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中艺术公修课的德育作用

来源 :美与时代·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ong03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艺术公修课作为高等教育中美育的重要载体,在高校美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课程思政”很好的实践科目。美感教育作为世界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德智体美劳这五育中,承担着桥梁的作用。艺术公修课在高等教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德育作用,美育与德育之间也有着内在的联系。中国传统语境中的“美”与“善”有着内在联系与统一,并且当代的“美”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着内在联系与统一。在高等教育中,通过艺术公修课的形式,进行“以美育德”的实践,能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式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高等教育;艺术美育;德育
  新时代对高等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做出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理想信念坚定,本领过硬,创新创造,艰苦奋斗,品格高尚,有“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时代新人[1]。其中德育是高校培养人才的第一要务,要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性信念、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良好的道德修养。美育与德育的内涵有着内在的联系与统一,而高校中艺术公修课则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作用。
  一、艺术公修课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艺术公修课作为高等教育中美育的重要载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课程思政”很好的实践科目。审美教育在德智体美劳这五育中,作为世界观教育的重要途径,承担着桥梁的作用。蔡元培曾说:“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进入新时代,美育的内容包括一切有益于陶养情感的教育活动,不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可以是美育的场所。而艺术公修课是学校教育中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二、美育与德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统一
  (一)中国文化语境中“美”与“善”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统一
  中国传统中“美”与“善”有着内在的联系,“美”在很多时候指的就是善,在“美”的概念和内涵中包含着“善”的因素,也就是德的内容。
  1.孔子的“里仁为美”
  在《论语·里仁》篇中:“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意思是说,“居住在有仁德之风的地方才是好的,或者说和有仁德的人做邻居是一件美好的事。选择住处,不住在有仁德的地方,那怎么可以说是聪明智慧的呢?”当一个人和一个有德行的人相处,会渐渐被感染与感化,那么这个有德行的人就是美的。在这里所说的美,实际上指的是道德。中国传统把“善”叫做“美”,和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是一种善的表现。
  2.孟子的“充实之谓美”
  在《孟子·尽心下》中有言:“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實之谓美。”“充实之谓美”,孟子提出的关于美学主要观点,他认为个体经过自觉的努力,把“仁义善”等固有的本性扩展并贯注于个人的全部人格当中,并能够表现为外在的感性形式,即成为一个美的人。孟子认为,一个美的人必须拥有仁义道德这些内在的品格,并能够充盈于外。他的这一观点,发展了孔子美与善一致的学说,对于我们认识美与善有较大的影响,阐明了美育与德育具有的内在联系性与统一性。
  3.荀子的“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荀子的观点和孟子是有一些不同的,荀子认为不可能把“仁义礼智信”等这些品质全部充实在一个个体中,认为这样完美的人在现实世界中是很难找到的,没有这样的完人。所以,荀子对于孟子的观点是不认同的。
  在《荀子·劝学》篇中说:“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全”与“粹”在文中指一个人的学问与道德。荀子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不足之处的,都不可能成为一个“纯粹”的全人。但是个体可以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和多方面的社会实践,摒弃对社会和人民有害的作风,保持优良的道德品质,学习“仁义礼智信”这些美的品德,使自己的道德礼义接近完整、纯粹的境界,那么这样就是美,一种人格的美。
  (二)新时代背景下“美”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统一
  1.“五讲四美”之美
  在新时代,我们所讲的“美”与道德之间也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与统一。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其中“五讲”指的是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指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所以“五讲四美”其内涵还是指在行为与思想的层面上,提高个体的道德修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不同层次做出了清晰科学的概括,为“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和“立德树人”指明了方向和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公民个人的层级进行的阐述,是我们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有一种声音,说道德是体现在“私德”层面上的,不应主动地去宣扬,否则就有了“道德绑架”的嫌疑。但是,从美学的角度去衡量,其实道德是一种价值观上的审美,道德教育是一项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活动[2]。进入新时代,社会需要提倡美的价值,只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才会辨别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对于美的价值才会心向往之。“心向往之”是靠近美的第一步。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道德上的绑架,这其实是审美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美”有着内在的联系与统一,它像远古时期的火种一样,需要人们时刻去守护它。一个普通的公民,对于美的向往,对美的提倡和对美的宣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是一种接近美好的行为。在实际的生活和行为中,可以守护住我们心中的星星之火,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困境中,我们都要懂得,守护的是火种,迎接的是光明。我们守护的理由应该是相同的,这样的价值观确实来之不易,会深深地打动人心,不同年龄、职业和境遇的人,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却指向同一个方向,那就是对于美的追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   3.“最美教师”之美
  近些年,在全社会提出寻找“最美教师”的活动,这里的“最美”绝对不是指漂亮的容颜和光鲜的衣着,而是形容那种甘愿付出自我,对人民教育事业无比执着和热爱,忘我和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去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崇高品德。其中涌现出一大批令人感动的事迹:如河南“最美”教师李芳老师,“善行无疆,恪尽职守”,为救学生牺牲自己,其英雄气概令人肃然起敬:“当死神呼啸而来,她用尽生命之力为孩子们竖起安全壁垒。瞬间彰显高尚师德,平凡铸就伟大人生,向舍己救人的教师李芳致敬”①;再如河南“最美”老师张玉滚,坚守山村十七载的八零后青年教师,在伏牛山深处的黑虎庙小学,把自己磨练成了“万金油”“全能型”教师。这种语境下的“最美”,并不是因为他们容颜靓丽,而是美在心灵。老师的美,不言于外表,而在内心;不会张扬,而是默默奉献。
  三、高校艺术公修课中以美育德的实践
  (一)美术鉴赏课程中以美育德的实践
  在美术鉴赏课程中,由于其课程本身的性质,可以有效实施“以美育德”的教学方法。其课程中拥有丰富的艺术作品、艺术家事迹,通过教师的故事性讲述和案例分析,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鉴赏,从而获得美的感受,并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解读升华精神。例如,在讲解敦煌石窟壁画艺术的章节时,通过对艺术家常书鸿先生守护敦煌艺术光荣事迹的讲述,这种带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会引起学生对我国艺术极大的兴趣,也会被老艺术家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染。对敦煌艺术的鉴赏不仅得到了艺术上的审美感受,也得到了精神的升华,必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带来影响。美术鉴赏课程会讲解到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及艺术家的生平经历。这种美的艺术感受和正向的行为引导,就是通过美育的方法达到德育的目的。
  (二)影视鉴赏课程中以美育德的实践
  影视作品已经成为文化传播、大众娱乐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其影响力还在不断扩大。各种类型的影视作品会给受众传递不同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这里面既有正向的东西,也有比较消极的方面。一部正能量影视作品,能够给人以信仰和力量,能够给观众更开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思考,而不仅仅是追求视觉和听觉的单纯刺激。著名电影大师杨德昌说:“电影延长了我们人生至少三倍”,能够让我们明白许多穷尽一生都无法明白的道理。用不同角度看待人生,接受自我的平凡,但永不放弃追求理想。新时期的大学生,从小都是与各种影视作品相伴,他们被影视作品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影响着,影视作品能给予他们知识,让他们了解社会,了解生活,并且成为他们娱乐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3]。例如2018年在央视播映的电视剧《最美的青春》,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主旋律电视剧,传达出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剧情跌宕起伏,充满了正能量。这部影视作品让同学们了解到老一辈的植树人在塞罕坝的艰苦奋斗,为了祖国青山绿水的理想将一生奉献给这片土地的英雄事迹。从荒漠到森林,反映出祖国治理环境的努力和决心,这样一种“愚公移山”的精神深深刻入人心。优秀影視作品的鉴赏,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升华,以艺术方式进行德育教育。
  (三)音乐鉴赏课程中以美育德的实践
  波士顿音乐学院致新生家长的欢迎词中讲到,“音乐不是奢侈品,不是我们钱包鼓了的时候才来消费的多余物,音乐不是消遣,不是娱乐,音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是让人类生活得有意义的方式之一”,卡尔·伯纳克博士用这样的话来说明音乐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中国古代所讲的“六艺”中的“乐”,指的就是音乐。“乐”以其独特的方式,内化的功用和长久的时效,发挥着维护社会秩序、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的作用。同时,还承担了潜移默化地塑造中国人的品德的任务,对国人品德修养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4]。就音乐作品本身来讲,其优美的旋律与节奏可以带给学生美的身心感受,其作品背后的故事也能够起到教化育人的作用。例如,在鉴赏音乐《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春舞曲》等歌曲的时候,其旋律是美的、节奏是动人的,当我们进一步讲到他们的创作者王洛宾先生的时候,又让人深深折服和感动。同学们都喜欢他的音乐,听他的歌的时候,就会联想到世界上一些美好的事物,明月、晚霞、夜莺和玫瑰。王洛宾先生经历了那么多苦难和不公正的待遇,可他并没有对这个社会和人生失去希望,他依然充满了爱,才能创作出这么多优美的旋律。通过对音乐作品及音乐家背后故事的讲述,使学生学会在逆境中成长,在苦难中奋斗。我们并不歌颂苦难,但我们要从苦难中走出,让学生学会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学会克服困难,勇于面对。马克思也说:“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5]艺术公修课是提高当代大学生艺术审美与鉴赏能力的重要阵地,也是促进当代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还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方法。阅读那些散发出伟大正直的道德光彩的作品时,可使灵魂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6]。在高校,加强对艺术公修课的支持力度,对优秀艺术作品进行分类分层次研究,选择适合“以美育德”的作品,使公共选修课成为高等教育中“立德树人”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注释:
  ①2018“寻找最美教师”公益活动中对李芳老师的颁奖词。
  参考文献:
  [1]孟新超,何玉芳.“变”与“不变”——改革开放40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历史发展[J].北京教育(德育),2018(11):19-23.
  [2]蒋芝英.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道德审美教育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25-30.
  [3]白冰,赵伯飞.中国当代影视作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经济师,2019(10):19-20+22.
  [4]王昆,邢闻.试论“六艺”之“乐”对品德修养的影响[J].前沿,2005(3):152-155.
  [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
  [6]李凯敏.审美与道德在艺术价值构成中的关系[J].文教资料,2010(21):94-96.
  作者简介:段静鹏,郑州商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美术与设计教学、环艺设计等方面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会话是一种联合行动。在这一联合行动中,参与主体间不断对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进行协调,意义也作为主体间互动和协调的结果而产生。会话参与者间的共同点、认知能力和交际能动性的发挥都制约着主体间意义协调的效果。而主体间由于不同社会文化结构体系所造成的文化断层势必影响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教学便是以适应英语文化结构体系为目标,不仅仅要求学习者学习并熟悉英语语言的意义表达模式,而且还要调整并适应英语社会文化
期刊
摘 要:海报的重要功能是传播信息,是广告宣传中最常见的方式之一。海报设计师通过对图形、色彩、字体的设计,抓住目标受众人群的眼球,以生动的方式传递信息给受众人群。本文分析了认知心理学对海报设计的影响,探讨记忆与海报设计的关系,海报中的构成元素与记忆规律的关系。  关键词:海报设计;记忆效应;认知心理学;色彩;文字;图形  一、认知心理学与海报设计  (一)认知心理学对海报设计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探索
期刊
摘 要:云浮石文化是地方文化产业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云浮石文化的发展中,石雕艺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云浮石雕艺术品不仅蕴含着独特的审美价值,还蕴含着广东地域深厚的文化内涵。将地方文化与地方高校相关专业结合,不仅有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能够促进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云浮石文化通过在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有效地保护了地方文化,使石文化在理论中深化、升华,使艺术设计专业
期刊
摘 要:基于当下服装个性定制的风潮,探寻“鹿定制”的创始人之一湖南青年设计家刘璐如何创立湖南服装定制第一品牌的心路历程;运用人物访谈、资料收集、实地调研等方法,剖析刘璐服装定制作品的艺术特征和品牌运营模式;从中得出“精准品牌定位、注重品牌宣传”“以客户为中心、至真至诚服务”“洞察市场行情、促进人才成长”等刘璐经营“鹿定制”品牌的管理理念。刘璐设计思维的前瞻性和坚实的专业能力让她在长沙乃至全国的西装
期刊
摘 要:核雕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并且在一代代工匠艺人的传承之下,日益繁荣。现如今,核雕艺术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元素经过了巧妙的融合,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在能工巧匠的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核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含义深远,对于这项代表性的中国工艺,当代人唯有传承和创新,才能够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核雕;手工艺;价值;创新  中国的核雕艺术历史悠久,之所以能够成
期刊
摘 要:“非遗”技艺的设计转化,是向文化创意产品转换的桥梁,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有效途径。结合刺绣技法与花丝工艺,对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吉祥图符进行再设计,把创新设计与传统工艺、民俗文化相结合,探索刺绣与花丝工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文化创意产品的转型,使刺绣与花丝在传承中得到保护,在发展中创新,在日常生活中焕发新颜。  关键词:“非遗”技艺;花丝;刺绣;设计转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期刊
摘 要:如今的文化历史街区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一部分。通过分析城市发展中历史街区的现状,探索历史街区的文化保护与设计意义。以南宋御街为实例,进行景观、建筑的探索与分析。要想对历史街区的文化进行保护以及更新,须结合城市历史文脉以及街区现有资源进行重新规划梳理,才能最大限度对文化进行保护与更新。  关键词: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城市更新;南宋御街  一、历史街区商业街发展导向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
期刊
“泫沄”系列作品,是陈兆云耗时一年的时间完成的,观自然形态水的外象,以大漆为媒介,将水的外象形态与漆器相结合,在漆艺的语境里,将流逝的时间与流动之物定型,作品带有浓厚的自然气息、简约大气,回归艺术创作最本真的状态。  陈兆云“泫沄”漆艺系列作品用福州当地的传统工艺——“脱胎”进行创作。脱胎漆器这一传统工艺,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胚,以大漆为粘剂,然后用夏布(苎麻布)或绸布在胚胎上逐层裱褙,待阴干后脱
期刊
摘 要:艺术化与符号化是设计表达的重要手段。通过将设计理念转化为具体的符号样式,融入景观环境的服务设施设计中,可以提升和优化公共空间的品质,让人们在游憩中感受到景观片区的历史文脉和文化创意。以贾鲁河滨水景观为例,重点讨论和展示在现代滨水景观中公共服务设施的艺术化设计,为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案例。  关键词:公共服务设施;艺术化设计;滨水景观;文化意象;符号提取  一、研究背景  公共空间作为保
期刊
摘 要:天神“厄莎”出自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内拉祜族的一部长篇创世神话史诗《牡帕密帕》,其人物形象饱满,极具感染力,对拉祜族精神文化的产生及发展影响深远。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视角下,挖掘天神“厄莎”的人物形象及精神内涵,并创新性地应用于设计创作之中,探索创新设计的更多表现形式及途径,对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非遗”传承;设计创作;文学元素;拉祜文化;牡帕密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