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艺术强调空间的运用以及和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工业设计同样强调自身外观的美观以及和使用者的和谐关系,并且工业设计逐步认识到产品设计的好坏对于其周围环境同样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建筑艺术;工业设计;美观;产品设计
建筑艺术是一门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但建筑艺术只是为我们创造一个美的空间形象。它真正的“价值”来源于欣赏主体和建筑形象相互的体验与鉴赏活动,它是欣赏主体在审美过程中体验到的一种主观心理意绪。
建筑的美体现于其造型,因此对称、平衡、适度的比例,质感、色彩的多样统一,整体与局部、个体与群体、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及环境的协调等形式美的原则在建筑造型中也是共通的。我们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就是因为符合形式美原则的建筑给人以类似于音乐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我们说建筑具有审美特性,并不是说所有的建筑都是艺术,所有的建筑都有审美价值。建筑作为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其本质是要满足人的实用要求。实用功能对审美价值的制约,导致大部分建筑不能被看作艺术,比如一般的住宅、厂房、仓库等。建筑艺术真正的体现,主要是在一些纪念性建筑(纪念堂、碑等)、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和园林建筑中。这些建筑由于摆脱了人们的实用要求,更多的是服务于人的精神生活,审美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的性质。
建筑艺术是以其巨大的形体和严密的数理结构表现它们所服务的精神内容,同时表现一定时代、一定民族的精神风貌、情感观念和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人类对于建筑的审美追求,当是与时俱进的。最早,当是挡风避雨这一原初的要求,但即便是这一原初狀态,也包含有审美的意念,如索尔兹伯里的巨石圈,便表现了原始人类对建筑所营造的神秘的、宗教式的美感追求。经历漫长的历史演变,这种巨石圈的意象与建筑群的气象,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而建筑群与城市的关联,尤其是今日把建筑纳入到了作为整体的城市空间中,追求一种融艺术、生态乃至哲理意义上的美感,这当是人类在建筑空间营造中的一大历史进步。由单一到群体、由静态到动态、由实在到空灵,无论是中外建筑,都概莫能外,当然,我们还是更多地基于中国的美学理念作出评价与鉴赏。那么,历史的演进,又是怎么启示我们循序渐进地去揭示建筑审美的不同层面呢?我以为,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大层面:
首先,是建筑自身,也就是建筑物本身的造型。建筑,无论如何,最初便是一个巨大的物象,或物质的实体,建筑的造型,能给人以强烈的直观感受。而不同的空间(地域)时间(历史或时代),建筑自会呈现不同的风格,有其造型美。如古希腊卫城的厄瑞克忒翁、帕提农,古罗马的大角斗场、万神庙,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当然还有中国的四大名楼,等等。造型艺术、造型风格,这都是审美的题中之义,不可以轻率处之,当然,这也是建筑设计中的务实部分。关于造型,我们还可以说得很多,如古塔、楼台亭阁、宫殿、庙宇……
第二个层面,是建筑的空间视角,也就是环境。本来,建筑是为人类营造生活的最基本的环境空间。这空间,可以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室内环境,也就是内部空间,如客厅、茶室,一般很考究;又如卧室、书房,在讲究实用之际,也有不同的空间架构。另一部分,则是室外空间,这包括公用空间、阳台等,扩而言之,则是整个建筑物的外部环境,或开敞或幽深,或宏阔或精妙……毕竟,人在建筑中活动,必然会为空间所制约,受环境影响,从而产生相应的审美感受。可以说,空间是构成建筑艺术感染力最主要的因素。而今,建筑师煞费苦心,让内外空间融为一体,由小见大,由小变大,建立有机联系,由实走向虚,由人为走向自然。
第三个层面,是意境的产生——这也是由实走向虚的过程。建筑毕竟是作为表现艺术,不能再现具体的事物形象,而只能通过对环境的渲染,对造型的处理,尤其是对空间的艺术化营构,从而表现出某种象征涵义——这便是意境,以触发人的想象,从直观感受进入悠远、深邃的意境之中,从而完成“得意而忘象”的“任务”。可以说,意境的产生,是空间艺术的最高层面。不是任何建筑或建筑群可以轻易获取的。中国古代园林,正是十分讲究这一条,无论是屏风、隔扇,还是月门、漏窗,都极具匠心却又不漏斧迹,使景物错落有致,内外勾连。这一来,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有开有合,有动有静,有显有隐,从而把无尽的意蕴寓于有限的空间之中,令观赏者“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在静观中获得美的真谛。
我们不妨把中国园林的理念,扩大到一座古城的修复与重构之中,而不要急急忙忙地现代化或西化,只讲究中轴、对称、几何规则,让城市的建筑群所营造的空间,一般“相间得宜,错缩为妙”、“虽为人作,宛若天开”,从而真正被称之为“山水城市”、“田园城市”、“森林城市”或“花园城市”——后者似乎还有人为色彩,须打一点折扣。
总而言之,只要在这三个层面上对建筑空间有深刻的理解,我们对城市空间的布局与风貌,便会成竹在胸,设计中自然也就“下笔如有神”了。
工业设计是运用美学的观念,增进产品的亲和力及可用性的一种应用艺术。工业设计者的设计构思,应该包括产品的整体外型线条、各种细节特征的相关位置、颜色、材质、音效;还要考虑产品使用时的人机工程学。更进一步的工业设计构想,会考量到产品的生产流程、材料的选择、以及在产品销售中展现产品的特色。工业设计者必须引导产品开发的过程,借由改善产品的可用性,来使产品更有价值、更低生产成本、更高的产品魅力。工业设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对话于物质资料的一种文化创造活动。工业艺术设计,作为人类工业文明、工业文化创造活动的高级形式,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和谐而诗意地生活”更是工业艺术设计工作者的孜孜追求。
艺术创作就是将审美文化注入材料,并按照适当的秩序、恰当的组合、恰当的形式中呈现美的过程。中世纪著名美学家、13 世纪意大利的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在美学中强调,美有三个要素:整一或完善、适当的比例或和谐、明晰。既有人对于物的高度发达的理智心灵,又有物性对于人性上的显明,既有物对于人的实用性,又有人对于物的审美情趣,它们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了美的本质——和谐。 “审美”的价值尺度与简约尺度相统一,才能使产品的物性与产品使用者的人性相契合。工业艺术设计审美化的过程,就是新的人类文化及其精神心理结构趋向完善的过程。拉兹洛曾言:“只要人类进化过程一直要继续到太阳生命所容许的遥远的未来,那么就需要和谐。因而,在这一时限到来之前,我们必须学会怎样按照那些己证明是互利的方式去调和各群体之间的差异。”实用层面上的简约性与人内心感受层面上的愉悦性,是人对产品的要求,满足要求的即是和谐的。而简约是审美与简洁的统一体,失去审美功能的简洁,就会沦落为粗糙;失却简洁功能的美观,就会沦落为繁琐。法国让·鲍德里亚对当代文化艺术创造中,将简约与审美独立化的设计做出了这样的批判:“今天的艺术……是对美学毒化。完全像杜尚的‘表现’导致普及零度审美观一样,在那里不论什么废物都充当艺术品,结果是不论什么艺术品都被当作废物。”可见,在他看来,实用与审美是当代文化艺术创造之重要维度。
在人类生活环境日益恶化、工业加工过度等境遇中,工业设计作为人类对话物质材料与自身需求的一种跨时空、跨文化的创新性活动,从形而上的文化视角审视,对话、和谐与审美是工业艺术设计活动必须遵守的原则。工业设计仅是人与物质对象相互创造过程的一个环节,它要求工业设计者在工业设计活动中,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相统一原则、简便与审美相统一原则、历史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统一原则、大众主体与精英主体相统一原则等多元原则统一起来。惟有如此,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关系才会和谐,人类的生活艺术化才有可能。
建筑艺术和工业设计在审美特征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首先,两者都从功能上出发,肯定功能在各自领域的重要性,但同时承认艺术的介入对自身的发展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次,建筑艺术强调空间的运用以及和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工业设计同样强调自身外观的美观以及和使用者的和谐关系,并且工业设计逐步认识到产品设计的好坏对于其周围環境同样产生重要的影响。再次,工业设计在设计中物质材料的选用比建筑艺术的材料选用更加广泛,新技术,新型材料的不断运用也不断推动者工业设计发展并设计出更符合,更能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产品。第四,工业设计在设计产品是同样会受到现实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也同样会代表设计者自己思想并反映社会的客观现实情况。通过对建筑艺术审美的学习,使自己在工业设计中所遵循的审美原则有了更深的理解。虽然建筑艺术与工业设计有着自身不同的发展历史,但在审美特征上两者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参考文献:
[1] 苏建宁等.浅析工业设计教育[J].甘肃工业大学学报,2000(26).
[2] 柳冠中.走中国当代工业设计之路[M].湖南科技出版社,2004.
[3] 蔡军.设计、策略、教育——中国工业设计的思考[J].美术观察,1999(2).
[4] 王之受.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关键词:建筑艺术;工业设计;美观;产品设计
建筑艺术是一门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但建筑艺术只是为我们创造一个美的空间形象。它真正的“价值”来源于欣赏主体和建筑形象相互的体验与鉴赏活动,它是欣赏主体在审美过程中体验到的一种主观心理意绪。
建筑的美体现于其造型,因此对称、平衡、适度的比例,质感、色彩的多样统一,整体与局部、个体与群体、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及环境的协调等形式美的原则在建筑造型中也是共通的。我们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就是因为符合形式美原则的建筑给人以类似于音乐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我们说建筑具有审美特性,并不是说所有的建筑都是艺术,所有的建筑都有审美价值。建筑作为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其本质是要满足人的实用要求。实用功能对审美价值的制约,导致大部分建筑不能被看作艺术,比如一般的住宅、厂房、仓库等。建筑艺术真正的体现,主要是在一些纪念性建筑(纪念堂、碑等)、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和园林建筑中。这些建筑由于摆脱了人们的实用要求,更多的是服务于人的精神生活,审美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的性质。
建筑艺术是以其巨大的形体和严密的数理结构表现它们所服务的精神内容,同时表现一定时代、一定民族的精神风貌、情感观念和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人类对于建筑的审美追求,当是与时俱进的。最早,当是挡风避雨这一原初的要求,但即便是这一原初狀态,也包含有审美的意念,如索尔兹伯里的巨石圈,便表现了原始人类对建筑所营造的神秘的、宗教式的美感追求。经历漫长的历史演变,这种巨石圈的意象与建筑群的气象,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而建筑群与城市的关联,尤其是今日把建筑纳入到了作为整体的城市空间中,追求一种融艺术、生态乃至哲理意义上的美感,这当是人类在建筑空间营造中的一大历史进步。由单一到群体、由静态到动态、由实在到空灵,无论是中外建筑,都概莫能外,当然,我们还是更多地基于中国的美学理念作出评价与鉴赏。那么,历史的演进,又是怎么启示我们循序渐进地去揭示建筑审美的不同层面呢?我以为,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大层面:
首先,是建筑自身,也就是建筑物本身的造型。建筑,无论如何,最初便是一个巨大的物象,或物质的实体,建筑的造型,能给人以强烈的直观感受。而不同的空间(地域)时间(历史或时代),建筑自会呈现不同的风格,有其造型美。如古希腊卫城的厄瑞克忒翁、帕提农,古罗马的大角斗场、万神庙,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当然还有中国的四大名楼,等等。造型艺术、造型风格,这都是审美的题中之义,不可以轻率处之,当然,这也是建筑设计中的务实部分。关于造型,我们还可以说得很多,如古塔、楼台亭阁、宫殿、庙宇……
第二个层面,是建筑的空间视角,也就是环境。本来,建筑是为人类营造生活的最基本的环境空间。这空间,可以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室内环境,也就是内部空间,如客厅、茶室,一般很考究;又如卧室、书房,在讲究实用之际,也有不同的空间架构。另一部分,则是室外空间,这包括公用空间、阳台等,扩而言之,则是整个建筑物的外部环境,或开敞或幽深,或宏阔或精妙……毕竟,人在建筑中活动,必然会为空间所制约,受环境影响,从而产生相应的审美感受。可以说,空间是构成建筑艺术感染力最主要的因素。而今,建筑师煞费苦心,让内外空间融为一体,由小见大,由小变大,建立有机联系,由实走向虚,由人为走向自然。
第三个层面,是意境的产生——这也是由实走向虚的过程。建筑毕竟是作为表现艺术,不能再现具体的事物形象,而只能通过对环境的渲染,对造型的处理,尤其是对空间的艺术化营构,从而表现出某种象征涵义——这便是意境,以触发人的想象,从直观感受进入悠远、深邃的意境之中,从而完成“得意而忘象”的“任务”。可以说,意境的产生,是空间艺术的最高层面。不是任何建筑或建筑群可以轻易获取的。中国古代园林,正是十分讲究这一条,无论是屏风、隔扇,还是月门、漏窗,都极具匠心却又不漏斧迹,使景物错落有致,内外勾连。这一来,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有开有合,有动有静,有显有隐,从而把无尽的意蕴寓于有限的空间之中,令观赏者“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在静观中获得美的真谛。
我们不妨把中国园林的理念,扩大到一座古城的修复与重构之中,而不要急急忙忙地现代化或西化,只讲究中轴、对称、几何规则,让城市的建筑群所营造的空间,一般“相间得宜,错缩为妙”、“虽为人作,宛若天开”,从而真正被称之为“山水城市”、“田园城市”、“森林城市”或“花园城市”——后者似乎还有人为色彩,须打一点折扣。
总而言之,只要在这三个层面上对建筑空间有深刻的理解,我们对城市空间的布局与风貌,便会成竹在胸,设计中自然也就“下笔如有神”了。
工业设计是运用美学的观念,增进产品的亲和力及可用性的一种应用艺术。工业设计者的设计构思,应该包括产品的整体外型线条、各种细节特征的相关位置、颜色、材质、音效;还要考虑产品使用时的人机工程学。更进一步的工业设计构想,会考量到产品的生产流程、材料的选择、以及在产品销售中展现产品的特色。工业设计者必须引导产品开发的过程,借由改善产品的可用性,来使产品更有价值、更低生产成本、更高的产品魅力。工业设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对话于物质资料的一种文化创造活动。工业艺术设计,作为人类工业文明、工业文化创造活动的高级形式,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和谐而诗意地生活”更是工业艺术设计工作者的孜孜追求。
艺术创作就是将审美文化注入材料,并按照适当的秩序、恰当的组合、恰当的形式中呈现美的过程。中世纪著名美学家、13 世纪意大利的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在美学中强调,美有三个要素:整一或完善、适当的比例或和谐、明晰。既有人对于物的高度发达的理智心灵,又有物性对于人性上的显明,既有物对于人的实用性,又有人对于物的审美情趣,它们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了美的本质——和谐。 “审美”的价值尺度与简约尺度相统一,才能使产品的物性与产品使用者的人性相契合。工业艺术设计审美化的过程,就是新的人类文化及其精神心理结构趋向完善的过程。拉兹洛曾言:“只要人类进化过程一直要继续到太阳生命所容许的遥远的未来,那么就需要和谐。因而,在这一时限到来之前,我们必须学会怎样按照那些己证明是互利的方式去调和各群体之间的差异。”实用层面上的简约性与人内心感受层面上的愉悦性,是人对产品的要求,满足要求的即是和谐的。而简约是审美与简洁的统一体,失去审美功能的简洁,就会沦落为粗糙;失却简洁功能的美观,就会沦落为繁琐。法国让·鲍德里亚对当代文化艺术创造中,将简约与审美独立化的设计做出了这样的批判:“今天的艺术……是对美学毒化。完全像杜尚的‘表现’导致普及零度审美观一样,在那里不论什么废物都充当艺术品,结果是不论什么艺术品都被当作废物。”可见,在他看来,实用与审美是当代文化艺术创造之重要维度。
在人类生活环境日益恶化、工业加工过度等境遇中,工业设计作为人类对话物质材料与自身需求的一种跨时空、跨文化的创新性活动,从形而上的文化视角审视,对话、和谐与审美是工业艺术设计活动必须遵守的原则。工业设计仅是人与物质对象相互创造过程的一个环节,它要求工业设计者在工业设计活动中,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相统一原则、简便与审美相统一原则、历史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统一原则、大众主体与精英主体相统一原则等多元原则统一起来。惟有如此,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关系才会和谐,人类的生活艺术化才有可能。
建筑艺术和工业设计在审美特征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首先,两者都从功能上出发,肯定功能在各自领域的重要性,但同时承认艺术的介入对自身的发展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次,建筑艺术强调空间的运用以及和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工业设计同样强调自身外观的美观以及和使用者的和谐关系,并且工业设计逐步认识到产品设计的好坏对于其周围環境同样产生重要的影响。再次,工业设计在设计中物质材料的选用比建筑艺术的材料选用更加广泛,新技术,新型材料的不断运用也不断推动者工业设计发展并设计出更符合,更能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产品。第四,工业设计在设计产品是同样会受到现实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也同样会代表设计者自己思想并反映社会的客观现实情况。通过对建筑艺术审美的学习,使自己在工业设计中所遵循的审美原则有了更深的理解。虽然建筑艺术与工业设计有着自身不同的发展历史,但在审美特征上两者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参考文献:
[1] 苏建宁等.浅析工业设计教育[J].甘肃工业大学学报,2000(26).
[2] 柳冠中.走中国当代工业设计之路[M].湖南科技出版社,2004.
[3] 蔡军.设计、策略、教育——中国工业设计的思考[J].美术观察,1999(2).
[4] 王之受.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