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人们学习的一种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为此,本文从四个方面:创设材料情境、合作讨论、体验成功乐趣、课题研究,对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的技巧进行研究。
[关键词]教学教学 学习兴趣 技巧
实践证明,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及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教师要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启发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也就是说要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
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创设材料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愉快的材料情境,时时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等情绪,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地获取知识。
如在教学“统计初步”这一知识时,教者布置学生对我们班学生的兴趣小组一次数学成绩进行统计,绘制成表,再由表绘制成统计图。所有的这些都交给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材料的吸引力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再如在教学“警惕平均数的误用”时,可先出示问题:路旁有一个鱼塘,旁边竖的牌子上写明:该塘平均水深为1.5m。小明身高为1.7m,不会游泳。一天,他往塘边经过,不小心掉入塘中,你想结果会怎样?为什么?从这个问题中,你发现“平均数”有什么特点?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并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可以让学生讨论、说理,从中发现平均数的特点和存在的缺点,这样既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让学生结合现实背景,自主地、真正地理解了平均数的优缺点。
二、在合作讨论中,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在自身的数学学习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讨论交流中能充分发挥“学生共同体”的作用,又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在组织讨论中,学生之间通过多方交流,可以取长补短,同时也能获得更多的学习信息量,为继续学习提供知识源泉。这样的组织形式,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在一个小群体的学习交流中,敞开思维的大门,遨游于数学世界。在教学中,可设计各种形式的讨论内容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完善。让学生在各项讨论中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教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学生对解方程的知识是掌握了,实质对其中的应用并没有掌握,所以,做到应用题时错误百出。笔者设计这样问题情境:有一片牧场,草每天都匀速地生长(草每天增长的量相等)。如果放牧24头牛,则6天吃完牧草;如果放牧21头牛,则8天吃完牧草。设每头牛每天吃草的量是相等的。问:(1)如果放牧16头牛,则几天可以吃完牧草?(2)要使牧草永远吃不完,至多放牧几头牛?这样,用数学的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和激情。
三、体验成功乐趣,激发学习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迈进,形成稳定持续的兴趣。在课堂上可经常开展一些计算比赛、改错比赛、编题比赛等,对于获胜者给予表扬,对于失败者给予鼓励。当然在开展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比赛要分层次进行,让每个学生都有获胜机会,使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建立起更强的信心。另外,要充分利用考试的教育功能与学生学业评价的激励性功能,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以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待考试,通过考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函数单元测试中,设计一部分选做题和必做题,鼓励学生做力所能及的题目。在评卷中,首先,给予客观评定分数,其次,在卷面上,对考得比较好的同学可设计评语:“进步很大、很好、继续努力”等;对平时中等成绩,这次也考中等的评语:“在这次考试中虽然进步不大、不明显,但你潜力很大,再加油啊!”;对考的不理想或明显下降的学生的卷面上设计评语:“虽然失误、粗心,老师相信你在哪里摔倒会在那里爬起来,下次一定会成功”等。试卷发下去,每个学生脸上都露出不同的喜悦,学生家长也纷纷打电话表示感谢。此举让学生在同伴、家长、老师面前都能抬起头,享受到了成功喜悦,以后学习积极性会越来越高。
四、在课题研究中,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题研究时,可把课题中所需的知识材料不直接提供给学生,即使是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也不要把书籍直接给学生,而是指给他们获取这些书籍的主要途径,让他们自己去获取。另外,应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科研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类比法、社会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社会调查法中还有:抽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街头观察和采访、现状调查法、发展性调查法、相关性调查法、因果关系调查法等。应注意的是,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多样的研究方法,还要学会选择最恰当的方法进行研究,使学生明白数学的功能,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
如在教学圆的图形镶嵌活动时,教者可设计“瓷砖的铺设”课题让学生研究。要求这些瓷砖能铺满地面又不留一点空隙,然后,交流收集瓷砖铺设的形状及各种铺设方法。教师再出示:现有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地板砖若干,请你设计有多少种方法铺地板?笔者要求分小组讨论,请各小组设计方案。经过合作探讨,充分讨论,在一定的时间内,各小组都能设计出可喜方案。又如学习《数据处理》一章时,为了让学生对收集数据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教者设计围绕“我们与周围环境”这一主题,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调查采访活动,写出简单调查报告,为当地政府部门提供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等。
在数学课题研究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的结构,而且提出了不同的想法,通过交流、碰撞,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得到了发挥。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时机,适时适当地运用好素材,巧妙地设计,就一定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快乐的气氛中感受数学的奇妙,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更有效地自主学习,更有效的掌握好数学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俞剑波.多元智能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中学数学,2003.
[2]肖燕鹏,谢元生.建构式教学方法.武汉:数学通讯,2004.
[3]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岳麓书社出版,2007.
[4]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教学教学 学习兴趣 技巧
实践证明,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及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教师要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启发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也就是说要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
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创设材料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愉快的材料情境,时时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等情绪,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地获取知识。
如在教学“统计初步”这一知识时,教者布置学生对我们班学生的兴趣小组一次数学成绩进行统计,绘制成表,再由表绘制成统计图。所有的这些都交给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材料的吸引力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再如在教学“警惕平均数的误用”时,可先出示问题:路旁有一个鱼塘,旁边竖的牌子上写明:该塘平均水深为1.5m。小明身高为1.7m,不会游泳。一天,他往塘边经过,不小心掉入塘中,你想结果会怎样?为什么?从这个问题中,你发现“平均数”有什么特点?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并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可以让学生讨论、说理,从中发现平均数的特点和存在的缺点,这样既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让学生结合现实背景,自主地、真正地理解了平均数的优缺点。
二、在合作讨论中,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在自身的数学学习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讨论交流中能充分发挥“学生共同体”的作用,又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在组织讨论中,学生之间通过多方交流,可以取长补短,同时也能获得更多的学习信息量,为继续学习提供知识源泉。这样的组织形式,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在一个小群体的学习交流中,敞开思维的大门,遨游于数学世界。在教学中,可设计各种形式的讨论内容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完善。让学生在各项讨论中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教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学生对解方程的知识是掌握了,实质对其中的应用并没有掌握,所以,做到应用题时错误百出。笔者设计这样问题情境:有一片牧场,草每天都匀速地生长(草每天增长的量相等)。如果放牧24头牛,则6天吃完牧草;如果放牧21头牛,则8天吃完牧草。设每头牛每天吃草的量是相等的。问:(1)如果放牧16头牛,则几天可以吃完牧草?(2)要使牧草永远吃不完,至多放牧几头牛?这样,用数学的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和激情。
三、体验成功乐趣,激发学习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迈进,形成稳定持续的兴趣。在课堂上可经常开展一些计算比赛、改错比赛、编题比赛等,对于获胜者给予表扬,对于失败者给予鼓励。当然在开展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比赛要分层次进行,让每个学生都有获胜机会,使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建立起更强的信心。另外,要充分利用考试的教育功能与学生学业评价的激励性功能,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以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待考试,通过考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函数单元测试中,设计一部分选做题和必做题,鼓励学生做力所能及的题目。在评卷中,首先,给予客观评定分数,其次,在卷面上,对考得比较好的同学可设计评语:“进步很大、很好、继续努力”等;对平时中等成绩,这次也考中等的评语:“在这次考试中虽然进步不大、不明显,但你潜力很大,再加油啊!”;对考的不理想或明显下降的学生的卷面上设计评语:“虽然失误、粗心,老师相信你在哪里摔倒会在那里爬起来,下次一定会成功”等。试卷发下去,每个学生脸上都露出不同的喜悦,学生家长也纷纷打电话表示感谢。此举让学生在同伴、家长、老师面前都能抬起头,享受到了成功喜悦,以后学习积极性会越来越高。
四、在课题研究中,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题研究时,可把课题中所需的知识材料不直接提供给学生,即使是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也不要把书籍直接给学生,而是指给他们获取这些书籍的主要途径,让他们自己去获取。另外,应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科研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类比法、社会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社会调查法中还有:抽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街头观察和采访、现状调查法、发展性调查法、相关性调查法、因果关系调查法等。应注意的是,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多样的研究方法,还要学会选择最恰当的方法进行研究,使学生明白数学的功能,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
如在教学圆的图形镶嵌活动时,教者可设计“瓷砖的铺设”课题让学生研究。要求这些瓷砖能铺满地面又不留一点空隙,然后,交流收集瓷砖铺设的形状及各种铺设方法。教师再出示:现有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地板砖若干,请你设计有多少种方法铺地板?笔者要求分小组讨论,请各小组设计方案。经过合作探讨,充分讨论,在一定的时间内,各小组都能设计出可喜方案。又如学习《数据处理》一章时,为了让学生对收集数据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教者设计围绕“我们与周围环境”这一主题,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调查采访活动,写出简单调查报告,为当地政府部门提供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等。
在数学课题研究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的结构,而且提出了不同的想法,通过交流、碰撞,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得到了发挥。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时机,适时适当地运用好素材,巧妙地设计,就一定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快乐的气氛中感受数学的奇妙,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更有效地自主学习,更有效的掌握好数学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俞剑波.多元智能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中学数学,2003.
[2]肖燕鹏,谢元生.建构式教学方法.武汉:数学通讯,2004.
[3]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岳麓书社出版,2007.
[4]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