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思想素质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所在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影响到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和落实,也影响民族地区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乃至我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国家的和谐稳定。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成果,认清民族高校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调动大学生学习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心理,充分关注大学生个体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使少数民族大学生主动接近思想政治教育,并能从内心接受、从生活中实践,从而有效提高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概述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的研究,提倡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事情,让生活在良好条件下的大部分人获得幸福。“积极”(positive)来自于拉丁语positum,意思为“实际的”或“潜在的”,一般理解为“正向的”或“建设性的”m。最早在1958年就被心理学界系统提出来。但直到将近40年后的 1998年,塞里基曼担任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席后才被大力倡导,从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积极心理学”运动。
a积极的情感体验
积极情感体验是一种主观体验,会使人产生某种行为倾向,当出现接近性倾向时,就是积极情感体验。积极情绪,如兴趣、高兴、爱等,都有扩展构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使个体以后的行为变得更有创造性和建设性。
b积极的人格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将研究的中心放在积极人格或者影响人格形成的积极因素方面,通过培养人的积极人格来抑制或消除消极人格或者人格的消极因素。人格研究应以促进良好人格形成的积极因素或以积极人格为主要对象。
C 积极的组织系统
积极心理学指出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社会组织系统共同作用于人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人的人格和情绪。人们处在积极的组织系统里,身心舒畅,容易产生积极体验,同时这也支持着人们积极人格的形成。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很多方面,主要有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等。
二、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和问题
来自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生活在具有浓厚宗教氛围的环境中,宗教对其有着很大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整体经济比较落后,教育相对而言也比较落后。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意识,希望得到周围人的理解和尊重,一般表现在维护本民族的荣誉和个人的利益,希望得到汉族师生的理解和尊重,一般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生会有一些心理压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少数民族学生语言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不少人在学习中有一个把汉语再译成本民族语言的过程,无疑加大了学习难度,而且在与人交流方面,也会产生一定的障碍,影响了与同学的交往;二是家境,少数民族大学生大都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家境普遍不富裕,所以与来自大中城市的学生相比有自卑感,再加上语言、文化、习俗等各个方面的差异,交往圈子会越来越小,可能会陷入孤独。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相对落后,目前理论课绝大多数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和枯燥,这些对世界、国家和社会等普遍问题的共性看法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学教育重合,与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民族特点实际想法结合甚少而缺乏新颖性和吸引力。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对单一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发展滞后,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教育者的要求来看,从民族地区高校的实际来看,高校辅导员的作用都十分重要。
三、 积极心理学理论对于提升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可行性分析
追求的相通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就在于,通过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完善大学生的社会关系、促进大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在个体层面方面,通过增强个体积极情感体验,塑造个体积极人格品质,达到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目的;在群体层面,积极心理学十分强调群体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提倡要从“社会制度、群体的生活环境及群体的感悟能力”等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培育社会成员的主观幸福感,达到培养社会成员积极心态的目的,积极心理学运动的这些实践活动,目的也是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格健全的心智的人,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工作过程中所追寻的目标,也是积极心理学家在开展理论研究和运用过程中所要追求的目标任务。两者目标追求的相通性,为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借鉴积极心理学理念与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一13.
[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6-59.
[3]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8) :145-148.
[4]徐建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概述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的研究,提倡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事情,让生活在良好条件下的大部分人获得幸福。“积极”(positive)来自于拉丁语positum,意思为“实际的”或“潜在的”,一般理解为“正向的”或“建设性的”m。最早在1958年就被心理学界系统提出来。但直到将近40年后的 1998年,塞里基曼担任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席后才被大力倡导,从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积极心理学”运动。
a积极的情感体验
积极情感体验是一种主观体验,会使人产生某种行为倾向,当出现接近性倾向时,就是积极情感体验。积极情绪,如兴趣、高兴、爱等,都有扩展构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使个体以后的行为变得更有创造性和建设性。
b积极的人格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将研究的中心放在积极人格或者影响人格形成的积极因素方面,通过培养人的积极人格来抑制或消除消极人格或者人格的消极因素。人格研究应以促进良好人格形成的积极因素或以积极人格为主要对象。
C 积极的组织系统
积极心理学指出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社会组织系统共同作用于人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人的人格和情绪。人们处在积极的组织系统里,身心舒畅,容易产生积极体验,同时这也支持着人们积极人格的形成。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很多方面,主要有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等。
二、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和问题
来自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生活在具有浓厚宗教氛围的环境中,宗教对其有着很大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整体经济比较落后,教育相对而言也比较落后。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意识,希望得到周围人的理解和尊重,一般表现在维护本民族的荣誉和个人的利益,希望得到汉族师生的理解和尊重,一般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生会有一些心理压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少数民族学生语言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不少人在学习中有一个把汉语再译成本民族语言的过程,无疑加大了学习难度,而且在与人交流方面,也会产生一定的障碍,影响了与同学的交往;二是家境,少数民族大学生大都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家境普遍不富裕,所以与来自大中城市的学生相比有自卑感,再加上语言、文化、习俗等各个方面的差异,交往圈子会越来越小,可能会陷入孤独。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相对落后,目前理论课绝大多数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和枯燥,这些对世界、国家和社会等普遍问题的共性看法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学教育重合,与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民族特点实际想法结合甚少而缺乏新颖性和吸引力。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对单一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发展滞后,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教育者的要求来看,从民族地区高校的实际来看,高校辅导员的作用都十分重要。
三、 积极心理学理论对于提升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可行性分析
追求的相通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就在于,通过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完善大学生的社会关系、促进大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在个体层面方面,通过增强个体积极情感体验,塑造个体积极人格品质,达到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目的;在群体层面,积极心理学十分强调群体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提倡要从“社会制度、群体的生活环境及群体的感悟能力”等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培育社会成员的主观幸福感,达到培养社会成员积极心态的目的,积极心理学运动的这些实践活动,目的也是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格健全的心智的人,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工作过程中所追寻的目标,也是积极心理学家在开展理论研究和运用过程中所要追求的目标任务。两者目标追求的相通性,为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借鉴积极心理学理念与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一13.
[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6-59.
[3]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8) :145-148.
[4]徐建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