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年的红利,是规模和效益,是智慧和创新,但归根结底,是思想解放的高度,全面改革的深度和创新发展的力度。
20年前,与青岛主城区山水相连的崂山,还是以石老人为坐标的海边渔村,那时的她壮美、宁静;20年后,这里崛起一座充满国际化气质现代城区,区级以上财政列全省前茅,能耗指数山东省内最低。
20年光阴对海边的石老人石柱来说,不过是时光大海中的沧海一粟。但对我们来说,20年却有太多故事可讲,太多话想说。故事里有石老人作证的山海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改革开放创新实践,有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思维方式转换,还有一个城区最真实的民生幸福。
岁月带给石老人深邃的目光,看城、看人,崂山变了,变得繁华、变得喧闹;看山,看水,崂山没变,壮美依旧,宁静依然。20年的故事里有一抹比大海和蓝天更诱人的蓝,而这熠熠生辉的“蓝”,就要从始于株洲路的激情讲起。
始于株洲路的激情
株洲路从来就不是一条普通的路。在全国上下普遍依赖要素驱动的年代,崂山区已经有了依靠创新驱动的思想。
1992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落户崂山,核心位置正处于株洲路及周边片区。可以说,比崂山区建区还早两年的高新区,奠定了崂山20年经济发展的主基调——依靠科技,推动创新。
什么是高科技,崂山都有哪些智慧产业?崂山区委书记齐家滨说:“要构建高端产业链,集中发展海洋经济、新一代通信技术、服务外包、电子商务、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对于已有优势产业的发展目标,则是“瞄准世界产业链上游,坚持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方向不动摇,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蓝色产业发展新高地。”
“一张蓝图绘到底”,崂山20年的增长引擎始终是科技。从当年的招商引资,到今天的招商选资,崂山区把落实顶层设计与立足崂山实际密切结合,加强政策研究、制度设计,明确改革的项目库、路线图、时间表,统筹指导各级各部门在政策制定上紧密衔接、在实施过程中步调一致、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也正因为如此,崂山区才会在20年的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一座经济文化高度活跃的现代化城区。
崂山是如何做到的?仔细梳理崂山的“家底”:在自然禀赋上,崂山拥有青岛最原始风貌的岸线资源,全国知名的崂山风景区;在物质层面,区内有青岛市的水源保护地和大片保护区,土地有限,必须要精细发展,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链向高端攀升。
站在1132.7米高的崂山主峰顶,如果人拥有无穷的视力与无限的时间,便能看到株洲路两侧是如何在20年间逐渐兴起。如果目光足够深远,还能看到现代化的气息从株洲路中心慢慢向四周延伸,多种高新产业在企业自发加政府引导下,形成了六大特色产业园区、六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六大高端研发基地。如果20年的观察与经历还能带给旁观者足够的阅历与智慧,会感受到崂山正在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开创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一条熠熠发光的创新走廊
面向旧金山湾区的硅谷是一片阳光地带,那里降水适中温度适宜,因为众多高科技公司的研发中心和高等学府的存在而成为科技前沿阵地。从地图上看,崂山东、南二面濒临大海,西部自南而北与青岛市区缓缓相接。绕山区东南的海岸线绵长,形成了数个海湾与岛屿。而横贯崂山区的株洲路,渐渐成为青岛市一条熠熠发光的创新带。远隔大洋的两个地方,不仅有着相似的自然环境,更有着相似的发展路径。
崂山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说:“20年前可以走低成本扩张道路,现在不行了。”崂山的“科技观”非常成熟:“我们不能跟着别人跑,而是站在未来产业发展的高端,引导区域经济发展。”
“独行快,众行远”,对崂山而言,就是要顺应大势,找准差异竞争、错位发展的切入点,这不但能搭上青岛新一轮改革开放发展的快车,还会极大地带动青岛蓝色经济的发展。
在株洲路北部片区,有一批企业经过20年的发展,陆续转型升级,有30多家企业主动提出向产业带升级,面向科技含量更高、附加值更高、市场占有率更高方向转型。如果这句话略显抽象,可以聚焦特色产业园。在通信产业园,计划建设1200亩,104万平方米的园区已建成;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青岛国际创新园一期已经投入使用,入驻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科技研发类、总部类的高端企业62家,初步估计税收达到3个亿;正在建设的二期建筑面积共约86万平方米的园区,计划2015年建成后陆续投入使用。
在新能源产业园,海泰新光的“新型固态光源医疗与显示应用科技产业化项目”已经入园投产,杰生电器的深紫外LED产业化项目和海德威船舶压载水产业基地正在筹备建设,中海油科研总部等科研机构也已入驻。据估计,该园5年内可聚集各类人才超过4000人,最终将达到12000人。城的变化,核心是人的变化。与过去大制造业凝聚的产业工人不同,他们中有极富想象的工业设计师,有电器工程师,有研发人员,还有精通财务或法律的企业高管。
而何谓“未来产业发展的高端”,只有通过企业才能看清一二。在装备制造方面,众所周知,大型船舶依靠水来保持平衡,而万吨巨轮在环球航行中会接触不同海域的生物,有些生物可能带来生态灾难,于是需要一套压载水设备来进行处理。目前中国两家领先国际的压载水设备生产企业一双瑞和海德威,均成长于崂山。
在海洋医药方面,这里的壳聚糖应用和海洋寡糖的应用已经领先世界。海洋寡糖的研究以管华诗院士为学科带头人,研究已经从大分子结构精细到20个分子以下的精细结构。海洋寡糖的研究被科学界寄予厚望,被认为是将对人类医药史和健康做出巨大贡献的研究。而壳聚糖应用我国与日本同时起步,目前中国已经领先于日本,并且一部分技术已经应用于医药领域。海洋医药是蓝色经济的深蓝领域,崂山借助雄厚的科研院所和高校资源,采取灵活的产学研体制,已经拔得头筹,有中皓生物、博益特生物等一批质量极高的企业陆续完成中试或临床阶段。 iPhone6和plus广受市场追逐,但可能没人知道,每一台手机是否质量合格,检测它的高端精密仪器也产自崂山,是一家叫做海克斯康的企业。去年的特斯拉博人眼球,而成长于崂山的创业板第一股特锐德,很快便嗅到了市场气息,购入特斯拉,着手研发生产充电设备。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但共通的特征是高精尖、高附加值、低能耗。《青岛蓝色硅谷发展规划》获批,蓝色硅谷是以海洋为主要特色的高科技产业研发及高科技产业的聚集区域,这样的“蓝”会包含哪些产业,哪些方向?可以看看崂山的回答。
崂山区将株洲路产业带定位为青岛国际创新走廊,致力于打造青岛市的示范典范,这个构想已经提交给青岛市政府。崂山区想通过高新技术与工业企业的对接,带动工业企业转型升级,从单一的工业转向战略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提高发展的数量和质量,实现产城一体,带动区域转型升级。崂山区委副书记、区长杨鹏鸣说:“加快特色专业园区建设、高水平谋划转型升级、打造更加优良的创新环境,未来的崂山看点更多。”
崂山的高科技20年,经历了“大”与“高”的辩证转化,今天的崂山聚焦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四新产业”,同时发展电子商务与金融业,政府主导的大产业区规划与企业自主的产业园、孵化器并举,这条熠熠发光的创新走廊在青岛乃至胶东半岛的版图上越来越清晰。
GDP的分数传奇
1994年,崂山地区生产总值20,5亿元。2014年,崂山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0亿元,比建区时增长20多倍,区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3,7亿元,区级以上财政在山东省名列前茅,税收总收入突破200亿元。
小区域,少人口,高产值,高收入,这就是数学上的大分子小分母,是崂山区高人均收入的原因所在。要追问究竟是什么成就了崂山的传奇故事,就要仔细梳理崂山区近几年的发展曲线。
从金融危机开始,中国实体经济受挫,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均乏力,“保八”是那几年的常态。然而崂山区较快速度、更高质量的发展也是从那几年开始,从2010年开始,每年都保持着高于全国的增长率。发展背后是不断调整升级的产业结构,据统计,崂山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区工业产值的60,5%,去年前11个月,崂山区发明专利授权量663件,居全市首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市一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省首位。
似乎尚未有经济学家把专利拥有量与财政收入、人均收入联系在一起,不妨做个富有想象力联系,崂山分数传奇与这里的高技术含量存在着正相关的比例关系,科技含量越高,产值越高,企业的繁荣带来了税收与财政,在现有的土地与人口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崂山越来越富裕。
现实也印证着这样的推论。全国上下产业调整之际,一些传统产业开工不足甚至破产倒闭,有些改革开放的先锋区域出现了负增长,而崂山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却依然红火,有些企业甚至实现了几何式增长,稳定的经济增长也就顺理成章了。
崂山的发展在中国众多脱胎于农村的新兴城区中是独树一帜的。崂山的发展始终围绕三条主线,在本届区委明确为三大战略平台:金家岭金融聚集区、蓝色硅谷产业创业带、崂山风景旅游度假区。三大战略平台是崂山的“三驾马车”,实际上战略性地解决了保护与发展的难题,三大平台各自发展又内在相连、相互促进,既完好地保护了自然资源,又保证了城区可以享受到山海之外的繁华。
在未来,蓝色硅谷产业创业带仍然是这块区域的引擎力量,这里会更多地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国家“四新”产业,同时发展电子商务,科技研发等比较高端的服务业,来引领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产城结合。在未来,崂山依然是保护与发展并存,不能动辄上千亩的土地发展大进大出的大制造,但这里会有更高层次的产业、更高层次的人才,会有更多的企业把“大脑”留在这里,把“四肢”向外延伸。
崂山新常态
一面观沧海,一面看城市,崂山一手自然,一手繁华,日新月异却又一成不变。近来学界热闹地解读“新常态”,传统产业相对饱和,排浪式消费基本结束,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具有个性和共性的特征无法被一一列举,但转变在崂山已经出现。
与此同时,“新常态”还意味着对中低速增长的耐心,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增长点。崂山先行一步,不仅产业调整提前起步,还战略性地发展金融产业,为工业增长输送血液。
从战略高度到物质基础,崂山每一步都走得扎实:在金家岭金融聚集区发展的关键时期,力争每年实现“三个一百”,即每年新开工楼宇100万平方米、新投入使用100万平方米、新落户金融类(总部)企业100家,争取用三年的时间,把金家岭打造成为国内领先、面向国际的新兴财富管理中心。作为全国唯一的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金融核心区,金家岭金融聚集区为崂山增创新优势、引领新常态提供了强力引擎。
20年的红利,是规模和效益,是智慧和创新,但归根结底,是思想解放的高度,全面改革的深度和创新发展的力度。未来20年甚至更久更远,这里的山和海也许依旧一成不变,这里的城和人还是会日新月异,而永远不变的,是这里的精彩。
20年前,与青岛主城区山水相连的崂山,还是以石老人为坐标的海边渔村,那时的她壮美、宁静;20年后,这里崛起一座充满国际化气质现代城区,区级以上财政列全省前茅,能耗指数山东省内最低。
20年光阴对海边的石老人石柱来说,不过是时光大海中的沧海一粟。但对我们来说,20年却有太多故事可讲,太多话想说。故事里有石老人作证的山海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改革开放创新实践,有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思维方式转换,还有一个城区最真实的民生幸福。
岁月带给石老人深邃的目光,看城、看人,崂山变了,变得繁华、变得喧闹;看山,看水,崂山没变,壮美依旧,宁静依然。20年的故事里有一抹比大海和蓝天更诱人的蓝,而这熠熠生辉的“蓝”,就要从始于株洲路的激情讲起。
始于株洲路的激情
株洲路从来就不是一条普通的路。在全国上下普遍依赖要素驱动的年代,崂山区已经有了依靠创新驱动的思想。
1992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落户崂山,核心位置正处于株洲路及周边片区。可以说,比崂山区建区还早两年的高新区,奠定了崂山20年经济发展的主基调——依靠科技,推动创新。
什么是高科技,崂山都有哪些智慧产业?崂山区委书记齐家滨说:“要构建高端产业链,集中发展海洋经济、新一代通信技术、服务外包、电子商务、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对于已有优势产业的发展目标,则是“瞄准世界产业链上游,坚持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方向不动摇,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蓝色产业发展新高地。”
“一张蓝图绘到底”,崂山20年的增长引擎始终是科技。从当年的招商引资,到今天的招商选资,崂山区把落实顶层设计与立足崂山实际密切结合,加强政策研究、制度设计,明确改革的项目库、路线图、时间表,统筹指导各级各部门在政策制定上紧密衔接、在实施过程中步调一致、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也正因为如此,崂山区才会在20年的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一座经济文化高度活跃的现代化城区。
崂山是如何做到的?仔细梳理崂山的“家底”:在自然禀赋上,崂山拥有青岛最原始风貌的岸线资源,全国知名的崂山风景区;在物质层面,区内有青岛市的水源保护地和大片保护区,土地有限,必须要精细发展,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链向高端攀升。
站在1132.7米高的崂山主峰顶,如果人拥有无穷的视力与无限的时间,便能看到株洲路两侧是如何在20年间逐渐兴起。如果目光足够深远,还能看到现代化的气息从株洲路中心慢慢向四周延伸,多种高新产业在企业自发加政府引导下,形成了六大特色产业园区、六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六大高端研发基地。如果20年的观察与经历还能带给旁观者足够的阅历与智慧,会感受到崂山正在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开创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一条熠熠发光的创新走廊
面向旧金山湾区的硅谷是一片阳光地带,那里降水适中温度适宜,因为众多高科技公司的研发中心和高等学府的存在而成为科技前沿阵地。从地图上看,崂山东、南二面濒临大海,西部自南而北与青岛市区缓缓相接。绕山区东南的海岸线绵长,形成了数个海湾与岛屿。而横贯崂山区的株洲路,渐渐成为青岛市一条熠熠发光的创新带。远隔大洋的两个地方,不仅有着相似的自然环境,更有着相似的发展路径。
崂山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说:“20年前可以走低成本扩张道路,现在不行了。”崂山的“科技观”非常成熟:“我们不能跟着别人跑,而是站在未来产业发展的高端,引导区域经济发展。”
“独行快,众行远”,对崂山而言,就是要顺应大势,找准差异竞争、错位发展的切入点,这不但能搭上青岛新一轮改革开放发展的快车,还会极大地带动青岛蓝色经济的发展。
在株洲路北部片区,有一批企业经过20年的发展,陆续转型升级,有30多家企业主动提出向产业带升级,面向科技含量更高、附加值更高、市场占有率更高方向转型。如果这句话略显抽象,可以聚焦特色产业园。在通信产业园,计划建设1200亩,104万平方米的园区已建成;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青岛国际创新园一期已经投入使用,入驻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科技研发类、总部类的高端企业62家,初步估计税收达到3个亿;正在建设的二期建筑面积共约86万平方米的园区,计划2015年建成后陆续投入使用。
在新能源产业园,海泰新光的“新型固态光源医疗与显示应用科技产业化项目”已经入园投产,杰生电器的深紫外LED产业化项目和海德威船舶压载水产业基地正在筹备建设,中海油科研总部等科研机构也已入驻。据估计,该园5年内可聚集各类人才超过4000人,最终将达到12000人。城的变化,核心是人的变化。与过去大制造业凝聚的产业工人不同,他们中有极富想象的工业设计师,有电器工程师,有研发人员,还有精通财务或法律的企业高管。
而何谓“未来产业发展的高端”,只有通过企业才能看清一二。在装备制造方面,众所周知,大型船舶依靠水来保持平衡,而万吨巨轮在环球航行中会接触不同海域的生物,有些生物可能带来生态灾难,于是需要一套压载水设备来进行处理。目前中国两家领先国际的压载水设备生产企业一双瑞和海德威,均成长于崂山。
在海洋医药方面,这里的壳聚糖应用和海洋寡糖的应用已经领先世界。海洋寡糖的研究以管华诗院士为学科带头人,研究已经从大分子结构精细到20个分子以下的精细结构。海洋寡糖的研究被科学界寄予厚望,被认为是将对人类医药史和健康做出巨大贡献的研究。而壳聚糖应用我国与日本同时起步,目前中国已经领先于日本,并且一部分技术已经应用于医药领域。海洋医药是蓝色经济的深蓝领域,崂山借助雄厚的科研院所和高校资源,采取灵活的产学研体制,已经拔得头筹,有中皓生物、博益特生物等一批质量极高的企业陆续完成中试或临床阶段。 iPhone6和plus广受市场追逐,但可能没人知道,每一台手机是否质量合格,检测它的高端精密仪器也产自崂山,是一家叫做海克斯康的企业。去年的特斯拉博人眼球,而成长于崂山的创业板第一股特锐德,很快便嗅到了市场气息,购入特斯拉,着手研发生产充电设备。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但共通的特征是高精尖、高附加值、低能耗。《青岛蓝色硅谷发展规划》获批,蓝色硅谷是以海洋为主要特色的高科技产业研发及高科技产业的聚集区域,这样的“蓝”会包含哪些产业,哪些方向?可以看看崂山的回答。
崂山区将株洲路产业带定位为青岛国际创新走廊,致力于打造青岛市的示范典范,这个构想已经提交给青岛市政府。崂山区想通过高新技术与工业企业的对接,带动工业企业转型升级,从单一的工业转向战略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提高发展的数量和质量,实现产城一体,带动区域转型升级。崂山区委副书记、区长杨鹏鸣说:“加快特色专业园区建设、高水平谋划转型升级、打造更加优良的创新环境,未来的崂山看点更多。”
崂山的高科技20年,经历了“大”与“高”的辩证转化,今天的崂山聚焦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四新产业”,同时发展电子商务与金融业,政府主导的大产业区规划与企业自主的产业园、孵化器并举,这条熠熠发光的创新走廊在青岛乃至胶东半岛的版图上越来越清晰。
GDP的分数传奇
1994年,崂山地区生产总值20,5亿元。2014年,崂山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0亿元,比建区时增长20多倍,区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3,7亿元,区级以上财政在山东省名列前茅,税收总收入突破200亿元。
小区域,少人口,高产值,高收入,这就是数学上的大分子小分母,是崂山区高人均收入的原因所在。要追问究竟是什么成就了崂山的传奇故事,就要仔细梳理崂山区近几年的发展曲线。
从金融危机开始,中国实体经济受挫,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均乏力,“保八”是那几年的常态。然而崂山区较快速度、更高质量的发展也是从那几年开始,从2010年开始,每年都保持着高于全国的增长率。发展背后是不断调整升级的产业结构,据统计,崂山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区工业产值的60,5%,去年前11个月,崂山区发明专利授权量663件,居全市首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市一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省首位。
似乎尚未有经济学家把专利拥有量与财政收入、人均收入联系在一起,不妨做个富有想象力联系,崂山分数传奇与这里的高技术含量存在着正相关的比例关系,科技含量越高,产值越高,企业的繁荣带来了税收与财政,在现有的土地与人口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崂山越来越富裕。
现实也印证着这样的推论。全国上下产业调整之际,一些传统产业开工不足甚至破产倒闭,有些改革开放的先锋区域出现了负增长,而崂山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却依然红火,有些企业甚至实现了几何式增长,稳定的经济增长也就顺理成章了。
崂山的发展在中国众多脱胎于农村的新兴城区中是独树一帜的。崂山的发展始终围绕三条主线,在本届区委明确为三大战略平台:金家岭金融聚集区、蓝色硅谷产业创业带、崂山风景旅游度假区。三大战略平台是崂山的“三驾马车”,实际上战略性地解决了保护与发展的难题,三大平台各自发展又内在相连、相互促进,既完好地保护了自然资源,又保证了城区可以享受到山海之外的繁华。
在未来,蓝色硅谷产业创业带仍然是这块区域的引擎力量,这里会更多地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国家“四新”产业,同时发展电子商务,科技研发等比较高端的服务业,来引领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产城结合。在未来,崂山依然是保护与发展并存,不能动辄上千亩的土地发展大进大出的大制造,但这里会有更高层次的产业、更高层次的人才,会有更多的企业把“大脑”留在这里,把“四肢”向外延伸。
崂山新常态
一面观沧海,一面看城市,崂山一手自然,一手繁华,日新月异却又一成不变。近来学界热闹地解读“新常态”,传统产业相对饱和,排浪式消费基本结束,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具有个性和共性的特征无法被一一列举,但转变在崂山已经出现。
与此同时,“新常态”还意味着对中低速增长的耐心,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增长点。崂山先行一步,不仅产业调整提前起步,还战略性地发展金融产业,为工业增长输送血液。
从战略高度到物质基础,崂山每一步都走得扎实:在金家岭金融聚集区发展的关键时期,力争每年实现“三个一百”,即每年新开工楼宇100万平方米、新投入使用100万平方米、新落户金融类(总部)企业100家,争取用三年的时间,把金家岭打造成为国内领先、面向国际的新兴财富管理中心。作为全国唯一的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金融核心区,金家岭金融聚集区为崂山增创新优势、引领新常态提供了强力引擎。
20年的红利,是规模和效益,是智慧和创新,但归根结底,是思想解放的高度,全面改革的深度和创新发展的力度。未来20年甚至更久更远,这里的山和海也许依旧一成不变,这里的城和人还是会日新月异,而永远不变的,是这里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