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每年有16万儿童死于意外伤害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部、司法部等部委联合开展的“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在北京启动,该行动计划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大、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以增强青少年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称,目前,我国有两亿多名在校学生,但受到社会发展、环境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学习紧张,生活枯燥,处于超负荷状态;有些学生缺乏体育锻炼,造成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下降;有些学生心理脆弱,缺乏控制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这种状况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担忧。据介绍,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至14岁儿童死于意外伤害,约有64万名儿童因意外伤害致残;目前,儿童的肥胖率达到8.1%,比10年前翻了一番;2005年公安机关共破获各类校园案件2.2万起。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的案件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摘自《中国青年报》2006—03—31)
实施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
团中央、国务院新闻办等13家部委和光明日报3月22日联合发出《关于实施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切实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的通知》,要求社会各界着眼当前网络文化发展的新形势,建设体现时代特点、符合青少年需求和代表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网络文化。
《通知》指出,实施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要大力繁荣符合青少年成长需求的绿色网络内容,积极建设服务青少年发展要求的绿色网络载体,切实营造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绿色网络场所,大力培养促进网络文明建设的绿色网络人才,不断壮大引领先进网络文化的绿色网络组织,努力推动标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绿色网络产业。
《通知》强调,要重点开展“最受青少年喜爱的绿色网站”评选活动、“数字虹桥计划”公益活动、中国青少年电子竞技大赛、绿色流媒体进校园活动、中国青少年网络发展论坛、“中国青少年创意文化奖暨中国创意产业十大青年领军人物”评选等活动。
(摘自腾讯新闻http://news.QQ.com 2006—03—26)
专家指出家庭“冷暴力”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
宁夏青少年维权和心理咨询服务中心近日对咨询的400份问卷分析发现,困扰青少年最多的问题是父母与子女无法沟通,其中父母对孩子的“冷暴力”更有上升趋势。
宁夏武警总队医院心理医生孙香萍说,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教育“冷暴力”是一种精神虐待。“冷暴力”一般有三种常见形式,首先,父母不愿意搭理孩子,漠视孩子的存在,有的家庭父母整天沉湎于麻将桌前;其次,父母批评过度,甚至是全盘否定。这常常是因为父母的期望值太高,希望自己的孩子尽量完美;最后一种就是威胁恐吓类,父母用“考不了高分就不准出去玩”“再这样,就滚出去”这类语言威胁孩子。这些“冷暴力”很容易影响青少年性格的成长,可能会导致孩子有退缩性人格或性格暴躁,富有攻击性。
所谓退缩性人格就是孩子不自信,自卑感强,不敢与人交流。有的孩子长期受到“冷暴力”,性格逐渐变得暴躁,内心充满了攻击性,可能会对他人和社会在言行上采取过激行为。
据统计,我国中小学生大约有3亿人,保守估计有5000万所谓的“差生”,他们在不同程度上承受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重压力,歧视和白眼让他们消极自卑,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由于心理压力过重,患焦虑症、忧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各种心理疾病的孩子越来越多,严重的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武汉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教授周运清认为,“冷暴力”实际就是亲子之间缺乏沟通的一个表现形式,大多数父母对于孩子只是一味要求,并没有真正去了解他们,久而久之,相互之间的隔阂就越来越深。现在青少年自杀的数字逐年上升,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这些走向犯罪的孩子,多半都是被学校和家长“拍死”的“差生”
(摘自中国网2006—03—26)
未成年犯罪逾七成用暴力
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从1997年起出现反弹,开始逐年攀升。未成年人犯罪近些年来日益呈现出暴力化、团伙化的趋势,犯罪类型集中为抢劫、强奸占75.7%。
今天上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了有关当代未成年人法律问题的课题研究成果。根据报告,从1997年起,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又出现反弹,开始逐年攀升,占全部刑事犯罪人数的比例越来越大。犯罪类型集中为抢劫、强奸和盗窃,在押未成年犯中上述犯罪类型人数比例分别为64.4%、11.3%、10.5%,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报告认为,青少年犯罪原因有两个方面较为突出:
一是两成多未成年犯出自单亲家庭。在对全国2418名未成年犯的调查中,自述家庭经况“比较困难”和“非常困难”的未成年犯占总数的25.1%,农村高达323%。在被调查的2418名未成年犯中,24.4%(591人)的人与亲生父母均不生活在一起,23.3%(563人)的人与亲生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生活在一起。
二是三成多未成年犯很少受老师表扬。在闲散少年犯中,有33.4%的孩子很少受到老师的表扬,而14.6%的孩子从来没有受过老师的表扬,两者占了城市闲散少年犯总数的近一半。对于那些由于不良行为受到学校处分的同学,将近一半的同学认为他们应该离开班集体,被同龄人排斥。对城市闲散少年犯调查发现:他们当中经常去歌舞厅的占了50%,经常去录像厅的占了45%,经常去游戏厅的竟然占了将近70%。
(摘自《法制晚报》2006—03—23)
武汉:构建预防青少年犯罪大格局
将于今年“六一”前后举办的“为了明天——武汉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展”目前正紧张筹备。记者日前从该市有关部门了解到,这次有规模、有影响的展览活动,只是办理落实该市政协一项关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提案的举措之一。展览将收录包括“社会关爱”、“健康成长”、“警钟常鸣”、“标本兼治”、“展望未来”等内容的图片500余幅、案例50余个,有关专家将到展览现场开展法律、心理咨询。
今年1月上旬,在武汉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该市民主党派九三学社递交了一份“关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建议”,后经立案定为78号提案。该提案既分析了当地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多重原因,又提出了在全市司法机关、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联手开展预防的一些切实可行举措的建议,即加大整治校园周边及社区法制环境,减少对青少年的心理侵蚀,建立心理咨询网络,做好青少年犯罪前心理预防;加强未成年人素质教育,动员学校、社会、家庭齐抓共管,控制“犯罪边缘”;加强青春期教育,预防青少年性犯罪;总结“教育、感化、挽救”典型经验,全力预防失足青少年重新犯罪等。
今年3月中旬,武汉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领导机构依据相关职能,将办理该项提案的具体措施分解到当地公安、检察、法院、教育、共青团、妇联、民政、文化、劳动和社会保障、新闻 等十余个部门。记者了解到,该市检察机关目前正依据自身职能,总结、探索、试行对可捕可不捕、可诉可不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工作新方式。犹如当地有关部门负责人所“描述”:江城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大格局正在构建形成。
(摘自正义网http://www.jcrb.com 2006—04—05)
从网迷少年杀人看青少年犯罪趋势
从市法院列出的《抚顺地区未成年人犯罪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到,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以绝对数量逐年增长,2004年案件数量已经是1998年的4倍,未成年人(包括青少年)罪犯占全部刑事罪犯比率呈上升趋势,现已达到8%。
市人民检察院出具的《抚顺市青少年犯罪调查报告》中显示:2002年至2004年,我市共受理审查起诉案件5913件, 8542人,其中青少年犯罪2043人,缓诉13人,不起诉31人,起诉1999人。青少年犯罪占全部受理审查起诉人数的23.92%;从犯罪类别分:犯杀人罪67人,犯抢劫罪694人,犯盗窃罪467人,犯强奸罪69人,犯伤害罪512人,其它犯罪214人;从犯罪类别可以看出,犯抢劫罪居多,伤害罪位居第二。
市公安局有关调查统计显示:2002年至2004年违法犯罪的2991名青少年中,14岁-16岁的358人,17岁-18岁的有531人,19—25岁的有2102人。违法犯罪成员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特别是近些年来,犯罪主体的年龄有所提前。在未成年人犯罪中,盗窃、抢劫、伤害等犯罪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三类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88.2%。
(摘自抚顺新闻网http://fushun.nen.com.cn 2006-03-30)
广东起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招聘未成年人参与
经过3个月的起草,《广东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草案)》开始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其中,面向社会公开招聘5名未成年人参与《条例》起草小组引人关注。
《广东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网日前已开通。负责这项工作的共青团广东省委还将召集各个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对《条例》的起草、修改提出意见。《条例》起草工作小组也将深入到未管所和未成年劳教所,分别召开未成年犯和未成年劳教人员征求意见座谈会,让他们结合自身违法犯罪的原因,对《条例》提出意见。
眼下,招聘未成年人的工作正在进行当中,报名开始才几天,就有不少未成年人或打电话或上网报名,要求参加。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未成年人不具备起草法律的能力,让他们进入起草小组,“作秀”成分大于实际意义,立法机构应该谨慎操作。
(摘自《人民日报》2006-04-06)
新研究显示:活泼好动更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美国研究人员最新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那些经常到户外锻炼身体的青少年较之常常待在家里看电视的同龄人,前者染上吸烟、酗酒以及其它一些不良习惯的可能性要明显小于后者。此项研究是由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研究人员组织完成的,研究对象为将近1.2万名初、高中学生。研究报告已经刊登在最近一期的《儿科医学》杂志上。
研究发现,与那些将大部分闲暇时光花在看电视上的同龄人相比,活泼好动的青少年通常拥有更强的自豪感,更为优异的学业成绩,同时也更不容易出现诸如吸毒、吸烟、酗酒以及与他人发生性关系等危险行为。研究报告作者之一的彭妮·戈登·拉尔森博士说:“总的来说,无论具体参加的是哪一项项运动,那些爱玩的孩子们的健康状况的确要好于总是坐在电视机前的同伴。”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孩子们必须在课余时间加入到某支足球队中。研究结果显示,诸如轮滑或滑板等有时会令成年人皱眉头的“另类”运动同样可以带给孩子们更多的自豪感与更低的染上坏习惯的可能性。按照拉尔森的说法,轮滑比看电视更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这一结论可能会让某些成年人大吃一惊,因为他们总是将喜爱轮滑的孩子们视做调皮捣蛋者。目前,美国很多公共场所都禁止人们玩滑板,而一些社区也反对在当地修建滑轮公园。
拉尔森还指出,不仅父母们应当鼓励自己的孩子积极投身于其所喜爱的各项运动之中,而且学校和社区也应该努力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的活动机会。在其它一些同类研究中人们发现,那些与自己的父母一起参加运动的孩子们会比同年龄的“电视爱好者”更不容易沾染上从酗洒、吸毒到青少年犯罪在内的一系列不良行为。研究人员则在该报告中表示,本次研究进一步强调了父母在其子女的健身运动中所充当角色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如果父母不陪孩子玩可能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摘自新疆新闻在线http://www.xjbs.com.cn 2006—04—06)
美国华盛顿地区女流氓势力发展迅速数百个团伙横行
华盛顿官方表示,近年来华盛顿特区的女流氓势力发展相当迅速,数百个女流氓团伙在该区肆意横行。而这已成为当地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华盛顿特区负责相关事务的官员布里奇特·米勒向媒体介绍称,目前华盛顿地区有超过270个女流氓团伙。这些团伙大多形成于一些中学和社区。她们之间经常发生冲突,甚至会为了一些小事而大打出手。她们使用的凶器从棒球球棒到冰锥什么都有。这些女流氓团伙已经使校园成为她们的“战场”,在这里她们要用暴力来获得家里无法得到的尊重和认可。
据美国联邦司法统计局统计,从1995年到2004年中,法院受理的男性犯罪案件的年增长率为3.3%,而同期女性犯罪案件却以每年5%的速度迅速增长。2003年,华盛顿当地法院判决的女性青少年犯罪人数为445人,而一年后的人数则激增到了571人。这已经成为困扰当地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华盛顿当地政府正在设法解决。
(摘自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2006—3—31)
法国:防犯罪从娃娃抓起 引发争议
法国政府计划出台一项法律草案,希望从幼童开始预防犯罪,而不是从第一次违法之后才开始行动。因此,年满3岁的儿童就可能被相关部门“入档”。
据哥伦比亚《时代报》日前报道,根据法国卫生和医学研究所一份《青少年反常行为》的研究报告,法国政府计划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提早采取行动。
根据这项计划,校医将成为“心理警察”,负责观察3岁到6岁儿童的反常行为。研究报告指出,这一年龄段儿童的某些行为可预示儿童是不是“危险”,是否会发展成“未来的罪犯”。这些行为包括:情感缺失、控制欲望、缺乏廉耻心、难于管教、有攻击性心理、情绪化、冲动以及道德意识不强等。
有5万名教师、心理学家和儿科医生联合署名发表公开信反对这项计划,认为这会扰乱学校、心理医学和社会的正常秩序。他们指出,儿童的一些无心行为或恶作剧更多的是“一种病理学卜的反应,而不需要提前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加以制止,如再教育或心理治疗等”。
(摘自《北京青年报》2006—03—27)
俄对犯罪分子日益低龄化表示担忧
俄罗斯内务部官员韦杰诺夫日前说,俄内务部对俄犯罪分子年龄逐渐下降的趋势感到担忧。他透露,仅去年一年,因未达到法定服刑年龄而被免予起诉的青少年犯罪分子就达7.3万人。据俄内务部提供的数字,俄去年超过112万未成年人因犯案而进过警察局,其中55.5万人从事了一般的违法行为,另有5.8万人正在被通缉。
韦杰诺夫指出,俄未成年人犯罪中重新犯案比例上升也令人担忧。他说:“去年超过1.9万未成年人犯有前科,其中四分之一的人过去曾被判缓刑。”
韦杰诺夫认为,导致未成年人重新犯案人数增加的原因之一是法庭经常对他们使用刑法第90条进行处罚。该条款规定可以对青少年犯罪分子只采取教育措施。此举“使这些青少年又回到原来诱发其犯罪的环境当中,导致他们重新犯罪”。
韦杰诺夫指出,现在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才能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为此,根据内务部的建议,政府将成立一个未成年人事务及权益保护委员会专门负责处理青少年犯罪问题。
(摘自《江淮晨报》2006—03—26)
[摘编:尤丽娜]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部、司法部等部委联合开展的“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在北京启动,该行动计划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大、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以增强青少年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称,目前,我国有两亿多名在校学生,但受到社会发展、环境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学习紧张,生活枯燥,处于超负荷状态;有些学生缺乏体育锻炼,造成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下降;有些学生心理脆弱,缺乏控制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这种状况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担忧。据介绍,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至14岁儿童死于意外伤害,约有64万名儿童因意外伤害致残;目前,儿童的肥胖率达到8.1%,比10年前翻了一番;2005年公安机关共破获各类校园案件2.2万起。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的案件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摘自《中国青年报》2006—03—31)
实施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
团中央、国务院新闻办等13家部委和光明日报3月22日联合发出《关于实施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切实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的通知》,要求社会各界着眼当前网络文化发展的新形势,建设体现时代特点、符合青少年需求和代表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网络文化。
《通知》指出,实施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要大力繁荣符合青少年成长需求的绿色网络内容,积极建设服务青少年发展要求的绿色网络载体,切实营造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绿色网络场所,大力培养促进网络文明建设的绿色网络人才,不断壮大引领先进网络文化的绿色网络组织,努力推动标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绿色网络产业。
《通知》强调,要重点开展“最受青少年喜爱的绿色网站”评选活动、“数字虹桥计划”公益活动、中国青少年电子竞技大赛、绿色流媒体进校园活动、中国青少年网络发展论坛、“中国青少年创意文化奖暨中国创意产业十大青年领军人物”评选等活动。
(摘自腾讯新闻http://news.QQ.com 2006—03—26)
专家指出家庭“冷暴力”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
宁夏青少年维权和心理咨询服务中心近日对咨询的400份问卷分析发现,困扰青少年最多的问题是父母与子女无法沟通,其中父母对孩子的“冷暴力”更有上升趋势。
宁夏武警总队医院心理医生孙香萍说,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教育“冷暴力”是一种精神虐待。“冷暴力”一般有三种常见形式,首先,父母不愿意搭理孩子,漠视孩子的存在,有的家庭父母整天沉湎于麻将桌前;其次,父母批评过度,甚至是全盘否定。这常常是因为父母的期望值太高,希望自己的孩子尽量完美;最后一种就是威胁恐吓类,父母用“考不了高分就不准出去玩”“再这样,就滚出去”这类语言威胁孩子。这些“冷暴力”很容易影响青少年性格的成长,可能会导致孩子有退缩性人格或性格暴躁,富有攻击性。
所谓退缩性人格就是孩子不自信,自卑感强,不敢与人交流。有的孩子长期受到“冷暴力”,性格逐渐变得暴躁,内心充满了攻击性,可能会对他人和社会在言行上采取过激行为。
据统计,我国中小学生大约有3亿人,保守估计有5000万所谓的“差生”,他们在不同程度上承受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重压力,歧视和白眼让他们消极自卑,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由于心理压力过重,患焦虑症、忧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各种心理疾病的孩子越来越多,严重的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武汉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教授周运清认为,“冷暴力”实际就是亲子之间缺乏沟通的一个表现形式,大多数父母对于孩子只是一味要求,并没有真正去了解他们,久而久之,相互之间的隔阂就越来越深。现在青少年自杀的数字逐年上升,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这些走向犯罪的孩子,多半都是被学校和家长“拍死”的“差生”
(摘自中国网2006—03—26)
未成年犯罪逾七成用暴力
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从1997年起出现反弹,开始逐年攀升。未成年人犯罪近些年来日益呈现出暴力化、团伙化的趋势,犯罪类型集中为抢劫、强奸占75.7%。
今天上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了有关当代未成年人法律问题的课题研究成果。根据报告,从1997年起,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又出现反弹,开始逐年攀升,占全部刑事犯罪人数的比例越来越大。犯罪类型集中为抢劫、强奸和盗窃,在押未成年犯中上述犯罪类型人数比例分别为64.4%、11.3%、10.5%,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报告认为,青少年犯罪原因有两个方面较为突出:
一是两成多未成年犯出自单亲家庭。在对全国2418名未成年犯的调查中,自述家庭经况“比较困难”和“非常困难”的未成年犯占总数的25.1%,农村高达323%。在被调查的2418名未成年犯中,24.4%(591人)的人与亲生父母均不生活在一起,23.3%(563人)的人与亲生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生活在一起。
二是三成多未成年犯很少受老师表扬。在闲散少年犯中,有33.4%的孩子很少受到老师的表扬,而14.6%的孩子从来没有受过老师的表扬,两者占了城市闲散少年犯总数的近一半。对于那些由于不良行为受到学校处分的同学,将近一半的同学认为他们应该离开班集体,被同龄人排斥。对城市闲散少年犯调查发现:他们当中经常去歌舞厅的占了50%,经常去录像厅的占了45%,经常去游戏厅的竟然占了将近70%。
(摘自《法制晚报》2006—03—23)
武汉:构建预防青少年犯罪大格局
将于今年“六一”前后举办的“为了明天——武汉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展”目前正紧张筹备。记者日前从该市有关部门了解到,这次有规模、有影响的展览活动,只是办理落实该市政协一项关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提案的举措之一。展览将收录包括“社会关爱”、“健康成长”、“警钟常鸣”、“标本兼治”、“展望未来”等内容的图片500余幅、案例50余个,有关专家将到展览现场开展法律、心理咨询。
今年1月上旬,在武汉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该市民主党派九三学社递交了一份“关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建议”,后经立案定为78号提案。该提案既分析了当地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多重原因,又提出了在全市司法机关、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联手开展预防的一些切实可行举措的建议,即加大整治校园周边及社区法制环境,减少对青少年的心理侵蚀,建立心理咨询网络,做好青少年犯罪前心理预防;加强未成年人素质教育,动员学校、社会、家庭齐抓共管,控制“犯罪边缘”;加强青春期教育,预防青少年性犯罪;总结“教育、感化、挽救”典型经验,全力预防失足青少年重新犯罪等。
今年3月中旬,武汉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领导机构依据相关职能,将办理该项提案的具体措施分解到当地公安、检察、法院、教育、共青团、妇联、民政、文化、劳动和社会保障、新闻 等十余个部门。记者了解到,该市检察机关目前正依据自身职能,总结、探索、试行对可捕可不捕、可诉可不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工作新方式。犹如当地有关部门负责人所“描述”:江城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大格局正在构建形成。
(摘自正义网http://www.jcrb.com 2006—04—05)
从网迷少年杀人看青少年犯罪趋势
从市法院列出的《抚顺地区未成年人犯罪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到,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以绝对数量逐年增长,2004年案件数量已经是1998年的4倍,未成年人(包括青少年)罪犯占全部刑事罪犯比率呈上升趋势,现已达到8%。
市人民检察院出具的《抚顺市青少年犯罪调查报告》中显示:2002年至2004年,我市共受理审查起诉案件5913件, 8542人,其中青少年犯罪2043人,缓诉13人,不起诉31人,起诉1999人。青少年犯罪占全部受理审查起诉人数的23.92%;从犯罪类别分:犯杀人罪67人,犯抢劫罪694人,犯盗窃罪467人,犯强奸罪69人,犯伤害罪512人,其它犯罪214人;从犯罪类别可以看出,犯抢劫罪居多,伤害罪位居第二。
市公安局有关调查统计显示:2002年至2004年违法犯罪的2991名青少年中,14岁-16岁的358人,17岁-18岁的有531人,19—25岁的有2102人。违法犯罪成员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特别是近些年来,犯罪主体的年龄有所提前。在未成年人犯罪中,盗窃、抢劫、伤害等犯罪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三类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88.2%。
(摘自抚顺新闻网http://fushun.nen.com.cn 2006-03-30)
广东起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招聘未成年人参与
经过3个月的起草,《广东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草案)》开始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其中,面向社会公开招聘5名未成年人参与《条例》起草小组引人关注。
《广东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网日前已开通。负责这项工作的共青团广东省委还将召集各个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对《条例》的起草、修改提出意见。《条例》起草工作小组也将深入到未管所和未成年劳教所,分别召开未成年犯和未成年劳教人员征求意见座谈会,让他们结合自身违法犯罪的原因,对《条例》提出意见。
眼下,招聘未成年人的工作正在进行当中,报名开始才几天,就有不少未成年人或打电话或上网报名,要求参加。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未成年人不具备起草法律的能力,让他们进入起草小组,“作秀”成分大于实际意义,立法机构应该谨慎操作。
(摘自《人民日报》2006-04-06)
新研究显示:活泼好动更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美国研究人员最新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那些经常到户外锻炼身体的青少年较之常常待在家里看电视的同龄人,前者染上吸烟、酗酒以及其它一些不良习惯的可能性要明显小于后者。此项研究是由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研究人员组织完成的,研究对象为将近1.2万名初、高中学生。研究报告已经刊登在最近一期的《儿科医学》杂志上。
研究发现,与那些将大部分闲暇时光花在看电视上的同龄人相比,活泼好动的青少年通常拥有更强的自豪感,更为优异的学业成绩,同时也更不容易出现诸如吸毒、吸烟、酗酒以及与他人发生性关系等危险行为。研究报告作者之一的彭妮·戈登·拉尔森博士说:“总的来说,无论具体参加的是哪一项项运动,那些爱玩的孩子们的健康状况的确要好于总是坐在电视机前的同伴。”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孩子们必须在课余时间加入到某支足球队中。研究结果显示,诸如轮滑或滑板等有时会令成年人皱眉头的“另类”运动同样可以带给孩子们更多的自豪感与更低的染上坏习惯的可能性。按照拉尔森的说法,轮滑比看电视更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这一结论可能会让某些成年人大吃一惊,因为他们总是将喜爱轮滑的孩子们视做调皮捣蛋者。目前,美国很多公共场所都禁止人们玩滑板,而一些社区也反对在当地修建滑轮公园。
拉尔森还指出,不仅父母们应当鼓励自己的孩子积极投身于其所喜爱的各项运动之中,而且学校和社区也应该努力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的活动机会。在其它一些同类研究中人们发现,那些与自己的父母一起参加运动的孩子们会比同年龄的“电视爱好者”更不容易沾染上从酗洒、吸毒到青少年犯罪在内的一系列不良行为。研究人员则在该报告中表示,本次研究进一步强调了父母在其子女的健身运动中所充当角色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如果父母不陪孩子玩可能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摘自新疆新闻在线http://www.xjbs.com.cn 2006—04—06)
美国华盛顿地区女流氓势力发展迅速数百个团伙横行
华盛顿官方表示,近年来华盛顿特区的女流氓势力发展相当迅速,数百个女流氓团伙在该区肆意横行。而这已成为当地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华盛顿特区负责相关事务的官员布里奇特·米勒向媒体介绍称,目前华盛顿地区有超过270个女流氓团伙。这些团伙大多形成于一些中学和社区。她们之间经常发生冲突,甚至会为了一些小事而大打出手。她们使用的凶器从棒球球棒到冰锥什么都有。这些女流氓团伙已经使校园成为她们的“战场”,在这里她们要用暴力来获得家里无法得到的尊重和认可。
据美国联邦司法统计局统计,从1995年到2004年中,法院受理的男性犯罪案件的年增长率为3.3%,而同期女性犯罪案件却以每年5%的速度迅速增长。2003年,华盛顿当地法院判决的女性青少年犯罪人数为445人,而一年后的人数则激增到了571人。这已经成为困扰当地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华盛顿当地政府正在设法解决。
(摘自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2006—3—31)
法国:防犯罪从娃娃抓起 引发争议
法国政府计划出台一项法律草案,希望从幼童开始预防犯罪,而不是从第一次违法之后才开始行动。因此,年满3岁的儿童就可能被相关部门“入档”。
据哥伦比亚《时代报》日前报道,根据法国卫生和医学研究所一份《青少年反常行为》的研究报告,法国政府计划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提早采取行动。
根据这项计划,校医将成为“心理警察”,负责观察3岁到6岁儿童的反常行为。研究报告指出,这一年龄段儿童的某些行为可预示儿童是不是“危险”,是否会发展成“未来的罪犯”。这些行为包括:情感缺失、控制欲望、缺乏廉耻心、难于管教、有攻击性心理、情绪化、冲动以及道德意识不强等。
有5万名教师、心理学家和儿科医生联合署名发表公开信反对这项计划,认为这会扰乱学校、心理医学和社会的正常秩序。他们指出,儿童的一些无心行为或恶作剧更多的是“一种病理学卜的反应,而不需要提前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加以制止,如再教育或心理治疗等”。
(摘自《北京青年报》2006—03—27)
俄对犯罪分子日益低龄化表示担忧
俄罗斯内务部官员韦杰诺夫日前说,俄内务部对俄犯罪分子年龄逐渐下降的趋势感到担忧。他透露,仅去年一年,因未达到法定服刑年龄而被免予起诉的青少年犯罪分子就达7.3万人。据俄内务部提供的数字,俄去年超过112万未成年人因犯案而进过警察局,其中55.5万人从事了一般的违法行为,另有5.8万人正在被通缉。
韦杰诺夫指出,俄未成年人犯罪中重新犯案比例上升也令人担忧。他说:“去年超过1.9万未成年人犯有前科,其中四分之一的人过去曾被判缓刑。”
韦杰诺夫认为,导致未成年人重新犯案人数增加的原因之一是法庭经常对他们使用刑法第90条进行处罚。该条款规定可以对青少年犯罪分子只采取教育措施。此举“使这些青少年又回到原来诱发其犯罪的环境当中,导致他们重新犯罪”。
韦杰诺夫指出,现在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才能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为此,根据内务部的建议,政府将成立一个未成年人事务及权益保护委员会专门负责处理青少年犯罪问题。
(摘自《江淮晨报》2006—03—26)
[摘编:尤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