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然而实际中两者容易出现不协调发展状况,这种不协调状况不利于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借鉴相关系统理论,针对协调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展开研究,对区域运输系统与经济协调发展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交通运输;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引言
交通运输系统建设能够对经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来看,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正是基于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地位,必须要做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两者之间做好协调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然而在实际中经常出现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状况。总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就难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成为限制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另外一种情况是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超前于经济发展的速度,这种情况下大量的交通建设会占用大量的建设资金,不利于区域内其他行业的发展。从目前我国的整体状况来看,交通运输系统建设步伐要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局部存在交通运输系统超前于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运输质量、结构模式以及对交通资源的利用率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本文研究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在相关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基础上,对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展开研究。
二、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协调发展
(一)区域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1区域交通运输是区域经济的一个子系统
区域经济系统是由具有各种不同功能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方式组合在一起的大的、复杂的系统。交通运输只是庞大组成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区域运输系统的正常运行来保证区域内部和区域间的商品交换和信息传递等功能。依靠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能够增加区域内经济的开放性。
2区域交通运输与经济之间的"交替推拉关系"
从供求关系来看,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两种典型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交通运输行业是一种弹性产业,只要是实际生产过程中对其进行有效的挤压就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这种片面的观点只强调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交通运行系统是经济发展的推动系统,而过分强调了交通运输队经济的推动作用。
这两种认识都是片面、不科学的认识。还需要从供求关系的角度来全面认识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两者要在不同的发展模式下做好交替发展,而这种发展需要在质和量两方面同时发挥作用。一旦交通运输系统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就会在多方面对经济发展起到消极作用,另外通过对原有交通运输系统的改造和提升会产生新的运输方式,也必然会极大的方便物质、信息等资源的传递。从而早就大批新的产业,有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区域交通运输发展战略
目前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滞后发展战略、适应性发展战略、超前发展战略。从我国的对年发展实践情况来看,滞后发展战略已经不适用于我国的现阶段的经济发展需求。目前我国交通运输系统发展总体还是以适用性发展战略为主,强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该发展战略的核心为保证交通运输系统不拖累经济发展,同时解决好交通需求和交通供给之间的矛盾。当交通运输供给大于需求时要适当的放慢交通运输建设的规模,当交通运输系统的规模不利于经济发展的需求时要加快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步伐。
(三)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实际上是两个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的一个过程。通过不断的增强区域内交通运输系统的工程功能和服务水平能够降低区域内运输的成本,提高内部之间、内部与外部之间的通达性,强化了区域内外之间的联系,提高了经济开放程度。使得区域内部的经济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分工协作更加集中,有利于强化主导产业的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也会促进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会吸引更对的资金进入到建设领域,其中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就是主要部分。另外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也会更高,两种之间的相互提高才能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全面但不可包罗万象原则、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的原则、科学性与现实性统一的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操作原则。
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是对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与研究的基础,包括区域交通运输系统指标与区域经济指标两大部分"本文采取模块式评价体系,它是以系统的结构为主线建立的评价体系。
三、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对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协调发展进行定性分析之后,如何评价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状况就需要进行定量分析,这也是协调发展中的研究重点。
(一)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对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协调发展进行评价的目的是能够准确、客观的反映客观事实,为区域发展和决策提供而且还要保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准确性等。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指指标的选取及指标之间结构关系的确定依据,因此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充分反映区域交通系统与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指标的选取是否合适,能够直接影响到对相关分析结论评价的准确性。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指标主要涉及与两个系统相关的指标,而且选取的每个指标都能从一方面反映出系统的相关,所选取的指标之间不可避免会相互影响。所以在确定选取的指标时,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指标选取原则和指标选取方法,要实际结合不同系统的相关特征及各自的特性,对相关指标进行分析,以便于进行选取,从而获得能够客观、准确的反映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 由于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组成由复杂的多变量组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选取的指标体系过于庞大,所以在选取过程中保留重要指标,去除对评价结构影响较小或者对结果准确性影响无关的指标;对选取的指标进行全面分析,看是否有无多余现象;考虑指标是否从全面反映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综合发展状况。本文从区域经济系统的规模、结构、效益,区域交通运输系统的规模、水平、潜力三方面来建立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描述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贸易额、第三产业占GDP比例、客货运量、旅客周转量、铁路营业里程、公路里程、内河航道里程等。
(二)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方法
目前关于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发展状况评价的方法很多,不同对的评价方法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从整体状况来看主要分为两大类,这两类方法的主要区别对权重确定上的不同:一种是主观赋权法,这种方法多采用综合咨询的定性方法确定权数,然后对无量纲后的数据进行综合;另外一种是客观赋权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或者是通过各项对各项指值的变异程度的大小来确定不同的权数。在实际分析过程中也可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各自的综合发展水平评价,主要是考虑到区域交通运输系统和经济系统都是由大量元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多个指标构成一个多维空间,传统的数学方法很难对其进行精确地定量描述。在对系统进行多指标评价时,多个指标构成一个多维的空间,被评价的对象作为多维空间的样本。如果两个样本在某项指标上差别越大,就表面样本在这一指标上的差别越大。由多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时要以各项指标的总变差来说明样本在多维空间的相对地位。然而,在将单项变差综合为总变差时产生了以下问题:一是评价指标量纲往往不同,变差不能直接综合;二是指标间往往存在一定相关关系,由此难以消除信息重复;三是在综合时如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是一个难点;四是如果评价指标较多,应该在变差信息损失较少的前提下减少工作量,即用较少的新变量代替较多的原变量,而不使主要信息流失主分成分析方法正是在这些方面显示了其特点。
结语
本文研究过程中借鉴了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针对当前两者协调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进行了重点分析,对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评价研究。系统的综合发展过程中要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关于建立怎样的评价体系才能更加真实的反映实际情况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大鹏,江霞,李同升.区域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研究--以陕西省为例.新西部,2007(4)
[2]汪传旭.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效果的综合评价及其灵敏度分析.上海海运学院学报,2000,21(l)
[3]苏贵影.实现交通与经济协调发展[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17卷(第1期)
【关键词】交通运输;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引言
交通运输系统建设能够对经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来看,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正是基于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地位,必须要做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两者之间做好协调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然而在实际中经常出现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状况。总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就难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成为限制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另外一种情况是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超前于经济发展的速度,这种情况下大量的交通建设会占用大量的建设资金,不利于区域内其他行业的发展。从目前我国的整体状况来看,交通运输系统建设步伐要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局部存在交通运输系统超前于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运输质量、结构模式以及对交通资源的利用率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本文研究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在相关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基础上,对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展开研究。
二、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协调发展
(一)区域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1区域交通运输是区域经济的一个子系统
区域经济系统是由具有各种不同功能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方式组合在一起的大的、复杂的系统。交通运输只是庞大组成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区域运输系统的正常运行来保证区域内部和区域间的商品交换和信息传递等功能。依靠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能够增加区域内经济的开放性。
2区域交通运输与经济之间的"交替推拉关系"
从供求关系来看,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两种典型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交通运输行业是一种弹性产业,只要是实际生产过程中对其进行有效的挤压就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这种片面的观点只强调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交通运行系统是经济发展的推动系统,而过分强调了交通运输队经济的推动作用。
这两种认识都是片面、不科学的认识。还需要从供求关系的角度来全面认识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两者要在不同的发展模式下做好交替发展,而这种发展需要在质和量两方面同时发挥作用。一旦交通运输系统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就会在多方面对经济发展起到消极作用,另外通过对原有交通运输系统的改造和提升会产生新的运输方式,也必然会极大的方便物质、信息等资源的传递。从而早就大批新的产业,有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区域交通运输发展战略
目前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滞后发展战略、适应性发展战略、超前发展战略。从我国的对年发展实践情况来看,滞后发展战略已经不适用于我国的现阶段的经济发展需求。目前我国交通运输系统发展总体还是以适用性发展战略为主,强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该发展战略的核心为保证交通运输系统不拖累经济发展,同时解决好交通需求和交通供给之间的矛盾。当交通运输供给大于需求时要适当的放慢交通运输建设的规模,当交通运输系统的规模不利于经济发展的需求时要加快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步伐。
(三)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实际上是两个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的一个过程。通过不断的增强区域内交通运输系统的工程功能和服务水平能够降低区域内运输的成本,提高内部之间、内部与外部之间的通达性,强化了区域内外之间的联系,提高了经济开放程度。使得区域内部的经济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分工协作更加集中,有利于强化主导产业的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也会促进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会吸引更对的资金进入到建设领域,其中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就是主要部分。另外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也会更高,两种之间的相互提高才能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全面但不可包罗万象原则、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的原则、科学性与现实性统一的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操作原则。
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是对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与研究的基础,包括区域交通运输系统指标与区域经济指标两大部分"本文采取模块式评价体系,它是以系统的结构为主线建立的评价体系。
三、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对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协调发展进行定性分析之后,如何评价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状况就需要进行定量分析,这也是协调发展中的研究重点。
(一)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对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协调发展进行评价的目的是能够准确、客观的反映客观事实,为区域发展和决策提供而且还要保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准确性等。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指指标的选取及指标之间结构关系的确定依据,因此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充分反映区域交通系统与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指标的选取是否合适,能够直接影响到对相关分析结论评价的准确性。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指标主要涉及与两个系统相关的指标,而且选取的每个指标都能从一方面反映出系统的相关,所选取的指标之间不可避免会相互影响。所以在确定选取的指标时,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指标选取原则和指标选取方法,要实际结合不同系统的相关特征及各自的特性,对相关指标进行分析,以便于进行选取,从而获得能够客观、准确的反映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 由于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组成由复杂的多变量组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选取的指标体系过于庞大,所以在选取过程中保留重要指标,去除对评价结构影响较小或者对结果准确性影响无关的指标;对选取的指标进行全面分析,看是否有无多余现象;考虑指标是否从全面反映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综合发展状况。本文从区域经济系统的规模、结构、效益,区域交通运输系统的规模、水平、潜力三方面来建立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描述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贸易额、第三产业占GDP比例、客货运量、旅客周转量、铁路营业里程、公路里程、内河航道里程等。
(二)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方法
目前关于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发展状况评价的方法很多,不同对的评价方法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从整体状况来看主要分为两大类,这两类方法的主要区别对权重确定上的不同:一种是主观赋权法,这种方法多采用综合咨询的定性方法确定权数,然后对无量纲后的数据进行综合;另外一种是客观赋权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或者是通过各项对各项指值的变异程度的大小来确定不同的权数。在实际分析过程中也可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各自的综合发展水平评价,主要是考虑到区域交通运输系统和经济系统都是由大量元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多个指标构成一个多维空间,传统的数学方法很难对其进行精确地定量描述。在对系统进行多指标评价时,多个指标构成一个多维的空间,被评价的对象作为多维空间的样本。如果两个样本在某项指标上差别越大,就表面样本在这一指标上的差别越大。由多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时要以各项指标的总变差来说明样本在多维空间的相对地位。然而,在将单项变差综合为总变差时产生了以下问题:一是评价指标量纲往往不同,变差不能直接综合;二是指标间往往存在一定相关关系,由此难以消除信息重复;三是在综合时如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是一个难点;四是如果评价指标较多,应该在变差信息损失较少的前提下减少工作量,即用较少的新变量代替较多的原变量,而不使主要信息流失主分成分析方法正是在这些方面显示了其特点。
结语
本文研究过程中借鉴了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针对当前两者协调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进行了重点分析,对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评价研究。系统的综合发展过程中要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关于建立怎样的评价体系才能更加真实的反映实际情况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大鹏,江霞,李同升.区域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研究--以陕西省为例.新西部,2007(4)
[2]汪传旭.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效果的综合评价及其灵敏度分析.上海海运学院学报,2000,21(l)
[3]苏贵影.实现交通与经济协调发展[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17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