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历了几年的电力紧缺后,有色金属行业行将又迎来一个电力充足的时代。但经过了这次电力市场紧缺洗礼的有色金属行业,能否清醒过来,面对新一轮的电力市场过剩,把握住调整时机,为两个行业的联营趟出一条新路,对双方来说都将是一道需要破解的发展之题。
过剩时期:盲目扩张
“九五”时期,由于我国电力过剩,为扩大电力需求,在全国许多地方鼓励高耗能用电,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有发电企业、供电部门让利和政府财税补贴等多种形式。这些优惠电价的政策对扶持加速高耗能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国电动力经济研究中心电力市场研究所所长周峰介绍:1998年原国家计委就加大了对高耗能行业电价优惠的力度,当年免征了电解铝行业2分钱的电力建设基金;1999年发文降低电解铝等有色金属行业电费及免征有关政府性基金;同年原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联合发文允许各地利用价格杠杆,开拓电力市场,扩大电力消费。在这一文件的引导下,各地为刺激电力消费,纷纷自行出台了一些高耗能行业电价优惠的相关政策,额度每千瓦时2分钱至7分钱不等,有的甚至更多。
对于这几分钱的优惠,我们千万别小而视之,这对于高耗能的行业来说,则是天大的数字了,可谓生死攸关。以电解铝为例,电力成本约占40%。平均吨铝的综合交流电耗为15000千瓦时左右,只按每千瓦时2分钱的电价优惠来计算,吨铝成本就减少300元。一个年产10万吨的电解铝企业仅电价一项就减少支出在3000万元,也可以说这就是利润。而这个数字对电解铝等高耗能企业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盈利水平了。
正是在电价优惠这一政策的极大刺激下,我国有色金属和其他高耗能行业一举进入了大扩张时期,总量迅猛上升,有色金属产能与产量保持多年高增长势头。2002年我国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就突破了千万吨大关,并成为世界第一有色金属生产大国。2005年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是2000年的2.8倍,年均递增率达到15.8%,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一。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统计快报:2005年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达到1631.84 万吨,比2004年增长18.14%。
而这其中的电解铝扩张更是狂热。从2001年起,我国电解铝每年以百万吨的产能与产量增幅。仅2003年,电解铝新增的产能就达到了284万吨,同比增长52.2%;电解铝产量达到566.3万吨,同比增长达到26.85%。截止到2005年年底现电解铝产能已达1030万吨,实际产量如果不是受制于电力和氧化铝的短缺早就达到800万吨了,我国成为了全球第一大原铝生产国,发展速度令全球铝业震惊与关注。
紧缺日子:备受煎熬
电价优惠带来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为自身带来了电力消费市场。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成为了电力需求的重要动力。
据电力部门的统计,自2000年以来,四大重点高耗能行业(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始终高于全社会的增长,从2000年的1.73个百分点跃升至2004年的4.54个百分点。然而大量高耗能产业的兴起,又导致了我国电力开始出现紧缺。2000年以后电力供需逐年紧张,从2002年开始,有12个省级电网高峰和枯水期拉闸限电,2003年23个省级电网拉闸限电,2004年24个省级电网拉闸限电,2005年1-10月26个省级电网拉闸限电,作为高耗能行业的有色金属不免首当其冲成为拉闸限电的重要对象。许多有色金属企业由于地方电力紧张,长期处于半停产状态,即使是地方利税大户的有色金属企业也是开工不足。
不仅电力紧张,也由于高耗能行业的产能过快增长,也带动了煤、油、运的全面紧张,并加剧了行业潜在风险,结构性矛盾开始突出,于是导致了这之后国家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的宏观调控。国家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出台相关政策,取消对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的用电优惠政策,电解铝更成为重中之重。
从2004年1月1日开始,除居民生活、农业生产(含贫困县农业排灌)、化肥生产用电外,其余各类用电价格在国家发改委颁发的目录价基础上每千瓦时统一提高0.8分钱(含税)。对于电解铝等高耗能企业未征收2分钱农网还贷基金(电价)的一律征收。除电力较为富余的东北地区外,其余地方的优惠电价一律取消。原属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享受优惠电价的企业也仅限2002年用电基数部分,新增电量不再实行优惠电价。调整并未结束,不久国家又再次调整了电解铝的用电价格,并实行区别电价政策。电解铝企业用电普遍上调4分每千瓦时以上。全国电解铝用电平均价格已超过0.36元每千瓦时,比2001年上涨20%,属世界同业的最高水平。
在电力紧张、电价上调,加之氧化铝价格高居不下的双重打压下,我国大多数电解铝企业现处境十分艰难,已长期处于亏损状态,2004年关闭的电解铝企业就达33家,还能运行和具备运行条件的电解铝企业只有113家,比2003年减少28家。国家发改委通报目前电解铝闲置产能260万吨。2005年前11个月,86家独立电解铝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61%,亏损企业达到了56家,亏损面65.1%,亏损额超过了10亿元。而实际的情况比这还要糟糕。
拐点出现:喜忧参半
当国家对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实施宏观调控时,我国的电力开始进入大规模建设时期。仅2004年7月至2005年6月,全国新增装机5751万千瓦,增速13.4%。2002—2007年,中国在建和投产的装机容量将超过2亿万千瓦。在很多人看来这只是一个保守的数字。5年内新增的装机容量增长1倍以上。这个装机容量是十分惊人的。也难怪业内发出“电力建设规模也真是太大了!”的担忧。
过快过大的装机容量投产已开始影响电力市场了,一方面在有力缓解电力紧张的同时,另一方面也为未来的电力市场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过去一直是电荒重灾区的华东,随着大量机组的投产,现电力形势已有了明显好转。有关的数据表明,2005年10月以来不仅是上海,华东电网所辖四省一市的其他地区也出现了发电量的大幅下滑。而地处华中的湖北省也发布预测报告称,2007年湖北的电力供需会基本平衡,此后大量机组投产发电,湖北电力将出现富余。
来自国电动力经济研究中心的报告称,2005年1-10月全社会用电量虽然保持了较快增长,但增幅同比已开始回落。1-10月全国用电量2032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了13.75%,增幅同比下降了1.42个百分点。在全国电力供应能力快速增长的同时,利用小时开始下降。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为4545小时,比2004年同期降低2小时。其中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达4886小时,比2004年同期降低70小时。
这一切表明,电力的拐点已经出现。一旦电力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那些近几年大量流向电力市场的资金将面临风险。一个电站项目投资动辄数十亿元,不可能一停了之,于是这必然会导致电力市场的激烈竞争,而高耗能行业又是消纳电力过剩的最好出路,这也就为高耗能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但在机遇面前,人们也担忧,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这几年的过度扩张会死灰复燃。这轮始于2003年开始的对电解铝等行业的宏观调控还没有结束,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过剩带来的矛盾和问题还没有消除。在电力过剩的助推下,真有可能导致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的再度盲目建设,使调控变得更加艰难。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的发展将面临新一轮的电力市场的考验。
有色与电力联营发展
尽管担忧不是没有道理,但我们还是要从一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来看待电力过剩给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所带来的发展机遇。思考着如何使有色金属与电力在市场的作用下,联合起来,走出一条和谐、共赢的发展之路。
有色金属与电力是一个关联度相当紧密的行业。有色金属行业需要稳定和合理的电价。这是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保障。相反,如果没有一定比例有色金属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电力也将失去迅速发展的支撑平台。我国的国情预示着我国的有色金属等高耗能工业将保持适度的增长水平,这也为我国的电力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这几年由于电力的短缺打破了相互间的密切合作关系。但如今随着电力供需关系的改善,加快电力与有色金属企业间联营已再到时候。
铝电联营是电解铝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优势的经营模式。有色金属与电力两个行业的联营所产生效应早就得到了印证。在我国有色行业中的铝电联营更是被业内所认知的一种值得推广的发展模式。现在我国电解铝行业有50多家企业属于铝电联营企业,占到电解铝企业总数的46%,并形成了煤—电—铝、热—电—铝、水—电—铝的产业链。这种模式有:一是铝企业和发电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电解铝企业,建设、运营电解铝项目,统一还贷,按股分红;二是电力企业投资电解铝项目;三是铝企业和发电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发电企业为铝企业提供稳定、优惠的电力;四是铝企业积极参与投资电厂,以保证企业电力供应。通过这几年的运作来看,实施铝电联营的企业其不仅电价要低于独立的电解铝厂,也供电更有保障。然而独立的电解铝厂不仅外购电价高,而且还没有充足的电力保障,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不仅如此,宏观的政策层面和现实的市场也使得电力体制的改革能够深入开展下去,竞价上网、电力直供这一切都成为了可能。国家政策鼓励电解铝企业等有色金属企业积极与电厂联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国务院2002年批准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指出:“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发电企业向较高中压等级或较大用电量的用户和配电网直接供电的试点工作。直供电量的价格由发电企业与用户协商确定,并执行国家规定输配电价。”
有色金属与电力的联营将使有色金属行业享受持续稳定优惠的电价,并将为有色金属行业带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但是过剩的电力市场也并非能将有色金属行业的电价降到很低的水平。这也是由于能源的稀缺性,加之各方面成本上升所决定的客观现实。不过,有一点是足以肯定的,电力的再度过剩为具备国家产业政策的有色金属企业和项目提供了联营的合作机会,充足持续稳定的电量会有保障,价格也一定会较之现在优惠。这也就是说大多数的有色金属企业生产会步入正常、成本会进一步降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后劲会更足。
过剩时期:盲目扩张
“九五”时期,由于我国电力过剩,为扩大电力需求,在全国许多地方鼓励高耗能用电,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有发电企业、供电部门让利和政府财税补贴等多种形式。这些优惠电价的政策对扶持加速高耗能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国电动力经济研究中心电力市场研究所所长周峰介绍:1998年原国家计委就加大了对高耗能行业电价优惠的力度,当年免征了电解铝行业2分钱的电力建设基金;1999年发文降低电解铝等有色金属行业电费及免征有关政府性基金;同年原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联合发文允许各地利用价格杠杆,开拓电力市场,扩大电力消费。在这一文件的引导下,各地为刺激电力消费,纷纷自行出台了一些高耗能行业电价优惠的相关政策,额度每千瓦时2分钱至7分钱不等,有的甚至更多。
对于这几分钱的优惠,我们千万别小而视之,这对于高耗能的行业来说,则是天大的数字了,可谓生死攸关。以电解铝为例,电力成本约占40%。平均吨铝的综合交流电耗为15000千瓦时左右,只按每千瓦时2分钱的电价优惠来计算,吨铝成本就减少300元。一个年产10万吨的电解铝企业仅电价一项就减少支出在3000万元,也可以说这就是利润。而这个数字对电解铝等高耗能企业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盈利水平了。
正是在电价优惠这一政策的极大刺激下,我国有色金属和其他高耗能行业一举进入了大扩张时期,总量迅猛上升,有色金属产能与产量保持多年高增长势头。2002年我国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就突破了千万吨大关,并成为世界第一有色金属生产大国。2005年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是2000年的2.8倍,年均递增率达到15.8%,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一。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统计快报:2005年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达到1631.84 万吨,比2004年增长18.14%。
而这其中的电解铝扩张更是狂热。从2001年起,我国电解铝每年以百万吨的产能与产量增幅。仅2003年,电解铝新增的产能就达到了284万吨,同比增长52.2%;电解铝产量达到566.3万吨,同比增长达到26.85%。截止到2005年年底现电解铝产能已达1030万吨,实际产量如果不是受制于电力和氧化铝的短缺早就达到800万吨了,我国成为了全球第一大原铝生产国,发展速度令全球铝业震惊与关注。
紧缺日子:备受煎熬
电价优惠带来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为自身带来了电力消费市场。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成为了电力需求的重要动力。
据电力部门的统计,自2000年以来,四大重点高耗能行业(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始终高于全社会的增长,从2000年的1.73个百分点跃升至2004年的4.54个百分点。然而大量高耗能产业的兴起,又导致了我国电力开始出现紧缺。2000年以后电力供需逐年紧张,从2002年开始,有12个省级电网高峰和枯水期拉闸限电,2003年23个省级电网拉闸限电,2004年24个省级电网拉闸限电,2005年1-10月26个省级电网拉闸限电,作为高耗能行业的有色金属不免首当其冲成为拉闸限电的重要对象。许多有色金属企业由于地方电力紧张,长期处于半停产状态,即使是地方利税大户的有色金属企业也是开工不足。
不仅电力紧张,也由于高耗能行业的产能过快增长,也带动了煤、油、运的全面紧张,并加剧了行业潜在风险,结构性矛盾开始突出,于是导致了这之后国家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的宏观调控。国家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出台相关政策,取消对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的用电优惠政策,电解铝更成为重中之重。
从2004年1月1日开始,除居民生活、农业生产(含贫困县农业排灌)、化肥生产用电外,其余各类用电价格在国家发改委颁发的目录价基础上每千瓦时统一提高0.8分钱(含税)。对于电解铝等高耗能企业未征收2分钱农网还贷基金(电价)的一律征收。除电力较为富余的东北地区外,其余地方的优惠电价一律取消。原属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享受优惠电价的企业也仅限2002年用电基数部分,新增电量不再实行优惠电价。调整并未结束,不久国家又再次调整了电解铝的用电价格,并实行区别电价政策。电解铝企业用电普遍上调4分每千瓦时以上。全国电解铝用电平均价格已超过0.36元每千瓦时,比2001年上涨20%,属世界同业的最高水平。
在电力紧张、电价上调,加之氧化铝价格高居不下的双重打压下,我国大多数电解铝企业现处境十分艰难,已长期处于亏损状态,2004年关闭的电解铝企业就达33家,还能运行和具备运行条件的电解铝企业只有113家,比2003年减少28家。国家发改委通报目前电解铝闲置产能260万吨。2005年前11个月,86家独立电解铝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61%,亏损企业达到了56家,亏损面65.1%,亏损额超过了10亿元。而实际的情况比这还要糟糕。
拐点出现:喜忧参半
当国家对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实施宏观调控时,我国的电力开始进入大规模建设时期。仅2004年7月至2005年6月,全国新增装机5751万千瓦,增速13.4%。2002—2007年,中国在建和投产的装机容量将超过2亿万千瓦。在很多人看来这只是一个保守的数字。5年内新增的装机容量增长1倍以上。这个装机容量是十分惊人的。也难怪业内发出“电力建设规模也真是太大了!”的担忧。
过快过大的装机容量投产已开始影响电力市场了,一方面在有力缓解电力紧张的同时,另一方面也为未来的电力市场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过去一直是电荒重灾区的华东,随着大量机组的投产,现电力形势已有了明显好转。有关的数据表明,2005年10月以来不仅是上海,华东电网所辖四省一市的其他地区也出现了发电量的大幅下滑。而地处华中的湖北省也发布预测报告称,2007年湖北的电力供需会基本平衡,此后大量机组投产发电,湖北电力将出现富余。
来自国电动力经济研究中心的报告称,2005年1-10月全社会用电量虽然保持了较快增长,但增幅同比已开始回落。1-10月全国用电量2032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了13.75%,增幅同比下降了1.42个百分点。在全国电力供应能力快速增长的同时,利用小时开始下降。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为4545小时,比2004年同期降低2小时。其中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达4886小时,比2004年同期降低70小时。
这一切表明,电力的拐点已经出现。一旦电力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那些近几年大量流向电力市场的资金将面临风险。一个电站项目投资动辄数十亿元,不可能一停了之,于是这必然会导致电力市场的激烈竞争,而高耗能行业又是消纳电力过剩的最好出路,这也就为高耗能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但在机遇面前,人们也担忧,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这几年的过度扩张会死灰复燃。这轮始于2003年开始的对电解铝等行业的宏观调控还没有结束,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过剩带来的矛盾和问题还没有消除。在电力过剩的助推下,真有可能导致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的再度盲目建设,使调控变得更加艰难。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的发展将面临新一轮的电力市场的考验。
有色与电力联营发展
尽管担忧不是没有道理,但我们还是要从一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来看待电力过剩给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所带来的发展机遇。思考着如何使有色金属与电力在市场的作用下,联合起来,走出一条和谐、共赢的发展之路。
有色金属与电力是一个关联度相当紧密的行业。有色金属行业需要稳定和合理的电价。这是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保障。相反,如果没有一定比例有色金属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电力也将失去迅速发展的支撑平台。我国的国情预示着我国的有色金属等高耗能工业将保持适度的增长水平,这也为我国的电力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这几年由于电力的短缺打破了相互间的密切合作关系。但如今随着电力供需关系的改善,加快电力与有色金属企业间联营已再到时候。
铝电联营是电解铝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优势的经营模式。有色金属与电力两个行业的联营所产生效应早就得到了印证。在我国有色行业中的铝电联营更是被业内所认知的一种值得推广的发展模式。现在我国电解铝行业有50多家企业属于铝电联营企业,占到电解铝企业总数的46%,并形成了煤—电—铝、热—电—铝、水—电—铝的产业链。这种模式有:一是铝企业和发电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电解铝企业,建设、运营电解铝项目,统一还贷,按股分红;二是电力企业投资电解铝项目;三是铝企业和发电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发电企业为铝企业提供稳定、优惠的电力;四是铝企业积极参与投资电厂,以保证企业电力供应。通过这几年的运作来看,实施铝电联营的企业其不仅电价要低于独立的电解铝厂,也供电更有保障。然而独立的电解铝厂不仅外购电价高,而且还没有充足的电力保障,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不仅如此,宏观的政策层面和现实的市场也使得电力体制的改革能够深入开展下去,竞价上网、电力直供这一切都成为了可能。国家政策鼓励电解铝企业等有色金属企业积极与电厂联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国务院2002年批准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指出:“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发电企业向较高中压等级或较大用电量的用户和配电网直接供电的试点工作。直供电量的价格由发电企业与用户协商确定,并执行国家规定输配电价。”
有色金属与电力的联营将使有色金属行业享受持续稳定优惠的电价,并将为有色金属行业带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但是过剩的电力市场也并非能将有色金属行业的电价降到很低的水平。这也是由于能源的稀缺性,加之各方面成本上升所决定的客观现实。不过,有一点是足以肯定的,电力的再度过剩为具备国家产业政策的有色金属企业和项目提供了联营的合作机会,充足持续稳定的电量会有保障,价格也一定会较之现在优惠。这也就是说大多数的有色金属企业生产会步入正常、成本会进一步降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后劲会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