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阐述南宁四中承担的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项目“基于信息技术背景的探究式、启发式、合作式和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过程及其成效,为学校教学工作与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教学建模 课堂生态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B-0068-03
“基于信息技术背景的探究式、启发式、合作式和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南宁四中承担的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项目,也是南宁四中谋求持续发展、创建示范校的重点推进项目。三年多来,学校顺应信息时代发展,找准切入点,吹响了“基于信息技术背景的探究式、启发式、合作式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教改集结号。
一、顺应潮流,从学科建模走向信息化建模
为顺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潮流,新课改的形势要求,解决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我们走过了从学科建模走向信息化建模的探索。
为解决长期广受社会诟病的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教师苦教,学生厌学的问题,从2007年始,学校对学科课堂有效教学模式进行长期持续的探索,从大量的典型课例中提炼有南宁四中特色的既有概括性又有操作性的教学模式。然而,面对教育信息化大环境,我们对已成型的学科建模实践进行深刻反思,逐渐发现,学科建模虽然就整体简化教学结构、优化教学过程、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升教学效率有一定的作用,但对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学习、愉快学习以及创造力培养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育教学是革命性的挑战,必将激发教育教学模式的质变。这引发我们思考,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构建适合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快乐学习,主动发展?
基于学校较为简陋的信息化环境,我们制定了信息化建模的策略是“应用驱动,建模优学”。就是借助信息技术优势,传承发展学校已成型的有效的教学模式,构建信息化探究式、启发式、合作式和体验式教学模式,以求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扎实开展信息化建模实践,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
三年多来,我们不断细化试点内容、试点目标,形成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学校以有效的措施开展信息化建模的理性认识和实践探索,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力图普及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常态化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逐渐生成和积累一批有质量的应用成果。
增加投入,优化信息化环境,丰富信息化教学资源。安装OA无纸化办公系统,改造校园网,更新文件服务器和网站服务器,逐步为常规教室配备交互式电子白板,购置网络存储器,安装数字校园人教版资源库。
积极开展校本研修,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组织了交互电子白板使用、以网络技术促进教育创新培训、微课制作、案例研讨等专题校本培训,有针对性派出骨干教师参与相关各类培训,帮助教师理解信息技术对改进课堂的作用,帮助教师掌握互联网、移动设备、交互电子白板的使用等常用操作,了解并熟练运用教学相关的通用软件及学科软件。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开展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建模的探索。我们的研究内容定位在信息化背景下专题教学模式的理性认识及信息化建模的实例实践上,以五方面的措施扎实开展研究:
(1)着力于相关理性认识的深化研究。我们组建探究式、启发式、合作式和体验式等四个专题攻关小组,小组负责人带领专题小组成员开展信息化建模的专题理论的探索,理解专题模式的本质特征,打磨信息化环境下的专题模式的基本流程。
(2)从课例入手,积极开展信息化建模的实践探索。我们以学科教研组的建模课例原创开发与专题攻关小组的建模课例的精品打磨相结合的方式,设计、打磨信息化建模典型课例。各学科、各研究团队依据课标、学情和技术条件,在教学实例中,积极寻找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契合点,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过程与学习活动,尝试将信息技术融合教学和师生交流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索反思。
(3)以微型课题为抓手。教师结合学科、学段、教学需要及个人的专长,选定研究专题,自愿组建团队开展专题探索。目前学校已组建了“信息环境下的人物描写写作指导探究式模式研究”等21个微型课题研究小组。
(4)将信息化建模工作与学校“尚实杯”课堂教学大赛融合,开展一年一次的“尚实杯”课堂教学大赛,推进信息化建模实践的深化。
(5)适时组织成果展示研讨活动,对模式进行总结提炼,推广研究成果。
以赛代培,着力培养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骨干队伍。学校在每年一度的“尚实杯”课堂教学大赛,规定各学科必须融入信息技术因素,各参赛教师的课例均呈现出浓厚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色彩。我们相继组织33位教师参加南宁市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课例展示活动、自治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大赛及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赛。从大赛走出来的教师已经具有了主动探索和运用信息技术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意识,积极寻找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契合点,实施有效教学。
以项目学习为平台,努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从2012年开始,组织学生参与由南宁市现代教育中心组织的“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VCT应用实验项目”和“甲骨文的项目研究”。通过网络通讯技术在学生、教师之间开展基于项目的协作学习研究活动,利用项目专题网、QQ、博客、微博,面对面等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和协作完成了“食品安全”“DIY making Chinese food bean curd at home”等项目课题的学习任务。问题来自学生的兴趣和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数据来自学生的观察发现。这样深入的体验探索和合作交流,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能力得到提升。 远程教研援助乡镇学校,城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我们依托广西常青义教中心,定点援助横县陶圩中学、马山林圩一中、田东上法初中,为解决路程远,面对面直接交流少的困难,我们利用远程视频、QQ视频、公用电子邮箱、微信、智能手机等搭建网上教研平台,开展远程教研的尝试,实现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课件等资源的共享以及远程专题互助教研,传统培训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解决了面对面、点对面和点对点的指导。我们派出核心辅导团队到定点援助学校选拔参加全国信息大赛的教师,以QQ和邮件方式完成持续半年的培训,组织赛前集训,参赛过程还派出辅导团队给他们以技术支持。远程互助教研使贫困地区学校与城市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差距。
三、扎实的信息化建模实践取得初步成果
(一)构建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三年多的信息化建模实践,我们研究具体而典型的教学设计,着力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完成了广西“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学新课程若干学科有效教学模式构建研究》,2014年11月通过省级鉴定,学校主持的学科建模成果《高中语文基本课型教学模式的构建》荣获2014年南宁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专著《高中语文基本课型教学模式的研究》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认识了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征:①信息源丰富,知识量大,有利于情景的创设;②信息技术手段的加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③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有利于因材施教;④互助互动,培养协作学习;⑤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明确了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原则:①明确以学生为中心;②强调情景的重要作用;③强调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④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
建立了信息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基本构图:
(二)改善课堂生态,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生对教师信息化教学建模课堂总体评价统计分析表明:(1)信息化建模课堂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双主体作用,学生的主动性与教师的指导性,营造师生、生生合作交流的氛围,改善和优化了课堂生态,让学生快乐学习;(2)信息化建模课堂提供新的学习方法,增强教学互动性,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内容以及对所学知识消化理解,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学会学习;(3)信息化建模课堂强化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淡化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增强学生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创造力。
信息化建模课堂改善和优化了课堂生态,自主、合作、探究共生共长,认知、情感、体验融为一体,学生自主学,自信学,激活学生生命的能量,让学生个性飞扬。
(三)教师参与各级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大赛,成果丰硕
学校每年举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赛,形式有说课、课件、现场课、微课比赛。教师参加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大赛中,有14人获全国一等奖,19人获全国二等奖。更为可喜的是,在学校的具体指导下,横县陶圩中学、马山林圩一中、田东上法初中在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赛中,有4人获一等奖,3人获二等奖。
(四)信息化建模推广应用初见成效
2014年,学校教师主持设计的教育信息化创新方案,在联想公益创投与友成基金会合作的友成—联想公益创投项目教育信息化创新方案比赛中,经过初审、实地考查、现场答辩、复审、终审等环节,从全国47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全国“五强”。为推广学校城乡互助教研的成果,2013年南宁市远程协作教研现场会在南宁四中举行。2015年5月于青岛召开的主题为“信息技术与未来教育变革”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学校信息化建模成果代表广西参展,笔者现场向嘉宾介绍信息化建模成果。
四、执着信念,收获未来
三年多的探索,我们有如下的经验启示:
(1)信息化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引领作用无庸置疑,而要使这种作用进一步体现出来,就要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与创新,教学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在信息技术与教育两者的深度融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必须注重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必须将信息技术合理有效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关键是做好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建模设计。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建模设计,是在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新特点,以创设“问题”为核心,激励学生利用信息化环境协作进行探究、实践、思考、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高级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新修改充实自己的教案的教学改革活动。
(3)即使学校信息化条件简陋,信息化教育建模的探索存在艰巨性和困难性,只要我们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确定切实的阶段目标,并采取积极措施一步一步去推动,也能做出骄人成绩。
(4)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确保教师会用、乐用、用好,才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基石。
(5)信息化教学建模的探索,拓宽了教师培训的广度和深度,面对信息化教育资源,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和创新,只有不断学习才有创新的动能,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积极推进着我校教师基于网络的职业发展。
三年多的实践探索,我们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为教育教学现代化开辟了新的天地,衷心期待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助推基础教育改革,构筑学校教育现代化更加美好的未来。
(责编 卢建龙)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教学建模 课堂生态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B-0068-03
“基于信息技术背景的探究式、启发式、合作式和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南宁四中承担的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项目,也是南宁四中谋求持续发展、创建示范校的重点推进项目。三年多来,学校顺应信息时代发展,找准切入点,吹响了“基于信息技术背景的探究式、启发式、合作式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教改集结号。
一、顺应潮流,从学科建模走向信息化建模
为顺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潮流,新课改的形势要求,解决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我们走过了从学科建模走向信息化建模的探索。
为解决长期广受社会诟病的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教师苦教,学生厌学的问题,从2007年始,学校对学科课堂有效教学模式进行长期持续的探索,从大量的典型课例中提炼有南宁四中特色的既有概括性又有操作性的教学模式。然而,面对教育信息化大环境,我们对已成型的学科建模实践进行深刻反思,逐渐发现,学科建模虽然就整体简化教学结构、优化教学过程、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升教学效率有一定的作用,但对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学习、愉快学习以及创造力培养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育教学是革命性的挑战,必将激发教育教学模式的质变。这引发我们思考,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构建适合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快乐学习,主动发展?
基于学校较为简陋的信息化环境,我们制定了信息化建模的策略是“应用驱动,建模优学”。就是借助信息技术优势,传承发展学校已成型的有效的教学模式,构建信息化探究式、启发式、合作式和体验式教学模式,以求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扎实开展信息化建模实践,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
三年多来,我们不断细化试点内容、试点目标,形成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学校以有效的措施开展信息化建模的理性认识和实践探索,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力图普及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常态化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逐渐生成和积累一批有质量的应用成果。
增加投入,优化信息化环境,丰富信息化教学资源。安装OA无纸化办公系统,改造校园网,更新文件服务器和网站服务器,逐步为常规教室配备交互式电子白板,购置网络存储器,安装数字校园人教版资源库。
积极开展校本研修,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组织了交互电子白板使用、以网络技术促进教育创新培训、微课制作、案例研讨等专题校本培训,有针对性派出骨干教师参与相关各类培训,帮助教师理解信息技术对改进课堂的作用,帮助教师掌握互联网、移动设备、交互电子白板的使用等常用操作,了解并熟练运用教学相关的通用软件及学科软件。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开展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建模的探索。我们的研究内容定位在信息化背景下专题教学模式的理性认识及信息化建模的实例实践上,以五方面的措施扎实开展研究:
(1)着力于相关理性认识的深化研究。我们组建探究式、启发式、合作式和体验式等四个专题攻关小组,小组负责人带领专题小组成员开展信息化建模的专题理论的探索,理解专题模式的本质特征,打磨信息化环境下的专题模式的基本流程。
(2)从课例入手,积极开展信息化建模的实践探索。我们以学科教研组的建模课例原创开发与专题攻关小组的建模课例的精品打磨相结合的方式,设计、打磨信息化建模典型课例。各学科、各研究团队依据课标、学情和技术条件,在教学实例中,积极寻找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契合点,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过程与学习活动,尝试将信息技术融合教学和师生交流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索反思。
(3)以微型课题为抓手。教师结合学科、学段、教学需要及个人的专长,选定研究专题,自愿组建团队开展专题探索。目前学校已组建了“信息环境下的人物描写写作指导探究式模式研究”等21个微型课题研究小组。
(4)将信息化建模工作与学校“尚实杯”课堂教学大赛融合,开展一年一次的“尚实杯”课堂教学大赛,推进信息化建模实践的深化。
(5)适时组织成果展示研讨活动,对模式进行总结提炼,推广研究成果。
以赛代培,着力培养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骨干队伍。学校在每年一度的“尚实杯”课堂教学大赛,规定各学科必须融入信息技术因素,各参赛教师的课例均呈现出浓厚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色彩。我们相继组织33位教师参加南宁市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课例展示活动、自治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大赛及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赛。从大赛走出来的教师已经具有了主动探索和运用信息技术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意识,积极寻找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契合点,实施有效教学。
以项目学习为平台,努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从2012年开始,组织学生参与由南宁市现代教育中心组织的“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VCT应用实验项目”和“甲骨文的项目研究”。通过网络通讯技术在学生、教师之间开展基于项目的协作学习研究活动,利用项目专题网、QQ、博客、微博,面对面等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和协作完成了“食品安全”“DIY making Chinese food bean curd at home”等项目课题的学习任务。问题来自学生的兴趣和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数据来自学生的观察发现。这样深入的体验探索和合作交流,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能力得到提升。 远程教研援助乡镇学校,城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我们依托广西常青义教中心,定点援助横县陶圩中学、马山林圩一中、田东上法初中,为解决路程远,面对面直接交流少的困难,我们利用远程视频、QQ视频、公用电子邮箱、微信、智能手机等搭建网上教研平台,开展远程教研的尝试,实现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课件等资源的共享以及远程专题互助教研,传统培训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解决了面对面、点对面和点对点的指导。我们派出核心辅导团队到定点援助学校选拔参加全国信息大赛的教师,以QQ和邮件方式完成持续半年的培训,组织赛前集训,参赛过程还派出辅导团队给他们以技术支持。远程互助教研使贫困地区学校与城市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差距。
三、扎实的信息化建模实践取得初步成果
(一)构建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三年多的信息化建模实践,我们研究具体而典型的教学设计,着力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完成了广西“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学新课程若干学科有效教学模式构建研究》,2014年11月通过省级鉴定,学校主持的学科建模成果《高中语文基本课型教学模式的构建》荣获2014年南宁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专著《高中语文基本课型教学模式的研究》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认识了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征:①信息源丰富,知识量大,有利于情景的创设;②信息技术手段的加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③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有利于因材施教;④互助互动,培养协作学习;⑤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明确了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原则:①明确以学生为中心;②强调情景的重要作用;③强调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④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
建立了信息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基本构图:
(二)改善课堂生态,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生对教师信息化教学建模课堂总体评价统计分析表明:(1)信息化建模课堂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双主体作用,学生的主动性与教师的指导性,营造师生、生生合作交流的氛围,改善和优化了课堂生态,让学生快乐学习;(2)信息化建模课堂提供新的学习方法,增强教学互动性,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内容以及对所学知识消化理解,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学会学习;(3)信息化建模课堂强化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淡化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增强学生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创造力。
信息化建模课堂改善和优化了课堂生态,自主、合作、探究共生共长,认知、情感、体验融为一体,学生自主学,自信学,激活学生生命的能量,让学生个性飞扬。
(三)教师参与各级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大赛,成果丰硕
学校每年举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赛,形式有说课、课件、现场课、微课比赛。教师参加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大赛中,有14人获全国一等奖,19人获全国二等奖。更为可喜的是,在学校的具体指导下,横县陶圩中学、马山林圩一中、田东上法初中在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赛中,有4人获一等奖,3人获二等奖。
(四)信息化建模推广应用初见成效
2014年,学校教师主持设计的教育信息化创新方案,在联想公益创投与友成基金会合作的友成—联想公益创投项目教育信息化创新方案比赛中,经过初审、实地考查、现场答辩、复审、终审等环节,从全国47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全国“五强”。为推广学校城乡互助教研的成果,2013年南宁市远程协作教研现场会在南宁四中举行。2015年5月于青岛召开的主题为“信息技术与未来教育变革”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学校信息化建模成果代表广西参展,笔者现场向嘉宾介绍信息化建模成果。
四、执着信念,收获未来
三年多的探索,我们有如下的经验启示:
(1)信息化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引领作用无庸置疑,而要使这种作用进一步体现出来,就要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与创新,教学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在信息技术与教育两者的深度融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必须注重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必须将信息技术合理有效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关键是做好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建模设计。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建模设计,是在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新特点,以创设“问题”为核心,激励学生利用信息化环境协作进行探究、实践、思考、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高级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新修改充实自己的教案的教学改革活动。
(3)即使学校信息化条件简陋,信息化教育建模的探索存在艰巨性和困难性,只要我们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确定切实的阶段目标,并采取积极措施一步一步去推动,也能做出骄人成绩。
(4)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确保教师会用、乐用、用好,才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基石。
(5)信息化教学建模的探索,拓宽了教师培训的广度和深度,面对信息化教育资源,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和创新,只有不断学习才有创新的动能,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积极推进着我校教师基于网络的职业发展。
三年多的实践探索,我们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为教育教学现代化开辟了新的天地,衷心期待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助推基础教育改革,构筑学校教育现代化更加美好的未来。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