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征常败 放权反胜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ing09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而言,皇帝御驾亲征,以万乘之重,驭百万之师,自然人心踊跃,争效死功,理应具有攻则必胜、战则必克的战斗力。
  吊诡的是,隋炀帝三征高丽,不仅损兵折将,而且终因穷兵黩武引发内乱,以至于江山易主。唐太宗以盛世雄兵东征高丽,却坐困于“东瀛小夷”,不得已班师而还。而庸碌无为的唐高宗李治,竟然成功征服高丽,他恰恰没有御驾亲征。
  英明之君,亲征而败;庸碌之主,放权反胜,这里面藏着什么玄机?让我们回放隋炀帝和唐太宗的亲征剧情,看看有哪些东西值得今人玩味。
  ◎隋炀帝:过度干预
  公元611年,隋炀帝以高丽王“藩礼破阙”,决定备兵讨之,化“蛮夷之乡”为“冠带之境”。次年,天下雄兵如期集结,这时,隋炀帝问后来官至太史令的庾质对战局的看法,庾质说战之必胜,但是只有一条,皇帝不能亲征。隋炀帝闻之不悦,悻悻地说,你要是害怕,自可留此,决意亲征。
  庾质担心的事情,果然发生了。大军进渡辽水,围辽东城。隋炀帝临战下了两道诏书,一曰“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庸专擅”,相当于夺了将军的兵权,违背了“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统兵原则;一曰“高丽若降,即宜抚纳,不得纵兵”,这是摆高姿态,我王者之师,吊民伐罪,非为杀戮。
  两道诏书铸就了高丽人的护身符:隋军如攻城甚急,高丽人就宣称投降,诸将便不再进攻,先驰奏炀帝,等诏令传来,城中守御也重新搭建完备,再度抵御隋军进攻。如是循环往复,隋军无论如何攻不下辽东城,隋炀帝始终不悟。结果,最初九军渡辽,凡三十万众,班师回朝时只剩下二千七百人,失败不可谓不惨重。
  隋炀帝败在他的过度干预,他把自己的触角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将军们噤若寒蝉、动辄请示,不能随机应变、便宜从事,又怎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隋炀帝把自己的干预视为胜利的关键,实际上却是失败的渊薮。
  ◎唐太宗:道德洁癖
  公元644年,唐太宗率大军亲征高丽,一路势如破竹,长驱直入,眼看就要直抵平壤城下,不料大军在安市这个地方受阻,一时无法前行。这时有高丽俘虏进谏说,安市人顾惜其家,未易猝拔,乌骨城守将垂老,不能坚守,不如移兵进攻乌骨城,朝至夕克,其他小城,必然望风投诚,然后收其钱粮,鼓行而前,直指平壤,这本是曲线救国的一招妙计,诸将也欣然同意。
  唐太宗将从之,长孙无忌独曰,“天子亲征,异于诸将,不可乘危侥幸。”您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怎么能做出趁人之危这样令人不齿的事情呢?一番道德说教,唐太宗遂放弃曲线救国,并力攻城。结果,安市久攻不下,顿兵日久,粮食将尽,而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将士多不适应,于是不得已铩羽而归。
  唐太宗败在他的道德洁癖:既然是天子征伐,就应该有天子气度、皇家风范,然而,“兵者,诡道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也”,哪里有那么多光明正大、器宇轩昂?阴谋诡计是没有道德属性的,所以马基雅维利才比喻说,君王应该兼具狮子的凶残和狐狸的狡诈。
  在隋炀帝首次东征56年之后、唐太宗首次东征24年之后,唐高宗李治居于深宫、遥定高丽。当时唐高宗“欲自将大军”,皇后武则天抗表谏亲征高丽,唐高宗遂罢亲征。
  御驾亲征是否一定导致失败?从史料来看,这样的例子的确很多。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苻坚不自将以犯晋,则不大溃以启鲜卑之速叛;窦建德不自将以救洛,则不被擒而两败以俱亡;完颜亮不自将以窥江,则不挫于采石,而国内立君以行弑”,基于此,王夫之得到结论,“天子讨而不伐”。
  当然,御驾亲征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失败的例子仅仅像显影机制一样,呈现出御驾亲征的某些弊病。对领导者而言,如果给下级干预太多,甚至大包大揽,权力集中,责任向下面分散,下级就会跟隋炀帝手下的将军一样,一切唯上、失去自主,结果反而没有效率。“讨而不伐”是一种胸襟,更是一种智慧。老子曰,无为而无不为,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谁知有时候,亲为反而无为,无为反而有为?
  编辑/书含
其他文献
日前,某调查公司对北上广等12个城市进行的“中国人书法”系列最新调查显示:94.1%的受访者都曾遇到提笔忘字的情形,其中26.8%的受访者更为严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振濂表示,国家应大力提倡“全民写汉字”“全民学书法”,并设置从“应用级”到“艺术表现级”的书写考级系统。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构成了中华儿女精神底蕴中最为跳动的音符。蔡邕在《笔论》中说:“书者,散也。……为
期刊
我自徽州来。  记忆中那灰黑的巷子,白壁青瓦。  滴滴……答答……  屋檐里滴落下来的水滴,谁家用木桶接着,一遍遍打着节奏。  雾蒙蒙的天空,毛毛的细雨。  脚下是石子,浅浅的水。  可妈妈给我穿上的棉布鞋还是湿了。  我玫红色的布鞋上妈妈用白线给我绣了支小小的茶花儿。  似栀子又似白蔷薇……  哦,茶花,茶,我的思绪又游离了。我突然发现若要寻回记忆中那青葱年少的岁月,茶,便成了我最好的引子…… 
期刊
闻名于世的日本抹茶道是由中国的点茶法逐渐演变形成,因此提起点茶法必然会联想到日本茶道。日本茶道主要分为抹茶道和煎茶道,其中以抹茶道为代表,因此一般提起日本茶道多指日本抹茶道,也称“茶之汤”。日本抹茶道是由中国的点茶法传入后演变形成的,但据目前的史料记载茶百戏并没有传入日本。日本茶道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即从种茶、饮茶到茶道的演变。  点茶法的传入 公元805年日本的最澄禅师从中国带回茶种,并在近
期刊
香之为用大矣!  缕缕馨香,传承千年。它在馨悦中调和身心,温润性灵,养生开窍、益智怡情于有形无形之间,象春雨一样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是中华文化无形的脉搏。  中国香事是自然与人文智慧交融升华的物化体现,而香的使用形式则表现了人们对于生活情致的细微追求及心灵与文化的深层次的结合。在我们的历史中,用香形式丰富多彩,几乎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从皇家贵胄佛法僧道,到文人墨客寻常百姓,无不与香为伴。它祛疫辟
期刊
国内很多学习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的企业困惑于稻盛哲学难以落地。  稻盛经营哲学的落地,要靠阿米巴经营模式的实施,实现阿米巴经营有两个前提条件,一个是企业经营者的人格魅力,经营者必须具备“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并为社会做贡献”的明确信念;一个是所谓的“哲学共有”,即共同的经营价值观和哲学。实现全员共有的价值观和哲学,改变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价值观,不会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目标,世界上最难的事情,
期刊
南宋偏安江左,不思收复幽云十六州,执行的是屈辱投降的政策,另一方面朝野过着奢侈腐化的生活,故林升《题临安邸》一诗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在南宋屈辱投降政策的重压下,多少爱国志士与仁人报国无门,扼腕不已。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云:“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遗憾的是,铁马冰河一生无望,终究归于梦境
期刊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的兰亭聚会,是中国风雅之会的顶端。这一集会,于魏晋乃至整个中国古代都是最负盛名的,王羲之更是写下了名动千古的《兰亭集序》。  著名历史作家魏风华在《绝版魏晋》中如此评价此次雅集:  “此日风和日丽,东晋的名士们宽袍大袖,偎花依草,列坐于曲折、清澈的溪流两边,有荷叶轻托酒杯,信自漂流,到了谁的跟前,谁就要现场作诗,如作诗不成,便要罚酒。王羲之等二十六人现场写出了诗歌,王献之等十六人则
期刊
“婴香,角沉三两末之,丁香四钱末之,龙脑七钱别研,麝香三钱别研,治弓甲香壹钱末之,右都研匀。入牙消半两,再研匀。入炼蜜六两,和匀。荫一月取出,丸作鸡头大。略记得如此,候检得册子,或不同,别录去。”  ◎角沉,角沉三两末之  “如牛角黑者,名角沉。”是海南岛所产沉香(或称沉水香)中最好一种。沉香作为香方中使用数量最多者,是香方中的君药。  据《本草衍义》记载:“沉香,岭南诸郡悉有之,旁海诸州尤多。今
期刊
两千年前的一天,荒凉的戈壁滩上有一群人坐在骆驼上风尘仆仆地在赶路,你若问他从哪儿来往哪儿去,他必定睁大那圆溜溜的眼睛,说,你闻闻看,那空气中顺着热气飘散出来的,是来自西域的甘松、苏合。  送给谁?  顺着丝绸之路往前走,看,那尽头就是长安。那人说完蒙上遮挡风尘的面纱,只露出一双眼睛,眼睛里好像还泛着光泽,如这空气中飘散的味道。  历史洗去铅华,看大国之崛起衰落,熟读历史的人翻开枕边的典籍,大多也不
期刊
苏绣,简单说来就是苏州的地方刺绣,它最初起源于苏州吴县一带,如今已遍及常州、无锡、扬州、宿迁等地。  苏绣产生的时间,最早说是春秋时代。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春秋吴国贵族“绣饰华丽”,日常衣物甚至陈设饰品都用丝绣点缀。迄今为止,苏绣可以看到的历史大约在1100年,南宋以后数百年,苏绣进入鼎盛,无数的苏绣名家如群星璀璨,金淑芳、凌杼、薛素素、沈寿……每个名字都是苏绣的一段历史、一段传奇。  民国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