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1月,荷兰电视台播放了一个类似“达人秀”的节目,据说观众达到300万,占荷兰人口的1/5。这个节目的评委之一戈登,竟三番五次地以中国餐馆为噱头,挖苦一位中国籍选手。此人把这位中国籍选手演唱的歌曲叫“来一份39号餐,配白米饭!”在歌手以优美的歌声征服全场之后,此人又说:“好一个中国餐馆里的歌剧表演!这回我吃的不是外买。”一位美国籍评委提醒他不能这样对待中国选手,此人还颇感惊讶地问:“你说什么?”
是的,取笑中国人,在荷兰再平常不过了,但这次不同。事发以后,在荷兰的一位华人(可能是来自中国的留学生),通过互联网与美国华人取得了联系。刚刚经历了抗议美国广播公司(ABC)辱华节目的美国华人,马上联系其他国家的华人,一起对这位荷兰评委提出抗议。荷兰人从未听过华人能有这样迅速和强大的反应,而且是来自荷兰国外,非同小可。于是荷兰媒体连续数周大篇幅报道此事,主流媒体也第一次大规模讨论幽默的尺度、方法和对象,以及言论自由与幽默的关系。一些荷兰人开始为华人说话,批评那评委过分,也有一些荷兰人认为,中国人应该适应荷兰的幽默。
幽默与多元文化
欧洲人认为,幽默是智慧、风度、修养和文化底蕴的最高表现形式之一。如果你不懂幽默,你会受到耻笑或鄙视,起码会被认为缺少涵养。别人说个笑话,你都顶不住,你还能顶住啥呀?俗话说,一物降一物。如果谁用幽默的方式让人感到不快、窘迫或痛苦,他们会以牙还牙,编出同样重量级的笑话让对方也吃不了兜着走。在这个文化语境中,幽默成了欧洲人约定俗成的交流方式,谁也吃不了亏,谁也占不了便宜。
在过去的欧洲,来自外国的移民占极少数,欧洲人的幽默能够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但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荷兰等富国人民钱多了,不愿干脏累重和工资低的活了,于是欢迎西班牙、意大利等收入差一点的国家的人来干这些活,后来干脆就聘请亚非拉国家,比如土耳其、摩洛哥的人来做工。当亚非拉国家从欧洲殖民统治下一个个独立出来后,按照欧洲诸国法律,一些人移居原宗主国生活和工作,因此又有很多欧洲以外的人来到欧洲生活。另外,西欧自上世纪中叶开始的物质极大丰富,给人文思想以肥沃的生长土壤,逐渐占据政坛的左翼党派支持收留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难民。当然这也有其他原因,比如在冷战对峙中占据道德高峰,在舆论上先赢一把,等等。
不同文化及其承载者的到来,使西欧诸国也成为多民族多文化的地方。我所住的荷兰就是这个情况。在上世纪后半期,落脚荷兰的第一代外国移民在经济和文化教育水平等方面属弱势,对荷兰的“幽默”也只好全盘接受。这也许是出于无奈,语言能力、教育水平不够,讲笑话或用笑话反驳谈何容易?再者,初来乍到的弱势人群自然也认为还是收敛点好。还有,当时的荷兰,本地人和外来人接触不多,即使本地人之间说外来人的笑话,外来人也耳根清静,眼不见心不烦。
上世纪80年代后,第一代亚非拉国家移民的子女进入成年期。他们从小接受的是荷兰教育,知道人人平等,也知道言论集会出版自由等是荷兰的核心价值。他们掌握荷兰语,能够畅通无阻地和荷兰本地人交流。他们的原籍国也在经济政治上有了进步。这些第二代移民渐渐进入荷兰的各行各业,多多少少地影响着荷兰的舆论。他们中间有些人成了作家、演员、足球队员等,是荷兰主流社会的红人,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从90年代起,荷兰的幽默就已经掺杂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尽管不太明显。
9.11事件后,欧美国家一些人在意识形态上对伊斯兰教持有批评态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波及在荷兰的亚非拉国家移民。与此同时,右翼党派的势力逐渐强大,他们的推波助澜造成荷兰本土人和来自土耳其、摩洛哥等国的移民关系紧张,一些荷兰人甚至到了对有阿拉伯长相的人心存戒备的程度。荷兰曾有一个右翼政客,就是因为对伊斯兰教的强烈批评而“一夜成名”。当他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枪杀时,我认识的几个荷兰左翼知识分子祈祷上帝,希望杀手不是有阿拉伯长相的人,否则荷兰本土人和伊斯兰国家移民之间的矛盾将升级到白热化。后来经调查是纯白种荷兰人干的,这些左翼知识分子才松了口气。
幽默引起的矛盾
9.11事件以后,荷兰本土人与土耳其、摩洛哥等国移民免不了争论与冲突。在争论中,荷兰人利用了两点:言论出版自由和幽默。一些荷兰舆论制造者通过漫画、文字、文艺演出和娱乐活动发表自己对伊斯兰教的看法,以及对这些国家的人,包括对他们的风俗习惯的评判。荷兰有一位非常著名的舆论制造者三番五次地管伊斯兰教人民叫“和母山羊××的人”,报纸上有时还刊登阿拉伯人长相和服饰的男人和母山羊××的漫画。
按常理,自由和幽默需要两方面的默契,你自由说,我自由答,你笑话我,我回敬你,达到交流的目的,阴阳平衡。但实际上,能在媒体制造舆论并幽默到底的多为荷兰本土人,土耳其摩洛哥等国移民借媒体表达意见的机会相对少得多。而且,文化差异使他们处于劣势。因为他们的幽默感和荷兰本土人不一样。荷兰人敢说的,他们觉得放肆野蛮。他们的文化教养与习俗使自己说不出荷兰本土人能说出口的“幽默”,但同时被这“幽默”刺痛、侮辱,感到刻骨铭心的伤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们不明白荷兰本土人为何能够说出这种“幽默”来,故认为他们是故意在伤害、侮辱人。
但他们和中国移民相比还是敢说敢做一点,他们用别的方式表示对这种“幽默”的不满。荷兰本土人一直信奉言论出版自由和幽默的合理性,这些移民一有异议,荷兰本土人就搬出他们的自由和幽默来当挡箭牌。双方的不理解与矛盾白热化。
2004年,上述那位著名的舆论制造者被一位26岁的摩洛哥移民用刀和枪杀死。在他的尸体上还留了一个纸条,是给另一位批评伊斯兰教的女政治家的恐吓信。结果她和另外几个批评伊斯兰教的荷兰政治家得到国家24小时的保护,直到不久之前,荷兰有个右翼政治家也是时时刻刻有保镖在身边,因为他以批评伊斯兰教和谈论这些国家移民问题起家,在极短时间内变得声名显赫。
自从那次谋杀案以后,荷兰本土人的舆论制造者在媒体和公开场合还是收敛了很多。 中国移民在荷兰
按理说,中国移民是较早来到荷兰的外国移民。一战时,很多远洋轮船上的中国海员由于战火连天不能归乡,流落在世界各地的港口,包括荷兰的鹿特丹。他们孤苦伶仃、举目无亲,但他们继承了华夏子孙自强不息的传统,背着箱子在街头卖口香糖、花生米,慢慢地积累了资金,开了餐馆、杂货店。印尼原是荷属殖民地,印尼独立后,荷兰人的印尼情结却给了中国人以商机。荷兰人爱吃印尼餐,中国餐馆投其所好,除了做中餐,也做印尼餐。
中国移民还继承了华夏子孙另一个传统,即学而优则仕。他们不管多苦,一定要供孩子读书。第二代、第三代华人的知识水平比其他国家的第二、第三代移民要高,华人经济也更独立,腰包里有自己用汗水挣来的银子,不去求人,更不去麻烦人。
但和其他国家的移民相比,中国人与荷兰本地人的接触要少得多。中国人内向、内敛、自立、自爱,是荷兰的“模范移民”。这不是说华人受荷兰人尊敬,而是说他们不像某些国家的少数移民那样,给荷兰本地人惹麻烦。但中国移民在文化、政治和舆论领域里发出的声音也不够响亮。荷兰人取笑中国人的代价几乎是零,因为中国人大度、内敛,信奉“君子不跟小人斗”。
但自从中国人登上荷兰土地起,一百年以来荷兰本土人对中国移民的“幽默”(中国人认为是被取笑侮辱)却从来没停止过。第一代华人被追着叫“花生花生,好吃好吃”,“眯缝眼”,“粪便中国人”(我出于好奇,曾问了几个荷兰朋友,为何叫粪便?他们说,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中国人的肤色和大便的颜色相近),还有更低级下流的。
到了第二代中国移民,还不得不“聆听”新的变种:“红烧猪肉”、“鸡蛋炒西红柿”。第三代“享用”的绰号有:“要加辣椒吗”,“要白米饭吗”。第一代中国移民由于教育水平有限,孤苦伶仃,找不到别的工作糊口,只能靠开餐馆生存;第二代华人虽然进入了别的行业,但没有形成一股华人的势力,很少有华人进入文化与政治领域。
我作为华人中少有的在荷兰文化界出名的作家之一,虽然有些社会影响,但工作也步履艰难,如履薄冰。几年前我在荷兰南部某电视台客串节目主持人,很成功,但在节目结束时,和我搭档的当地主持人对我说了一句:“要辣椒吗?”我没反应过来,但他举起大拇指向他的同事要奖赏,50欧元。
原来他们在我来之前打赌,看敢不敢和我这个著名作家和媒体名人来个“幽默”,用华人的普遍绰号在录像棚里招呼我。如此例子,不胜枚举。
幽默游戏规则
近几十年中国经济实力上升,欧美经济不再独霸世界,荷兰人需要时间来习惯这个事实。2008年中国举办奥运会,国力和世界地位再次上升,使荷兰舆论界不少人对中国更加富有批评精神。在言论出版自由和幽默的保证下,这些人发挥想象力,使足马力批评、取笑中国人。有个著名的左派诗人管设计央视新建筑的那位荷兰建筑家叫“没道德底线、没原则性的人”,因为他挣“长着眯缝眼的共产党土匪”的钱。荷兰有个著名的单口相声说“中国饭菜像猪食”。荷兰华人在媒体上看到这些报道,想反驳,但没有能力和势力。和第二代、第三代土耳其、摩洛哥等国移民一样,华人的文化使得他们不能欣赏荷兰人的这种幽默,感到羞辱甚至痛苦,但他们在荷兰媒体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很少。咋办呢?隐忍吧。
但在这一次事件中,荷兰华人的声音可以说第一次得到较充分的表达。其原因很多。第一,互联网使荷兰的华人能得到其他国家华人的支持。第二,互联网使荷兰一个评委的言行成为世界性言行,惹得全世界都知道那评委说了啥。第三,荷兰第二代、第三代华人荷兰语好,受过教育,能够自我保护。第四,荷兰自9.11事件起的言论自由与幽默搞出了人命案后,在别的欧美国家也有同样事件发生。荷兰人不得不重新考虑自由和幽默的关系。第五,中国国力强了,荷兰华人“娘家”底气足了,荷兰各界也都想和中国合作,尽快走出经济危机,所以华人比过去敢说话了。第六,近年来从中国出来的留学生生长于快速发展的中国,没受过以往荷兰华人的苦,不能接受辱骂,听不惯荷兰式幽默,敢怒敢恨。他们改变了荷兰华人的成分,成了发出中国人声音的生力军。第七,自上世纪中叶起成为多民族和多文化的国度后,经过几个回合,荷兰本土人和各国移民开始意识到互相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能再是单方面地要求移民接受荷兰文化与幽默,而是知道了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包容。这个过程是艰苦的,有时是痛苦甚至是需要流血的,但多民族的融合交流和包容是大势所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俗话说,别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说好点,就是入乡随俗。荷兰一位单口相声演员在上述事件发生后,教中国人怎么以幽默去对付那评委,意思是说,他幽默,你别生气,也以幽默回敬他,看谁幽默过谁。确实如此,那事件发生的几个星期后,荷兰第二、三代华人组织了39个中餐馆,推出“39号餐”,谁订谁就有39%的优惠,以幽默的形式回答那评委。荷兰海牙市政府也声援华人,把一位华人议员候选人排在候选名单的39号位置上。
中国人走进欧洲主流社会之日,就是中国人玩转欧洲人幽默游戏规则之时。中国的温良恭俭让等美德在欧洲水土不服。适者生存。但同时我想加一句,我自己虽然20多年来努力学习荷兰式的幽默,但还尽量保持自己中国式的儒雅,时间久了,我发现荷兰读者、观众、听众欣赏我的作品、讲演和媒体表现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我的温良恭俭让。交流乃互相取长补短。这一规律在哪儿都适用。
(作者为旅居荷兰的华裔女作家)
是的,取笑中国人,在荷兰再平常不过了,但这次不同。事发以后,在荷兰的一位华人(可能是来自中国的留学生),通过互联网与美国华人取得了联系。刚刚经历了抗议美国广播公司(ABC)辱华节目的美国华人,马上联系其他国家的华人,一起对这位荷兰评委提出抗议。荷兰人从未听过华人能有这样迅速和强大的反应,而且是来自荷兰国外,非同小可。于是荷兰媒体连续数周大篇幅报道此事,主流媒体也第一次大规模讨论幽默的尺度、方法和对象,以及言论自由与幽默的关系。一些荷兰人开始为华人说话,批评那评委过分,也有一些荷兰人认为,中国人应该适应荷兰的幽默。
幽默与多元文化
欧洲人认为,幽默是智慧、风度、修养和文化底蕴的最高表现形式之一。如果你不懂幽默,你会受到耻笑或鄙视,起码会被认为缺少涵养。别人说个笑话,你都顶不住,你还能顶住啥呀?俗话说,一物降一物。如果谁用幽默的方式让人感到不快、窘迫或痛苦,他们会以牙还牙,编出同样重量级的笑话让对方也吃不了兜着走。在这个文化语境中,幽默成了欧洲人约定俗成的交流方式,谁也吃不了亏,谁也占不了便宜。
在过去的欧洲,来自外国的移民占极少数,欧洲人的幽默能够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但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荷兰等富国人民钱多了,不愿干脏累重和工资低的活了,于是欢迎西班牙、意大利等收入差一点的国家的人来干这些活,后来干脆就聘请亚非拉国家,比如土耳其、摩洛哥的人来做工。当亚非拉国家从欧洲殖民统治下一个个独立出来后,按照欧洲诸国法律,一些人移居原宗主国生活和工作,因此又有很多欧洲以外的人来到欧洲生活。另外,西欧自上世纪中叶开始的物质极大丰富,给人文思想以肥沃的生长土壤,逐渐占据政坛的左翼党派支持收留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难民。当然这也有其他原因,比如在冷战对峙中占据道德高峰,在舆论上先赢一把,等等。
不同文化及其承载者的到来,使西欧诸国也成为多民族多文化的地方。我所住的荷兰就是这个情况。在上世纪后半期,落脚荷兰的第一代外国移民在经济和文化教育水平等方面属弱势,对荷兰的“幽默”也只好全盘接受。这也许是出于无奈,语言能力、教育水平不够,讲笑话或用笑话反驳谈何容易?再者,初来乍到的弱势人群自然也认为还是收敛点好。还有,当时的荷兰,本地人和外来人接触不多,即使本地人之间说外来人的笑话,外来人也耳根清静,眼不见心不烦。
上世纪80年代后,第一代亚非拉国家移民的子女进入成年期。他们从小接受的是荷兰教育,知道人人平等,也知道言论集会出版自由等是荷兰的核心价值。他们掌握荷兰语,能够畅通无阻地和荷兰本地人交流。他们的原籍国也在经济政治上有了进步。这些第二代移民渐渐进入荷兰的各行各业,多多少少地影响着荷兰的舆论。他们中间有些人成了作家、演员、足球队员等,是荷兰主流社会的红人,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从90年代起,荷兰的幽默就已经掺杂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尽管不太明显。
9.11事件后,欧美国家一些人在意识形态上对伊斯兰教持有批评态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波及在荷兰的亚非拉国家移民。与此同时,右翼党派的势力逐渐强大,他们的推波助澜造成荷兰本土人和来自土耳其、摩洛哥等国的移民关系紧张,一些荷兰人甚至到了对有阿拉伯长相的人心存戒备的程度。荷兰曾有一个右翼政客,就是因为对伊斯兰教的强烈批评而“一夜成名”。当他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枪杀时,我认识的几个荷兰左翼知识分子祈祷上帝,希望杀手不是有阿拉伯长相的人,否则荷兰本土人和伊斯兰国家移民之间的矛盾将升级到白热化。后来经调查是纯白种荷兰人干的,这些左翼知识分子才松了口气。
幽默引起的矛盾
9.11事件以后,荷兰本土人与土耳其、摩洛哥等国移民免不了争论与冲突。在争论中,荷兰人利用了两点:言论出版自由和幽默。一些荷兰舆论制造者通过漫画、文字、文艺演出和娱乐活动发表自己对伊斯兰教的看法,以及对这些国家的人,包括对他们的风俗习惯的评判。荷兰有一位非常著名的舆论制造者三番五次地管伊斯兰教人民叫“和母山羊××的人”,报纸上有时还刊登阿拉伯人长相和服饰的男人和母山羊××的漫画。
按常理,自由和幽默需要两方面的默契,你自由说,我自由答,你笑话我,我回敬你,达到交流的目的,阴阳平衡。但实际上,能在媒体制造舆论并幽默到底的多为荷兰本土人,土耳其摩洛哥等国移民借媒体表达意见的机会相对少得多。而且,文化差异使他们处于劣势。因为他们的幽默感和荷兰本土人不一样。荷兰人敢说的,他们觉得放肆野蛮。他们的文化教养与习俗使自己说不出荷兰本土人能说出口的“幽默”,但同时被这“幽默”刺痛、侮辱,感到刻骨铭心的伤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们不明白荷兰本土人为何能够说出这种“幽默”来,故认为他们是故意在伤害、侮辱人。
但他们和中国移民相比还是敢说敢做一点,他们用别的方式表示对这种“幽默”的不满。荷兰本土人一直信奉言论出版自由和幽默的合理性,这些移民一有异议,荷兰本土人就搬出他们的自由和幽默来当挡箭牌。双方的不理解与矛盾白热化。
2004年,上述那位著名的舆论制造者被一位26岁的摩洛哥移民用刀和枪杀死。在他的尸体上还留了一个纸条,是给另一位批评伊斯兰教的女政治家的恐吓信。结果她和另外几个批评伊斯兰教的荷兰政治家得到国家24小时的保护,直到不久之前,荷兰有个右翼政治家也是时时刻刻有保镖在身边,因为他以批评伊斯兰教和谈论这些国家移民问题起家,在极短时间内变得声名显赫。
自从那次谋杀案以后,荷兰本土人的舆论制造者在媒体和公开场合还是收敛了很多。 中国移民在荷兰
按理说,中国移民是较早来到荷兰的外国移民。一战时,很多远洋轮船上的中国海员由于战火连天不能归乡,流落在世界各地的港口,包括荷兰的鹿特丹。他们孤苦伶仃、举目无亲,但他们继承了华夏子孙自强不息的传统,背着箱子在街头卖口香糖、花生米,慢慢地积累了资金,开了餐馆、杂货店。印尼原是荷属殖民地,印尼独立后,荷兰人的印尼情结却给了中国人以商机。荷兰人爱吃印尼餐,中国餐馆投其所好,除了做中餐,也做印尼餐。
中国移民还继承了华夏子孙另一个传统,即学而优则仕。他们不管多苦,一定要供孩子读书。第二代、第三代华人的知识水平比其他国家的第二、第三代移民要高,华人经济也更独立,腰包里有自己用汗水挣来的银子,不去求人,更不去麻烦人。
但和其他国家的移民相比,中国人与荷兰本地人的接触要少得多。中国人内向、内敛、自立、自爱,是荷兰的“模范移民”。这不是说华人受荷兰人尊敬,而是说他们不像某些国家的少数移民那样,给荷兰本地人惹麻烦。但中国移民在文化、政治和舆论领域里发出的声音也不够响亮。荷兰人取笑中国人的代价几乎是零,因为中国人大度、内敛,信奉“君子不跟小人斗”。
但自从中国人登上荷兰土地起,一百年以来荷兰本土人对中国移民的“幽默”(中国人认为是被取笑侮辱)却从来没停止过。第一代华人被追着叫“花生花生,好吃好吃”,“眯缝眼”,“粪便中国人”(我出于好奇,曾问了几个荷兰朋友,为何叫粪便?他们说,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中国人的肤色和大便的颜色相近),还有更低级下流的。
到了第二代中国移民,还不得不“聆听”新的变种:“红烧猪肉”、“鸡蛋炒西红柿”。第三代“享用”的绰号有:“要加辣椒吗”,“要白米饭吗”。第一代中国移民由于教育水平有限,孤苦伶仃,找不到别的工作糊口,只能靠开餐馆生存;第二代华人虽然进入了别的行业,但没有形成一股华人的势力,很少有华人进入文化与政治领域。
我作为华人中少有的在荷兰文化界出名的作家之一,虽然有些社会影响,但工作也步履艰难,如履薄冰。几年前我在荷兰南部某电视台客串节目主持人,很成功,但在节目结束时,和我搭档的当地主持人对我说了一句:“要辣椒吗?”我没反应过来,但他举起大拇指向他的同事要奖赏,50欧元。
原来他们在我来之前打赌,看敢不敢和我这个著名作家和媒体名人来个“幽默”,用华人的普遍绰号在录像棚里招呼我。如此例子,不胜枚举。
幽默游戏规则
近几十年中国经济实力上升,欧美经济不再独霸世界,荷兰人需要时间来习惯这个事实。2008年中国举办奥运会,国力和世界地位再次上升,使荷兰舆论界不少人对中国更加富有批评精神。在言论出版自由和幽默的保证下,这些人发挥想象力,使足马力批评、取笑中国人。有个著名的左派诗人管设计央视新建筑的那位荷兰建筑家叫“没道德底线、没原则性的人”,因为他挣“长着眯缝眼的共产党土匪”的钱。荷兰有个著名的单口相声说“中国饭菜像猪食”。荷兰华人在媒体上看到这些报道,想反驳,但没有能力和势力。和第二代、第三代土耳其、摩洛哥等国移民一样,华人的文化使得他们不能欣赏荷兰人的这种幽默,感到羞辱甚至痛苦,但他们在荷兰媒体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很少。咋办呢?隐忍吧。
但在这一次事件中,荷兰华人的声音可以说第一次得到较充分的表达。其原因很多。第一,互联网使荷兰的华人能得到其他国家华人的支持。第二,互联网使荷兰一个评委的言行成为世界性言行,惹得全世界都知道那评委说了啥。第三,荷兰第二代、第三代华人荷兰语好,受过教育,能够自我保护。第四,荷兰自9.11事件起的言论自由与幽默搞出了人命案后,在别的欧美国家也有同样事件发生。荷兰人不得不重新考虑自由和幽默的关系。第五,中国国力强了,荷兰华人“娘家”底气足了,荷兰各界也都想和中国合作,尽快走出经济危机,所以华人比过去敢说话了。第六,近年来从中国出来的留学生生长于快速发展的中国,没受过以往荷兰华人的苦,不能接受辱骂,听不惯荷兰式幽默,敢怒敢恨。他们改变了荷兰华人的成分,成了发出中国人声音的生力军。第七,自上世纪中叶起成为多民族和多文化的国度后,经过几个回合,荷兰本土人和各国移民开始意识到互相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能再是单方面地要求移民接受荷兰文化与幽默,而是知道了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包容。这个过程是艰苦的,有时是痛苦甚至是需要流血的,但多民族的融合交流和包容是大势所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俗话说,别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说好点,就是入乡随俗。荷兰一位单口相声演员在上述事件发生后,教中国人怎么以幽默去对付那评委,意思是说,他幽默,你别生气,也以幽默回敬他,看谁幽默过谁。确实如此,那事件发生的几个星期后,荷兰第二、三代华人组织了39个中餐馆,推出“39号餐”,谁订谁就有39%的优惠,以幽默的形式回答那评委。荷兰海牙市政府也声援华人,把一位华人议员候选人排在候选名单的39号位置上。
中国人走进欧洲主流社会之日,就是中国人玩转欧洲人幽默游戏规则之时。中国的温良恭俭让等美德在欧洲水土不服。适者生存。但同时我想加一句,我自己虽然20多年来努力学习荷兰式的幽默,但还尽量保持自己中国式的儒雅,时间久了,我发现荷兰读者、观众、听众欣赏我的作品、讲演和媒体表现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我的温良恭俭让。交流乃互相取长补短。这一规律在哪儿都适用。
(作者为旅居荷兰的华裔女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