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很多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共同合作与交流来学习的内容。传统的数学课程不够重视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的联系。所以新课程标准在初中学段设置了“课题学习”这个领域,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的联系,它具有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和开放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学生在课题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一些有研究和探索价值题材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数学、了解数学,使数学在学生未来的发展和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新课标,新教材的实践,从“惊慌失措”——不知道怎样教,到“略有所悟”——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对于初中数学“课题学习”这块新内容的教学,也正是我们要探索的。下面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谈谈“课题学习”教学。
一、把自信贯穿于解题过程的始终
在平常学习过程中,许多同学自我感觉掌握得很好,而一做题,却往往做不出来。老师稍微点拔一下,却又马上豁然开朗。也就是说,这些题并不是绝对做不出来。只要认真地去思考,通过分析、综合,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去比比画画、写写算算,经过迂回曲折的推理或演算,就能逐渐发现题目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本质联系。自信是成功的秘诀,这并不是一句空话。面对稍为复杂一点的题,要充满自信,要知道,这些题目一般情况下不会超出自己的知识范畴,是能够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把它解出来的。要敢于去思考,并善于去思考,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品质。具体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正确区分条件和结论,并抓住两个主要环节:一是紧紧抓住这一道题和一类题之间的共性,想想这一类题的一般思路和一般解法;二是紧紧抓住这一道题的特殊性,抓住这一道题与这一类题不同的地方。选择一个或几个条件作为解题的突破口,看由这些条件能得出什么过渡结论,得出的越多越好,然后筛选出有用的结论,进一步进行推理或演算。这就是老师常给同学们讲的:“聪明的同学是一类一类地学,不聪明的同学是一道一道地学”。要知道,题海无边,只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跳出题海,领会数学学习的奥妙。
二、要学生总结、归纳“课题学习”
虽然课题学习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但课题学习总结报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师要特别重视这一过程的指导和落实:一方面要求学生对自己研究的课题进行讨论,到底采用什么形式来表达研究成果更为恰当。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在课题研究中的真实感受体验,可以用情景表演、故事等形式来展示,以激发学生们探究的激情。
在指导课题学习时发现,学生通过学习获取了大量感性材料,但他们缺少去粗取精的方法和归类分析的能力,不知道怎样来展示自己的课题学习成果,不会写课题总结报告。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注重在报告的形式上对学生进行指导。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选择报告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资料,并对有关资料加以整理、分析。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写课题报告时应递交的材料有哪些(如制作成品,收集的资料,总结性成果,个人的体会和小组的体会等)。
指导学生撰写课题报告时要求学生考虑以下内容:课题的提出,研究的基础和条件,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课题实施步骤和时间安排,课题组人员分工,课题组收集的部分资料,课题成果展示(要求是多方位的),实施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如何改进的,学习后的感受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课题学习成果,以激发学生课题学习的兴趣,产生也想试一试的迫切愿望。
三、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是理解数学问题的基础
数学,作为培养人的思维能力的一门学科,以其理性的思考而引人入胜。它不像游山观景,以其迷人的景色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与反思去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让事物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呈现出来。只有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以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把利刃拔开事物的表象,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
那么什么是良好的思维品质呢?我们以生活中“串门”这种现象为例来说明。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让别人带着去某人家串门,去了一次,两次,也可能是多次。有一天你不得不自己去某人家串门。当你走到某人家附近时,面对林立的整齐划一的建筑群,你茫然失措了,不知道某人家到底在哪儿。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就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同学们听得只点头,感觉明白至极。而一让同学们自己做题,又不知从何入手了。主要原因就在于同学们没有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去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就像串门,每次去某人家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对某人家周围的地理环境,特别是有什么特殊的标志进行记忆一样。要理解我们所学的知识有什么特点,有哪些内容是需要记住的,特别是这一节知识涉及到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需要及时掌握的。该记忆的内容要注意用心去记,只有记住必要的知识,思维才有依据。另外,要注意作好笔记。培根在《论求知》中说:“作笔记能使知识精确。如果一个人不愿做笔记,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要注意把老师讲的重点,特别是老师总结的一些经验性、规律性的知识记下来,便于课后及时复习。课后复习,要思考有哪些问题已经搞会了,有哪些问题还没有搞会,并及时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
无疑,“课题学习”的教学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精神、知识和能力三方面和谐发展。
通过新课标,新教材的实践,从“惊慌失措”——不知道怎样教,到“略有所悟”——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对于初中数学“课题学习”这块新内容的教学,也正是我们要探索的。下面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谈谈“课题学习”教学。
一、把自信贯穿于解题过程的始终
在平常学习过程中,许多同学自我感觉掌握得很好,而一做题,却往往做不出来。老师稍微点拔一下,却又马上豁然开朗。也就是说,这些题并不是绝对做不出来。只要认真地去思考,通过分析、综合,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去比比画画、写写算算,经过迂回曲折的推理或演算,就能逐渐发现题目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本质联系。自信是成功的秘诀,这并不是一句空话。面对稍为复杂一点的题,要充满自信,要知道,这些题目一般情况下不会超出自己的知识范畴,是能够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把它解出来的。要敢于去思考,并善于去思考,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品质。具体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正确区分条件和结论,并抓住两个主要环节:一是紧紧抓住这一道题和一类题之间的共性,想想这一类题的一般思路和一般解法;二是紧紧抓住这一道题的特殊性,抓住这一道题与这一类题不同的地方。选择一个或几个条件作为解题的突破口,看由这些条件能得出什么过渡结论,得出的越多越好,然后筛选出有用的结论,进一步进行推理或演算。这就是老师常给同学们讲的:“聪明的同学是一类一类地学,不聪明的同学是一道一道地学”。要知道,题海无边,只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跳出题海,领会数学学习的奥妙。
二、要学生总结、归纳“课题学习”
虽然课题学习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但课题学习总结报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师要特别重视这一过程的指导和落实:一方面要求学生对自己研究的课题进行讨论,到底采用什么形式来表达研究成果更为恰当。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在课题研究中的真实感受体验,可以用情景表演、故事等形式来展示,以激发学生们探究的激情。
在指导课题学习时发现,学生通过学习获取了大量感性材料,但他们缺少去粗取精的方法和归类分析的能力,不知道怎样来展示自己的课题学习成果,不会写课题总结报告。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注重在报告的形式上对学生进行指导。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选择报告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资料,并对有关资料加以整理、分析。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写课题报告时应递交的材料有哪些(如制作成品,收集的资料,总结性成果,个人的体会和小组的体会等)。
指导学生撰写课题报告时要求学生考虑以下内容:课题的提出,研究的基础和条件,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课题实施步骤和时间安排,课题组人员分工,课题组收集的部分资料,课题成果展示(要求是多方位的),实施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如何改进的,学习后的感受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课题学习成果,以激发学生课题学习的兴趣,产生也想试一试的迫切愿望。
三、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是理解数学问题的基础
数学,作为培养人的思维能力的一门学科,以其理性的思考而引人入胜。它不像游山观景,以其迷人的景色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与反思去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让事物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呈现出来。只有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以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把利刃拔开事物的表象,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
那么什么是良好的思维品质呢?我们以生活中“串门”这种现象为例来说明。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让别人带着去某人家串门,去了一次,两次,也可能是多次。有一天你不得不自己去某人家串门。当你走到某人家附近时,面对林立的整齐划一的建筑群,你茫然失措了,不知道某人家到底在哪儿。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就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同学们听得只点头,感觉明白至极。而一让同学们自己做题,又不知从何入手了。主要原因就在于同学们没有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去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就像串门,每次去某人家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对某人家周围的地理环境,特别是有什么特殊的标志进行记忆一样。要理解我们所学的知识有什么特点,有哪些内容是需要记住的,特别是这一节知识涉及到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需要及时掌握的。该记忆的内容要注意用心去记,只有记住必要的知识,思维才有依据。另外,要注意作好笔记。培根在《论求知》中说:“作笔记能使知识精确。如果一个人不愿做笔记,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要注意把老师讲的重点,特别是老师总结的一些经验性、规律性的知识记下来,便于课后及时复习。课后复习,要思考有哪些问题已经搞会了,有哪些问题还没有搞会,并及时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
无疑,“课题学习”的教学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精神、知识和能力三方面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