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竞争社会需要的是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不仅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物理是充满创造性的自然学科,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很明确地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习惯定为教学目标。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非常必要的。
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中学阶段突出表现为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所谓发散思维是对同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出发,寻求多种可能性。其特点是求异,不拘泥于常规而追求独特新颖。它要求对问题的共性有全面的掌握,联系越多,发散越广,可做到一事多解,从而选择简单明快的方法,并且常常使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现在的物理课堂教学是否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呢?有的老师认为高中教学任务重、压力大,给学生过多的发挥空间,可能就意味着课堂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其实这是错误的。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味地完成教学任务,用所谓的正确性、外表一致性要求学生,那么即使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只是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也只会就题解题,缺乏基本的应变能力。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反思,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鼓励学生敢于求异
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首先要在思想上给予鼓励,特别是在大班教学的背景下,学生的程度差异较大,有些学生从来只知道听老师的,上课记笔记的时间比听课时间多,无法思考老师的问题,也不会思考,这就要求学生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敢于质疑老师,敢于发表与常人相异的真知灼见或独特见解。有些见解可能不一定是正确的,有的意见可能离创造性很远,但对学生来说,是自己前所未想的,这就是创造力的萌芽,应加以重视和培养,为此我们备课组开展了“探究教学中教师指导有效性的研究”的课题,目的就是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点拨、鼓励学生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对有新见解的学生予以肯定和表扬。这样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在高中阶段是无法解释的,这就锻炼了思维能力,体会到了科学的精神,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了。
例如针对热学中的:“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就有学生提问:“对不同的物质也成立吗?是任何物体温度相同平均动能都相同吗,还是只对同种物体?”又如针对静电场:不带电的金属导体A靠近一负电荷时近端会出现正电荷,而负电荷会被排斥到大地无穷远端的现象,有学生指出:“金属上的电荷如果到大地远端了,那么对金属的物理性质是不是产生影响呢?近端的电子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跑到了无穷远端呢?”再如教学电磁波的波速除了与介质有关,还与电磁波的频率有关时,就有学生提问:“机械波是不是也有这种关系,只不过因为机械波的频率总体较小,影响不大,而我们感觉不到呢?”
二、营造氛围让学生自主进行发散思维
学生往往在学习中遇到矛盾要解决时才会积极地思考问题,但大多学生仍不善于发现矛盾,甚至很多学生更愿意记结论,而忽视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些貌似正确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在矛盾争议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发散思维。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都乐意在这种氛围中思考甚至提出创见性的解答。
例如弹力应该指向恢复平衡位置的方向,可用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说明:将一本书置于桌上,分析书和桌子各自的弹力方向。学生马上回答书受向上的支持力,桌子受向下的压力。再让学生分析形变方向,于是发现了矛盾:桌子固然是向下形变,因为被压弯,可是书呢,因为桌子向下弯,而书是和桌子相接触的,不也向下弯吗?那不是要向上恢复,难道书对桌子是产生向上的力,那不就变成拉力了?于是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并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几分钟后一学生站起来说:书整体是向下移的,但接触部分是向上弯曲的。他举例说:家里有钢丝床,用手压钢丝床,床被夺弯,手也向下陷,但是手心上会有明显的凹痕。再问其他学生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又有个学生站起来说用手压桌子也行,果然大家一动手就恍然大悟。然后用一根橡皮绳挂一充有水的气球,学生看到橡皮绳和气球整体是下移的,但是绳伸长了,向下形变,球却是被拉长了,向上形变。由此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知道遇到问题时应该多联想,而不是盲目地下结论。
又如学圆周运动实例分析:物块置于圆盘上随圆盘一起匀速转动,分析物块受力。结果在分析摩擦力时产生分歧,有的说匀速不受摩擦,有的说受沿运动切线方向的摩擦,有的说是指向圆心的。老师可以继续给他们制造矛盾:按以前学过的假设法,一起匀速时应该是没有摩擦的,可是没有摩擦的话,小物块只受重力和弹力,应该是匀速直线。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并提醒学生注意物块的运动性质和以前的不同,是曲线运动。于是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假设光滑,因为此时物块和圆盘具有共同的切线速度,切线方向应无摩擦,而物块也将沿切线匀速直线,但圆盘被束缚做圆周运动,所以物块有远离圆心的趋势,会受指向圆心的静摩擦力。
三、加强方法训练使学生学会发散思维
首先,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方法的训练。学生掌握的每一项知识、技能不仅必须准确无误和具有良好的巩固程度,而且要理解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把握形式与实际的关系,如果在基础上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当思维向各方发散时则会时时受阻,处处遇卡。
其次,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的科学思维指导和训练,也就是说,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且,有必要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选择合适时机直接向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传授一些有关思维本身的科学知识,使学生直接掌握思维科学这一税利武器,自觉地运用思维规律指导自己的学习,使学习变得更主动,这样他们遇到具体问题时才能作出多种途径的探索。
例如:有关电源的输出功率最大值的求解问题:当R=r时有输出功率最大,则可以根据公式进行推导,也可以通过路端电压与线路中的电流图像进行分析:根据图像可知输出功率P=UI在图像中反映为矩形的面积,再由数学知识可得当产U=E/2时有面积最大即功率最大。再如质量为M的列车在平直轨道上以速度v1匀速前进,由于某种原因,最后一节质量为m的车厢从列车中脱离出来并前进了一段路程后停止。设机车的牵引力不变,列车每一部分受到的阻力正比于其重力且与速度无关,问:末节车厢停止时,前面列车的速度为多大?此题有多种解法,可用牛顿运动定律,也可用动量定理,但最简便的解法就是考虑到:从末节车厢脱钩到刚停时为止,整个列车系统所受的合外力仍为零,运用系统动量守恒定律便直接得到正确的答案。教学中加强这样的训练并总结出各种常用的物理方法,学生通过训练可以逐渐养成从多角度、多方面分析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总之,发散思维应用于学习,有利于深刻理解知识点的内在要素,有助于全面把握相关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形成网络,实现知识的高层次理解和有效存贮;发散思维应用于解题,有助于充分发现条件(显现的和隐含的),迅速理清“已知”和“未知”的内在关系,找到解题的不同方法和途径,获得最佳思路;发散思维应用于培养能力,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势,避免思维僵化和单一,从而有助于集训全面深刻,方法灵活多样,在求知中产生创新和突破。
当然创造性思维不仅要求发散,而且要求集中,经过发散就可以进行更高级的集中,从而得到较完整的认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而且要重视学生聚合思维的能力,做到有收有放,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变革思维方式,提高思维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提升。
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中学阶段突出表现为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所谓发散思维是对同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出发,寻求多种可能性。其特点是求异,不拘泥于常规而追求独特新颖。它要求对问题的共性有全面的掌握,联系越多,发散越广,可做到一事多解,从而选择简单明快的方法,并且常常使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现在的物理课堂教学是否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呢?有的老师认为高中教学任务重、压力大,给学生过多的发挥空间,可能就意味着课堂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其实这是错误的。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味地完成教学任务,用所谓的正确性、外表一致性要求学生,那么即使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只是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也只会就题解题,缺乏基本的应变能力。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反思,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鼓励学生敢于求异
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首先要在思想上给予鼓励,特别是在大班教学的背景下,学生的程度差异较大,有些学生从来只知道听老师的,上课记笔记的时间比听课时间多,无法思考老师的问题,也不会思考,这就要求学生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敢于质疑老师,敢于发表与常人相异的真知灼见或独特见解。有些见解可能不一定是正确的,有的意见可能离创造性很远,但对学生来说,是自己前所未想的,这就是创造力的萌芽,应加以重视和培养,为此我们备课组开展了“探究教学中教师指导有效性的研究”的课题,目的就是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点拨、鼓励学生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对有新见解的学生予以肯定和表扬。这样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在高中阶段是无法解释的,这就锻炼了思维能力,体会到了科学的精神,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了。
例如针对热学中的:“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就有学生提问:“对不同的物质也成立吗?是任何物体温度相同平均动能都相同吗,还是只对同种物体?”又如针对静电场:不带电的金属导体A靠近一负电荷时近端会出现正电荷,而负电荷会被排斥到大地无穷远端的现象,有学生指出:“金属上的电荷如果到大地远端了,那么对金属的物理性质是不是产生影响呢?近端的电子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跑到了无穷远端呢?”再如教学电磁波的波速除了与介质有关,还与电磁波的频率有关时,就有学生提问:“机械波是不是也有这种关系,只不过因为机械波的频率总体较小,影响不大,而我们感觉不到呢?”
二、营造氛围让学生自主进行发散思维
学生往往在学习中遇到矛盾要解决时才会积极地思考问题,但大多学生仍不善于发现矛盾,甚至很多学生更愿意记结论,而忽视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些貌似正确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在矛盾争议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发散思维。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都乐意在这种氛围中思考甚至提出创见性的解答。
例如弹力应该指向恢复平衡位置的方向,可用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说明:将一本书置于桌上,分析书和桌子各自的弹力方向。学生马上回答书受向上的支持力,桌子受向下的压力。再让学生分析形变方向,于是发现了矛盾:桌子固然是向下形变,因为被压弯,可是书呢,因为桌子向下弯,而书是和桌子相接触的,不也向下弯吗?那不是要向上恢复,难道书对桌子是产生向上的力,那不就变成拉力了?于是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并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几分钟后一学生站起来说:书整体是向下移的,但接触部分是向上弯曲的。他举例说:家里有钢丝床,用手压钢丝床,床被夺弯,手也向下陷,但是手心上会有明显的凹痕。再问其他学生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又有个学生站起来说用手压桌子也行,果然大家一动手就恍然大悟。然后用一根橡皮绳挂一充有水的气球,学生看到橡皮绳和气球整体是下移的,但是绳伸长了,向下形变,球却是被拉长了,向上形变。由此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知道遇到问题时应该多联想,而不是盲目地下结论。
又如学圆周运动实例分析:物块置于圆盘上随圆盘一起匀速转动,分析物块受力。结果在分析摩擦力时产生分歧,有的说匀速不受摩擦,有的说受沿运动切线方向的摩擦,有的说是指向圆心的。老师可以继续给他们制造矛盾:按以前学过的假设法,一起匀速时应该是没有摩擦的,可是没有摩擦的话,小物块只受重力和弹力,应该是匀速直线。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并提醒学生注意物块的运动性质和以前的不同,是曲线运动。于是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假设光滑,因为此时物块和圆盘具有共同的切线速度,切线方向应无摩擦,而物块也将沿切线匀速直线,但圆盘被束缚做圆周运动,所以物块有远离圆心的趋势,会受指向圆心的静摩擦力。
三、加强方法训练使学生学会发散思维
首先,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方法的训练。学生掌握的每一项知识、技能不仅必须准确无误和具有良好的巩固程度,而且要理解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把握形式与实际的关系,如果在基础上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当思维向各方发散时则会时时受阻,处处遇卡。
其次,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的科学思维指导和训练,也就是说,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且,有必要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选择合适时机直接向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传授一些有关思维本身的科学知识,使学生直接掌握思维科学这一税利武器,自觉地运用思维规律指导自己的学习,使学习变得更主动,这样他们遇到具体问题时才能作出多种途径的探索。
例如:有关电源的输出功率最大值的求解问题:当R=r时有输出功率最大,则可以根据公式进行推导,也可以通过路端电压与线路中的电流图像进行分析:根据图像可知输出功率P=UI在图像中反映为矩形的面积,再由数学知识可得当产U=E/2时有面积最大即功率最大。再如质量为M的列车在平直轨道上以速度v1匀速前进,由于某种原因,最后一节质量为m的车厢从列车中脱离出来并前进了一段路程后停止。设机车的牵引力不变,列车每一部分受到的阻力正比于其重力且与速度无关,问:末节车厢停止时,前面列车的速度为多大?此题有多种解法,可用牛顿运动定律,也可用动量定理,但最简便的解法就是考虑到:从末节车厢脱钩到刚停时为止,整个列车系统所受的合外力仍为零,运用系统动量守恒定律便直接得到正确的答案。教学中加强这样的训练并总结出各种常用的物理方法,学生通过训练可以逐渐养成从多角度、多方面分析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总之,发散思维应用于学习,有利于深刻理解知识点的内在要素,有助于全面把握相关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形成网络,实现知识的高层次理解和有效存贮;发散思维应用于解题,有助于充分发现条件(显现的和隐含的),迅速理清“已知”和“未知”的内在关系,找到解题的不同方法和途径,获得最佳思路;发散思维应用于培养能力,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势,避免思维僵化和单一,从而有助于集训全面深刻,方法灵活多样,在求知中产生创新和突破。
当然创造性思维不仅要求发散,而且要求集中,经过发散就可以进行更高级的集中,从而得到较完整的认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而且要重视学生聚合思维的能力,做到有收有放,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变革思维方式,提高思维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