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背景:2011年9月18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羊古坳乡雷峰村的百亩超级稻试验田开始收割,经农业部专家组现场监督验收,平均亩产达到926.6公斤。如果这种水稻在全球普及,可多养活五六亿人。消息传出后,举世震惊。
袁隆平在海南、湖南、广西等地有多个实验基地,尤其是海南基地,是超级稻的育种基地,他每年冬春两季都要在这里工作半年左右。有位广东籍小伙,几年前就在袁隆平的海南实验基地打工,通过在袁隆平手下打工,他不仅学到了技术,还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想跳出农门,走投无路还种田
今年28岁的张化勇是广东省开平市塘口镇人,他兄妹三人,父母都是当地农民。由于兄妹多,加上母亲身体不好,张化勇高中毕业后就回乡了,农忙时帮家里种田,农闲时四处打工。
2008年春节后,张化勇到海南打工。
张化勇想起自己有位名叫刘鹏的朋友正好在三亚打工,就给他打了个电话。当刘鹏听说了张化勇的困境后,说:“如果你愿意,就跟我到南繁袁隆平的育种基地去打工。”他告诉张化勇,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南繁和荔枝沟有两片实验基地,总面积300多亩。由于气候的原因,海南的水稻可以三季连种,所以常年有七八十人在这里工作:“虽然在这里干的还是种田的活,但跟在别处种田不一样,经常能见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名人,包括袁隆平,收入也不错,现在基地正缺少在农村长大、又有点文化的‘农工’。”
本来张化勇对种田没有兴趣,但一来他不想就这么两手空空地回去,二来听说能见到袁隆平,他来了精神:“我没上过大学,人家会要我吗?”刘鹏说:“袁隆平的手下到处都是博士硕士,人家要的不是大学生,是帮他们耕种收获的农业工人!你正符合他们的要求。”
张化勇跟着刘鹏来到基地,因为张化勇在老家种过田,又年轻又有文化,基地当即答应录用,但得试用两个月,试用期月薪2000元外加生活补助,试用期满后,月薪2800元另外还有奖金,刘鹏就是他的领导——班长。
来到基地的第二天,刘鹏就安排张化勇去耕地。那是一台手扶单铧犁田机,由于基地都是那种每块只有一亩左右的田块,很不规则,且晚稻刚收割,田里还有很高的稻茬和泥水,所以很难犁,虽然张化勇在老家用这种机械耕过地,但不大一会儿还是被折腾出一身汗和泥水。他发现打谷场边有一台履带式三铧耕田机,这种机械他以前也用过,又平稳效率也高,于是他二话不说就跳上去,把它开下了田。
谁知张化勇在田里刚耕了两圈,忽然发现远处一个头戴草帽的人一边摇手一边喊着什么跑了过来,张化勇仔细一看,那是位七八十岁的老头,身着一件普通的T恤,脸庞黝黑,岁月的风霜刻在宽阔的额头上——正是袁隆平!
袁隆平气喘吁吁地喊道:“谁让你用这种机械耕这块田的?你们班长是谁?难道他没告诉你?快给我开上去!”张化勇连忙把履带式耕田机开上去。他心里很迷惑:这个袁老头真怪,明明用履带机耕田又快又好还节省,他为什么不让用?
老头挺怪,种田竟也恁讲究
晚上到食堂吃饭的时候,张化勇惊奇地发现,袁隆平竟然跟大家一样从食堂里打饭吃,袁隆平打好饭,四下里看了看,端着饭径直往张化勇和刘鹏他们的餐桌走来。
袁隆平坐下后,他问张化勇:“你是才来的吧?在我们基地工作,一切都必须严格按要求干,因为我们搞的是科学,半点都不能马虎。”张化勇一边听一边点头,心里却不服地想:什么科学?不就是种田嘛!
袁隆平告诉张化勇,他今天耕的那块田是丘陵试验田,一切实验都要按丘陵地区的标准进行,丘陵的田块面积都比较小,一般都是用牛马或手扶犁田机耕作,不会用履带式耕田机耕作,“我们做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推广,你用履带式耕田机去耕,虽然效率上来了,但大部分农民根本不用履带式耕田机,这样一来,我们的实验结果就会不准确,推广起来就会有困难。”
张化勇这才明白其中的道理,连忙向袁隆平认错。袁隆平却轻轻地摆摆手:“知道了就好,你是农村长大的,又会使用农机,这很好。年轻人一定要多学习。”
接下来,早稻插秧了。基地虽然什么样的农业机械都有,但袁隆平却要求这季稻必须手工插秧。张化勇抱怨基地有插秧机不用,刘鹏瞪了他一眼说:“袁老刚批评过你就忘了?这季稻仍然是按丘陵地区标准做的实验,而很多丘陵地区根本没有插秧机,如果不用手工插秧就会影响准确性,快干活吧!”
张化勇虽然没说什么,心里却仍然不服,他心想:机械插秧跟手工插秧相比除了不折腾人外,没什么不同,所以他们就是在折腾人!一周后,水稻返青了,在给稻田施用返青肥时,他故意往田里多撒了一些复合肥,心想:我让秧苗长快点该没有错吧?
让张化勇万万没想到的是,基地给稻田施农药和肥料都有严格的登记,当天晚上,袁隆平在翻看施肥登记时,无意中发现少了16公斤复合肥,他马上安排人在下午几位施肥工人中排查,结果查出又是张化勇干的。张化勇根本就没当回事:“不就多撒点肥嘛!”袁隆平火了:“小张,我跟你说过,我们搞的是科学实验,来不得半点马虎,你怎么就是听不进去?如果你还不听话,就去把工资领下走吧!”然后袁隆平提着一把铁锹下田去了。
张化勇心想:走就走,有什么了不起?不就种个田嘛,哪有这么多讲究?当他回宿舍时,远远地看到袁隆平在田埂上挖着什么,晚上的灯光引来无数蚊虫在他面前飞来飞去,还有另外几个人也跟着忙碌着。张化勇的心软了:袁老已经是快八十岁的人了,还在为我操心擦屁股,我对不起老人啊!就是明天走,我也应该帮老人把事情处理好。
原来,复合肥撒到水田里后就化了,为了让张化勇施过的那块田里的复合肥含量与其他地块相同,袁隆平采取注水和放水的办法减少里面的复合肥含量,直到通过化验这块田的复合肥含量与其他地块相同才行。这是件细活,只能守在田边慢慢等着。张化勇心怀愧疚地一直陪着老人,不大一会儿浑身上下就被蚊虫叮咬了无数个小包。他支吾了半天,还是向袁老认了错,说:“袁老,都怪我,你快回去休息,我在这里守着。”
袁隆平叹了一口气说:“你知道吗?农民种田讲究成本,一亩地多撒16公斤复合肥,十亩地就是几百元钱,对他们来说不是个小数目。如果我们通过多施肥得到高产量,你说这样的产量有什么价值?农民会认账吗?我干不了几年了,说到底将来振兴农业还得靠你们年轻人,所以你们一定要珍惜学习的机会,养成严谨的作风,不管干什么都一定要干好才是啊!”
就这样,张化勇还是留了下来。只是通过这些事,他认识到虽然跟在袁老身边也是种田,但这种种田的确是跟科学有关,不能马虎。
慈父严师,三年打工如读博
2010年6月,袁老在海南五指山深处一个名叫扎狼的小山沟里,发现了一个新品系野生水稻。他像发现了宝贝一般,为了防止野生水稻受到动物的破坏,他连忙安排刘鹏和张化勇前去看护。
原来,杂交稻和超级稻,都是利用野生稻与正常稻谷杂交后形成的新品种,而每一种新发现的野生稻,往往因为它的遗传基因跟其他野生稻的基因不同,所以能够培育出新品种的稻米来。袁老开着他的赛欧牌轿车,把两人送到那个名叫扎狼的小山村后,又顺着一条小溪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在一片河滩上找到稀稀拉拉几株野稻,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发现的。袁老要求两人就把帐篷搭在野稻旁,24小时看护。
一天深夜,忽然下起了暴风雨,看着远山近树在暴风雨中摇晃,两人都有些心惊胆战,更不知道怎么保护野稻,想打电话给袁老,又觉得已近凌晨,打电话不方便。不料就在这时,袁老的电话却到了。他问了野生稻的情况后说:“不要对野生稻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因为千万年来它们已经适应了野外环境,不像普通稻谷那样娇贵,这正是它的可取之处。”
第二天,袁老又专程来到山上,他围着那几株野生稻看了又看,就像看着自己的亲孙子。谁知就在他准备回基地的时候,天上又下起了雨,由于山上都是土路,根本没法走,袁老只好也留在了山上。晚上休息时,两个年轻人提出把一个帐篷让给袁老,老头不干,表示愿意跟张化勇挤在一个小帐篷里。
夏天的夜晚,空气又潮湿又闷热,外面蚊虫太多,人只能待在帐篷里。袁老对张化勇说:“世上没有比吃的东西更重要的了,非洲还有很多人吃不饱,再说现在国家已经对农业采取了很多鼓励政策,所以搞农业这一行大有可为。”张化勇告诉袁老,父亲几次打电话让自己回去帮家里种田,但自己总觉得种田没什么出息。袁隆平说:“你这个观点不对,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粮食问题。如果是因为别的事,我还真舍不得放你走,但要是父亲让你回去种田,我大力支持你,因为我们国家太缺少有文化的种田人了。如果你真回去种田,就专门种粮食,我可以为你提供优良种子,成功了是你的,失败了我赔偿你损失!”
张化勇心想:袁老说得对,世上没有比吃饱肚子更重要的事了,搞农业大有可为啊!加上父亲再三催自己回去,他决定回老家。2011年1月底,张化勇带着袁隆平送给他的60斤超级稻种子回到了开平。
回到老家后,他严格按照袁老的要求,在自己家的田里种上了超级稻,袁老还专程到张化勇家指导了一次。
2011年6月底,他的早稻收获时,他也将超级稻单收单脱,然后兴奋地打电话给袁隆平说:“袁老,报告你一个好消息,我将超级稻种在了一块599.1平方米合0.897亩的田里,共收获稻谷毛重1172.5公斤,合每亩1307公斤,您的超级稻成功了!”袁隆平却告诉张化勇,农业实验与实际生产,一般按八五折核算,因为一般农民种田不可能像试验田里一样,所以产量不能报那么高。张化勇急了:“保守一点,按七五折算,1307乘以0.75,还有980公斤,900公斤肯定没有问题了。”但袁隆平还是那句话:“科学来不得半点虚的,更重要的是,我没有参与你的田间管理,所以说这样的产量再高也不能算数。”张化勇再次从老人的身上学到了什么是认真。
2011年9月19日,张化勇从媒体上看到,袁隆平在湖南种的超级稻经农业部专家组现场监督验收,并进行产量测定,平均亩产达到926.6公斤时,他激动得眼泪都下来了,马上打电话向袁老祝贺。
笔者采访张化勇时,他表示,自己在袁隆平手下当了两年多的农工,等于读了两年多博士,不仅学会了种田,还学会了做人。目前,国家鼓励种田,不仅不收税,还有补助,回到家他在家中13亩地里种了双季超级稻,共收稻谷近3万公斤,收入6万多元。他认识到种田并不比在外打工差,决定承包别人不种的土地,扩大种植面积,当一个种田大户。他相信只要像袁老那样干事业,世上就没有干不成的事!
编辑 / 尤 雅
袁隆平在海南、湖南、广西等地有多个实验基地,尤其是海南基地,是超级稻的育种基地,他每年冬春两季都要在这里工作半年左右。有位广东籍小伙,几年前就在袁隆平的海南实验基地打工,通过在袁隆平手下打工,他不仅学到了技术,还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想跳出农门,走投无路还种田
今年28岁的张化勇是广东省开平市塘口镇人,他兄妹三人,父母都是当地农民。由于兄妹多,加上母亲身体不好,张化勇高中毕业后就回乡了,农忙时帮家里种田,农闲时四处打工。
2008年春节后,张化勇到海南打工。
张化勇想起自己有位名叫刘鹏的朋友正好在三亚打工,就给他打了个电话。当刘鹏听说了张化勇的困境后,说:“如果你愿意,就跟我到南繁袁隆平的育种基地去打工。”他告诉张化勇,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南繁和荔枝沟有两片实验基地,总面积300多亩。由于气候的原因,海南的水稻可以三季连种,所以常年有七八十人在这里工作:“虽然在这里干的还是种田的活,但跟在别处种田不一样,经常能见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名人,包括袁隆平,收入也不错,现在基地正缺少在农村长大、又有点文化的‘农工’。”
本来张化勇对种田没有兴趣,但一来他不想就这么两手空空地回去,二来听说能见到袁隆平,他来了精神:“我没上过大学,人家会要我吗?”刘鹏说:“袁隆平的手下到处都是博士硕士,人家要的不是大学生,是帮他们耕种收获的农业工人!你正符合他们的要求。”
张化勇跟着刘鹏来到基地,因为张化勇在老家种过田,又年轻又有文化,基地当即答应录用,但得试用两个月,试用期月薪2000元外加生活补助,试用期满后,月薪2800元另外还有奖金,刘鹏就是他的领导——班长。
来到基地的第二天,刘鹏就安排张化勇去耕地。那是一台手扶单铧犁田机,由于基地都是那种每块只有一亩左右的田块,很不规则,且晚稻刚收割,田里还有很高的稻茬和泥水,所以很难犁,虽然张化勇在老家用这种机械耕过地,但不大一会儿还是被折腾出一身汗和泥水。他发现打谷场边有一台履带式三铧耕田机,这种机械他以前也用过,又平稳效率也高,于是他二话不说就跳上去,把它开下了田。
谁知张化勇在田里刚耕了两圈,忽然发现远处一个头戴草帽的人一边摇手一边喊着什么跑了过来,张化勇仔细一看,那是位七八十岁的老头,身着一件普通的T恤,脸庞黝黑,岁月的风霜刻在宽阔的额头上——正是袁隆平!
袁隆平气喘吁吁地喊道:“谁让你用这种机械耕这块田的?你们班长是谁?难道他没告诉你?快给我开上去!”张化勇连忙把履带式耕田机开上去。他心里很迷惑:这个袁老头真怪,明明用履带机耕田又快又好还节省,他为什么不让用?
老头挺怪,种田竟也恁讲究
晚上到食堂吃饭的时候,张化勇惊奇地发现,袁隆平竟然跟大家一样从食堂里打饭吃,袁隆平打好饭,四下里看了看,端着饭径直往张化勇和刘鹏他们的餐桌走来。
袁隆平坐下后,他问张化勇:“你是才来的吧?在我们基地工作,一切都必须严格按要求干,因为我们搞的是科学,半点都不能马虎。”张化勇一边听一边点头,心里却不服地想:什么科学?不就是种田嘛!
袁隆平告诉张化勇,他今天耕的那块田是丘陵试验田,一切实验都要按丘陵地区的标准进行,丘陵的田块面积都比较小,一般都是用牛马或手扶犁田机耕作,不会用履带式耕田机耕作,“我们做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推广,你用履带式耕田机去耕,虽然效率上来了,但大部分农民根本不用履带式耕田机,这样一来,我们的实验结果就会不准确,推广起来就会有困难。”
张化勇这才明白其中的道理,连忙向袁隆平认错。袁隆平却轻轻地摆摆手:“知道了就好,你是农村长大的,又会使用农机,这很好。年轻人一定要多学习。”
接下来,早稻插秧了。基地虽然什么样的农业机械都有,但袁隆平却要求这季稻必须手工插秧。张化勇抱怨基地有插秧机不用,刘鹏瞪了他一眼说:“袁老刚批评过你就忘了?这季稻仍然是按丘陵地区标准做的实验,而很多丘陵地区根本没有插秧机,如果不用手工插秧就会影响准确性,快干活吧!”
张化勇虽然没说什么,心里却仍然不服,他心想:机械插秧跟手工插秧相比除了不折腾人外,没什么不同,所以他们就是在折腾人!一周后,水稻返青了,在给稻田施用返青肥时,他故意往田里多撒了一些复合肥,心想:我让秧苗长快点该没有错吧?
让张化勇万万没想到的是,基地给稻田施农药和肥料都有严格的登记,当天晚上,袁隆平在翻看施肥登记时,无意中发现少了16公斤复合肥,他马上安排人在下午几位施肥工人中排查,结果查出又是张化勇干的。张化勇根本就没当回事:“不就多撒点肥嘛!”袁隆平火了:“小张,我跟你说过,我们搞的是科学实验,来不得半点马虎,你怎么就是听不进去?如果你还不听话,就去把工资领下走吧!”然后袁隆平提着一把铁锹下田去了。
张化勇心想:走就走,有什么了不起?不就种个田嘛,哪有这么多讲究?当他回宿舍时,远远地看到袁隆平在田埂上挖着什么,晚上的灯光引来无数蚊虫在他面前飞来飞去,还有另外几个人也跟着忙碌着。张化勇的心软了:袁老已经是快八十岁的人了,还在为我操心擦屁股,我对不起老人啊!就是明天走,我也应该帮老人把事情处理好。
原来,复合肥撒到水田里后就化了,为了让张化勇施过的那块田里的复合肥含量与其他地块相同,袁隆平采取注水和放水的办法减少里面的复合肥含量,直到通过化验这块田的复合肥含量与其他地块相同才行。这是件细活,只能守在田边慢慢等着。张化勇心怀愧疚地一直陪着老人,不大一会儿浑身上下就被蚊虫叮咬了无数个小包。他支吾了半天,还是向袁老认了错,说:“袁老,都怪我,你快回去休息,我在这里守着。”
袁隆平叹了一口气说:“你知道吗?农民种田讲究成本,一亩地多撒16公斤复合肥,十亩地就是几百元钱,对他们来说不是个小数目。如果我们通过多施肥得到高产量,你说这样的产量有什么价值?农民会认账吗?我干不了几年了,说到底将来振兴农业还得靠你们年轻人,所以你们一定要珍惜学习的机会,养成严谨的作风,不管干什么都一定要干好才是啊!”
就这样,张化勇还是留了下来。只是通过这些事,他认识到虽然跟在袁老身边也是种田,但这种种田的确是跟科学有关,不能马虎。
慈父严师,三年打工如读博
2010年6月,袁老在海南五指山深处一个名叫扎狼的小山沟里,发现了一个新品系野生水稻。他像发现了宝贝一般,为了防止野生水稻受到动物的破坏,他连忙安排刘鹏和张化勇前去看护。
原来,杂交稻和超级稻,都是利用野生稻与正常稻谷杂交后形成的新品种,而每一种新发现的野生稻,往往因为它的遗传基因跟其他野生稻的基因不同,所以能够培育出新品种的稻米来。袁老开着他的赛欧牌轿车,把两人送到那个名叫扎狼的小山村后,又顺着一条小溪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在一片河滩上找到稀稀拉拉几株野稻,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发现的。袁老要求两人就把帐篷搭在野稻旁,24小时看护。
一天深夜,忽然下起了暴风雨,看着远山近树在暴风雨中摇晃,两人都有些心惊胆战,更不知道怎么保护野稻,想打电话给袁老,又觉得已近凌晨,打电话不方便。不料就在这时,袁老的电话却到了。他问了野生稻的情况后说:“不要对野生稻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因为千万年来它们已经适应了野外环境,不像普通稻谷那样娇贵,这正是它的可取之处。”
第二天,袁老又专程来到山上,他围着那几株野生稻看了又看,就像看着自己的亲孙子。谁知就在他准备回基地的时候,天上又下起了雨,由于山上都是土路,根本没法走,袁老只好也留在了山上。晚上休息时,两个年轻人提出把一个帐篷让给袁老,老头不干,表示愿意跟张化勇挤在一个小帐篷里。
夏天的夜晚,空气又潮湿又闷热,外面蚊虫太多,人只能待在帐篷里。袁老对张化勇说:“世上没有比吃的东西更重要的了,非洲还有很多人吃不饱,再说现在国家已经对农业采取了很多鼓励政策,所以搞农业这一行大有可为。”张化勇告诉袁老,父亲几次打电话让自己回去帮家里种田,但自己总觉得种田没什么出息。袁隆平说:“你这个观点不对,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粮食问题。如果是因为别的事,我还真舍不得放你走,但要是父亲让你回去种田,我大力支持你,因为我们国家太缺少有文化的种田人了。如果你真回去种田,就专门种粮食,我可以为你提供优良种子,成功了是你的,失败了我赔偿你损失!”
张化勇心想:袁老说得对,世上没有比吃饱肚子更重要的事了,搞农业大有可为啊!加上父亲再三催自己回去,他决定回老家。2011年1月底,张化勇带着袁隆平送给他的60斤超级稻种子回到了开平。
回到老家后,他严格按照袁老的要求,在自己家的田里种上了超级稻,袁老还专程到张化勇家指导了一次。
2011年6月底,他的早稻收获时,他也将超级稻单收单脱,然后兴奋地打电话给袁隆平说:“袁老,报告你一个好消息,我将超级稻种在了一块599.1平方米合0.897亩的田里,共收获稻谷毛重1172.5公斤,合每亩1307公斤,您的超级稻成功了!”袁隆平却告诉张化勇,农业实验与实际生产,一般按八五折核算,因为一般农民种田不可能像试验田里一样,所以产量不能报那么高。张化勇急了:“保守一点,按七五折算,1307乘以0.75,还有980公斤,900公斤肯定没有问题了。”但袁隆平还是那句话:“科学来不得半点虚的,更重要的是,我没有参与你的田间管理,所以说这样的产量再高也不能算数。”张化勇再次从老人的身上学到了什么是认真。
2011年9月19日,张化勇从媒体上看到,袁隆平在湖南种的超级稻经农业部专家组现场监督验收,并进行产量测定,平均亩产达到926.6公斤时,他激动得眼泪都下来了,马上打电话向袁老祝贺。
笔者采访张化勇时,他表示,自己在袁隆平手下当了两年多的农工,等于读了两年多博士,不仅学会了种田,还学会了做人。目前,国家鼓励种田,不仅不收税,还有补助,回到家他在家中13亩地里种了双季超级稻,共收稻谷近3万公斤,收入6万多元。他认识到种田并不比在外打工差,决定承包别人不种的土地,扩大种植面积,当一个种田大户。他相信只要像袁老那样干事业,世上就没有干不成的事!
编辑 / 尤 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