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具有世界文化古国之称,其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博大精深。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特色文化之瑰宝。在当今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多元化时代,现代招贴中所吸收的传统文化元素越来越多,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更好的融入于招贴当中,是值得我们去认真分析和思考的。
【关键词】传统 文化 书法 招贴
1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书法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所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构成体系。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出来的。
近些年来,中国越来越注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中国风的东西遍布四周。而在招贴设计领域上,中国传统元素也越发被设计师和策划者们有意识地加入其设计作品当中。与此同时,中国的瑰宝艺术——书法,也逐渐进入到了我们招贴的设计中来。
1.1 招贴设计概述
招贴是平面设计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由图形、文字、色彩、再加上编排等要素构成的一种传播媒介,张贴于镶板、墙面、木板或者是其他平面上的印刷广告,他的表现形式除了用部分直观形象以外多会采用比喻、替换、象征的手法。因为好的招贴要做到既要让人一目了然,还要做到让人一见倾心,并为之吸引,顾盼之余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它需要有极富有创意的构思。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招贴的构思要能超载现实,构图要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在有限的空间内联想到更为广阔、深刻的生活。
1.2 中国书法的特点及其概述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无论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还是草书、楷书、行书,它都是线条的艺术,在单体组合和整体组合中,都存在着极为复杂的线条矛盾关系。从招贴设计来讲,书法字体是较简单的设计元素,又是最丰富而复杂的设计手段。第一,字意本身就是最明确最具有说服力的,具有传递信息的准确性。第二,字体可以进行拆分、重组等从而加深人们欣赏时的印象。招贴广告需要“新奇、简单、 夸张”等效果,而书法字体在设计时有很好的可塑造性。第三,书法字体本身所蕴含的美更增加了招贴作品的意境。招贴又不同于纯艺术绘画那样可以自由的宣泄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意念。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文字就成了招贴设计中不可多得的表现元素,而中国的书法艺术更是天上人间独一无二,书体丰富多彩,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
1.3 书法艺术与招贴设计之间的联系
首先,书法和招贴设计在本质上都是为了传达信息。我国的书法艺术,就是将文字的内涵通过视觉化的表情传神构成自身的缺位,通过外在的形式同内在的意蕴融合实现其艺术感染力。在传递信息这一层面上,招贴设计同样如此。
其次,在画面形式构成层面,书法艺术章法符合当代招贴设计的要求。中国书法章法的构成,不仅仅讲求疏密和谐共存,而且还讲求疏密对比共生。招贴设计中也非常重视对比的处理。以书法独特的造型方法,是将其节奏和动感等审美意境与用笔方法融入于设计,达到和谐统一。
此外,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其丰富多样的线条表现形式可以满足招贴设计的时代需求。书法艺术是具有生命感的,不是呆滞的,而是灵动的,是一种抽象的造型艺术。书写者通过凝结了自己的情感的线条,向外界传达出自己的精神意念和审美趣味。通过渲染、流淌的方法以及不同的纸张和工具,丰富了层次,强化了视觉主题现象,可以增强当代招贴的感染力及生命力。
2 中国书法艺术在现代招贴中的运用
根据招贴的性质我们可以将招贴分为商业招贴和公益招贴。书法艺术在现代招贴中的运用,接下来笔者也将从这两个方面来阐述。
2.1 商业招贴
商业招贴是以促销商品、满足消费者需要等内容为题材。随着经济的发展,产品越来越丰富,市场也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招贴作为广告的表现形式之一不再只作为单纯而孤立的推销手段,而成为市场营销组合之中的有机一环。
2.2 公益招贴
公共招贴是以社会公益性问题为题材,例如纳税、戒烟、优生、竞选、献血、交通安全、环境保护、和平、文体活动宣传等。
2.3 旅游招贴
旅游招贴顾名思义,是人们面对历史遗迹,可温故而知新,开拓眼界,增长知识;人们拥抱大自然,可神清气爽。而旅游招贴可以充当一个无声的导游,从点或面上宣传,其图文并茂,直观可亲,引人入胜。其特点在于个性突出,简繁由之,不仅是一种宣传品,亦是具有收藏价值的纪念品。
结语
综上所述,书法艺术已经渗透了我们生活与设计领域的方方面面。中国书法元素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辉。我们应该把书法艺术更好地植入到现代招贴中去,将传统意境和现代风格对称运用,用现代设计来隐喻中国的传统。在关注现代生活的同时,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海军.视觉的诗学——招贴设计的符号学向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2]田自秉.中国美术简史[M].杭州:中国美术出版社,2002.
[3]何洁.平面广告设计[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传统 文化 书法 招贴
1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书法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所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构成体系。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出来的。
近些年来,中国越来越注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中国风的东西遍布四周。而在招贴设计领域上,中国传统元素也越发被设计师和策划者们有意识地加入其设计作品当中。与此同时,中国的瑰宝艺术——书法,也逐渐进入到了我们招贴的设计中来。
1.1 招贴设计概述
招贴是平面设计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由图形、文字、色彩、再加上编排等要素构成的一种传播媒介,张贴于镶板、墙面、木板或者是其他平面上的印刷广告,他的表现形式除了用部分直观形象以外多会采用比喻、替换、象征的手法。因为好的招贴要做到既要让人一目了然,还要做到让人一见倾心,并为之吸引,顾盼之余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它需要有极富有创意的构思。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招贴的构思要能超载现实,构图要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在有限的空间内联想到更为广阔、深刻的生活。
1.2 中国书法的特点及其概述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无论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还是草书、楷书、行书,它都是线条的艺术,在单体组合和整体组合中,都存在着极为复杂的线条矛盾关系。从招贴设计来讲,书法字体是较简单的设计元素,又是最丰富而复杂的设计手段。第一,字意本身就是最明确最具有说服力的,具有传递信息的准确性。第二,字体可以进行拆分、重组等从而加深人们欣赏时的印象。招贴广告需要“新奇、简单、 夸张”等效果,而书法字体在设计时有很好的可塑造性。第三,书法字体本身所蕴含的美更增加了招贴作品的意境。招贴又不同于纯艺术绘画那样可以自由的宣泄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意念。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文字就成了招贴设计中不可多得的表现元素,而中国的书法艺术更是天上人间独一无二,书体丰富多彩,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
1.3 书法艺术与招贴设计之间的联系
首先,书法和招贴设计在本质上都是为了传达信息。我国的书法艺术,就是将文字的内涵通过视觉化的表情传神构成自身的缺位,通过外在的形式同内在的意蕴融合实现其艺术感染力。在传递信息这一层面上,招贴设计同样如此。
其次,在画面形式构成层面,书法艺术章法符合当代招贴设计的要求。中国书法章法的构成,不仅仅讲求疏密和谐共存,而且还讲求疏密对比共生。招贴设计中也非常重视对比的处理。以书法独特的造型方法,是将其节奏和动感等审美意境与用笔方法融入于设计,达到和谐统一。
此外,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其丰富多样的线条表现形式可以满足招贴设计的时代需求。书法艺术是具有生命感的,不是呆滞的,而是灵动的,是一种抽象的造型艺术。书写者通过凝结了自己的情感的线条,向外界传达出自己的精神意念和审美趣味。通过渲染、流淌的方法以及不同的纸张和工具,丰富了层次,强化了视觉主题现象,可以增强当代招贴的感染力及生命力。
2 中国书法艺术在现代招贴中的运用
根据招贴的性质我们可以将招贴分为商业招贴和公益招贴。书法艺术在现代招贴中的运用,接下来笔者也将从这两个方面来阐述。
2.1 商业招贴
商业招贴是以促销商品、满足消费者需要等内容为题材。随着经济的发展,产品越来越丰富,市场也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招贴作为广告的表现形式之一不再只作为单纯而孤立的推销手段,而成为市场营销组合之中的有机一环。
2.2 公益招贴
公共招贴是以社会公益性问题为题材,例如纳税、戒烟、优生、竞选、献血、交通安全、环境保护、和平、文体活动宣传等。
2.3 旅游招贴
旅游招贴顾名思义,是人们面对历史遗迹,可温故而知新,开拓眼界,增长知识;人们拥抱大自然,可神清气爽。而旅游招贴可以充当一个无声的导游,从点或面上宣传,其图文并茂,直观可亲,引人入胜。其特点在于个性突出,简繁由之,不仅是一种宣传品,亦是具有收藏价值的纪念品。
结语
综上所述,书法艺术已经渗透了我们生活与设计领域的方方面面。中国书法元素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辉。我们应该把书法艺术更好地植入到现代招贴中去,将传统意境和现代风格对称运用,用现代设计来隐喻中国的传统。在关注现代生活的同时,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海军.视觉的诗学——招贴设计的符号学向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2]田自秉.中国美术简史[M].杭州:中国美术出版社,2002.
[3]何洁.平面广告设计[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