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儒家“慎獨”思想强调培育个体的理性自觉和德性修养,强调在缺少外部监管的情境下能依据内心的道德法则而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对于网络道德培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深刻理解两者的契合性不仅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可强化大学的的网络道德自律,有效解决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关键词:慎独思想;网络道德;道德涵养
“慎独”是儒家重要的修身方法,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大学》《礼记》等文献皆有论及,名家大儒也对其进行注疏,使其内涵得到丰富。在网络世界中,人的行为缺少外部监督,需要网络主体内在道德律令的指引而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一、先秦儒家“慎独”思想的解读
所谓“慎独”,郑玄释为“慎其闲居之所为”,《辞海》《词源》等辞书收录此观点。然而,随着帛书《五行》的出土,部分学者认为郑玄等的注疏存在误差,其本义应为“能为一”。
(一)“慎独”词义探析
“慎”金文中可见,《说文·心部》:“慎,谨也。”“独”最早见于秦系简帛,《说文·犬部》:“犬相得而鬬也。”两字最初不连用,《尚书》有“克慎明德”“无虐荣独”句。“慎独”作为一独立概念最早见于《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郑玄释为“慎其闲居之所为”,孔颖达释为“故君子恒常戒于其所不赌之处”,皆强调独处时对行为举止的克制,朱熹秉持此观点。[1]《礼记·礼器》:“德产之致也精微,观天子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如此则得不以少为贵乎? 是故君子慎其独也”。郑玄释为“少其牲物,致诚”,孔颖达释“独”为“既外迹应少,故君子用少而极敬慎也”,都强调内心的诚敬。后来王念孙、凌廷堪等持此观点,然而这种解释没有引起学者们的注意,数百年来“谨慎独处”为主流观点。直到帛书《五行》的出土,曰:“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君子慎其独也”“能差池其羽然后能至哀,君子慎其独也”句。“能为一者,言能以多为一;以多为一也者,言能以夫五为一也。”[2]阐明慎独是一种将外在情感转化为内心感受的心理活动。
笔者认为“谨慎独处”是行为方法,“内心专一”为个人修养,一个人在独处环境中坚守道德准则,规范一言一行,逐渐修实现思想与行为的高度统一。
(二)“慎独”思想的道德功能
现今经济高速发达,人们渐渐地忽视了德性,把道德作为交往时才需要的工具。无人之境,道德主体失去束缚,自制力低下,违背道德的行为随之产生。“慎独”思想包括慎隐、慎微、慎欲、慎辨、慎言、慎行、慎始、慎终八个方面,既蕴含了修身方法,也概括了道德教育方法。注重从自身出发加强道德和自制力的修养,要求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用自身的自制力来代替道德的约束力,以保证行为中正。这一修身过程彰显了人的自主精神,表现为“反求诸己”“真情实感”和“主体实践”三个方面,主张从自身出发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完成从律己到超我的升华。同时,强调躬身践履后的反思,最终实现知行合一。
二、“慎独”思想与网络道德的契合性
“慎独”主张自我约束,最终实现自我超越,与网络行为的自由、开放、独立关系密切,同时与网络道德教育的特征高度契合。
(一)自律精神契合
网络具有虚拟性和隐匿性,网络主体以随意可变更的网名从事网络活动。同时,网络又具有开放性、自由性,任何网络主体都平等地从事网络活动,处于无约束的自由状态。因此,自我道德约束意识薄弱、判断能力低下、自律意识欠缺的网络主体恣意放纵,产生种种道德失范行为。
网络道德教育,需要培养网络主体的自我克制意识,将外在的社会道德内化为内心的道德准则,让网络主体自觉约束自身的行为,谨言慎行,这与“慎独”思想要求独处时自我管理、内外一体的自律精神如出一辙。
(二)自主意识契合
每一个网络主体都是组织者和参与者,所有的行动都摆脱了外界的力量,自主而自由。道德教育则需要以人为本,要尊重人的主体性,充分调动人的积极主动性,以人性化的方式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提升自我教育的能力。“慎独”主张独处时能澄清意念、控制行为,从意念的产生到行为的执行,道德主体独立掌控、运行,表现出强烈的自主精神,这与网络的自由、独立表现出一致性。
三、儒家“慎独”思想之于大学生网络道德培养的启蕴
国家已通过网络立法、网络警察等措施规范网络行为,但道德失范仍时有发生,网络暴力屡禁不止。“慎独”思想的返观内照给我们重要启示。
(一)从他律走向自律
在隐匿性极强的网络世界中,人可以为所欲为,出现失范行为时,也可以逃脱制裁。在这个极度自由的空间中靠网络立法、网络警察以及传统道德的监管效力将十分低下。“慎独”强调道德源于人的心中,通过克己内省,积极主动的自我反省与检查,以培养高度的自律。
“人的道德修养是一个自律而非他律的过程”。[3]网络道德教育应改变灌输的错误方式,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道德意愿,回归人的价值和尊严,让学生成为道德培养的主体,内化渗透。增强大学生的诚心,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注重学生的心性修养,努力促进学生道德主体意识的觉醒,做到行为表里如一,正确处理网络虚拟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二)从理论走向实践
高校德育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把道德知识化、课程化,教师将道德伦理形成知识体系,通过课堂传授给学生,最后以考试的形式考察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而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往往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完成。这种方式割裂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完整性。道德知识只作为文字存储在学生的脑海中,无法内化为学生心中的道德情感。
道德教育应深植于现实生活,用现实生活中的点滴来激发情感,增强情感体验。对生命的敬畏、对美好的崇拜、对弱者的同情……都可以引发尊重、友爱、担当、感恩等道德情感,这些情感日积月累而让学生拥有道德判断能力。要想道德认知固化,必须要经历实践的检验。只有历经考验的道德认知,才可以使道德水平得到提升。所以,一定要培育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播种善行的能力,拒绝伪善,从生活实践中点滴积累,从而形成稳固的道德品质。
四、结语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给大学生带来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同时也撼动着他们不稳固的道德观念。新时代,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要借助传统思想的力量,“慎独”思想乃是良方。注重培养大学生自律精神,加强道德修养,注重生活实践,以自主自觉的心态参与网络活动,履行网络空间中的道德和责任,从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氛围。
参考文献:
[1]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1625.
[2]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17.
[3]闫秋宇.先秦儒家慎独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8(6).
基金项目:
西南科技大学2018年学生教育管理及改革研究项目“儒家慎独思想与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培养研究”(18sxb094)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慎独思想;网络道德;道德涵养
“慎独”是儒家重要的修身方法,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大学》《礼记》等文献皆有论及,名家大儒也对其进行注疏,使其内涵得到丰富。在网络世界中,人的行为缺少外部监督,需要网络主体内在道德律令的指引而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一、先秦儒家“慎独”思想的解读
所谓“慎独”,郑玄释为“慎其闲居之所为”,《辞海》《词源》等辞书收录此观点。然而,随着帛书《五行》的出土,部分学者认为郑玄等的注疏存在误差,其本义应为“能为一”。
(一)“慎独”词义探析
“慎”金文中可见,《说文·心部》:“慎,谨也。”“独”最早见于秦系简帛,《说文·犬部》:“犬相得而鬬也。”两字最初不连用,《尚书》有“克慎明德”“无虐荣独”句。“慎独”作为一独立概念最早见于《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郑玄释为“慎其闲居之所为”,孔颖达释为“故君子恒常戒于其所不赌之处”,皆强调独处时对行为举止的克制,朱熹秉持此观点。[1]《礼记·礼器》:“德产之致也精微,观天子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如此则得不以少为贵乎? 是故君子慎其独也”。郑玄释为“少其牲物,致诚”,孔颖达释“独”为“既外迹应少,故君子用少而极敬慎也”,都强调内心的诚敬。后来王念孙、凌廷堪等持此观点,然而这种解释没有引起学者们的注意,数百年来“谨慎独处”为主流观点。直到帛书《五行》的出土,曰:“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君子慎其独也”“能差池其羽然后能至哀,君子慎其独也”句。“能为一者,言能以多为一;以多为一也者,言能以夫五为一也。”[2]阐明慎独是一种将外在情感转化为内心感受的心理活动。
笔者认为“谨慎独处”是行为方法,“内心专一”为个人修养,一个人在独处环境中坚守道德准则,规范一言一行,逐渐修实现思想与行为的高度统一。
(二)“慎独”思想的道德功能
现今经济高速发达,人们渐渐地忽视了德性,把道德作为交往时才需要的工具。无人之境,道德主体失去束缚,自制力低下,违背道德的行为随之产生。“慎独”思想包括慎隐、慎微、慎欲、慎辨、慎言、慎行、慎始、慎终八个方面,既蕴含了修身方法,也概括了道德教育方法。注重从自身出发加强道德和自制力的修养,要求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用自身的自制力来代替道德的约束力,以保证行为中正。这一修身过程彰显了人的自主精神,表现为“反求诸己”“真情实感”和“主体实践”三个方面,主张从自身出发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完成从律己到超我的升华。同时,强调躬身践履后的反思,最终实现知行合一。
二、“慎独”思想与网络道德的契合性
“慎独”主张自我约束,最终实现自我超越,与网络行为的自由、开放、独立关系密切,同时与网络道德教育的特征高度契合。
(一)自律精神契合
网络具有虚拟性和隐匿性,网络主体以随意可变更的网名从事网络活动。同时,网络又具有开放性、自由性,任何网络主体都平等地从事网络活动,处于无约束的自由状态。因此,自我道德约束意识薄弱、判断能力低下、自律意识欠缺的网络主体恣意放纵,产生种种道德失范行为。
网络道德教育,需要培养网络主体的自我克制意识,将外在的社会道德内化为内心的道德准则,让网络主体自觉约束自身的行为,谨言慎行,这与“慎独”思想要求独处时自我管理、内外一体的自律精神如出一辙。
(二)自主意识契合
每一个网络主体都是组织者和参与者,所有的行动都摆脱了外界的力量,自主而自由。道德教育则需要以人为本,要尊重人的主体性,充分调动人的积极主动性,以人性化的方式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提升自我教育的能力。“慎独”主张独处时能澄清意念、控制行为,从意念的产生到行为的执行,道德主体独立掌控、运行,表现出强烈的自主精神,这与网络的自由、独立表现出一致性。
三、儒家“慎独”思想之于大学生网络道德培养的启蕴
国家已通过网络立法、网络警察等措施规范网络行为,但道德失范仍时有发生,网络暴力屡禁不止。“慎独”思想的返观内照给我们重要启示。
(一)从他律走向自律
在隐匿性极强的网络世界中,人可以为所欲为,出现失范行为时,也可以逃脱制裁。在这个极度自由的空间中靠网络立法、网络警察以及传统道德的监管效力将十分低下。“慎独”强调道德源于人的心中,通过克己内省,积极主动的自我反省与检查,以培养高度的自律。
“人的道德修养是一个自律而非他律的过程”。[3]网络道德教育应改变灌输的错误方式,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道德意愿,回归人的价值和尊严,让学生成为道德培养的主体,内化渗透。增强大学生的诚心,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注重学生的心性修养,努力促进学生道德主体意识的觉醒,做到行为表里如一,正确处理网络虚拟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二)从理论走向实践
高校德育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把道德知识化、课程化,教师将道德伦理形成知识体系,通过课堂传授给学生,最后以考试的形式考察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而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往往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完成。这种方式割裂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完整性。道德知识只作为文字存储在学生的脑海中,无法内化为学生心中的道德情感。
道德教育应深植于现实生活,用现实生活中的点滴来激发情感,增强情感体验。对生命的敬畏、对美好的崇拜、对弱者的同情……都可以引发尊重、友爱、担当、感恩等道德情感,这些情感日积月累而让学生拥有道德判断能力。要想道德认知固化,必须要经历实践的检验。只有历经考验的道德认知,才可以使道德水平得到提升。所以,一定要培育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播种善行的能力,拒绝伪善,从生活实践中点滴积累,从而形成稳固的道德品质。
四、结语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给大学生带来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同时也撼动着他们不稳固的道德观念。新时代,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要借助传统思想的力量,“慎独”思想乃是良方。注重培养大学生自律精神,加强道德修养,注重生活实践,以自主自觉的心态参与网络活动,履行网络空间中的道德和责任,从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氛围。
参考文献:
[1]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1625.
[2]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17.
[3]闫秋宇.先秦儒家慎独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8(6).
基金项目:
西南科技大学2018年学生教育管理及改革研究项目“儒家慎独思想与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培养研究”(18sxb09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