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里的文章是根据语文单元主题编排的,一般来说,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多篇丛书文章与之相配。以三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火烧云》课文为例,与之配套的丛书文章有《沧海日出》《白净草原》《霞光》《瑞雪图》《云南看云》《白水台看云》等。按照“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教学的理念,笔者把阅读主要放在课内,在原有课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精心设计课型,以此实现课内的大量阅读。
一、精读引领课:“以例悟法”,迁移运用
精读引领课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学习阅读方法,教师授完引领课后,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阅读方法迁移到主题丛书或课外读物的阅读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教学可因教师风格而异,但教学目标必须根据教材设置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来设定。
以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该单元是部编教材的新亮点——策略单元(提问策略),要求学生“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本单元内每篇文章分别承载了不同的任务:《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要求学生小组交流,把问题整理成清单,分辨哪些问题是针对课文的局部提出的,哪些问题是针对全文提出的;《蝙蝠和雷达》要求学生学会从课文内容、写法和启示等不同角度来提问;《呼风唤雨的世纪》要求学生从问题清单中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蝴蝶的家》强调“学以致用”,要求学生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试着把问题分类,选出最值得思考的三个问题,再尝试解决。经过几篇精读课文的学习,学生的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有从局部提出的问题“作者为什么为蝴蝶着急呢?”有从全文提出的问题“蝴蝶有家吗?蝴蝶的家在哪里?”有从写法角度提出的问题“为什么题目是‘蝴蝶的家’,但是作者并没有说明蝴蝶的家在哪里?”还有从启示角度提出的问题“大自然中动物的家都在哪里呢?”……通过这几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了提问方法,培养了问题意识,阅读能力自然得以提高。
二、组文阅读课:“找准结合点”,带着目标拓展阅读
组文阅读,即“一篇带多篇”的阅读,组文阅读课不同于精读引领课,它更注重阅读的广度。与之配套的主题丛书选文都与课文主题吻合,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容易找到结合点。
1.从题目入手
课题包含着丰富的阅读要素,在布置预习时可以让学生从题目入手,围绕题目进行拓展阅读,了解相关知识或背景。在教学《赵州桥》一课前,笔者先安排学生阅读丛书中的《中国石拱桥》《桥梁远景图》。学生在学习《赵州桥》前已经对桥梁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有助于对文本进行细致深入的理解。《大自然的声音》是说明性文章,它运用拟人手法和形象、鲜活、生动的语句,分别从风、水和动物三个方面描写了大自然美妙的声音,那么大自然中还有哪些神奇的声音呢?笔者教学时借助丛书中的《下雪的声音》《蝈蝈和蟋蟀》《春夜听雨》进行拓展,学生一方面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从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在对比中体会到“描写在不同文章中有不同的写作方法”,提高习作水平。
2.从情节入手
一些课文有很多看似前后相矛盾的地方,這些地方恰恰是需要深入探究的地方,教学中,如果抓住这些矛盾处,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进而进行拓展阅读。如《草船借箭》,编者的意图是激起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但只是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就让学生对《三国演义》产生阅读兴趣,并不容易。在执教《草船借箭》时,笔者抓住课文中的几个矛盾处,有效地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鲁肃是谁的部下?诸葛亮明知鲁肃是周瑜的人,为什么还敢把准备草船这样重要而机密的任务交给他?鲁肃在草船借箭这件事中帮了谁?他为什么不帮他的上司周瑜对付诸葛亮反而帮助诸葛亮?这几个矛盾的地方,在学生心里形成疑团,他们有强烈解开疑团的愿望,但仅靠阅读《草船借箭》是无法解决的。于是,笔者趁机让学生阅读《借东风》《空城计》。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了,通过丛书阅读,学生明白:鲁肃屡次帮诸葛亮,是因为他就是孙刘联合抗曹的倡议者;他屡次帮助诸葛亮,就是顾全大局,共同抗击强大的敌人。
3.从人物、故事入手
小学生受认知所限,在阅读中对人物、故事更感兴趣,教师要顺应学生需求,在教学中,从人物、故事入手,进行语文主题拓展阅读,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景阳冈》时,笔者在学生品读武松打虎后,借机拓展:《水浒传》里有108位好汉,他们也像武松一样身怀绝技、行侠仗义,他们有什么精彩的故事呢?学生立即产生了认识其他107位好汉的兴趣,会主动阅读丛书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冲棒打洪教头》《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梁山好汉也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还有以课文作者、写作方法、文章体裁、时代背景作为结合点的拓展阅读。总之,教师只要找到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就能找到有效展开主题阅读的方法。
三、读写结合课:“读写结合”,从阅读中习得方法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读”是“写”的基础,“写”为了更好地巩固、迁移课堂所学。“语文主题学习”的最终目的与语文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即学以致用。
学习了课文《海滨小城》之后,笔者指导学生拓展阅读主题丛书《旖旎风光》中“城市风光”模块的《游漓江》《高原名城——大理》《杭州的柔和和坚硬》《西湖的绿》《香港的夜》,学生在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也从这些文章中学会了围绕关键句描写城市景象的方法。于是,笔者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进行“武汉沙湖一日游”的游写活动。活动中,学生边走边观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随时记录下来,再结合《海滨小城》与主题丛书的写法、结构等,写出了自己的“城市风光”。
主题丛书就是一个丰富的阅读宝库,主题丛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对老师来说,教学多了一个抓手,有利于比较教学的实施,使阅读教学更高效;对于学生而言,主题丛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对比阅读中习得知识,促进海量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附属小学)
一、精读引领课:“以例悟法”,迁移运用
精读引领课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学习阅读方法,教师授完引领课后,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阅读方法迁移到主题丛书或课外读物的阅读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教学可因教师风格而异,但教学目标必须根据教材设置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来设定。
以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该单元是部编教材的新亮点——策略单元(提问策略),要求学生“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本单元内每篇文章分别承载了不同的任务:《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要求学生小组交流,把问题整理成清单,分辨哪些问题是针对课文的局部提出的,哪些问题是针对全文提出的;《蝙蝠和雷达》要求学生学会从课文内容、写法和启示等不同角度来提问;《呼风唤雨的世纪》要求学生从问题清单中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蝴蝶的家》强调“学以致用”,要求学生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试着把问题分类,选出最值得思考的三个问题,再尝试解决。经过几篇精读课文的学习,学生的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有从局部提出的问题“作者为什么为蝴蝶着急呢?”有从全文提出的问题“蝴蝶有家吗?蝴蝶的家在哪里?”有从写法角度提出的问题“为什么题目是‘蝴蝶的家’,但是作者并没有说明蝴蝶的家在哪里?”还有从启示角度提出的问题“大自然中动物的家都在哪里呢?”……通过这几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了提问方法,培养了问题意识,阅读能力自然得以提高。
二、组文阅读课:“找准结合点”,带着目标拓展阅读
组文阅读,即“一篇带多篇”的阅读,组文阅读课不同于精读引领课,它更注重阅读的广度。与之配套的主题丛书选文都与课文主题吻合,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容易找到结合点。
1.从题目入手
课题包含着丰富的阅读要素,在布置预习时可以让学生从题目入手,围绕题目进行拓展阅读,了解相关知识或背景。在教学《赵州桥》一课前,笔者先安排学生阅读丛书中的《中国石拱桥》《桥梁远景图》。学生在学习《赵州桥》前已经对桥梁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有助于对文本进行细致深入的理解。《大自然的声音》是说明性文章,它运用拟人手法和形象、鲜活、生动的语句,分别从风、水和动物三个方面描写了大自然美妙的声音,那么大自然中还有哪些神奇的声音呢?笔者教学时借助丛书中的《下雪的声音》《蝈蝈和蟋蟀》《春夜听雨》进行拓展,学生一方面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从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在对比中体会到“描写在不同文章中有不同的写作方法”,提高习作水平。
2.从情节入手
一些课文有很多看似前后相矛盾的地方,這些地方恰恰是需要深入探究的地方,教学中,如果抓住这些矛盾处,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进而进行拓展阅读。如《草船借箭》,编者的意图是激起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但只是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就让学生对《三国演义》产生阅读兴趣,并不容易。在执教《草船借箭》时,笔者抓住课文中的几个矛盾处,有效地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鲁肃是谁的部下?诸葛亮明知鲁肃是周瑜的人,为什么还敢把准备草船这样重要而机密的任务交给他?鲁肃在草船借箭这件事中帮了谁?他为什么不帮他的上司周瑜对付诸葛亮反而帮助诸葛亮?这几个矛盾的地方,在学生心里形成疑团,他们有强烈解开疑团的愿望,但仅靠阅读《草船借箭》是无法解决的。于是,笔者趁机让学生阅读《借东风》《空城计》。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了,通过丛书阅读,学生明白:鲁肃屡次帮诸葛亮,是因为他就是孙刘联合抗曹的倡议者;他屡次帮助诸葛亮,就是顾全大局,共同抗击强大的敌人。
3.从人物、故事入手
小学生受认知所限,在阅读中对人物、故事更感兴趣,教师要顺应学生需求,在教学中,从人物、故事入手,进行语文主题拓展阅读,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景阳冈》时,笔者在学生品读武松打虎后,借机拓展:《水浒传》里有108位好汉,他们也像武松一样身怀绝技、行侠仗义,他们有什么精彩的故事呢?学生立即产生了认识其他107位好汉的兴趣,会主动阅读丛书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冲棒打洪教头》《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梁山好汉也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还有以课文作者、写作方法、文章体裁、时代背景作为结合点的拓展阅读。总之,教师只要找到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就能找到有效展开主题阅读的方法。
三、读写结合课:“读写结合”,从阅读中习得方法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读”是“写”的基础,“写”为了更好地巩固、迁移课堂所学。“语文主题学习”的最终目的与语文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即学以致用。
学习了课文《海滨小城》之后,笔者指导学生拓展阅读主题丛书《旖旎风光》中“城市风光”模块的《游漓江》《高原名城——大理》《杭州的柔和和坚硬》《西湖的绿》《香港的夜》,学生在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也从这些文章中学会了围绕关键句描写城市景象的方法。于是,笔者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进行“武汉沙湖一日游”的游写活动。活动中,学生边走边观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随时记录下来,再结合《海滨小城》与主题丛书的写法、结构等,写出了自己的“城市风光”。
主题丛书就是一个丰富的阅读宝库,主题丛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对老师来说,教学多了一个抓手,有利于比较教学的实施,使阅读教学更高效;对于学生而言,主题丛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对比阅读中习得知识,促进海量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