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在不断发展的今天,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提上日程,作为农村的小学教师,我们不能一味地重视成绩,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促进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因素;对策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当前,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堪忧,很多的心理问题出现了低龄化。虽然大部分的农村小学生,学习心理、品德习惯、亲子关系、情绪情感主流较好,极少数的也存在着冷漠、自卑、恐惧、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不浓等等心理问题。例如:一些农村的留守儿童出现逃学,厌学,小偷小摸等行为,逐渐沾染上不良的社会风气,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刻不容缓解决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时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很多人在谴责他们的行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教给他们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从中看到小学生心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二、影響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相关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任何个体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或者遗传素质为前提。例如性格方面,有的孩子好动,有的却很安静;有的孩子早熟,有的孩子比较懵懂,就此证明,先天遗传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个性差异。但遗传因素只是前提条件,不是决定条件。而且小学生正处于学龄期,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因为心理还不够稳定,容易收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受到不正当诱因的影响,因此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农村家庭环境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俗话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是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必经的启蒙地。在农村中,大多数的孩子都属于“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家中的孩子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由于体力、素质等原因,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而且老人大多对孩子比较溺爱,而忽视了对孩子心理及情感上的教育,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任性,蛮横霸道、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父爱和母爱的缺失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社会化和道德发展都将带来影响,从父母那得不到的教育,孩子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取,而且不懂得选择,一味的接受,逐渐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三)学校环境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校教育占据了孩子从孩提时代到少年时代的大多数时候,也因此学校教育给予孩子的影响是深刻的。素质教育虽已实行很久,但是应试教育带给学校、老师的压力仍没有减轻。教师的压力也无形间化成了学生的过重的学业负担。考得好的学生会得到老师、家长的赞扬,相反考得不好的学生就会受到一些负面的影响,从而产生自卑的心理。
师生关系是学校里的一种重要的关系,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师的过高的要求会导致学生心理负担中,心理压力大。有一些教师存在着不健康的心理,在平时上课或与学生的接触中就会用言语、态度等表现出来,例如:课堂上的过分严格,对学生的不平等,驱赶、嘲笑、贬低学生,都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消极的作用。
三、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从学生出发,了解学生心理
俄罗斯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要从各方面培育,那么他首先要在各方面了解学生。”谈话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常用的方法。教师应该用亲切话语与学生交谈,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相信老师,学生才会敞开心扉与你交谈,让学生宣泄一些不良的情绪,减轻心理负荷。
从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开始,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动模式,让家长组织好家庭生活,让孩子在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中成长,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从课堂入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良好的课堂环境既是教育教学的有力保障,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保障。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典型的正面人物形象,有刻苦学习,为人类做贡献的科学家;有视死如归,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有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平凡人……这些都是学生应该学习的好榜样。例如:在《触摸春天》中的盲童——安静,她虽然眼盲,但她却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没有因为自己的缺陷而自暴自弃,而是积极向上的面对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生活出发,让学生体会安静内心的强大。在课后的延伸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再一次深入体会盲童生活的不易,学习他们坚强的意志,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在学校方面,创设健康氛围
良好的环境不仅能使小学生的心情愉快而有安全感,还能激发学生爱校、护校的热情,爱护学校的公共设施自觉形成良好的社会功德,并以自己的学校而自豪。学校应做好校园环境建设,设计健康、积极、向上的宣传标语,创建和谐的积极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这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提供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适当的减轻学生的压力。并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从根源上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校还应开展一些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建立团结,互相关爱。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而小学阶段则是奠定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应该在教育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学生、家长和学校一起动起来,形成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体,才能给孩子健康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邵晓霞 《教育学》 2018年8月
[2] 靳军凯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课程教育研究》 2013年2月
[3] 朱轶 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的研究——以清泉中心小学为例 2017年5月
关键词: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因素;对策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当前,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堪忧,很多的心理问题出现了低龄化。虽然大部分的农村小学生,学习心理、品德习惯、亲子关系、情绪情感主流较好,极少数的也存在着冷漠、自卑、恐惧、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不浓等等心理问题。例如:一些农村的留守儿童出现逃学,厌学,小偷小摸等行为,逐渐沾染上不良的社会风气,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刻不容缓解决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时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很多人在谴责他们的行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教给他们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从中看到小学生心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二、影響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相关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任何个体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或者遗传素质为前提。例如性格方面,有的孩子好动,有的却很安静;有的孩子早熟,有的孩子比较懵懂,就此证明,先天遗传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个性差异。但遗传因素只是前提条件,不是决定条件。而且小学生正处于学龄期,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因为心理还不够稳定,容易收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受到不正当诱因的影响,因此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农村家庭环境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俗话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是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必经的启蒙地。在农村中,大多数的孩子都属于“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家中的孩子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由于体力、素质等原因,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而且老人大多对孩子比较溺爱,而忽视了对孩子心理及情感上的教育,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任性,蛮横霸道、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父爱和母爱的缺失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社会化和道德发展都将带来影响,从父母那得不到的教育,孩子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取,而且不懂得选择,一味的接受,逐渐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三)学校环境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校教育占据了孩子从孩提时代到少年时代的大多数时候,也因此学校教育给予孩子的影响是深刻的。素质教育虽已实行很久,但是应试教育带给学校、老师的压力仍没有减轻。教师的压力也无形间化成了学生的过重的学业负担。考得好的学生会得到老师、家长的赞扬,相反考得不好的学生就会受到一些负面的影响,从而产生自卑的心理。
师生关系是学校里的一种重要的关系,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师的过高的要求会导致学生心理负担中,心理压力大。有一些教师存在着不健康的心理,在平时上课或与学生的接触中就会用言语、态度等表现出来,例如:课堂上的过分严格,对学生的不平等,驱赶、嘲笑、贬低学生,都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消极的作用。
三、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从学生出发,了解学生心理
俄罗斯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要从各方面培育,那么他首先要在各方面了解学生。”谈话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常用的方法。教师应该用亲切话语与学生交谈,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相信老师,学生才会敞开心扉与你交谈,让学生宣泄一些不良的情绪,减轻心理负荷。
从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开始,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动模式,让家长组织好家庭生活,让孩子在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中成长,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从课堂入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良好的课堂环境既是教育教学的有力保障,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保障。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典型的正面人物形象,有刻苦学习,为人类做贡献的科学家;有视死如归,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有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平凡人……这些都是学生应该学习的好榜样。例如:在《触摸春天》中的盲童——安静,她虽然眼盲,但她却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没有因为自己的缺陷而自暴自弃,而是积极向上的面对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生活出发,让学生体会安静内心的强大。在课后的延伸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再一次深入体会盲童生活的不易,学习他们坚强的意志,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在学校方面,创设健康氛围
良好的环境不仅能使小学生的心情愉快而有安全感,还能激发学生爱校、护校的热情,爱护学校的公共设施自觉形成良好的社会功德,并以自己的学校而自豪。学校应做好校园环境建设,设计健康、积极、向上的宣传标语,创建和谐的积极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这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提供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适当的减轻学生的压力。并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从根源上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校还应开展一些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建立团结,互相关爱。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而小学阶段则是奠定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应该在教育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学生、家长和学校一起动起来,形成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体,才能给孩子健康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邵晓霞 《教育学》 2018年8月
[2] 靳军凯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课程教育研究》 2013年2月
[3] 朱轶 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的研究——以清泉中心小学为例 201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