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门课程,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观念阻碍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难以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本文主要分析高职技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任务驱动法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结合方式。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观念;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法”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结合是指在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对教学任务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本文重点探讨了任务驱动法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结合模式,旨在提高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
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采用“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难以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教学效果很差。
2.教学内容落后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材的更新速度却比较慢,许多学校还在使用多年以前的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又很难把新技术和新知识融入进去,这样的教学不仅不能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阻碍了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脱离专业实际,学生学不到实际的计算机技术,降低了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质量,影响了相关人才的培养。
3.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他们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也不一样。有的学生兴趣比较浓厚,进行实践的机会也比较多,接受能力也很强,因此水平相对较高;有的学生基础比较差,对计算机也不感兴趣,所以学生很少会进行计算机操作训练,使得计算机水平难以提高。然而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安排很少关注学生的基础和层次,在教学中统一授课,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
4.学生实践机会少
由于大多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还停留在两节理论课加两节上机课的传统模式上,并且学校的实践教学设施有限,这就使得学生进行上机操作的时间得不到保证。另外,学校对学生的考评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所有这些问题都使得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薄弱,导致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没有竞争优势。
二、任务驱动法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结合方式
根据任务驱动法的内涵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可以把二者结合总结,分为五个步骤:
1.把握教材内容,精心设置任务
任务的提出不能是全凭个人意愿提出的,而应该是师生通过交流互动,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共同讨论提出来的,这样的任务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进而提高他们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任务的设计要紧扣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探究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让他们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掌握教学理论和操作技能。
2.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他们的思维活跃性
教师下达了探究任务后,就要开始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任务的相关内容,指出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在任务探究的思路上给学生适当的指引,激发他们的思维活跃性。
3.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只是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不做详细的讲解。在自主研究的时候,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或图书馆查阅资料进行上机操作,进而独立完成任务,也可以与他人协作,通过互相讨论和协商,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进而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对任务进行评价,实施反馈
对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是任务驱动法的重要环节。首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任务思路和完成过程进行阐述,然后由相应的小组进行评价,教师要做好相关的补充工作。对任务中的创新点要重点指出并给予创新人以表扬,对人物中不足的地方要给出建议,帮助学生及时改正和完善。最后,教师可以把其中的优秀任务以多媒体的形式放到网络课程中,供其他学生下载学习。
5.进行教学总结和提升
教学总结和提升是任务驱动法的最后环节,是对整个教学实践活动的总结。教师和学生通过对所有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总结此次任务探究的收获和不足,并对下一次教学活动进行展望,提出需要防范和提升的地方,为后续的探究任务做好准备。
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法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具有很好的效果,因此,职业院校教师要不断丰富和完善任务驱动法的内容和细节,实现任务驱动法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紧密结合,从而切实提高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春富 “任务驱动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无限互联科技,2012(12).
[2]宋春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的运用[g]. 新课程:教育学术,2013(5).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观念;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法”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结合是指在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对教学任务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本文重点探讨了任务驱动法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结合模式,旨在提高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
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采用“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难以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教学效果很差。
2.教学内容落后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材的更新速度却比较慢,许多学校还在使用多年以前的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又很难把新技术和新知识融入进去,这样的教学不仅不能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阻碍了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脱离专业实际,学生学不到实际的计算机技术,降低了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质量,影响了相关人才的培养。
3.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他们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也不一样。有的学生兴趣比较浓厚,进行实践的机会也比较多,接受能力也很强,因此水平相对较高;有的学生基础比较差,对计算机也不感兴趣,所以学生很少会进行计算机操作训练,使得计算机水平难以提高。然而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安排很少关注学生的基础和层次,在教学中统一授课,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
4.学生实践机会少
由于大多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还停留在两节理论课加两节上机课的传统模式上,并且学校的实践教学设施有限,这就使得学生进行上机操作的时间得不到保证。另外,学校对学生的考评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所有这些问题都使得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薄弱,导致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没有竞争优势。
二、任务驱动法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结合方式
根据任务驱动法的内涵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可以把二者结合总结,分为五个步骤:
1.把握教材内容,精心设置任务
任务的提出不能是全凭个人意愿提出的,而应该是师生通过交流互动,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共同讨论提出来的,这样的任务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进而提高他们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任务的设计要紧扣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探究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让他们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掌握教学理论和操作技能。
2.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他们的思维活跃性
教师下达了探究任务后,就要开始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任务的相关内容,指出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在任务探究的思路上给学生适当的指引,激发他们的思维活跃性。
3.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只是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不做详细的讲解。在自主研究的时候,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或图书馆查阅资料进行上机操作,进而独立完成任务,也可以与他人协作,通过互相讨论和协商,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进而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对任务进行评价,实施反馈
对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是任务驱动法的重要环节。首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任务思路和完成过程进行阐述,然后由相应的小组进行评价,教师要做好相关的补充工作。对任务中的创新点要重点指出并给予创新人以表扬,对人物中不足的地方要给出建议,帮助学生及时改正和完善。最后,教师可以把其中的优秀任务以多媒体的形式放到网络课程中,供其他学生下载学习。
5.进行教学总结和提升
教学总结和提升是任务驱动法的最后环节,是对整个教学实践活动的总结。教师和学生通过对所有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总结此次任务探究的收获和不足,并对下一次教学活动进行展望,提出需要防范和提升的地方,为后续的探究任务做好准备。
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法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具有很好的效果,因此,职业院校教师要不断丰富和完善任务驱动法的内容和细节,实现任务驱动法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紧密结合,从而切实提高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春富 “任务驱动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无限互联科技,2012(12).
[2]宋春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的运用[g]. 新课程:教育学术,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