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高校的德育实践教育在高校自身和教育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从德育实践理念、实践目标、实践内容、实践机制、实践方法和德育工作者的素质等方面,提出提高高校大学生德育实践实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人学生 德育 实践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237-02
德育实践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补充,已成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塑造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1]。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不仅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功底,更需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目前,我国高校的德育教育大都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要形式,采用说教式灌输,而思想品德的形成,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知、情、意、行”合一[2]。因此,探究德育实践教育的有效途径,提高德育实践教育的实效性,对于改进高校德育教育方法,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善社会道德风气,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德育实践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些年来国家对高校大学生德育实践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但由于受学校、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德育实践教育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影响德育实践教育的实效性。
1.高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校是影响大学生成长最为重要的环境,是开展德育实践的重要基地。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开展德育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些问题。
(1)德育实践理念滞后 德育实践理念滞后于时代的发展,目前大部分高校注重理论课程的灌输,而忽略实践育人的作用[3],再加上受功利性思潮的影响,德育实践活动走形式的居多,收效甚微。
(2)实践教学设置不合理 德育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但不少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思想政治课程全是理论课,未将德育实践教学列入教学计划,即使列入教学计划,也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开展实践教学,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无法实施。
(3)德育实践教学经费缺少保障 经费是德育实践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不少高校由于受高校发展和建设资金的不足、硬件条件的改善需要大量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影响,在德育实践教学上的经费无法保障,这必将影响德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4)德育实践教育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当前各大高校德育实践工作很大一部分是由辅导员承担的,但高校里的辅导员本身承担着大量繁琐的学生管理工作,而且辅导员基本上是来自不同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他们本身缺乏深厚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实践工作经验,更何况在高校辅导员的收入相对较低,流动性强,队伍不稳定,必定影响德育实践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延续。
(5)缺乏完善的德育实践考核机制 大部分高校的德育实践考核在评价内容上过于单一,仅限于学生的校内上课出勤率,不能精确地反映出学生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在考核方式上,采取查看假期社会实践报告的形式,实际上不少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都是弄虚作假,根本就没有参加实践活动。
2. 环境方面的负面影响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的社会思潮、文化思潮、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也涌入国内,我国传统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自强不息、乐于奉献等价值观受到了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观念的冲击[4]。大众传媒、网络、手机等新兴信息载体的出现,一些庸俗的东西对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也产生了消极影响,沉迷于网络游戏、一夜成名、急功近利等一些行为和想法也进入了不少学生的内心。
(2)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部分家长重智轻德,弱化了对子女的品德教育;另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竭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最好的生活条件,当成温室里的花朵,丧失了“美好的生活靠自己创造”的人生理想。
二、提高大学生德育实践实效性的对策
提高大学生德育实践的实效性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来自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密切配合与合作,才能提高德育实践的实效性。
1. 高校方面
要提高大学生德育实践的实效性,高校需要在德育实践理念、实践目标、实践内容、实践的机制、实践方法和德育工作者的素质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提高。
(1)树立正确的德育实践理念 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实践理念,在制定德育实践计划、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时,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创造条件,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净化学生的心灵,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和谐结合。其次,要树立德育实践优先发展的理念,只有在思想上认识到德育实践对大学生的塑造作用,行动上将德育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围绕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开展各项实践活动,进行经常性的讨论、检查和总结,德育实践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2)优化德育实践的目标 高校德育实践教育要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情绪、年龄等特点,制定超前而又科学的德育实践目标。德育实践目标应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并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相联系;德育实践目标的内容要把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作为德育实践的核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而且针对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因人而宜制定不同的目标,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最大化的提升。
(3)优化德育实践的内容 德育实践的内容应涵盖公民道德教育、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自律教育、责任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健全人格教育等方面。
(4)更新德育实践的形式 更新德育实践的形式,全方位拓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可以结合目前社会上的热点问题,鼓励并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如“贫困生生活费开支调查”、“大学生网络利用情况调查”等大量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调研,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学校通过开展公益性的活动,如送科技下乡、帮助孤寡老人、关爱留守儿童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价值,感受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崇高精神,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开展如春游、秋游等集体活动,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竞技活动,校园艺术节、学术文化节等社团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受思想和道德的熏陶,感悟美好的人生乐趣、价值和意义;结合学生的顶岗实训、毕业实习开展优秀实习生评比活动,培养学生遵守制度、服从管理、端正劳动态度的好习惯,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操守和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质。 (5)更新德育实践机制 结合学生的专业,尊重学生的爱好,创新德育实践的选题机制,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又可以及时发现专业知识存在的不足。如,对文化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考虑类似“网络文化的利弊”等选题;对农村感兴趣的学生,建议选“农村医疗制度改革现状调查”等选题;对城市感兴趣的学生,建议选“下岗工人生存状态调查”等选题。其次,学校要建立德育实践的保障机制,做到活动有计划与部署,经费有保障。如每年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学校应有实践的安排计划与奖惩细则,设立专项经费,并安排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实践活动,让德育实践活动有序、有效开展。同时,注重德育实践评价机制的更新,加强德育实践评价,在评价中既要统一评价标准,又要适当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发现和肯定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6)改革德育实践的指导方法 教师应当正确运用灌输式教育,向学生完整系统地传授社会主义的道德观,更应灵活运用启发式教育引导和教育学生,如在讲解“树立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这一专题时,可以先给学生讲解“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内涵,再针对社会现实中的一些典型事例“老人摔倒在地该不该扶”引导学生展开辩论,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借机选取几个有关道德现状及其措施的社会调查,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此外,充分运用“榜样教育”的作用,老师应就地取材,善于发现和挖掘身边的榜样,运用多种形式来宣传他们的事迹,从而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
2.优化德育实践的环境
(1)优化德育实践的社会环境 社会应充分利用广播、网络、电视等多种传媒形式加以宣传,给大学生德育实践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社会各界认可和支持大学生德育实践。同时,各级政府应该支持建设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基地,为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此外,大学生德育实践所在的单位也应当给予大学生鼓励、支持和帮助,让大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
(2)优化德育实践的校园环境 高校自身要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德育氛围,建设舒适优雅的校园环境可以激发大学生形成热爱自然、热爱学校的情怀;营造积极向上、富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熏陶大学生的情操,促进大学生愉快和谐地成长;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优化德育实践的家庭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家庭环境至关重要,家长在孩子面前应保持乐观进取,热爱工作和生活,对家庭和社会有责任感,尊重子女,有理性的消费行为和正确的物质观,良好的人际关系等,乐于与孩子沟通,培养孩子尊老爱幼、积极向上、杜绝“啃老”和奢侈消费的良好品行和独立的人格。学校辅导员也要适时和学生父母沟通,及时反馈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共同努力引导其改正。
加强德育实践教育,提高德育实践教育的实效性,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大学生自身以及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与密切配合,探究德育实践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课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汤洁,德育教育在民族高校学生志愿服务中的功能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4:168-172.
[2] 李洁,司东玉.高校德育教育现状研究[J].党史博采,2013,9:52-54.
[3] 聂松竹.高校德育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1:118-119.
[4] 张典兵,牛骅.论高校德育价值及其实现[J].现代教育科学,2014,2:17-20.
【关键词】人学生 德育 实践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237-02
德育实践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补充,已成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塑造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1]。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不仅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功底,更需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目前,我国高校的德育教育大都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要形式,采用说教式灌输,而思想品德的形成,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知、情、意、行”合一[2]。因此,探究德育实践教育的有效途径,提高德育实践教育的实效性,对于改进高校德育教育方法,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善社会道德风气,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德育实践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些年来国家对高校大学生德育实践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但由于受学校、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德育实践教育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影响德育实践教育的实效性。
1.高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校是影响大学生成长最为重要的环境,是开展德育实践的重要基地。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开展德育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些问题。
(1)德育实践理念滞后 德育实践理念滞后于时代的发展,目前大部分高校注重理论课程的灌输,而忽略实践育人的作用[3],再加上受功利性思潮的影响,德育实践活动走形式的居多,收效甚微。
(2)实践教学设置不合理 德育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但不少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思想政治课程全是理论课,未将德育实践教学列入教学计划,即使列入教学计划,也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开展实践教学,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无法实施。
(3)德育实践教学经费缺少保障 经费是德育实践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不少高校由于受高校发展和建设资金的不足、硬件条件的改善需要大量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影响,在德育实践教学上的经费无法保障,这必将影响德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4)德育实践教育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当前各大高校德育实践工作很大一部分是由辅导员承担的,但高校里的辅导员本身承担着大量繁琐的学生管理工作,而且辅导员基本上是来自不同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他们本身缺乏深厚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实践工作经验,更何况在高校辅导员的收入相对较低,流动性强,队伍不稳定,必定影响德育实践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延续。
(5)缺乏完善的德育实践考核机制 大部分高校的德育实践考核在评价内容上过于单一,仅限于学生的校内上课出勤率,不能精确地反映出学生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在考核方式上,采取查看假期社会实践报告的形式,实际上不少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都是弄虚作假,根本就没有参加实践活动。
2. 环境方面的负面影响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的社会思潮、文化思潮、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也涌入国内,我国传统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自强不息、乐于奉献等价值观受到了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观念的冲击[4]。大众传媒、网络、手机等新兴信息载体的出现,一些庸俗的东西对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也产生了消极影响,沉迷于网络游戏、一夜成名、急功近利等一些行为和想法也进入了不少学生的内心。
(2)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部分家长重智轻德,弱化了对子女的品德教育;另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竭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最好的生活条件,当成温室里的花朵,丧失了“美好的生活靠自己创造”的人生理想。
二、提高大学生德育实践实效性的对策
提高大学生德育实践的实效性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来自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密切配合与合作,才能提高德育实践的实效性。
1. 高校方面
要提高大学生德育实践的实效性,高校需要在德育实践理念、实践目标、实践内容、实践的机制、实践方法和德育工作者的素质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提高。
(1)树立正确的德育实践理念 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实践理念,在制定德育实践计划、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时,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创造条件,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净化学生的心灵,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和谐结合。其次,要树立德育实践优先发展的理念,只有在思想上认识到德育实践对大学生的塑造作用,行动上将德育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围绕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开展各项实践活动,进行经常性的讨论、检查和总结,德育实践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2)优化德育实践的目标 高校德育实践教育要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情绪、年龄等特点,制定超前而又科学的德育实践目标。德育实践目标应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并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相联系;德育实践目标的内容要把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作为德育实践的核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而且针对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因人而宜制定不同的目标,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最大化的提升。
(3)优化德育实践的内容 德育实践的内容应涵盖公民道德教育、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自律教育、责任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健全人格教育等方面。
(4)更新德育实践的形式 更新德育实践的形式,全方位拓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可以结合目前社会上的热点问题,鼓励并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如“贫困生生活费开支调查”、“大学生网络利用情况调查”等大量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调研,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学校通过开展公益性的活动,如送科技下乡、帮助孤寡老人、关爱留守儿童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价值,感受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崇高精神,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开展如春游、秋游等集体活动,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竞技活动,校园艺术节、学术文化节等社团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受思想和道德的熏陶,感悟美好的人生乐趣、价值和意义;结合学生的顶岗实训、毕业实习开展优秀实习生评比活动,培养学生遵守制度、服从管理、端正劳动态度的好习惯,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操守和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质。 (5)更新德育实践机制 结合学生的专业,尊重学生的爱好,创新德育实践的选题机制,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又可以及时发现专业知识存在的不足。如,对文化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考虑类似“网络文化的利弊”等选题;对农村感兴趣的学生,建议选“农村医疗制度改革现状调查”等选题;对城市感兴趣的学生,建议选“下岗工人生存状态调查”等选题。其次,学校要建立德育实践的保障机制,做到活动有计划与部署,经费有保障。如每年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学校应有实践的安排计划与奖惩细则,设立专项经费,并安排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实践活动,让德育实践活动有序、有效开展。同时,注重德育实践评价机制的更新,加强德育实践评价,在评价中既要统一评价标准,又要适当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发现和肯定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6)改革德育实践的指导方法 教师应当正确运用灌输式教育,向学生完整系统地传授社会主义的道德观,更应灵活运用启发式教育引导和教育学生,如在讲解“树立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这一专题时,可以先给学生讲解“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内涵,再针对社会现实中的一些典型事例“老人摔倒在地该不该扶”引导学生展开辩论,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借机选取几个有关道德现状及其措施的社会调查,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此外,充分运用“榜样教育”的作用,老师应就地取材,善于发现和挖掘身边的榜样,运用多种形式来宣传他们的事迹,从而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
2.优化德育实践的环境
(1)优化德育实践的社会环境 社会应充分利用广播、网络、电视等多种传媒形式加以宣传,给大学生德育实践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社会各界认可和支持大学生德育实践。同时,各级政府应该支持建设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基地,为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此外,大学生德育实践所在的单位也应当给予大学生鼓励、支持和帮助,让大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
(2)优化德育实践的校园环境 高校自身要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德育氛围,建设舒适优雅的校园环境可以激发大学生形成热爱自然、热爱学校的情怀;营造积极向上、富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熏陶大学生的情操,促进大学生愉快和谐地成长;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优化德育实践的家庭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家庭环境至关重要,家长在孩子面前应保持乐观进取,热爱工作和生活,对家庭和社会有责任感,尊重子女,有理性的消费行为和正确的物质观,良好的人际关系等,乐于与孩子沟通,培养孩子尊老爱幼、积极向上、杜绝“啃老”和奢侈消费的良好品行和独立的人格。学校辅导员也要适时和学生父母沟通,及时反馈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共同努力引导其改正。
加强德育实践教育,提高德育实践教育的实效性,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大学生自身以及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与密切配合,探究德育实践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课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汤洁,德育教育在民族高校学生志愿服务中的功能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4:168-172.
[2] 李洁,司东玉.高校德育教育现状研究[J].党史博采,2013,9:52-54.
[3] 聂松竹.高校德育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1:118-119.
[4] 张典兵,牛骅.论高校德育价值及其实现[J].现代教育科学,2014,2: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