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家是推动中国经济不断向前的重要力量,道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家道德与文化传统的有机融合,是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备条件。师古用今,如何用道家的思想精华,指导企业家的工作、生活、启迪他们的人生,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2017年,十九大召开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发表了《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充分表达了党和国家对企业家的关心、期许和希望。希望全社会营造更有利于企业家健康成长的环境,总结、提炼、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的发挥企业家在经济建设、在提升综合国力、在创建世界级的大企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经济建设发挥更大作用,最终,使中国企业走向全世界。
中国企业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普遍使用的是西方的企业管理理论,而西方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本质,是优先考虑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本和效益,忽视了员工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极限,使得企业对员工没有亲和力,员工不热爱工作岗位,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不足够,由此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不稳定性和极端事件埋下了隐患,随时有可能危胁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最典型的如前些年的富士康事件,员工以最极端的方式来抗议企业对自己的冷漠和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同时,中国企业家也存在着决策力不显著,领导力不完善,执行力不够强等问题。因此,如何摆脱单纯依靠西方的企业管理模式和思路,探索能把员工和企业有机融合的中国企业管理模式,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以利于企业稳健发展,做强做大并成为世界级的企业,就成了企业家急需的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上善若水于企业家的道德启示
《道德经》是老子留给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璀璨夺目,光耀古今。老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美国《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老子还被誉为“东方巨人”,中国和世界的“第一哲人”。他的著作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等方面都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而且越来越受到举世瞩目。
近些年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研究《道德经》的热潮,充分显示出老子学说的意境高深,内涵深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是寻找解决天地万物问题和难题的宝库。让我们走进“众妙之门”,从《道德经》的智慧海洋中寻找有助于企业家提升决策维度,提升竞争力,提高领导力,提高执行力的智慧,师古用今,以供企业家慧鉴。本文以“上善若水”为例,探讨《道德经》对企业家的有益启示。
上善若水语出《道德经》第八章,原文是这样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是《道德经》中流传最广的名句,但同时流行的还有解读的片面。片面的解读基本是这样的:水是善良的,纯粹利他的,不和万物争高争低,不和人争名争利,退守于众人不喜欢的卑下之处,高高兴兴,自觉自愿的只为别人,不为自己。
我认为这种理解是可以商榷的。理由有三:第一,不符合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水可生木,亦可克火,克就是竞争、斗争、摧毁,所以,水并不总是顺从的。第二,在自然界中,水可利益万物,亦可摧毁万物,在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提高的今天,洪水、海啸仍是全人类的噩梦。第三,老子提出“上善若水”,是以水语道,通过对水的诠释,让我们感知无形、无味、无相,不易察觉 的大道本性,如果把“上善若水”仅仅解读为退让利他,显然不能彰显大道的本意。
我理解的“上善若水”是这样的:最高明的做事方法象水一样,擅长通利万物而不与万物碰撞式的竞争,居处于众人看不到好处的地方,故接近于道。
“上善若水”给企业家们指出了提升自己思考维度的三重境界,即善利、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提升自己领 导力的七项修炼,即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下面,我们分别展开论述。
三重境界,提升企业家思考的维度
《道德经》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这就是境界的韵味。
(一)善利,感知天下无私的境界
水擅长于通利天下万物,与天下万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水不但存身于江河湖海,亦存身于金木火土四行之中,存身于万物之间的孔隙之中,水可以影响万物,调动万物,是因为水与万物是一体的,这是水可以通利万物的根本原因。水与万物同生同灭,共存共荣,与天下万物的利益是一致的,没有私利。《道德经》第七章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所以能如此长久,是因为它并不是自己让自己生存的长久,而是生生不息的万物才构成了它的长久。天地之所以为天地,是因为万物构成了它而己,因此,天地就是供万物生灭的空间和平台。天地没有私心,不会关注万物中那一个的生死,也不会关注自己的生死。天地没有私利。
人类所有的组织都是平台,包括政府、公司、机构。各种资源呈现于平台之上,任由天下人去组合利用,企业家通利万物的能力大小,决定企业配置和调动社会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企业的规模大小和平臺的高低。企业家在外要善利各方,在内要善利员工,要认识到企业是由员工构成的,企业所有人和员工是共利的,除了企业的利益以外,在企业中企业家没有私利。这就是善利对企业家和员工利益关系的解读,是“上善若水”对企业家和员工关系的诠释。任何人要做大事情,成就辉煌人生,必须认识到天地无私,自己也必须无私。要做到无私,企业家就要开阔心胸,变大格局,具有社会良知,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发愿与员工共生共荣,共同发展,把企业经营目标和员工的利益融合在一起,把自己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融合在一起。
有了天下无私的认知,企业家就会正确处理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合理分割经济利益,得体的处理员工的权利,义务和人格尊严,这样员工就会和企业家团结一心,以群体的力量,去通利更大, 更深,更广的社会资源,为企业所用,使企业蓬勃发展,做强做大。 (二)不争,察知柔胜刚的境界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然要在市场中竞争。如何竞争?上善若水给出了不争的智慧。
不争的意思不是不竞争,放弃竟争,而是强调竟争的方法要符合“上善若水”的真意。在竞争中不与对手撞击,不与对手硬碰硬,以柔和的、系统的、多元的方法与对手竞争,而不仅仅是硬碰硬的撞击,才是“上善若水”的真意。
“杀敌一千,自损八佰。”任何事物直接的碰撞,都会两败俱伤,弱者伤的更重。在体育运动中,橄榄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大于蓝球运动员,蓝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大于乒乓球运动员。企业之间硬碰硬的竟争,更是充满凶险和变数,竟争中失败的一方轻则损财伤物,重则使企业陷入严重的危机,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确定性的因素。
“上善若水”提示企业家,在企 业与对手竟争时,要使用柔的智慧,不直接纠缠撕扯,不硬碰硬,寻找对手弱点,从对手的虚弱之处突破,取得完胜。如庖丁解牛,刀从牛骨骼间隙穿行,即可轻松地把牛肉从牛骨架中剔出来,解牛刀又毫发无损。水在前进途中,遇到阻挡时,会暂时停止前进,一方面等待后面源源不断而来的同伴,积蓄更大的力量,一方面寻找对手的弱点,在虚、软、空处发力,假以时日,等到力量足够大时进行突破,而且一举成功,而自己没有任何损失。这两个案例,就是不争智慧的完美演绎。
企业家若能守柔竞争,即可使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亦可使企业规避竞争失败的风险,而获得稳健的发展。
(三)处众人之所恶,观知风景这边独好的境界
水的所居之处是众人不喜欢、不看好的地方,也因此水更接近于合道,水才可能发挥能力和智慧,获得发展和成功。这是“上善若水”对企业家提高决策维度的启示。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天下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下士从众,就在现成的路上走,路外的广袤山川,因为没人开路,行走不便,就成了众人厌恶的地方。就象大多数企业一样,守着自己熟悉的老行业,与为数众多的同行,一起竞争着日益缩小的市场,低价格,低利润,使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越来越难,也不寻求突破,进行转产转行业的尝试。
其实,现有的路外有更广阔的田野,更大的市场。优秀企业家就不墨守成规,径外寻径,在众人不喜欢,眼界看不到的地方发现商机,轻松地获得巨大成功。
七项修炼,提升企业家的领导力
企业家除了有高维度的思考力和决策力,还必须有高效的执行力和高超的领导力。做好七善的修炼,就可以显著地提升企业家的综合能力。
(一)居善地
善地是山水形胜之地,是风水绝佳之处,是藏风聚气之地,人居其间,天地人和,财官子禄易得,财富名利常有,事业成功,身心健康,家庭和睦,是百业兴旺的助运福地。
善地对企业也有旺运旺财的作用。企业家在选择工厂和办公地点时,要考虑交通条件,水电条件,用工条件,环保条件,上下游产业的配套条件,政府的产业政策导向等诸多因素之外。
福人居福地。企业家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应积德行善,关心员工,帮助弱者,使企业内部政通人和,就可使企业兴旺,福气常存。
(二)心善渊
渊为山涧水流湍急的水潭,上层水的流速快,下层水的流速慢,一般较深,不可见底。
企业家每天要处理生产 、管理、经营的常规工作,也会遇到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若遇到紧急情况,如果企业家心浮气躁,容易做出盲目的决策,若应对不当,就会给企业带来损失或风险。
企业家若要修心炼性,提升领导力,就向渊学习吧。当企业遇到紧急情况或突发事件时,就像人掉入了渊潭的急流旋涡,这时一定要保持冷静,准确判断事态,不受事件的程度和众人情绪的影响,拿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在日常生产经营中,如渊潭下层的水 流,和缓平静,守静持常,保持平静的心态。要把心修炼到如渊一样的深度和厚度,修炼宽容涵养的心性,修炼出无事心不空,有事心不乱,大事心不畏,小事心不慢,动静皆如渊的心性。
(三)与善仁
仁为种子,是物种的遗传基因,万物各按其本性生长,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即是善仁,若种豆得瓜,就违反了物种的本性,不符合真实的规律,就背道而驰,就不是善仁。
企业家在生产经营中,要按企业自身的特点,正常的发展速度、行业的规律、社会的规则去做,不可贪大求快,去做超出企业能力之外的事情,只做符合企业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的事情,即是与善仁。企业家如果与上下游配套企业关系密切,和企业员工,亲切相处,就是修炼在人际交往中的與善仁。
(四)言善信
信是大自然的语言,表示大自然本质特征的各种物候或时间,就是信。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万物在一年的四季当中生杀壮态的信。立春、立夏、立秋 、立冬是四季交替的信。因此,信就是真实状况的外显,言善信就是要表达真实的信息,讲真实的话。
企业家要修炼观信的能力,通过信息,明察信息表示的真实状况,事情的原因,现状及发展趋势,以指导决策,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工作和生活中要讲真话,不夸大也不缩小事实,可以不讲话,若讲话不能讲假话。不夸大产品的 。功能和作用,不做虚假广告,按产品的真实功用宣传。不轻诺,诺必信,收心守口,以言信言.事信事要求自己,修炼出言善信的基本功。坚持言善信,也可以使自己获得良好的社会信誉和信用。
(五)政善治
道家在施政时,奉行的是从简而治,认为治理的术越多,效果越差。故圣人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治。
企业家应制定一套简单有效的工作制度,管理规范,生产流程,让员工有章可循,管理人员有法可依,老板有案可查。简化管理层级,提高工作效率。假以时日,企业就会上下一心,日常工作,日常规范,日常管理会成为员工的自觉和本然,无为而治的气象就会出现。不用老板多操心就会正常运转的企业,一定是企业家修炼成了政善治的基本功。 (六),事善能
能力属于术,是道的外显,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是以能力为基础的。现代企业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他们的能力,对企业的兴衰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企业家要学会选拔有能力的人,培育有能力的人,重用有能力的人,留住有能力的人,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筒政放权,把专业的事,交给有能力的人去做,不瞎指挥,就修炼成了事善能的基本功。
(七)动善时
时指天时,是天的能量或气场在某一时间点上发生了变化,进而影响到地和人,引起天地人三才之间能量和气场的变化。命理学认为,每个人命运的吉凶转换,都是由天时引发的。若人的行为符合并顺着天时的能量气场,天时会对人的命运产生助旺助吉的作用,若人的行为与天时的能量气场相逆或相冲,天时就会对人的命运产生刑克害的作用,对运程不利,此时人要伏藏避祸,宜静不宜动。人要顺应天时,才可趋吉避凶。
企业家要感知天时,感知天地能量在某一时间段内 ,对自己的命运是助还是克,以决定自己在事业上采取进还是退的策略。对企业家来讲,世界的经济大势,国家的产业政策,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和习惯,就是天时,是判断自己所从事行业现状和前景好坏的标准,如果以上的条件对自己有利,即可扩大生产或销售规 模。如果对自己不利,则要减少生产或销量规模,甚止退出江湖。若没有明显的有利或不利,就要稳健经营,采取守的策略。企业家的行动,要依据天时是否对自己有利来决定。若能做到如“圣人得时则驾,失其时则隐于蓬蒿“的境界,就修炼到了动善时的真功。
大道是无法显象的。《道德经》第十四章:“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老子告诉我们,道是存在的,只是我们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很想感知到道,用以指导我们的人生 。老子以水语道,用“上善若水"向我们阐释了两个感知大道的途径:一是提升思考的维度,在更高的境界方可察知到大道。二是修炼自己的心身言行 和修养,居善地,循天时,使自已与天时地利相合。这样就可以领会道、把握道、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运用道。这就是“上善若水”对企业家的第一个启示——闻道有径。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若能做到“上善若水”,就可以使自己的身心合和,身体健康,心性稳定。道家通常的修炼模式是“三修一化”,即修心、修性、修身、化因。如果企业家能把自己的心修的清静,性修的清纯,身体修的健康,就会化掉恶果之因。会使自己的人生完美,家庭幸福,事业旺盛,内心和外形、身体和心理阴阳平衡,形神俱妙,就达到了“上善若水”的境界,人生的维度就会提高,人生的格局就会变大,就具备了一个优秀企业家的综合素质。这就是“上善若水”对企业家的第二个启示——修道有益。
企业家如果能在工作中践行“上善若水”的境界,就可修炼出企业管理的高明智慧。老子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了六个阶段,即道治、德治、仁治、礼治、义治、智治。从道治到德治、仁治、礼治、义治、智治的过程,也是人类和社会不断坠落,遂渐远离大道的过程。现在的社会即处于智治的阶段。人们用智力去设计,去操作,去利用,这就引起了人们思想的混乱,行为规范的混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混乱。企业和社会是同频的,若用智治去管理企业,只能是乱上加乱。西方的现代企业管理科学,就是以智为最高追求,而智治,是老子認为的最低级的管理模式。
如果企业家能按“上善若水"去管理企业,按三重境界和七项修炼去践行,基本上就包括了智治、义治、礼治、仁治的内涵,把企业管理的智慧,提升到了德治的水平,就接近于大道,达到企业管理科学的极高度。这就是"上善若水”对企业家的第三个启示——用道有法。
2017年,十九大召开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发表了《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充分表达了党和国家对企业家的关心、期许和希望。希望全社会营造更有利于企业家健康成长的环境,总结、提炼、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的发挥企业家在经济建设、在提升综合国力、在创建世界级的大企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经济建设发挥更大作用,最终,使中国企业走向全世界。
中国企业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普遍使用的是西方的企业管理理论,而西方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本质,是优先考虑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本和效益,忽视了员工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极限,使得企业对员工没有亲和力,员工不热爱工作岗位,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不足够,由此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不稳定性和极端事件埋下了隐患,随时有可能危胁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最典型的如前些年的富士康事件,员工以最极端的方式来抗议企业对自己的冷漠和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同时,中国企业家也存在着决策力不显著,领导力不完善,执行力不够强等问题。因此,如何摆脱单纯依靠西方的企业管理模式和思路,探索能把员工和企业有机融合的中国企业管理模式,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以利于企业稳健发展,做强做大并成为世界级的企业,就成了企业家急需的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上善若水于企业家的道德启示
《道德经》是老子留给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璀璨夺目,光耀古今。老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美国《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老子还被誉为“东方巨人”,中国和世界的“第一哲人”。他的著作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等方面都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而且越来越受到举世瞩目。
近些年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研究《道德经》的热潮,充分显示出老子学说的意境高深,内涵深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是寻找解决天地万物问题和难题的宝库。让我们走进“众妙之门”,从《道德经》的智慧海洋中寻找有助于企业家提升决策维度,提升竞争力,提高领导力,提高执行力的智慧,师古用今,以供企业家慧鉴。本文以“上善若水”为例,探讨《道德经》对企业家的有益启示。
上善若水语出《道德经》第八章,原文是这样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是《道德经》中流传最广的名句,但同时流行的还有解读的片面。片面的解读基本是这样的:水是善良的,纯粹利他的,不和万物争高争低,不和人争名争利,退守于众人不喜欢的卑下之处,高高兴兴,自觉自愿的只为别人,不为自己。
我认为这种理解是可以商榷的。理由有三:第一,不符合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水可生木,亦可克火,克就是竞争、斗争、摧毁,所以,水并不总是顺从的。第二,在自然界中,水可利益万物,亦可摧毁万物,在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提高的今天,洪水、海啸仍是全人类的噩梦。第三,老子提出“上善若水”,是以水语道,通过对水的诠释,让我们感知无形、无味、无相,不易察觉 的大道本性,如果把“上善若水”仅仅解读为退让利他,显然不能彰显大道的本意。
我理解的“上善若水”是这样的:最高明的做事方法象水一样,擅长通利万物而不与万物碰撞式的竞争,居处于众人看不到好处的地方,故接近于道。
“上善若水”给企业家们指出了提升自己思考维度的三重境界,即善利、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提升自己领 导力的七项修炼,即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下面,我们分别展开论述。
三重境界,提升企业家思考的维度
《道德经》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这就是境界的韵味。
(一)善利,感知天下无私的境界
水擅长于通利天下万物,与天下万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水不但存身于江河湖海,亦存身于金木火土四行之中,存身于万物之间的孔隙之中,水可以影响万物,调动万物,是因为水与万物是一体的,这是水可以通利万物的根本原因。水与万物同生同灭,共存共荣,与天下万物的利益是一致的,没有私利。《道德经》第七章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所以能如此长久,是因为它并不是自己让自己生存的长久,而是生生不息的万物才构成了它的长久。天地之所以为天地,是因为万物构成了它而己,因此,天地就是供万物生灭的空间和平台。天地没有私心,不会关注万物中那一个的生死,也不会关注自己的生死。天地没有私利。
人类所有的组织都是平台,包括政府、公司、机构。各种资源呈现于平台之上,任由天下人去组合利用,企业家通利万物的能力大小,决定企业配置和调动社会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企业的规模大小和平臺的高低。企业家在外要善利各方,在内要善利员工,要认识到企业是由员工构成的,企业所有人和员工是共利的,除了企业的利益以外,在企业中企业家没有私利。这就是善利对企业家和员工利益关系的解读,是“上善若水”对企业家和员工关系的诠释。任何人要做大事情,成就辉煌人生,必须认识到天地无私,自己也必须无私。要做到无私,企业家就要开阔心胸,变大格局,具有社会良知,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发愿与员工共生共荣,共同发展,把企业经营目标和员工的利益融合在一起,把自己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融合在一起。
有了天下无私的认知,企业家就会正确处理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合理分割经济利益,得体的处理员工的权利,义务和人格尊严,这样员工就会和企业家团结一心,以群体的力量,去通利更大, 更深,更广的社会资源,为企业所用,使企业蓬勃发展,做强做大。 (二)不争,察知柔胜刚的境界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然要在市场中竞争。如何竞争?上善若水给出了不争的智慧。
不争的意思不是不竞争,放弃竟争,而是强调竟争的方法要符合“上善若水”的真意。在竞争中不与对手撞击,不与对手硬碰硬,以柔和的、系统的、多元的方法与对手竞争,而不仅仅是硬碰硬的撞击,才是“上善若水”的真意。
“杀敌一千,自损八佰。”任何事物直接的碰撞,都会两败俱伤,弱者伤的更重。在体育运动中,橄榄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大于蓝球运动员,蓝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大于乒乓球运动员。企业之间硬碰硬的竟争,更是充满凶险和变数,竟争中失败的一方轻则损财伤物,重则使企业陷入严重的危机,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确定性的因素。
“上善若水”提示企业家,在企 业与对手竟争时,要使用柔的智慧,不直接纠缠撕扯,不硬碰硬,寻找对手弱点,从对手的虚弱之处突破,取得完胜。如庖丁解牛,刀从牛骨骼间隙穿行,即可轻松地把牛肉从牛骨架中剔出来,解牛刀又毫发无损。水在前进途中,遇到阻挡时,会暂时停止前进,一方面等待后面源源不断而来的同伴,积蓄更大的力量,一方面寻找对手的弱点,在虚、软、空处发力,假以时日,等到力量足够大时进行突破,而且一举成功,而自己没有任何损失。这两个案例,就是不争智慧的完美演绎。
企业家若能守柔竞争,即可使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亦可使企业规避竞争失败的风险,而获得稳健的发展。
(三)处众人之所恶,观知风景这边独好的境界
水的所居之处是众人不喜欢、不看好的地方,也因此水更接近于合道,水才可能发挥能力和智慧,获得发展和成功。这是“上善若水”对企业家提高决策维度的启示。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天下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下士从众,就在现成的路上走,路外的广袤山川,因为没人开路,行走不便,就成了众人厌恶的地方。就象大多数企业一样,守着自己熟悉的老行业,与为数众多的同行,一起竞争着日益缩小的市场,低价格,低利润,使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越来越难,也不寻求突破,进行转产转行业的尝试。
其实,现有的路外有更广阔的田野,更大的市场。优秀企业家就不墨守成规,径外寻径,在众人不喜欢,眼界看不到的地方发现商机,轻松地获得巨大成功。
七项修炼,提升企业家的领导力
企业家除了有高维度的思考力和决策力,还必须有高效的执行力和高超的领导力。做好七善的修炼,就可以显著地提升企业家的综合能力。
(一)居善地
善地是山水形胜之地,是风水绝佳之处,是藏风聚气之地,人居其间,天地人和,财官子禄易得,财富名利常有,事业成功,身心健康,家庭和睦,是百业兴旺的助运福地。
善地对企业也有旺运旺财的作用。企业家在选择工厂和办公地点时,要考虑交通条件,水电条件,用工条件,环保条件,上下游产业的配套条件,政府的产业政策导向等诸多因素之外。
福人居福地。企业家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应积德行善,关心员工,帮助弱者,使企业内部政通人和,就可使企业兴旺,福气常存。
(二)心善渊
渊为山涧水流湍急的水潭,上层水的流速快,下层水的流速慢,一般较深,不可见底。
企业家每天要处理生产 、管理、经营的常规工作,也会遇到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若遇到紧急情况,如果企业家心浮气躁,容易做出盲目的决策,若应对不当,就会给企业带来损失或风险。
企业家若要修心炼性,提升领导力,就向渊学习吧。当企业遇到紧急情况或突发事件时,就像人掉入了渊潭的急流旋涡,这时一定要保持冷静,准确判断事态,不受事件的程度和众人情绪的影响,拿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在日常生产经营中,如渊潭下层的水 流,和缓平静,守静持常,保持平静的心态。要把心修炼到如渊一样的深度和厚度,修炼宽容涵养的心性,修炼出无事心不空,有事心不乱,大事心不畏,小事心不慢,动静皆如渊的心性。
(三)与善仁
仁为种子,是物种的遗传基因,万物各按其本性生长,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即是善仁,若种豆得瓜,就违反了物种的本性,不符合真实的规律,就背道而驰,就不是善仁。
企业家在生产经营中,要按企业自身的特点,正常的发展速度、行业的规律、社会的规则去做,不可贪大求快,去做超出企业能力之外的事情,只做符合企业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的事情,即是与善仁。企业家如果与上下游配套企业关系密切,和企业员工,亲切相处,就是修炼在人际交往中的與善仁。
(四)言善信
信是大自然的语言,表示大自然本质特征的各种物候或时间,就是信。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万物在一年的四季当中生杀壮态的信。立春、立夏、立秋 、立冬是四季交替的信。因此,信就是真实状况的外显,言善信就是要表达真实的信息,讲真实的话。
企业家要修炼观信的能力,通过信息,明察信息表示的真实状况,事情的原因,现状及发展趋势,以指导决策,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工作和生活中要讲真话,不夸大也不缩小事实,可以不讲话,若讲话不能讲假话。不夸大产品的 。功能和作用,不做虚假广告,按产品的真实功用宣传。不轻诺,诺必信,收心守口,以言信言.事信事要求自己,修炼出言善信的基本功。坚持言善信,也可以使自己获得良好的社会信誉和信用。
(五)政善治
道家在施政时,奉行的是从简而治,认为治理的术越多,效果越差。故圣人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治。
企业家应制定一套简单有效的工作制度,管理规范,生产流程,让员工有章可循,管理人员有法可依,老板有案可查。简化管理层级,提高工作效率。假以时日,企业就会上下一心,日常工作,日常规范,日常管理会成为员工的自觉和本然,无为而治的气象就会出现。不用老板多操心就会正常运转的企业,一定是企业家修炼成了政善治的基本功。 (六),事善能
能力属于术,是道的外显,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是以能力为基础的。现代企业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他们的能力,对企业的兴衰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企业家要学会选拔有能力的人,培育有能力的人,重用有能力的人,留住有能力的人,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筒政放权,把专业的事,交给有能力的人去做,不瞎指挥,就修炼成了事善能的基本功。
(七)动善时
时指天时,是天的能量或气场在某一时间点上发生了变化,进而影响到地和人,引起天地人三才之间能量和气场的变化。命理学认为,每个人命运的吉凶转换,都是由天时引发的。若人的行为符合并顺着天时的能量气场,天时会对人的命运产生助旺助吉的作用,若人的行为与天时的能量气场相逆或相冲,天时就会对人的命运产生刑克害的作用,对运程不利,此时人要伏藏避祸,宜静不宜动。人要顺应天时,才可趋吉避凶。
企业家要感知天时,感知天地能量在某一时间段内 ,对自己的命运是助还是克,以决定自己在事业上采取进还是退的策略。对企业家来讲,世界的经济大势,国家的产业政策,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和习惯,就是天时,是判断自己所从事行业现状和前景好坏的标准,如果以上的条件对自己有利,即可扩大生产或销售规 模。如果对自己不利,则要减少生产或销量规模,甚止退出江湖。若没有明显的有利或不利,就要稳健经营,采取守的策略。企业家的行动,要依据天时是否对自己有利来决定。若能做到如“圣人得时则驾,失其时则隐于蓬蒿“的境界,就修炼到了动善时的真功。
大道是无法显象的。《道德经》第十四章:“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老子告诉我们,道是存在的,只是我们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很想感知到道,用以指导我们的人生 。老子以水语道,用“上善若水"向我们阐释了两个感知大道的途径:一是提升思考的维度,在更高的境界方可察知到大道。二是修炼自己的心身言行 和修养,居善地,循天时,使自已与天时地利相合。这样就可以领会道、把握道、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运用道。这就是“上善若水”对企业家的第一个启示——闻道有径。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若能做到“上善若水”,就可以使自己的身心合和,身体健康,心性稳定。道家通常的修炼模式是“三修一化”,即修心、修性、修身、化因。如果企业家能把自己的心修的清静,性修的清纯,身体修的健康,就会化掉恶果之因。会使自己的人生完美,家庭幸福,事业旺盛,内心和外形、身体和心理阴阳平衡,形神俱妙,就达到了“上善若水”的境界,人生的维度就会提高,人生的格局就会变大,就具备了一个优秀企业家的综合素质。这就是“上善若水”对企业家的第二个启示——修道有益。
企业家如果能在工作中践行“上善若水”的境界,就可修炼出企业管理的高明智慧。老子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了六个阶段,即道治、德治、仁治、礼治、义治、智治。从道治到德治、仁治、礼治、义治、智治的过程,也是人类和社会不断坠落,遂渐远离大道的过程。现在的社会即处于智治的阶段。人们用智力去设计,去操作,去利用,这就引起了人们思想的混乱,行为规范的混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混乱。企业和社会是同频的,若用智治去管理企业,只能是乱上加乱。西方的现代企业管理科学,就是以智为最高追求,而智治,是老子認为的最低级的管理模式。
如果企业家能按“上善若水"去管理企业,按三重境界和七项修炼去践行,基本上就包括了智治、义治、礼治、仁治的内涵,把企业管理的智慧,提升到了德治的水平,就接近于大道,达到企业管理科学的极高度。这就是"上善若水”对企业家的第三个启示——用道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