白话文仍一直从文言文中汲取营养。新文化运动以来许多擅长白话文写作的名家,同样具备深厚的文言文功底。比如,鲁迅作为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创作的先行者,写得一手好白话文,未尝不是得益于文言文的基本训练。倘若他的作品全以家乡的绍兴口语书写,恐怕真的会“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吧。
  当然,从上述例子不足以得出“不学文言文就写不好白话文”的谬论,但是却可以证明学习文言文并不会阻碍写作白话文。我甚至愿意进一步推测,这些大家能够写出清畅优美的白话文,与深厚的文言文基础脱不了关系。
  四、从文言文滋养出的白话文
  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铿锵有力地提出三大主张:“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这些见解对今天的语文、文学教育都还富有启发意义。而上述见解句式整练,文气沛然,词语雅驯,若非其深得文言文之三昧,实不易发此论述。   在白话文运动之前,梁启超办《新民丛报》,评议时政,笔锋犀利而富含感情,语文的表现就是介于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这也证明文言文并不会妨碍情感与思考的表达。
  白话文初兴之时,周作人曾很敏锐地提出:“以口语为基本,再加上欧化语、古文、方言的分子,杂糅调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有知识与趣味两重的统制,才可能造出有雅致的俗语文来。”他讲的“俗语文”就是现在习称的白话文。周作人也是自幼受旧学训练,亦通英语、日语、古希腊语。由其质量可观的翻译工作,可看出他从古典文献中吸收养分进而镕铸出白话表达的痕迹。因此,这段富有洞察力的见解十分值得重视。只是对于如何“杂糅调和”,没有进一步说明。
  比周作人稍晚的美学家朱光潜,从小上传统私塾,后来留学英法,白话文造诣也非常高。《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这篇文章,明确地指出“文言文的训练对写白话文还大有帮助”。请容许我比较完整地征引他的论述:
  较好的白话文都不免要在文言里面借字借词,与日常流行的话语究竟有别。这就是说,白话没有和文言严密分家的可能。本来语文都有历史的赓续性,字与词都有部分的新陈代谢,绝无全部的死亡。提倡白话文的人们欢喜说文言是死的,白话是活的。我以为这话语病很大,他使一般青年读者们误信只要会说话就会做文章,对于文字可以不研究,对于旧书可以一概不讀,这是为白话文作茧自缚。白话文必须继承文言的遗产,才可以丰富,才可以着土生根。
  一流的“白话文”能表现书面语言的严整优雅之利,而无枯涩造作之弊;能表现口语的平易活泼之利,而无轻浮冗杂之弊。从“语”到“文”之间,有许多值得琢磨的地方。白话文固然在历史的“推波助澜”下取得现代书面语言的领导地位,对教育的普及大有裨益,但是要让它成为形质俱丰的语文载体,仍有很多方面需要从文言中汲养转化。
  五、藉古练今的两项功夫
  读文言文难,写好白话文也不容易。从阅读文言文到写好白话文,有很多功夫要下。最重要的功夫有两项,第一是诵读,第二是诠释。诵读的过程中能渐渐从经典的文言作品中汲取丰富的词汇、灵活的句式,以及文气节奏。这里讲的文气节奏,完全没有任何神秘高深的意味,从语言认知的角度来说,就是让自己的神经熟悉各种语文变化的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诠释。诠释的过程则是尽可能运用现代的语汇曲尽古典文本的内涵。这不仅是单纯、刻板地“以今言释古言”的训诂解释,也是透过现代白话文的语汇,诠释出古文的思想与情感。这实质上是语文的、情感的与思想上的淬炼。同时,琢磨了文言文的内涵,也延展了自身运用白话文的能力。总之,所有的努力最后都会在我们对于汉语文符号的掌握及体会中得以实现。
  最后必须强调,这是语文教师的当代使命。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在文言文中披沙沥金,将其中有价值的语文、文学及文化的足金传衍下去,用现代语言表述出来,让白话文的质地更加丰美。如果没有这样的自觉与努力,只是大声疾呼着“多读文言文,自然写得好白话文”,恐怕会被时下学子讥为“佛系作文教学法”了吧!
其他文献
翻到学生三十多年前的旧信件,我也跟着他们回到青年时代。  每回处理旧稿文件,丢弃哪些保留哪些,都不得不反复斟酌。其实我很清楚,除了我本人,以后可能没有什么人会对它们有兴趣,但我就是无法舍弃。翻看自己的旧文笔记,也会惊喜:没想到二十多年前就能做出那样的判断,没想到当年的表达那么单纯……我把这些经历说给学生听,他们似懂非懂。我只是想表达一个意思:我们的文字记录着生命情感,也留下了思考的痕迹。  那些年
期刊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意识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摒弃教师掌控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尝试运用“计算、拆字、绘画”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人口问題传统文化民族精神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意识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对于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学生的第一
期刊
摘要: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第3节《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没有揭示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结构,给出的分析问题的方法(策略)也比较“杂”。这就导致教学主线不清晰,学生学习(尤其是迁移运用)难度较大。研究教材中有关题目的特点后,发现:教学时,可以数量关系的结构变化为主线,调整题目顺序;以列表格、画线形图等核心方法为主线,聚焦数学建模;并基于教学主线,进行例题分析的呈现、例题拓展的思考、例题配套
期刊
摘要:社团式学习群是指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学习愿景,在学校的组织与指导下,自主选修课程,以学习群为单位,开展互助合作的社团式学习。社团式学习群的学习环节包括独学、合学、领学和研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为社团式学习群提供了内容保障。  关键词:社团式学习群顶层架构课程开发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核心指向学生的主动学习。传统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比较单一,无法高效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
期刊
摘要:以一道高二学业质量调研试题为例,说明高中数学“隐圆”(满足一定条件的动点轨迹是圆或圆弧)问题的特点:设计和求解可以联系的内容、想到的思路非常多,可以较好地考查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内在联系以及多元表征、本质理解,考查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等。“隐圆”问题的解法有:平面几何方法,解析几何方法中的直接法、向量法、解三角形法、面积法、三角变换法。由此得到教学启示:多元表征,丰富概念认识
期刊
摘要:教师秉持的教材观、处理教材的能力及方式等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何合理利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在现行教材中挖掘历史的深度,需要深度研究。教学中要突破思维定式,重新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开发有用资源,挖掘出历史的深度。  关键词:整合设计历史教材历史深度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按不同模块、不同主题编排,淡化了历史的时序性与整体性,在某种程度上分散了学生对历史全貌的整体认识。因此,对历史教材进行整合
期刊
摘要:教师需要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及合作者等多重角色,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使学生“动”起来,教学就“活”起来了。结合《生物的变异》一课的教学片段,阐述让学生“动”起来的思考与实践:生动情境,激发“动心”;合作与竞争,促使“动手”;典型案例,唤醒“动脑”。  关键词:生物的变异情境合作竞争案例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 “活”,其实就是激活学
期刊
我在教室上课,一直上到退休那一天,从没以上课为苦,从没感到厌倦,只是有时会感到疲惫而已。我能发现上课的乐趣,每天检验自己的思维,每节课都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下课铃响,会惊醒一些学生的沉思,有的学生会追着我提问,我有时会用一个反问让他们恍然大悟、载欣载奔……这些乐趣只有我最清楚。如果是无意义的劳役,我也许早就“誓将去汝”,溜之乎也。  每次听到有人称赞我“坚守课堂”,我会觉得这个人好像没什么见识
期刊
摘要:在全E生态下,可以通过搭建学习支架来解决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信息技术教学。Moodle在线学习平台就是这样一种学习支架,可利用其进行个性化探究式学习、多元化互动交流、针对性评价,整合及实时更新教学资源。  关键词:全E生态学习支架在线学习平台信息技术教学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信息技术是当代社会处于科技前沿的技术之一,并且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进步、更新。但是,目前使
期刊
摘要:电脑制谱软件具备形象直观的操作界面与编辑方式,能够立竿见影的呈现乐谱各声部的演奏效果。教师可将制谱软件引入音乐鉴赏教学,通过乐谱解析复调音乐的织体结构,通过分声部聆听感受管弦乐作品的多层次表现,通过即兴改编理解音乐形象及表现手法。  关键词:制谱软件音乐鉴赏作品分析  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中的“鉴赏”二字,蕴含着在对比、分析、评价中欣赏之义。而在传统课堂中,受学生音乐素养不高、教师教学手段不佳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