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生活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乡间的老奶奶,一个在日本家喻户晓的名字;她的生活被拍成纪录片,在美国和日本掀起收视高潮;美国著名摄影师理查德·布朗拍摄、记录她的生活和人生隽语的系列图书单册在日本印刷42版。如今,随着《塔莎奶奶的美好生活》中文版的推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开始熟悉并热爱上这位清瘦而饱含生命能量的美国著名插画家塔莎·杜朵。
塔莎·杜朵,美国著名绘本作家、插画家、造园家及生活艺术家,曾荣获美国凯迪克奖(Caldecott Medal,专门颁发给最杰出的绘本作家)和女王终身成就奖(Regina Medal,由美国天主教图书馆协会设立,专门颁发给对儿童文学有杰出贡献的人士)。塔莎1915年8月28日生于波士顿,父母都是出入波士顿文化圈的知识分子。父亲史特林·伯吉斯是当时著名的游艇及飞机设计师,母亲罗莎蒙德·杜朵是位肖像画家。她的名字来自于父亲深为欣赏的小说主人公——《战争与和平》中的“娜塔莎”。由于母亲是个不受传统约束的现代派女性,坚持在工作时使用父姓,她小时候常常被母亲的朋友称作“罗莎蒙德·杜朵的女儿”,以至于不少人都以为“杜朵”就是她的姓。加上塔莎本人偏爱“Tudor”的发音,便顺理成章地沿用了母姓。
随性而至,自由发展
从波士顿到纽约再到康涅狄格州乡间,远离尘嚣却充满乐趣的田园生活奠定了塔莎一生的生命基调,那就是:跟着感觉走,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塔莎9岁时,父母因忙于各自的工作而离异,母亲带着塔莎搬到纽约格林威治村,打算专心绘画。然而母亲认为格林威治村的反主流文化与波希米亚氛围不利于女儿成长,便将她寄养在康涅狄格州雷丁市的朋友“葛温阿姨”家中,只有周末母女才在纽约相聚。此后塔莎在雷丁生活了20年,似乎从一开始,这种与波士顿和纽约风格迥异的乡村生活就注定了她未来一生的生活模式。
葛温阿姨是位率性而为的剧作家,整日忙于写作,而不是像普通主妇一样操劳家事,家庭氛围相当自由。塔莎在这种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如鱼得水,毫无隔阂地融入了雷丁的田园生活,快乐的童年成为她一生中独一无二的美好经历。塔莎在管理宽松的启蒙学校学习了两三年,之后在寄宿学校待了一段时间,15岁就退学了。相比学校的规范教学,葛温阿姨自创的开放式教育更符合她的个性:大声念书,广泛阅读,充分发挥想象力理解并扮演书中的人物。塔莎自我评价道:“我一直活在想象的世界里。”她深信自己是从19世纪30年代转世而来的人,从小就喜欢把自己打扮成那个年代的样子。而从那时起她便隐隐感到,远离机器文明的乡间生活才是她的归宿。
塔莎在退学后开始了独自生活。之后母亲在雷丁买了一栋房子,开了间咖啡馆,她经常在店里帮忙,乐此不疲地烤面包、做饼干。除了时而前往波士顿、纽约、百慕大等地探亲,她大部分时间都待在雷丁。随着年岁增长,她对务农的兴趣也与日俱增。在学校倍感压抑、缺乏自信的塔莎,只要一投入园艺、烹饪、畜牧等工作,就会充满干劲。她养鸡、养牛,16岁时就在丹伯里市面包大赛中获得头奖。她还自制面包、饼干卖给左邻右舍,或是拿到雷丁镇集市上销售,再用这些收入购置她心爱的19世纪30年代的服装。塔莎的童年伙伴后来回忆说:“她非常喜爱乡间生活,常常光着脚。她是个绝对脚踏实地的人。”
除了热衷于各类农活以外,塔莎最大的爱好就是画画。小时候母亲给她一本《威克斐牧师传》,休·汤姆生的插画令她着迷,加上受到画家母亲的影响,塔莎一直希望成为一名插画家。她常常给书本画插图自娱,有时还会自己写一点小故事,为文字配图。当她和母亲一起在雷丁消夏时,她会整天不知疲倦地用画笔记录乡间美景,充满感情地描绘身边的动物和植物。19岁时,她创作了一个住在农场的小女孩的故事,这是她的第一部完整作品,尽管从未公开出版,却大大激励了塔莎从事绘画的决心。住在古老宁静的乡村,在自家的庭院里创作,这样的生活图景越来越清晰地印在了她的心中。
成为纯粹的乡村主妇
婚后,塔莎不但没有放弃乡村生活,反而说服丈夫和她一起身体力行,在缺水少电的乡下农场,克服种种不便,组成了纯粹的乡村家庭。在忙于农事、家务之余,她也笔耕不辍,绘画才华日渐受到业界的肯定。
21岁那年,塔莎在雷丁市遇见了后来的丈夫汤玛斯·迈克里迪,两年后两人结婚。在纽约市郊长大的汤玛斯虽然更喜欢城市生活,但为了帮助妻子实现田园生活的梦想,还是随同塔莎住到了塔莎母亲所拥有的雷丁农场,长女贝瑟妮和长子塞斯都在此出生。那是一座缺水少电的老式农场,一切全靠人力。塔莎和汤玛斯养了数量众多的牛、鹅、鸭和母鸡。汤玛斯负责销售奶制品、鸡蛋给附近居民,塔莎则每日早起挤奶,照料全家的起居饮食,外加整理庞大的花园。
与汤玛斯结婚的同年,塔莎也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绘本。这本名为《南瓜月光》的儿童绘本原是她画给丈夫小侄女的圣诞礼物,在汤玛斯的大力鼓励下她才决定出版。当时,这本描绘一个小女孩冒险经历的作品遭到了不少纽约出版商的冷落,最后被牛津大学出版社接受,没想到一问世就获得好评,塔莎也因此书一举成名,正式走上了绘画道路。成为画家的塔莎也像母亲一样,不用夫姓,而是以“塔莎·杜朵”作为画作上的署名。
在雷丁农场的生活并不轻松,但塔莎总是精力充沛地干活、画画。渐渐的,雷丁的生活环境已不再能满足她的心愿,她开始萌生“住到更纯粹的乡下去”的念头。塔莎非常向往没有工业污染、自然环境优美的佛蒙特州,但在汤玛斯看来,佛蒙特实在太过遥远。不过随后,绘画事业上的发展让她实现了搬家梦。那时塔莎已经在为专职作家绘制插图。1944年,她画的《鹅妈妈童谣集》出版,并在次年获得了美国童书界最权威的凯迪克奖。她用奖金买下了一处位于新罕布什尔州韦伯斯特的古旧农场,这个濒临废弃的农场占地450英亩,有17个房间。虽然房屋几近倾颓,但是直觉让塔莎坚信这就是她一直在寻找的房子,只要好好修缮,必定会成为一座使人心绪安稳的家园。夫妻俩花了不少精力将这座巨大农场改造一新,在这里他们又生养了一儿一女,在最小的孩子满5岁前,全家都过着没有自来水和电的生活,每日要步行很远到井边挑水。时值战争年代,那段日子过得相当艰辛。
建设韦伯斯特家园的过程,终于让塔莎成为了她一直想成为的古典农妇。家中的陈设布置都是她钟爱的19世纪风格,大花园中种满了各种蔬菜和花草,她以古法制作面包,用被炉火加热过的熨斗熨烫衣服,家人穿的衣服也是她用自家种的亚麻纺线织布,再亲手裁剪缝制的。一家人虽然常常很劳累,但在塔莎的悉心经营下,日子还是过得饶有趣味。她是一个非常勤恳负责的母亲,即使再忙也会腾出时间和孩子们一起玩耍,教他们应有的礼节,学习各种农活、家事。塔莎很希望孩子们能像她一样,尽情享受乡村生活的乐趣,她丰富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则在家庭生活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她亲手做过许多栩栩如生的玩偶,并自创一个“麻雀邮局”,让孩子们通过这个邮局与玩偶通信。孩子读小学时,她们还一起创办了一个木偶剧团,经常到附近城镇巡回表演,后来这些玩偶也成了远近闻名的“人物”。1955年,《Life》杂志还曾特别见证并报道了在塔莎家中举行的两位玩偶的婚礼。
塔莎作品中浓郁的复古情调与浪漫气息常被人拿来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女画家凯特·格林纳威相比,她对此不置可否,倒是从不讳言“彼得兔的母亲”波特小姐对她的影响。早在1949年,塔莎就和丈夫创办了以波特笔下猫狗名字命名的礼品商店与玩偶博物馆。1957年,她又与波特小姐作品的权威藏家莱斯利·林德取得联系,前往英国观看他的藏品,并拜访了波特住过的湖区。波特对自然、土地的深情令她感到十分亲近,而波特浑然天成的艺术天分以及从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斗志,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塔莎:不断努力生活,并将生命的喜乐传递给他人。
坚持信念的单身母亲
田园生活固然不乏乐趣,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塔莎那样,永远以充实快乐的心情享受体力劳动和农业生产。在携手度过了23年之后,塔莎与汤玛斯最终还是因为生活理念的差异分道扬镳。尽管如此,塔莎仍然不曾改变自己的人生志向,继续留在韦伯斯特的农庄,以一己之力抚养4个儿女。
对塔莎而言,自力更生的田园生活是她很早以前就已选定的生活方式,繁重的农活、琐碎的家务并不意味着负担,而是个人人生价值的体现与兴趣所在。粗砺的环境让塔莎变得越来越强壮的同时,丈夫汤玛斯却无法彻底适应这种过于简朴的生活。最终,两人于1961年离婚。3年后汤玛斯去世,塔莎不得不独自承担起养家的重任。
一直以来,“家庭主妇”都是塔莎心目中最理想的身份:相夫教子,做自己喜欢的料理、园艺、缝纫,凭兴趣画画,不必为生计发愁。可是如今成了单身母亲的塔莎需要更加努力地投入工作,靠着版税收入以及卖画和各种手工玩具赚来的钱养家糊口。她就像她所欣赏的19世纪初的农村人一样,为了想要的生活而努力工作,从不怨天尤人。
之后塔莎还有过一段非常短暂的再婚经历,但她从未曾搬离韦伯斯特的家。无论处境怎样转变,她都不放弃自己认定的目标,总能从正面看待眼前的逆境。她的座右铭是萧伯纳的名言:“对于身处的现况,人们常怪罪于时运,然而,成功是属于那些主动寻找自己想要的环境,要是遍寻不着,就自己创造的人。”她的确一直用行动实践着这句话。
塔莎的长女贝瑟妮总结说:非常推崇19世纪新英格兰人生活方式的母亲,总是不遗余力地试图还原这种生活,而反过来,这种生活方式也不断地给予她创作的灵感。塔莎的许多插图和圣诞卡片都取材于韦伯斯特的农场。美丽的村舍、温馨的家庭、欢乐的节日、纯朴的孩子与拟人化的小动物和谐相处这些温暖人心的美好场景也是她内心世界的写照。她说:“孩子们会对我说‘你的一生肯定很辛苦吧?’其实,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呢。我一向以度假般的态度过着我的人生。每天、每分、每秒,我都在享受着啊。”
离婚后的头10年虽然辛苦,却也是塔莎绘画生涯中最为多产的时期,她画了20本书,其中不少都成了她的代表作,比如《圣诞前夜》、《秘密花园》、《小公主》等。1966年起,洛克菲勒民俗艺术中心开始举办她的个人作品展。1971年,她出版了自己最喜欢的绘本《柯基村集市》(“Corgiville Fair”)并大获成功,成为她最著名也最畅销的作品。同一年,她获得了专门颁发给为优良儿童图书奉献心力人士的“女王终身成就奖”,达到了她个人绘画事业的高峰。
在佛蒙特创造“最好的时光”
苦尽甘来的塔莎终于在56岁时,迁居到了她魂牵梦萦的佛蒙特荒野。在这里,她真正由零开始,建造了属于她自己的19世纪风格的农庄。她说:“佛蒙特的一切,都令我满足。”
1971年,随着儿女们相继独立,原本热闹的大家庭渐渐变得空旷冷清,搬家的想法再一次萦绕在塔莎心头。当时塔莎的长子塞斯定居在佛蒙特,正好听说附近有一块土地要出售,她便卖掉新罕布什尔州的农场,用《柯基村集市》的版税收入买下了这块地,开始全力打造梦寐以求的佛蒙特农庄。
塔莎在佛蒙特的家是以一座有200多年历史的友人宅邸为原型建造的。木工专业出身的儿子塞斯采用了与200多年前的工法基本无异的建造方式,母子二人花了2年时间,终于建成一栋“崭新的古老农庄”。庭院、果园、菜地、池塘她在佛蒙特尽情享受着“创造”的乐趣与成就感,而佛蒙特的这个家则是她耗费最多精力去完成的作品,那座被人们称为“cottage garden”的美丽庭院,最初是从一颗水仙球根发展起来的。被绿树和鲜花环绕的屋舍,永远生机勃勃的庭院,养殖山羊与鸡群,和心爱的柯基犬一起生活所有这一切都是按照她自己的愿望建造的。塔莎在佛蒙特住了37年,用她自己的话说:她花了整整30年来实现夙愿。
在佛蒙特乡间,她过上了真正自给自足的19世纪初期的田园生活。家中的日常用品,如肥皂、蜡烛、灯油等都是她亲手制作的,如果有无法自行解决的生活必需品,她也会想办法,例如请教别人,然后自己试着去完成。塔莎以自己的步调生活,但绝不刻意勉强,她说:“若觉得不错,何妨自由地改变传统”,她会向朋友购买更优质的食物原料,也会在地下室摆一台冰箱,用以安置意外逝世的小动物遗体,当她需要绘画模特时,就悄悄地去造访它们。坚守原则,但在小的方面也不妨合理让步,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回归自然,顺其自然,就是塔莎的生活态度。
每一天,塔莎会花大半时间打理庭园,采摘新鲜蔬果、挤羊奶,在自然光线下作画,下午四点半是固定的下午茶时间,日落之后则是针线时间。有时候她也会接待到访的亲友,或是和孙子们共度休闲时光,为他们画画,带他们远足,一起欢庆重要的节日。对塔莎而言,工作与享乐,个人空间与家庭生活,是同等重要的。
20世纪,在媒体的不断推介下,塔莎的佛蒙特庄园渐享盛名,她那种简朴、恬淡的生活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常有世界各地的粉丝请求造访她的庭院。除了绘本作家和插画家,晚年的塔莎又多了两个新身份:造园家与生活艺术家,她常常受邀去学校、图书馆和博物馆做演讲。虽然她很乐意与同好们交流生活与园艺经验,但一想到家中的植物、山羊、柯基犬和鸟儿们将无人照料,又会十分为难。面对媒体崇拜的眼光,她总是腼腆地说,人们都把她理想化了,其实“我不过是一个平凡的老太婆而已呀!”
据说塔莎的田园生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瓦尔登湖》一书的影响,她的人生哲学也可以用梭罗的话概括:“带着自信朝着梦想前进,只要努力实现自己想要的人生,总有一天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成功。”也许从很小的时候起,塔莎就已确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非物质,而是心灵的富足。她的一生都为此而努力着。
87岁时,塔莎创作了最后一本绘本《柯基村的圣诞节》,两年后她获得佛蒙特艺术协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2005年,日本NHK电视台连续两年播出关于佛蒙特庄园的纪录片,2006年,她成为日本《MOE》杂志读者票选“最憧憬的女性”第一名,2008年6月,93岁的塔莎奶奶在家中安详离世。不论多少岁,也不管身处何地,塔莎总能以她的画作和生活艺术激励他人:坚持梦想,创造自己的生活乐趣,享受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
塔莎·杜朵,美国著名绘本作家、插画家、造园家及生活艺术家,曾荣获美国凯迪克奖(Caldecott Medal,专门颁发给最杰出的绘本作家)和女王终身成就奖(Regina Medal,由美国天主教图书馆协会设立,专门颁发给对儿童文学有杰出贡献的人士)。塔莎1915年8月28日生于波士顿,父母都是出入波士顿文化圈的知识分子。父亲史特林·伯吉斯是当时著名的游艇及飞机设计师,母亲罗莎蒙德·杜朵是位肖像画家。她的名字来自于父亲深为欣赏的小说主人公——《战争与和平》中的“娜塔莎”。由于母亲是个不受传统约束的现代派女性,坚持在工作时使用父姓,她小时候常常被母亲的朋友称作“罗莎蒙德·杜朵的女儿”,以至于不少人都以为“杜朵”就是她的姓。加上塔莎本人偏爱“Tudor”的发音,便顺理成章地沿用了母姓。
随性而至,自由发展
从波士顿到纽约再到康涅狄格州乡间,远离尘嚣却充满乐趣的田园生活奠定了塔莎一生的生命基调,那就是:跟着感觉走,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塔莎9岁时,父母因忙于各自的工作而离异,母亲带着塔莎搬到纽约格林威治村,打算专心绘画。然而母亲认为格林威治村的反主流文化与波希米亚氛围不利于女儿成长,便将她寄养在康涅狄格州雷丁市的朋友“葛温阿姨”家中,只有周末母女才在纽约相聚。此后塔莎在雷丁生活了20年,似乎从一开始,这种与波士顿和纽约风格迥异的乡村生活就注定了她未来一生的生活模式。
葛温阿姨是位率性而为的剧作家,整日忙于写作,而不是像普通主妇一样操劳家事,家庭氛围相当自由。塔莎在这种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如鱼得水,毫无隔阂地融入了雷丁的田园生活,快乐的童年成为她一生中独一无二的美好经历。塔莎在管理宽松的启蒙学校学习了两三年,之后在寄宿学校待了一段时间,15岁就退学了。相比学校的规范教学,葛温阿姨自创的开放式教育更符合她的个性:大声念书,广泛阅读,充分发挥想象力理解并扮演书中的人物。塔莎自我评价道:“我一直活在想象的世界里。”她深信自己是从19世纪30年代转世而来的人,从小就喜欢把自己打扮成那个年代的样子。而从那时起她便隐隐感到,远离机器文明的乡间生活才是她的归宿。
塔莎在退学后开始了独自生活。之后母亲在雷丁买了一栋房子,开了间咖啡馆,她经常在店里帮忙,乐此不疲地烤面包、做饼干。除了时而前往波士顿、纽约、百慕大等地探亲,她大部分时间都待在雷丁。随着年岁增长,她对务农的兴趣也与日俱增。在学校倍感压抑、缺乏自信的塔莎,只要一投入园艺、烹饪、畜牧等工作,就会充满干劲。她养鸡、养牛,16岁时就在丹伯里市面包大赛中获得头奖。她还自制面包、饼干卖给左邻右舍,或是拿到雷丁镇集市上销售,再用这些收入购置她心爱的19世纪30年代的服装。塔莎的童年伙伴后来回忆说:“她非常喜爱乡间生活,常常光着脚。她是个绝对脚踏实地的人。”
除了热衷于各类农活以外,塔莎最大的爱好就是画画。小时候母亲给她一本《威克斐牧师传》,休·汤姆生的插画令她着迷,加上受到画家母亲的影响,塔莎一直希望成为一名插画家。她常常给书本画插图自娱,有时还会自己写一点小故事,为文字配图。当她和母亲一起在雷丁消夏时,她会整天不知疲倦地用画笔记录乡间美景,充满感情地描绘身边的动物和植物。19岁时,她创作了一个住在农场的小女孩的故事,这是她的第一部完整作品,尽管从未公开出版,却大大激励了塔莎从事绘画的决心。住在古老宁静的乡村,在自家的庭院里创作,这样的生活图景越来越清晰地印在了她的心中。
成为纯粹的乡村主妇
婚后,塔莎不但没有放弃乡村生活,反而说服丈夫和她一起身体力行,在缺水少电的乡下农场,克服种种不便,组成了纯粹的乡村家庭。在忙于农事、家务之余,她也笔耕不辍,绘画才华日渐受到业界的肯定。
21岁那年,塔莎在雷丁市遇见了后来的丈夫汤玛斯·迈克里迪,两年后两人结婚。在纽约市郊长大的汤玛斯虽然更喜欢城市生活,但为了帮助妻子实现田园生活的梦想,还是随同塔莎住到了塔莎母亲所拥有的雷丁农场,长女贝瑟妮和长子塞斯都在此出生。那是一座缺水少电的老式农场,一切全靠人力。塔莎和汤玛斯养了数量众多的牛、鹅、鸭和母鸡。汤玛斯负责销售奶制品、鸡蛋给附近居民,塔莎则每日早起挤奶,照料全家的起居饮食,外加整理庞大的花园。
与汤玛斯结婚的同年,塔莎也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绘本。这本名为《南瓜月光》的儿童绘本原是她画给丈夫小侄女的圣诞礼物,在汤玛斯的大力鼓励下她才决定出版。当时,这本描绘一个小女孩冒险经历的作品遭到了不少纽约出版商的冷落,最后被牛津大学出版社接受,没想到一问世就获得好评,塔莎也因此书一举成名,正式走上了绘画道路。成为画家的塔莎也像母亲一样,不用夫姓,而是以“塔莎·杜朵”作为画作上的署名。
在雷丁农场的生活并不轻松,但塔莎总是精力充沛地干活、画画。渐渐的,雷丁的生活环境已不再能满足她的心愿,她开始萌生“住到更纯粹的乡下去”的念头。塔莎非常向往没有工业污染、自然环境优美的佛蒙特州,但在汤玛斯看来,佛蒙特实在太过遥远。不过随后,绘画事业上的发展让她实现了搬家梦。那时塔莎已经在为专职作家绘制插图。1944年,她画的《鹅妈妈童谣集》出版,并在次年获得了美国童书界最权威的凯迪克奖。她用奖金买下了一处位于新罕布什尔州韦伯斯特的古旧农场,这个濒临废弃的农场占地450英亩,有17个房间。虽然房屋几近倾颓,但是直觉让塔莎坚信这就是她一直在寻找的房子,只要好好修缮,必定会成为一座使人心绪安稳的家园。夫妻俩花了不少精力将这座巨大农场改造一新,在这里他们又生养了一儿一女,在最小的孩子满5岁前,全家都过着没有自来水和电的生活,每日要步行很远到井边挑水。时值战争年代,那段日子过得相当艰辛。
建设韦伯斯特家园的过程,终于让塔莎成为了她一直想成为的古典农妇。家中的陈设布置都是她钟爱的19世纪风格,大花园中种满了各种蔬菜和花草,她以古法制作面包,用被炉火加热过的熨斗熨烫衣服,家人穿的衣服也是她用自家种的亚麻纺线织布,再亲手裁剪缝制的。一家人虽然常常很劳累,但在塔莎的悉心经营下,日子还是过得饶有趣味。她是一个非常勤恳负责的母亲,即使再忙也会腾出时间和孩子们一起玩耍,教他们应有的礼节,学习各种农活、家事。塔莎很希望孩子们能像她一样,尽情享受乡村生活的乐趣,她丰富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则在家庭生活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她亲手做过许多栩栩如生的玩偶,并自创一个“麻雀邮局”,让孩子们通过这个邮局与玩偶通信。孩子读小学时,她们还一起创办了一个木偶剧团,经常到附近城镇巡回表演,后来这些玩偶也成了远近闻名的“人物”。1955年,《Life》杂志还曾特别见证并报道了在塔莎家中举行的两位玩偶的婚礼。
塔莎作品中浓郁的复古情调与浪漫气息常被人拿来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女画家凯特·格林纳威相比,她对此不置可否,倒是从不讳言“彼得兔的母亲”波特小姐对她的影响。早在1949年,塔莎就和丈夫创办了以波特笔下猫狗名字命名的礼品商店与玩偶博物馆。1957年,她又与波特小姐作品的权威藏家莱斯利·林德取得联系,前往英国观看他的藏品,并拜访了波特住过的湖区。波特对自然、土地的深情令她感到十分亲近,而波特浑然天成的艺术天分以及从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斗志,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塔莎:不断努力生活,并将生命的喜乐传递给他人。
坚持信念的单身母亲
田园生活固然不乏乐趣,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塔莎那样,永远以充实快乐的心情享受体力劳动和农业生产。在携手度过了23年之后,塔莎与汤玛斯最终还是因为生活理念的差异分道扬镳。尽管如此,塔莎仍然不曾改变自己的人生志向,继续留在韦伯斯特的农庄,以一己之力抚养4个儿女。
对塔莎而言,自力更生的田园生活是她很早以前就已选定的生活方式,繁重的农活、琐碎的家务并不意味着负担,而是个人人生价值的体现与兴趣所在。粗砺的环境让塔莎变得越来越强壮的同时,丈夫汤玛斯却无法彻底适应这种过于简朴的生活。最终,两人于1961年离婚。3年后汤玛斯去世,塔莎不得不独自承担起养家的重任。
一直以来,“家庭主妇”都是塔莎心目中最理想的身份:相夫教子,做自己喜欢的料理、园艺、缝纫,凭兴趣画画,不必为生计发愁。可是如今成了单身母亲的塔莎需要更加努力地投入工作,靠着版税收入以及卖画和各种手工玩具赚来的钱养家糊口。她就像她所欣赏的19世纪初的农村人一样,为了想要的生活而努力工作,从不怨天尤人。
之后塔莎还有过一段非常短暂的再婚经历,但她从未曾搬离韦伯斯特的家。无论处境怎样转变,她都不放弃自己认定的目标,总能从正面看待眼前的逆境。她的座右铭是萧伯纳的名言:“对于身处的现况,人们常怪罪于时运,然而,成功是属于那些主动寻找自己想要的环境,要是遍寻不着,就自己创造的人。”她的确一直用行动实践着这句话。
塔莎的长女贝瑟妮总结说:非常推崇19世纪新英格兰人生活方式的母亲,总是不遗余力地试图还原这种生活,而反过来,这种生活方式也不断地给予她创作的灵感。塔莎的许多插图和圣诞卡片都取材于韦伯斯特的农场。美丽的村舍、温馨的家庭、欢乐的节日、纯朴的孩子与拟人化的小动物和谐相处这些温暖人心的美好场景也是她内心世界的写照。她说:“孩子们会对我说‘你的一生肯定很辛苦吧?’其实,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呢。我一向以度假般的态度过着我的人生。每天、每分、每秒,我都在享受着啊。”
离婚后的头10年虽然辛苦,却也是塔莎绘画生涯中最为多产的时期,她画了20本书,其中不少都成了她的代表作,比如《圣诞前夜》、《秘密花园》、《小公主》等。1966年起,洛克菲勒民俗艺术中心开始举办她的个人作品展。1971年,她出版了自己最喜欢的绘本《柯基村集市》(“Corgiville Fair”)并大获成功,成为她最著名也最畅销的作品。同一年,她获得了专门颁发给为优良儿童图书奉献心力人士的“女王终身成就奖”,达到了她个人绘画事业的高峰。
在佛蒙特创造“最好的时光”
苦尽甘来的塔莎终于在56岁时,迁居到了她魂牵梦萦的佛蒙特荒野。在这里,她真正由零开始,建造了属于她自己的19世纪风格的农庄。她说:“佛蒙特的一切,都令我满足。”
1971年,随着儿女们相继独立,原本热闹的大家庭渐渐变得空旷冷清,搬家的想法再一次萦绕在塔莎心头。当时塔莎的长子塞斯定居在佛蒙特,正好听说附近有一块土地要出售,她便卖掉新罕布什尔州的农场,用《柯基村集市》的版税收入买下了这块地,开始全力打造梦寐以求的佛蒙特农庄。
塔莎在佛蒙特的家是以一座有200多年历史的友人宅邸为原型建造的。木工专业出身的儿子塞斯采用了与200多年前的工法基本无异的建造方式,母子二人花了2年时间,终于建成一栋“崭新的古老农庄”。庭院、果园、菜地、池塘她在佛蒙特尽情享受着“创造”的乐趣与成就感,而佛蒙特的这个家则是她耗费最多精力去完成的作品,那座被人们称为“cottage garden”的美丽庭院,最初是从一颗水仙球根发展起来的。被绿树和鲜花环绕的屋舍,永远生机勃勃的庭院,养殖山羊与鸡群,和心爱的柯基犬一起生活所有这一切都是按照她自己的愿望建造的。塔莎在佛蒙特住了37年,用她自己的话说:她花了整整30年来实现夙愿。
在佛蒙特乡间,她过上了真正自给自足的19世纪初期的田园生活。家中的日常用品,如肥皂、蜡烛、灯油等都是她亲手制作的,如果有无法自行解决的生活必需品,她也会想办法,例如请教别人,然后自己试着去完成。塔莎以自己的步调生活,但绝不刻意勉强,她说:“若觉得不错,何妨自由地改变传统”,她会向朋友购买更优质的食物原料,也会在地下室摆一台冰箱,用以安置意外逝世的小动物遗体,当她需要绘画模特时,就悄悄地去造访它们。坚守原则,但在小的方面也不妨合理让步,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回归自然,顺其自然,就是塔莎的生活态度。
每一天,塔莎会花大半时间打理庭园,采摘新鲜蔬果、挤羊奶,在自然光线下作画,下午四点半是固定的下午茶时间,日落之后则是针线时间。有时候她也会接待到访的亲友,或是和孙子们共度休闲时光,为他们画画,带他们远足,一起欢庆重要的节日。对塔莎而言,工作与享乐,个人空间与家庭生活,是同等重要的。
20世纪,在媒体的不断推介下,塔莎的佛蒙特庄园渐享盛名,她那种简朴、恬淡的生活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常有世界各地的粉丝请求造访她的庭院。除了绘本作家和插画家,晚年的塔莎又多了两个新身份:造园家与生活艺术家,她常常受邀去学校、图书馆和博物馆做演讲。虽然她很乐意与同好们交流生活与园艺经验,但一想到家中的植物、山羊、柯基犬和鸟儿们将无人照料,又会十分为难。面对媒体崇拜的眼光,她总是腼腆地说,人们都把她理想化了,其实“我不过是一个平凡的老太婆而已呀!”
据说塔莎的田园生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瓦尔登湖》一书的影响,她的人生哲学也可以用梭罗的话概括:“带着自信朝着梦想前进,只要努力实现自己想要的人生,总有一天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成功。”也许从很小的时候起,塔莎就已确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非物质,而是心灵的富足。她的一生都为此而努力着。
87岁时,塔莎创作了最后一本绘本《柯基村的圣诞节》,两年后她获得佛蒙特艺术协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2005年,日本NHK电视台连续两年播出关于佛蒙特庄园的纪录片,2006年,她成为日本《MOE》杂志读者票选“最憧憬的女性”第一名,2008年6月,93岁的塔莎奶奶在家中安详离世。不论多少岁,也不管身处何地,塔莎总能以她的画作和生活艺术激励他人:坚持梦想,创造自己的生活乐趣,享受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