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解决民生、生态与水资源这三者间所存在的问题,便产生了“海绵城市”这一全新的城市建设理念,开始尝试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来改造城市,在最大程度上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关键词:多雨地区;海绵城市
1引言
随着近几年来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内陆看海、逢雨必涝的情况在多雨地区,尤其是城市地区已经屡见不鲜,居民生活、生态环境与水资源三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解决民生、生态与水资源这三者间所存在的问题,便产生了“海绵城市”这一全新的城市建设理念,并开始尝试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来改造城市,在最大程度上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2海绵城市的建设思路
2.1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具有一定的“弹性”,当环境变化或发生自然灾害时能够更好应对。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通过自然途径和人工措施的有机结合保证城市排水防涝安全,最大限度对城市雨水资源进行利用并保护城市生态环境。[1]
也就是说,要求所建成的海绵城市需要具备良好的吸水、储水和释水性能,面对突发自然灾害时,例如暴雨等,能及时有效地发挥自我调节作用,减轻甚至消除自然灾害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并且,还要求海绵城市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雨水的回收率和利用率,通过对雨水资源的充分利用,从根本上解决南方多雨地区的内涝问题,对于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水体污染问题也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对城市的景观、生态起到锦上添花的改善作用。
此外,由于多雨地区的降雨往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较为集中,更容易产生城市内涝以及雨水资源的相关问题,故而多雨地区更应重视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争取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2海绵城市建设的准备工作
2.2.1积极向群众宣传海绵城市
面对一个全新的城市改造建设理念,群众最开始的反应都是不理解。面对群众的质疑,如果没有恰当的处理方法,就会使海绵城市这一项惠民的民生工程变成怨声载道的“民怨工程”。政府或相关部门要积极地向群众宣传建设海绵城市的概念,加強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和普遍接受度。
比如说,要向群众说明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未来发展的积极影响;将来在群众生活方面所能带来的各项实际益处,例如暴雨天时,不会再出现道路大量积水的现象,方便群众的出行;海绵城市对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也能起到改善作用,通过对水环境的调节作用,减少恶臭水体的问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减轻城市的“热岛效应”;海绵城市良好的储水功能能够有效地在雨季为城市储存水资源,在旱季时能将所储存的水资源调动并分配给城市运行所需要的地方。
海绵城市是一项惠及民生的重要工程,从建设初期就需要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这样才能在建设过程中减少一系列问题的发生,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
2.2.2制定好城市规划建设方案
制定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方案时,要将一个城市视为一个完整的城市系统来进行规划建设。每块区域相互独立的同时也要相互联系,从每块区域的独立实际情况出发来制定建设计划,避免大挖大改,减小对群众生活的影响。同时每块区域间还要有相互联系,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每个城市的实际情况都不甚相同,不能照搬其他城市的设计规划,而要结合当地城市具体的水文情况、气候类型等因素,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当地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
2.2.3相关部门间的协调沟通
再者,建造海绵城市的相关部门间也要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各部门相互协助,共同探讨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方案,从自身岗位出发思考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集思广益,综合出一套符合当地城市实际情况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方案。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前期,就应做好相关工作的分配,对有争议的问题在前期就定下统一的解决方案,避免在施工过程中耽误总的工程进度。
3海绵城市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3.1生搬硬套已有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
许多国外城市在很早之前就有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构想并已经付诸行动,我国开始建设海绵城市也是受了其他国家的影响和启发。但是在此过程中,绝对不能盲目套用已有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方案。因为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实际情况,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也各不相同,照搬他人的方案只会弄巧成拙,既不能有效地发挥“海绵城市”这一建设理念所应有的作用,还浪费了规划建设过程中的投资资金。
3.2老城区的改造难度大
我国的许多城市都划分有老城区和新城区,在海绵城市改造这一方面,老城区的改造难度相对新城区来说要大得多。
所以,对于老城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我们要针对老城区的特点,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在老城区改造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分阶段采用不同的防洪排涝措施,做到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相结合,并逐步实现灰色基础设施向绿色基础设施的转变。建议尽快开展对老城区中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的改造利用,使其具备“渗、滞、蓄、净、用、排”等海绵功能,从而缓解老城区洪涝风险。[3]
3.3人口密度大的区域改造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人口密度大的区域改造难度会比人口稀少区域的改造难度相对大很多,一方面,在改造建设过程中,就会占用部分交通行道,使道路情况变得拥堵,影响群众的正常出行,另一方面,部分施工队伍为了赶工程进度,会在休息时间进行施工,严重影响了周边群众的作息生活,激起群众的不满情绪。
面对此类问题就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事先做好规划工作,例如,对于施工过程中会交通占道所引发的交通拥堵问题,可以采用分段施工等方法来减少占用的交通行道,或者在施工工艺上采取能够缩短工期的材料或方法等;严格限制施工队伍的施工时间,避开周边群众正常的作息时间,减轻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严禁在规定施工时间外进行施工。
3.4加强对雨水径流的调控
由于多雨地区的降雨在时空上分布集中,很容易产生内涝和雨水资源浪费的问题。对此,多雨地区应当加强对雨水径流的控制工作。
比如可以考虑改善当地的排水系统。对于已建好的排水管网,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改善巩固,对于不能继续使用的管道部分则废弃,之后的改善过程也可在原有管道基础上进行改造。对于待建设区域,严格规划好城市的地下排水管网系统,可以从地表入手,利用新技术使路面更具有透水性,如绿廊绿道、雨水花园等,让降水更好地渗透入地下完成对雨水的收集。
3.5切忌急功近利
海绵城市目前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方面也会有考虑不周全的情况。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突发情况时,应及时向上级请示,切忌为了尽快结束施工而自作主张。当遇上不能及时解决的的问题时,应及时暂停施工,待到决策人员商量好解决方案后,方可继续作业。不可为了尽快完成上级的任务而马虎作业,要认真对待建设过程,从中积累经验,为今后其他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方案的制定准备好资料。
4结语
海绵城市是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个新思路,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方向,其社会、生态效益显著。海绵城市使得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城市排水重新利用效率最大化。当海绵城市的概念能大范围、高效率地落实到实际工程建设上时,对民生、生态、资源的影响都将非同一般。
参考文献:
[1]黄伟翔.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雨水系统优化设计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09):137-139.
[2]孔赟,曹万春,张兆祥.老城更新区域海绵城市建设研究[J].江苏城市规划,2017(2):19-26
[3]韩闪闪,王艳阳,王乾勋,史德雯.对城市老城区防洪排涝系统升级改造的思考[J].中国防汛抗旱,2019,29(06):23-28.
作者简介:
许秋媛(1998.11.12-)女,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本科生,研究方向: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王瑞滢(1998.7.2-)女,汉族,河南省郑州市,本科生,研究方向: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关键词:多雨地区;海绵城市
1引言
随着近几年来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内陆看海、逢雨必涝的情况在多雨地区,尤其是城市地区已经屡见不鲜,居民生活、生态环境与水资源三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解决民生、生态与水资源这三者间所存在的问题,便产生了“海绵城市”这一全新的城市建设理念,并开始尝试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来改造城市,在最大程度上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2海绵城市的建设思路
2.1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具有一定的“弹性”,当环境变化或发生自然灾害时能够更好应对。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通过自然途径和人工措施的有机结合保证城市排水防涝安全,最大限度对城市雨水资源进行利用并保护城市生态环境。[1]
也就是说,要求所建成的海绵城市需要具备良好的吸水、储水和释水性能,面对突发自然灾害时,例如暴雨等,能及时有效地发挥自我调节作用,减轻甚至消除自然灾害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并且,还要求海绵城市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雨水的回收率和利用率,通过对雨水资源的充分利用,从根本上解决南方多雨地区的内涝问题,对于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水体污染问题也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对城市的景观、生态起到锦上添花的改善作用。
此外,由于多雨地区的降雨往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较为集中,更容易产生城市内涝以及雨水资源的相关问题,故而多雨地区更应重视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争取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2海绵城市建设的准备工作
2.2.1积极向群众宣传海绵城市
面对一个全新的城市改造建设理念,群众最开始的反应都是不理解。面对群众的质疑,如果没有恰当的处理方法,就会使海绵城市这一项惠民的民生工程变成怨声载道的“民怨工程”。政府或相关部门要积极地向群众宣传建设海绵城市的概念,加強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和普遍接受度。
比如说,要向群众说明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未来发展的积极影响;将来在群众生活方面所能带来的各项实际益处,例如暴雨天时,不会再出现道路大量积水的现象,方便群众的出行;海绵城市对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也能起到改善作用,通过对水环境的调节作用,减少恶臭水体的问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减轻城市的“热岛效应”;海绵城市良好的储水功能能够有效地在雨季为城市储存水资源,在旱季时能将所储存的水资源调动并分配给城市运行所需要的地方。
海绵城市是一项惠及民生的重要工程,从建设初期就需要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这样才能在建设过程中减少一系列问题的发生,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
2.2.2制定好城市规划建设方案
制定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方案时,要将一个城市视为一个完整的城市系统来进行规划建设。每块区域相互独立的同时也要相互联系,从每块区域的独立实际情况出发来制定建设计划,避免大挖大改,减小对群众生活的影响。同时每块区域间还要有相互联系,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每个城市的实际情况都不甚相同,不能照搬其他城市的设计规划,而要结合当地城市具体的水文情况、气候类型等因素,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当地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
2.2.3相关部门间的协调沟通
再者,建造海绵城市的相关部门间也要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各部门相互协助,共同探讨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方案,从自身岗位出发思考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集思广益,综合出一套符合当地城市实际情况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方案。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前期,就应做好相关工作的分配,对有争议的问题在前期就定下统一的解决方案,避免在施工过程中耽误总的工程进度。
3海绵城市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3.1生搬硬套已有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
许多国外城市在很早之前就有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构想并已经付诸行动,我国开始建设海绵城市也是受了其他国家的影响和启发。但是在此过程中,绝对不能盲目套用已有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方案。因为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实际情况,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也各不相同,照搬他人的方案只会弄巧成拙,既不能有效地发挥“海绵城市”这一建设理念所应有的作用,还浪费了规划建设过程中的投资资金。
3.2老城区的改造难度大
我国的许多城市都划分有老城区和新城区,在海绵城市改造这一方面,老城区的改造难度相对新城区来说要大得多。
所以,对于老城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我们要针对老城区的特点,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在老城区改造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分阶段采用不同的防洪排涝措施,做到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相结合,并逐步实现灰色基础设施向绿色基础设施的转变。建议尽快开展对老城区中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的改造利用,使其具备“渗、滞、蓄、净、用、排”等海绵功能,从而缓解老城区洪涝风险。[3]
3.3人口密度大的区域改造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人口密度大的区域改造难度会比人口稀少区域的改造难度相对大很多,一方面,在改造建设过程中,就会占用部分交通行道,使道路情况变得拥堵,影响群众的正常出行,另一方面,部分施工队伍为了赶工程进度,会在休息时间进行施工,严重影响了周边群众的作息生活,激起群众的不满情绪。
面对此类问题就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事先做好规划工作,例如,对于施工过程中会交通占道所引发的交通拥堵问题,可以采用分段施工等方法来减少占用的交通行道,或者在施工工艺上采取能够缩短工期的材料或方法等;严格限制施工队伍的施工时间,避开周边群众正常的作息时间,减轻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严禁在规定施工时间外进行施工。
3.4加强对雨水径流的调控
由于多雨地区的降雨在时空上分布集中,很容易产生内涝和雨水资源浪费的问题。对此,多雨地区应当加强对雨水径流的控制工作。
比如可以考虑改善当地的排水系统。对于已建好的排水管网,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改善巩固,对于不能继续使用的管道部分则废弃,之后的改善过程也可在原有管道基础上进行改造。对于待建设区域,严格规划好城市的地下排水管网系统,可以从地表入手,利用新技术使路面更具有透水性,如绿廊绿道、雨水花园等,让降水更好地渗透入地下完成对雨水的收集。
3.5切忌急功近利
海绵城市目前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方面也会有考虑不周全的情况。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突发情况时,应及时向上级请示,切忌为了尽快结束施工而自作主张。当遇上不能及时解决的的问题时,应及时暂停施工,待到决策人员商量好解决方案后,方可继续作业。不可为了尽快完成上级的任务而马虎作业,要认真对待建设过程,从中积累经验,为今后其他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方案的制定准备好资料。
4结语
海绵城市是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个新思路,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方向,其社会、生态效益显著。海绵城市使得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城市排水重新利用效率最大化。当海绵城市的概念能大范围、高效率地落实到实际工程建设上时,对民生、生态、资源的影响都将非同一般。
参考文献:
[1]黄伟翔.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雨水系统优化设计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09):137-139.
[2]孔赟,曹万春,张兆祥.老城更新区域海绵城市建设研究[J].江苏城市规划,2017(2):19-26
[3]韩闪闪,王艳阳,王乾勋,史德雯.对城市老城区防洪排涝系统升级改造的思考[J].中国防汛抗旱,2019,29(06):23-28.
作者简介:
许秋媛(1998.11.12-)女,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本科生,研究方向: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王瑞滢(1998.7.2-)女,汉族,河南省郑州市,本科生,研究方向:水文与水资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